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儿童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on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P.2020.107110, PDF, HTML, XML, 下载: 964  浏览: 7,079 
作者: 覃椿惠*, 唐卫海: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天津
关键词: 家庭个性社会化家庭教育Family Personality Socialization Family Education
摘要: 儿童个性与社会化发展极其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家庭因素中家庭结构、抚养方式、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影响,希望每位父母可以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儿童发展关键期采取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
Abstract: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 parenting methods, family atmosphere and educational methods on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family factors. It is hoped that every parent can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ortance of family education, take effective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ritical period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happy growth of children.
文章引用:覃椿惠, 唐卫海 (2020). 家庭对儿童个性与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进展, 10(7), 923-928. https://doi.org/10.12677/AP.2020.107110

1. 引言

个体生活在社会中,个体的社会发展需要必要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交能力。家庭是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发展的基本平台,家庭教育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开始,家庭对儿童的影响不仅限于遗传的影响,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父母的意愿及其教育程度都会对儿童行为产生影响。每个儿童都具备巨大的成长潜力,家庭所提供的良好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Baferani, 2015)。当父母与儿童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并与儿童一起投入到游戏中时,就为儿童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和更多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反之,如果父母总是独断专行、命令儿童进行某种行为,儿童会产生不愉快或抵触情绪,就不利于儿童产生与他人交往或进行社交活动的欲望。

儿童在家庭中获得安全感,得到来自家庭的尊重和爱,对儿童未来的亲密关系和社会交往都会产生积极作用。父母之间关系亲密稳定,有利于给儿童树立一个榜样,儿童也可以从中感受爱和学会爱。反之,父母之间不断争吵或谈论离婚,儿童便会产生焦虑和恐惧,严重损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儿童的成长必然受到父母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父母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儿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 个性与社会化

2.1. 个性

个性(personality)指个体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可以区分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中,个性包括气质和性格,气质即脾气、秉性,是先天形成的,与生俱来的特性。婴儿刚出生时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的差异。性格则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表现为态度、品德等。儿童个性发展指的是儿童个性在社会生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儿童不断习得社会性知识从而内化为自身个性特点从而将其表现出来。

儿童个性发展极其重要。个性发展可以增强一个人的一般性和独特性。有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建立自信,改善行为,学习更好的沟通方式并形成健康的体魄。个性发展为个体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形成自己的风格,使儿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让个体调整心态更加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使个体在生活中养成积极的态度。

2.2. 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个体学习适应群体(或社会)并以群体(或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的过程(Patel, 2013),这个过程可以实现个体树立价值观、形成个性以及习得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所需的生存模式和行为方式等。社会化不仅取决于环境,还取决于遗传、个性和教育经历之间的相互作用。儿童社会化是一个复杂双向的社会性发展过程,儿童作为自身社会化的主体,同样也会影响以其为中心的社会群体。儿童社会化包括让儿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促进儿童自我观念的发展,使儿童可以调整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社会角色并承担该角色职责(张彬彬,2020)。

儿童社会化对儿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儿童社会化有利于儿童建立角色认知,习得社会规则,实现自我建构,从而更好的面对社会生活(王燕菲,2017)。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有利于其更好的融入到各类社会团体中,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从而推动个性发展。

2.3. 儿童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个性和社会化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关系。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同时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互影响,个性使儿童成长为与他人相异的独立个体,社会化则使儿童个性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范,前者使儿童产生自我价值,后者使儿童形成社会价值,儿童最终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家庭教育应当同时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积极引导儿童二者协调发展,儿童其中某一方面发展受限,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父母应当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应厚此薄彼。家庭教育应当培养儿童多方面发展,促进儿童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3. 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有助于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把握儿童成长关键期,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儿童的各种问题,实现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使其将来成为一个有社会价值的人。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包括:第一,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家庭通过有效的教育方式促使儿童大脑的发育。第二,家庭教育有利于挖掘儿童发展潜力。儿童发展存在关键期,在不同的关键期给予相对应的有效教育。一旦错过了儿童的最佳关键期,后期再想进行教育其难度便会加大或是无效。避免让儿童放任型成长,从而错过儿童大脑发展的最佳时期。第三,家庭教育有利于塑造儿童个性,培养儿童观察、提问、思考、讨论和动手能力,结合儿童天性进行对应的指导教育。

儿童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只有完成任务阶段才会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家长结合儿童在每个阶段的成长特征进行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坏境,积极引导儿童完成每个阶段的成长任务,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古珍珠(2020)研究发现,家庭中母亲主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照顾儿童生活起居,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儿童,母亲的教育思想与行为对儿童起主要引导作用,且家庭中对儿童的课外拓展亲子活动比较少,父母更多的是让儿童参加各类特长班,儿童主要是被动式学习,导致儿童课余生活单调无趣。同时,大部分父母不会用亲密的行为来赞赏和激励儿童。父母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以身作则,引导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4. 家庭因素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1. 家庭结构

