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比例高达18.7% [1] ,在仅仅一年之后,2021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就已经达到2.67亿,占总人口的18.9%,这表明我国社会迈入老龄化阶段 [2] 。老年群体逐渐增多,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个挑战。
我国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主要选择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功能逐渐弱化,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影响,同时,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老年人的需求发生变化,除了提供基本需求之外,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值得关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让老年人健康快乐的度过老年生活值得进一步探讨。对家庭养老方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问题进行分析,对深刻理解家庭养老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很有帮助,为提升家庭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提供理论基础。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家庭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为我国学者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丰富的经验,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985年Ed Diener首次进行了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的验证,他认为,生活满意度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依据,不能单纯的以某个项目作为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判断过程 [3] 。Florian Tomin (2016)基于SHARE数据对16个欧洲国家老年人有关社交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能维持良好社交网络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往往较高,他们的社会支持通常来源于家人和朋友 [4] 。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家庭养老服务及生活满意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穆光宗(2000)研究发现养老的核心问题是养老资源由谁提供,家庭养老是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社会成员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家庭养老最大的特征是在家庭网络中存在着供养关系 [5] 。向云华和姚虹(2016)在比较养老服务的城乡差异方面发现,生活满意度是生活质量的一种主观反应,城镇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同。由于我国二元城乡分化,城乡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均有差别,城镇的医疗资源明显优于农村,城乡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自然存在差距 [6] 。周玲玲和段鑫鑫(2017)通过对家庭养老经济供养状况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老年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是重要因素,年龄越大,身体机能下降,收入降低导致自我供养能力也随之降低,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这时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 [7] 。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峻,各国政府都关注老年群体生活满意度问题。国外学者从不同方面对此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新的视角。总体来看,我国在探讨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问题上主要以社会支持为理论基础,缺乏更多的理论支持,需要加强对此方面的研究。此外,家庭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问题,不同群体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也有所差别。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国情和基本政策出发,明确家庭养老的定位,理清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探讨不同群体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积极推进家庭养老的发展,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2.2. 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并将人类需求从最低到最高分为五个层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理论对当代行为科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后来周广肃和孙浦阳(2017)等学者为了便于分析,将其归纳为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 [8] 。人的主观幸福感和精神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很大的关联。在满足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后,生活满意度相应的也就提升了。具体来说,“马斯洛需求理论”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爱与归属理论认为人人都希望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尤其在家庭养老中,老年群体家庭归属感较强,家人成为老年人接触最多的人群,家庭养老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物质需求,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社会支持理论认为老年群体可以通过社会支持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物质满足,进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老年群体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由于成长环境的相似,相互熟悉的老年人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都趋近相同,老年人群体归属感较强,而家庭养老是社会支持的重要部分,为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提供重要依据,减少其孤独感,改善心理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根据对家庭养老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文献和理论的研究发现,受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主要选择的养老方式。在家庭养老中,老年人非常重视经济和服务支持,一方面活力老人自主能力较高,减少对子女的依赖,享受养老服务资源,提高生活幸福感。另一方面,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日常照料也不能忽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是提高老年人家庭养老满意度重要条件。因此,通过对有关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老年人口特征(年龄、性别、户口、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自评健康、孤独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
假设2:家庭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
假设3:家庭服务供给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3.1. 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中国追踪与养老(CHARLS)追踪数据调查库2015年和2018年的数据,该数据库是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与北京大学团委联合开展的大规模交叉学科调研,旨在收集一套代表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家庭和个人的高质量微观数据,对中国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促进多学科交叉,并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保留了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据,经过处理缺失值,共获得6005个样本。
3.2. 变量选取与赋值
3.2.1. 被解释变量
本文以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作为被解释变量。生活满意度是老年人对客观的生活状态的一种主观感受和评价。本文以“总体来看,您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感到满意?”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一个衡量标准,将问卷中回答“极其满意”“非常满意”归为对生活满意,赋值为“1”,回答“比较满意”“不太满意”“一点也不满意”归为生活不满意,赋值为“0”,因此这一被解释变量是二分变量。
3.2.2. 解释变量
根据上文研究,本文解释变量为老年人口特征、家庭经济支持情况和家庭服务供给情况。在老年人口特征方面,选取性别、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婚姻状态、是否感到孤独作为个体特征变量。家庭经济支持主要包括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和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可能更有利于家庭养老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其中子女经济支持采用问卷中的“过去一年,在子女不和您住一起时,您和您的配偶从子女哪里受到多少金钱支持”体现,父母经济支持采用问卷中“过去一年,在子女不和您住一起时,您和您的配偶给子女多少金钱支持”。家庭服务供给情况主要包括生活照料与精神支持两方面,通过问卷中“您和子女不在一起住时,您多长时间跟子女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信件或者电子邮件联系一次?”体现,“您和子女不在一起住时,您多长时间能见到子女一次”。主要变量选取及含义见表1。
3.3. 模型设定
考虑到被解释变量是二分类变量,本文选取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模型如下:

