奥巴马政治类和教育类演讲中形象建构及语用移情探析
Analysis on the Image 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c Empathy in Obama’s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Speeches
DOI: 10.12677/ML.2019.74056, PDF, HTML, XML, 下载: 953  浏览: 1,483 
作者: 王 展: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关键词: 社会建构主义动态性形象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Social Constructionism Dynamic Image Person Deixis Pragmatic Empathy
摘要: 社会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语用身份论认为身份建构具有动态性。形象是身份的一种特征或属性,其建构过程同样具有动态性特征。本研究通过统计奥巴马所做的政治类演讲和教育类演讲中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复数以及第二人称代词出现的频数,分析了奥巴马在演讲中通过人称指示语建构的形象以及制造的语用移情效果,探究了形象建构和语用移情效果在不同类型演讲中的差异,为演讲者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In the view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the construction of pragmatic identity is dynamic. As the attribute of identity, image also owns the dynamic fea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By com-paring the frequencies of the first-person singular pronouns, the first-person plural pronouns and the second person pronouns used in Obama’s speeches made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and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image construction and pragmatic empathy effect created by person deixis, which can offer new ideas to speechmakers.
文章引用:王展. 奥巴马政治类和教育类演讲中形象建构及语用移情探析[J].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426-431.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4056

1. 引言

演讲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在演讲过程中,演讲者会通过各种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调动听众的情绪,传达自己的思想。发表演讲对公众人物而言有重要意义,演讲才能的重要性对总统来说更是不言而喻,在竞选和任职期间,他们要频繁地通过各类演说推行政治主张、宣传治国理念,并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形象。

奥巴马出色的、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演讲中所使用的风格及语言受到了演讲爱好者与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例如强利兵探究了奥巴马演讲中的修辞特点 [1] ;邹清妹分析了奥巴马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 [2] ;董革非,王倩倩研究了奥巴马教育演讲语篇中的隐喻模式 [3] 。而本文则将以语用身份和语用移情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对同一演讲者所做的不同类型的演讲进行剖析和对比。

2. 身份和形象建构及语用移情概念

2.1. 身份和形象建构

身份是近年来语用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关于语用身份的研究多受到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即认为身份不是单一的、静止的概念,而是在群体互动中产生的 [4] [5] [6] [7] 。陈新仁将语用身份定义为“语境化的、语言使用者有意或无意选择的自我或对方身份,以及说话人或作者在其话语中提及的社会个体或群体的他者身份” [7] 。在交际过程中,语用身份具有话语建构性和动态选择性,交际发生的时间及空间、发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和相对权势等一系列处在变化之中的语境因素将影响交际者的话语选择 [8] 。

形象是与身份相关联的概念,可被看作是特定身份持有者具备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特征表现。在交际过程中,身份和形象均可通过语言手段来动态建构,其中人称指示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选择 [8] [9] 。

2.2. 语用移情

“移情”最初来自于美学。何自然将其与“语用”结合,并区分了语用–语言方面和社会–语用方面的移情 [10] 。何自然认为:语用–语言方面的移情是通过语言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刻意地从听话人的角度进行语言的编码,听话人也从说话人的角度去解码,双方由此达成一种默契的合作关系;而社会–语用方面的移情则主要是在发话时通过充分考虑并尊重听话人的文化、思想感情等来实现的 [10] 。为了达到一定的语用移情效果,说话人会主动地理解听话人的想法并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缩小心理距离,达到情感趋同,最终实现交际目的。交际中可以实现语用移情的语言手段有很多,其中人称指示语是常用的一种 [11] 。

3. 演讲中身份和形象建构及语用移情分析

依据语用身份和语用移情等相关理论,国内学者对奥巴马演讲中身份及形象建构和语用移情效果做过细致的探究。

陈新仁以奥巴马的一篇校园演讲为语料,分析了奥巴马对默认身份和对变异身份的动态选择。他指出在这一次的校园演讲中,奥巴马在使用总统身份的同时还采纳了朋友身份、学生身份、长者身份等变异身份,这一过程体现了身份建构的动态性特征 [8] 。张媛媛以奥巴马在2014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为研究文本,从文化语用、词汇语用和句法语用层面分析了奥巴马所建构的关注民生、积极改革、不断进取的总统形象 [12] 。