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过程当中,家庭结构是家庭因素中较为凸显的影响因素。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分为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和主干家庭等等。完整的家庭有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研究发现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始终具有更好的身体、情感体验和学业成就感。当父母拥有一个稳定的婚姻时,儿童的生活也会更好。家庭结构不完整对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儿童出现自我心理失调,性别角色缺失和出现道德社会化问题等等。单亲家庭即父母离婚之后,儿童跟随其中一方生活。父母离异会使儿童得不到来自父母双方完整的情感支持,导致儿童的社交和心理成熟程度下降,儿童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使儿童降低对学习的兴趣等等问题(Anderson, 2014; Hadfield, Amos, Ungar, Gosselin, & Ganong, 2018)。

父母不同角色对儿童的影响也不同。比如小男孩喜欢跟父亲玩耍,但是当生病的时候就会需求母亲的安慰。男孩和女孩都需要一个男性榜样,父亲的参与儿童成长与儿童的社交能力、自控力和同理心呈正相关关系(Singh, 2019),有利于儿童道德、社交技能和语言发展(李艳玲,张艳青,2010)。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男孩的性别认同受到母亲榜样的积极影响,且有经济来源的母亲影响更大(Bertrand, 2019)。母亲对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儿童生命来自母亲,乳儿期最亲密的人就是母亲,幼儿熟悉母亲的气味和声音,主要从母亲身上获得安全感。母亲的积极的养育态度有利于形成儿童独立和合作的个性特点。

家庭中儿童的个数和出生顺序也会影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赵冬梅,廖红玲,2020),独生子女受到全家成员的关注,应当防止过度溺爱;而家庭中有两个儿童,需要做好第一个儿童对家庭新成员到来的准备工作,避免出现儿童对弟弟妹妹的嫉妒情绪以及对父母心生偏爱之感,使头胎儿童亲和力和合作行为因为二胎的到来而得到发展(李文轩,曹晓君,2017)。而家中儿童成员数量在3个及以上,就要做好每个儿童的心理工作,避免发生因为照顾不周而导致儿童不满情绪。

4.2. 抚养方式

抚养方式对儿童个性产生重要影响,我国学前儿童的家庭抚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父辈家长直接教养的亲子抚养;二是由祖辈家长帮助照顾的隔代抚养;三是由亲子父母和隔代父母共同参与的抚养(朱凯利,2015)。不同抚养方式的学龄前儿童生活能力不同,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都存在差异(陈振辉,2017),混合抚养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最好,亲子抚养次之,隔代抚养和其他抚养方式下的幼儿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父辈要主动承担教养重任,调整教育方式,与祖父辈协同进行幼儿教养,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赵一名,吕梦莹,金芳,2019)。大多数父母由于现实生活原因无法亲自抚养儿童,由母亲或父亲单独抚养的留守儿童与隔代抚养、亲友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父母应当尽量多时间陪伴儿童成长(冯露霜,陈丽,2019)。父辈抚养有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对于儿童来说,父母是最重要的人,儿童从父母身上获取安全感,父母的责任无可替代。

隔代抚养不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祖辈与儿童之间生活背景差距太大,如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所接受的教育观念相差甚远,随着祖辈生活潜移默化祖辈的思想观念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祖辈年龄较大,身体机能的逐步老化所带来的价值感缺失,通过抚养不谙世事的儿童可以获得价值感,但容易产生对儿童的过度关注,儿童处于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隔代抚养使祖辈使用老一辈的观念对儿童进行教化,错失儿童发展关键期(朱子健,2018)。

4.3.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分为四类环境氛围、情感氛围、父母人格氛围和文化氛围。环境氛围即家庭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主要的外部环境即邻里关系和社区文化等;情感氛围即家庭成员之间互动所营造的氛围;父母人格氛围即父母的言行举止、个性和气质等等对儿童的影响;文化氛围即家庭成员对文化艺术的看法和观点对儿童的影响(布海璐,毛维国,2019)。父母应当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主动完善自身个性修养,积极引导儿童健康成长。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儿童渴望与重要的人保持亲密关系,他们渴望并且愿意与家庭成员互动,父母对儿童早期的社交行为的容忍度以及处理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做出敏感的反应,理解儿童的感受并满足其情感需求,儿童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就为儿童提供了社交动力。儿童如果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和谐的关系和安全感(李莎,2020),对儿童的价值观的内化、自我概念、身心发展、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情感和同理心的发展都会产生积极影响(Laible, Thompson, & Froimson, 2012)。视障大学生家庭氛围与心理状况显著正相关,说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家庭氛围融洽,父母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空间,倾听儿童的意见,儿童会主动跟父母分享他们的秘密,儿童遇到问题会寻求父母的帮助,信任父母。融洽的家庭氛围下的儿童往往更加自信、乐观和愿意主动融入社会(李桂枝,王艺霖,2020)。