其中Pi表示第i个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概率,β0为常数项或截距项,ε为误差项,β0,β1,β2,β3…βk为偏回归系数,反映自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家庭服务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用模型中的系数β符号的正负、数值的大小以及在统计上是否显著来反应两者互相影响的程度。
4. 实证回归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总体变化情况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for each variable
表1.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布
本文共筛选出6005位老年人,其中对生活满意的老人占总人数的88.2%,表明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质量较好。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为69.17,低龄老年人所占比重较高,其中男性所占比例是51.5%,男、女人数相差不大。大部分老年人有伴侣,占比69.6%,满意度在CHARLS的问卷调查中被分为“极其满意”“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本研究将“极其满意”“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归为“满意”一类,将“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归为“不满意”一类,发现21.2%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满意,4731名老年人对身体状况不满意,占比78.8%,大部分老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满意。大部分老年人不感到孤独。在对子女关系满意度上,85.5%的老年人对子女关系满意。有62.6%的子女对父母有经济支持。在“与子女联系频率”的度量中,若每月联系次数大于或等于1次的赋值为1,代表经常联系,将每月联系次数低于1次的赋值为0,表示不经常联系。结果显示,大部分老年人都会和他们的子女保持密切的关系,这一比例为66.6%。
4.2.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相关性检验结果表2显示,在单因素相关性检验中,人特征变量中老年人性别、婚姻状况、自评健康、孤独感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一定影响,年龄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在统计结果上并不显著。家庭经济支持变量中子女经济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不显著,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影响。家庭服务供给变量中,子女关系满意度、子女见面频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子女联系频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显著。由此可见变量选取具有一定合理性。

Table 2. Univariat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表2. 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4.3. 家庭养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回归结果
表3是家庭养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基准回归结果。模型1是只包含控制变量的基准模型,模型2是在基准模型的上加入家庭经济支持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模型3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加入家庭服务供给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模型1可知,在老年人口特征方面,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自评健康、孤独感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每增加一岁,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可能增加0.019倍;男性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比女性老年人高,且男性生活满意度是女性的0.272倍;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身体健康状况会在1%的水平上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意味着健康状况越好,老年人对生活越满足,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条件较好,对家庭的依赖感比较低,有利于提升老年群体生活幸福度;生活孤独感在1%的水平上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生活孤独感越低,老年人生活就越幸福,这表明不仅要注重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其精神需求也要关注,尽量降低老年人孤独感。
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知,加入子女陪伴变量后,除婚姻状况之外,其他控制变量仍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明显的作用。子女联系频率和子女见面频率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存在明显的作用。子女关系满意度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子女联系父母的频率在5%的水平上影响生活满意度,子女与父母联系频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越高。子女见面频率在1%的水平上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子女经常陪伴父母,老年人心理有依靠,精神需求得到满足,老年人心情愉悦,进而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假设3得到了验证。

Table 3. Logit regression results of family pension on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elderly
表3. 家庭养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Logit回归结果
由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在加入家庭经济支持的解释变量后,除去婚姻状况,其他控制变量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加入子女对父母的支持在5%的水平上显著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经济支持的老年人比没有经济支持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高出0.197倍,说明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好,老年人日常生活较宽裕,不会有经济上的烦恼,这极大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验证了假设2。
4.4. 两年CHARLS数据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回归结果存在输出的偶然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选取2015年的CHARLS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与2018年输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检验2018年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同时,进一步了解家庭养老服务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在2015年、2018年模型1的回归结果中,除婚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之外,所有变量都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其中性别、年龄、子女联系频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程度都比2015年高。这可能是因为2015年样本量缺失,以及这个问题存在主观性,影响最终的回归结果。

Table 4. Results of Logit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wo-year CHARLS data in model 2
表4. 模型2中两年CHARLS数据Logit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表5可以看出,在2015年和2018年模型2的回归结果中,除婚姻状况和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外,其他选取的个人特征变量和经济支持变量对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父母对子女的经济这一变量,2015年在1%的水平上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但在2018年,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两年样本量差距较大以及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2018年年龄、性别、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这三个变量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程度都比2015年高,原因可能和之前描述的情况相同。总体来看,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显著程度及影响方向是显著的。

Table 5. Results of the Logit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two-year CHARLS data in Model 3
表5. 模型3中两年CHARLS数据Logit回归分析结果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使用了CHARLS2018年的截面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来探讨家庭养老服务对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运用STATA15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得到的结论如下:
首先,在老年人口特征变量中,老年人年龄、性别、自评健康、是否感到孤独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尤其需要关注老年人是否感到孤独,因为在两年数据的稳健性检验中,这两个变量对生活满意度呈显著影响,均在1%的水平上正向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
其次,家庭服务供给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子女与父母见面、聊天的频率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老年人的交际圈日益小型化,人际交往范围较小,交往人群已经固化,容易产生孤独感。子女的陪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提高生活幸福感。
最后,家庭经济支持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首先,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不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增强其自身获得感,获得物质和经济上的满足,而且提高了赡养率,为老年人提供更多与家人相处和交流的机会,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补偿。其次,经济支持是家庭养老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子女的经济支持越多,老年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照料资源,提升养老服务的购买力,是提升家庭养老服务的重要手段。
5.2. 政策建议
随着经济和医疗水平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方式会不断弱化,但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老年人最重要的一种养老模式,在未来的较长时间仍然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应该不断完善家庭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养老服务水平,同时发挥社会养老的作用,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首先,加强政策支持保障家庭养老功能实现。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了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出台综合性专门性的家庭养老法律,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强制力,详细制定农村家庭养老的制度安排。第二,加强对家庭养老的财政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环境赋能。政府可以在农村闲置场地添置并完善公共服务娱乐设施,比如健身器材、老年活动中心等,满足精神需求。
其次,注重家庭责任推进互助养老。国家支持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鼓励发展互助养老。利用熟人社会建立互助中心,探索发展互助养老模式,为低龄老年人设立帮扶岗位,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为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高龄或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顾或陪伴等志愿服务,比如送饭、聊天,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
最后,扩大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家庭养老,关键在于周围的社会环境能否为这种养老方式助力,这与社会支持力密切相关,家庭养老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社会化养老模式是未来农村养老的必然选择,但发展仍任重道远。不同区域养老服务供给不足问题,必须由政府出面调配资源,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