何晓彤以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为例,分析了演讲中人称代词所制造的语用移情效果,指出演讲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使演讲词听起来更加委婉,同时也拉近了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而第二人称代词则可以营造轻松的气氛,消除听众的紧张感 [13] 。

张媛媛对奥巴马演讲中形象建构以及何晓彤对奥巴马演讲中语用移情效果的分析为我们带来诸多启示,但上述研究均将焦点放在了一篇或一类演讲上,演讲者在不同类型的演讲中所建构的形象和制造的语用移情效果有何异同?这还有赖于更多研究的补充。本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索:以奥巴马所做的三篇政治类演讲和三篇教育类演讲为语料,探析演讲者在不同语境下所建构的形象的特点。另外,本文对语用移情效果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给演讲爱好者带来新的启示,以帮助他们在演讲中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4.1. 语料来源

奥巴马在就任于美国总统期间,曾多次发表针对广大美国民众的政治类演讲和针对学生的教育类演讲。本研究的语料由奥巴马在2009年至2013年间所发表的三篇政治类演讲和三篇教育类演讲组成,其中政治类演讲分别为:2009年的就职演讲、2012年的胜选演讲、2013年的国情咨文演讲;教育类演讲分别为:2009年奥巴马在美国开学日所做的演讲、2012年奥巴马在巴纳德学院毕业典礼上的演讲、2013年奥巴马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政治类演讲词总字数为11390字,教育类演讲词总字数为9612字。

4.2. 分析方法

语用身份建构和语用移情的相关理论均指出人称指示语是交际者建构形象和制造语用移情效果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对比了不同类型的演讲之间人称指示语使用数量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来分析演讲者在不同语境下所建构的形象的特点。初步分析的结果显示奥巴马在六篇演讲词中使用较多的人称指示语为:I、me、my、we、us、our、you和your。在综合学者们对奥巴马演讲词中人称指示语的统计方法后,本文采用杨振宇和刘风光的统计方法 [14] ,通过计算机辅助和人工挑选的方式,将六篇演讲词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指示语(单数):I、me、my;第一人称指示语(复数):we、us、our;第二人称指示语(单数/复数):you、your标记出来。各人称指示语出现的总次数及每千字频数将在下文呈现。

5. 研究结果和分析

5.1. 奥巴马在政治类演讲中使用人称指示语的情况

表1所示,在政治类演讲中,第一人称复数在三种人称指示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每千字出现的频数为51.2;其次为第一人称单数,每千字出现的频数为9.8;最后为第二人称单/复数,每千字出现的频数为8.7。

Table 1. The frequency of person deixis in political speeches

表1. 政治类演讲中人称指示语频数

在此类演讲中,奥巴马主要使用的是其总统身份。他在演讲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复数缩小了总统与民众之间的权势差异、缩短了心理距离、制造了语用移情的效果,实现了总统与民众团结一致、共同进步的情感共鸣 [15] 。例如,

Tonight, in this election, you, the American people, reminded us that while our road has been hard, while our journey has been long, we have picked ourselves up, we have fought our way back, and we know in our hearts that for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节选自2012年奥巴马胜选演讲)

在这一段演讲词中,奥巴马使用了一个第二人称复数“you”,八个第一人称复数“we”、“us”和“our”。第二人称复数“you”意在强调美国公民在国家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一个人称代词便增强了美国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八个第一人称复数则帮助奥巴马进行情感的移位,拉近了自己与听众的距离,建构了一个亲近民众,积极向上的总统形象;传达了国家元首与民众同甘共苦的讯号;激发了美国民众决心和政府一起面对困难、共同进步、迎接美好未来的斗志。

5.2. 奥巴马在教育类演讲中使用人称指示语的情况

Table 2. The frequency of person deixis in educational speeches

表2. 教育类演讲中人称指示语频数

奥巴马在教育类演讲中主要使用的仍是其总统身份。如表2所示,在这类演讲词中,第二人称单/复数在三种人称指示语中出现的频率最高,每千字的频数为42.8;其次为第一人称单数,每千字的频数为23.2;最后为第一人称复数,每千字的频数为20.0。

与第一人称复数的语用功能不同,第二人称不会制造强烈的语用移情效果。一方面,这有利于演讲者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第二人称代词可以使听众拥有更多的被关注感和存在感。在这样的交流环境中,演讲者的建议更易被认同和接受。例如,