4.4. 教育方式

从亲子教育的角度分析家庭教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第一,专制型教育方式指家庭中父母是绝对的权威,儿童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不可反抗。这种类型的教育父母打压儿童的自主性,形成父母包办一切的模式,使儿童成为一个听话的儿童,但儿童就会失去对事物的探索欲望,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变弱,其个性会变得懦弱和不自信,也不会主动参与社交。再者,儿童会因为父母的独断专行,形成表面顺从,但内心叛逆,容易被激怒,攻击性强的个性。第二,放任型教育方式本质上是一种忽视型教育,忽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情感反应,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反馈,就无法分辨自身行为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儿童认识不到边界的存在,没有合理的是非对错观,容易成为学校的欺凌者,也不会养成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杨剑兰,2019)。或是对儿童过度溺爱,只是单方面满足儿童的所有要求,不加以引导儿童在关键阶段所需要完成的成长任务,导致儿童养成极度自私、任性的个性,无法养成责任意识,最终会一事无成。第三,民主型教育方式指父母与儿童在家庭中地位平等,儿童也可以参与家庭决策,父母会尊重儿童听取儿童的意见,给予儿童一定的自由,而不是父母绝对权威或者忽视儿童的需求,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儿童感受到自尊感和能力感。父母采用民主型教育方式最有利于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父母采用情感温暖、理解型的教育方式,避免严厉、惩罚,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化发展(李钋,2019;贾丽萍,邵建岗,2015)。

5. 总结

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的首要任务就是尽自己最大可能给予儿童正确的教育方式,在儿童的每个阶段给予相对应的教育,使儿童最终实现“自我认同”(Schofield et al., 2012)。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最好不要缺席,尽可能用更多的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儿童成长。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无法给予儿童完整的家庭,那就更多地给儿童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和引导,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而不是过度关注或期望太高。对于儿童来说,经济条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父母是否给予足够的爱和支持。

家庭中的家庭结构、抚养方式、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产生影响(周久琳,范文贵,2019)。父母应当认真分析儿童的气质,为儿童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采取有效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肖莹莹,2020)促进儿童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布海璐, 毛维国(2019). 浅析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心理月刊, 14(1), 9-11.
[2] 陈振辉(2017). 不同抚养方式学龄前儿童社会生活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硕士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3] 冯露霜, 陈丽(2019). 抚养方式对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以彭水某小学为例. 教育观察, 8(5), 9-11.
[4] 谷珍珠(2020). 关于家长教育行为规范问题的调查报告. 名师在线, (15), 11-12.
[5] 贾丽萍, 邵建岗(2015). 儿童社会化发展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进展, 5(5), 279-283.
[6] 李桂枝, 王艺霖(2020).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视障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科教文汇(上旬刊), (5), 163-165.
[7] 李钋(2019). 儿童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个案研究. 心理学进展, 9(12), 2011-2018.
[8] 李莎(2020). 优化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指导策略. 心理月刊, 15(13), 29.
[9] 李文轩, 曹晓君(2017). 二胎环境下头胎儿童的气质、社会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综述. 心理学进展, 7(3), 291-299.
[10] 李艳玲, 张艳青(2010). 父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才智, (3), 138.
[11] 王燕菲(2017). 儿童社会化与个性化论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8(S1), 175.
[12] 肖莹莹(2020). 浅谈家庭教育的原则及方法. 现代交际, (7), 152-153.
[13] 杨剑兰(2019). 保护好“少年的你”, 家庭氛围很重要. 科技日报, No. 8.
[14] 张彬彬(2020). 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 黑龙江科学, 11(1), 150-151.
[15] 赵冬梅, 廖红玲(2020). 儿童出生顺序与父母养育方式对心理理论发展的作用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110-122.
[16] 赵一名, 吕梦莹, 金芳(2019). 不同家庭抚养方式下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6(3), 92-96.
[17] 周久琳, 范文贵(2019). 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调查研究. 新课程研究, (27), 98-101.
[18] 朱凯利(2015). 隔代抚养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与对策.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 62-65.
[19] 朱子健(2018). 隔代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硕士论文,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 Anderson, J. (2014). The Impact of Family Structure on the Health of Children: Effects of Divorce. Linacre Quarterly, 81, 378-387.
https://doi.org/10.1179/0024363914Z.00000000087
[21] Baferani, M. H. (2015).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6, 417-423.
https://doi.org/10.5901/mjss.2015.v6n6s6p417
[22] Bertrand, M. (2019). The Gender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Growing Up in Nontraditional Families. 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09, 115-121.
https://doi.org/10.1257/pandp.20191077
[23] Hadfield, K., Amos, M., Ungar, M., Gosselin, J., & Ganong, L. (2018). Do Changes to Family Structure Affect Child and Family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the Instability Hypothesis.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and Review, 10, 87-110.
https://doi.org/10.1111/jftr.12243
[24] Laible, D., Thompson, R. A., & Froimson, J. (2012). Early Socialization: The Influence of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Modeling, 53, 1689-1699.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07415324.004
[25] Patel, C. K. (2013).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 in the Fami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2, 121-125.
[26] Schofield, T. J., Conger, R. D., Donnellan, M. B., Jochem, R., Widaman, K. F., & Conger, K. J. (2012). Parent Personality and Positive Parenting as Predictors of Positive Adolescent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ver Time. Merrill Palmer Q (Wayne State Univ Press), 58, 255-283.
https://doi.org/doi:10.1353/mpq.2012.0008
[27] Singh, S. (2019). Effects of Father Absence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view, 21, 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