So whenever you feel that creeping cynicism; whenever you hear those voices saying you can’t do it, (and) you can’t make a difference; whenever somebody tells you to set your sights lower—the trajectory of this great nation should give you hope. What generations have done before you should give you hope. (节选自2013年奥巴马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演讲)

在此段演讲词中,奥巴马使用了九个第二人称“you”和“your”,其中未使用第一人称复数“we”。

教育类演讲的目的在于分享经验,呼吁并教育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肩负起国家的责任。但年轻人多秉持自由开放的观念,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并渴望表达自我,若在针对他们的演讲中使用过分强硬的口气,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为了使演讲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教育和引导作用,奥巴马需要建构一个既具有一定权威性和说服力,又能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鼓励同学们积极进取的总统形象。在这样的要求下,演讲者会相对慎重地使用第一人称复数,而非指令类第二人称指示语的使用就显得恰当而必要。

5.3. 政治类和教育类演讲中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情况对比

Figure 1. The distribution of person deixis in 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speeches

图1. 人称指示语在政治类和教育类演讲中的分布

图1反映了人称指示语在政治类和教育类演讲中的分布情况。在政治类演讲中,第一人称复数占被统计的人称代词总数的73%,第一人称单数占14%,第二人称单/复数占13%;在教育类演讲中,第二人称单/复数占被统计的人称代词总数的50%,第一人称单数占27%,第一人称复数占23%。

第一人称单数、第一人称复数和第二人称代词的比例差异反映了形象建构的多样性。总统身份是奥巴马当时的社会身份,也是他在演讲中主要使用的身份。但在进行政治类演讲时,他会使用大量的第一人称复数,在总统身份的基础上来建构亲民自信的形象,以增强认同感、亲切感;而在进行教育类演讲时,他则使用较多的第二人称代词,在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的同时建构一个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总统形象,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两类演讲中人称指示语频数的差异也反映了语用移情效果的语境依赖性和动态性。演讲具有鼓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者需要不断地制造语用移情效果。在不同的语境中,演讲者必须适当地调整语言,有差异地控制语用移情效果的产生,最终实现演讲的目的。

6. 结语

通过分析奥巴马在政治类演讲和教育类演讲中所建构的不同形象,本文探析了不同语境中形象建构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丰富了语用身份论视角下的相关研究。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反映了语用移情效果的语境依赖性和动态性,进一步说明了语境在建构形象及制造语用移情效果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从本文的探究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演讲中建构形象是必要的,但是否需要制造语用移情效果则要根据交际需要以及所使用的身份和形象的特点而定。演讲者只有在明确了演讲的目的、选择了合适的视角、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建构了适合的形象后,才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演讲效果达到极致。

参考文献

[1] 强利兵. 奥巴马2013年总统就职演讲修辞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兰州大学, 2015.
[2] 邹清妹. 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以奥巴马总统的获胜演说辞Yes, We Can为例[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5(2): 88-90.
[3] 董革非, 王倩倩. 基于Wmatrix的美国教育语篇中隐喻模式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教育演讲为例[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1(1): 96-103.
[4] de Fina, A., Schiffrin, D. and Bamberg, M. (2006) Discourse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5] Kroskrity, P. (2000) Identity. 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9, 111-114.
https://doi.org/10.1525/jlin.1999.9.1-2.111
[6] Hall, S. (1996) Introduction: Who Needs Identity? In: Hall, S. and du Gay, P., Eds.,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 London, 1-17.
https://doi.org/10.4135/9781446221907.n1
[7] 陈新仁. 语用身份: 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J]. 外语研究, 2013(4): 27-32.
[8] 陈新仁. 语用身份论——如何用身份话语做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9] Silverstein, M. (1976) Shifters, Linguistic Categories, and Cultural Description. In: Basso, K. and Selby, H., Eds., Meaning in Anthropology,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Albuquerque, 11-55.
[10] 何自然.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4): 11-15.
[11] 冉永平. 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7, 39(5): 331-337.
[12] 张媛媛. 奥巴马2014国情咨文中的身份建构[J]. 语文学刊, 2015(1): 25-26.
[13] 何晓彤. 演讲辞中的语用移情分析——以奥巴马总统每周电台演讲为例[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0(3): 26-29.
[14] 杨振宇, 刘风光. 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年致辞中的语用身份建构[J]. 语言教育, 2017(2): 28-32.
[15] 金丽. 英语演讲辞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以特朗普胜选后奥巴马在白宫玫瑰花园演讲为例[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 26(5): 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