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探究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SIs in Liao ZhaiZhi Yi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被译介到国外,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聊斋志异》也被译介到了海外。本文将以奈达的文化分类为导向,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篇翟理斯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文化专有项分为五种,并以艾克西拉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为框架,分析翟理斯对《罗刹海市》翻译的策略选择,旨在促进中国典籍的英译,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Abstract: In a globalized world, numerous Chinese excellent literary works are translated overseas. As one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many translations of Liao ZhaiZhi Yi are also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Luocha Country and the Sea Market translated by Her-bert Giles, which is excerpted from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In this thesis, culture- specific items are categorized into 5 kinds under the guideline of Nida’s categorization of cultur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ulture-specific items put forward by Aixelá,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strategies adopted by Herbert Giles in his translation version of The Luocha Country and the Sea Market. This study aims to promot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nd accelerate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文章引用:李琼, 张铷. 《聊斋志异》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1): 5216-522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1701

1. 引言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外译,《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在海外译介和传播最广,翻译语言以及翻译版本最多的作品之一。到20世纪末,它已经有日、英、法、德等20余个外语语种的译文,其中,英语译文和译本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到现在为止,已有17个英语选译本及众多片段译文。在众多英译本中,翟理斯的译文影响很广。其英译本为《聊斋志异》在整个西方世界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既影响到了后代翻译家对于《聊斋志异》的译介,也成为其他西方语言译本转译的底本。目前国内对翟理斯的英译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如基于布迪厄理论的研究 [1] [2] ,苏国梁 [2] 结合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解读并探讨了翟理斯英译本中“归化”翻译策略选择背后的社会动因,然而其研究范围有限;基于跨文化操纵研究 [3] [4] ,李海军 [3] 指出,翻译总是受到它所在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语境的嬗变,《聊斋志异》英译经历了一个从跨文化操纵到文化和合的过程,这也是中国典籍英译的总体发展趋势;基于注释研究 [5] [6] [7] [8] ,孙轶旻 [6] 研究了翟理斯英译本《聊斋志异选》中,注释对中国文化的描绘以及注释的撰写方法,并探究了其译本的接受情况,不过,并未对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系统研究,等等。虽然国内对翟理斯的英译本进行了多角度探究,然而,却很少有人研究《聊斋志异》英译本中的文化专有项。鉴于《聊斋志异》英译本在海外传播的如此之广,故此,笔者决定对其他学者尚未深入的文化专有项进行研究,一方面,在于探究翟理斯英译本翻译策略选择的独到之处,以为后续中国典籍英译广为传播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在于通过剖析翟理斯策略选择的原因,以助西方读者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聊斋志异》,从而进一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奈达对文化专有项的分类为导向,以《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其中的文化词汇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五种,并以艾克西拉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为框架,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翟理斯在《罗刹海市》中采用的翻译策略。本文将探究译者对《聊斋志异》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旨在对中国典籍的翻译策略起到借鉴意义,促进中国文化外译走得更远、更好。

2. 文化专有项

艾克西拉首次提出了“文化专有项”的概念,她指出文化专有项是“翻译时源语文本中面临功能和含义转换困难的语言项目,翻译困难可能是由于译入语中不存在对应的项目,或者项目在译入语读者的系统中有着不同的功能” [9] 。艾克西拉将文化专有项分为专有名词和通用词汇,并提出了包括重复、转换拼写、语言翻译、文内阐释、文外阐释、使用同义词、有限泛化、绝对泛化、同化、删除、自创等十一种翻译策略,总结为保留法和替换法两种翻译方法,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实践及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实用价值。此外,她还列举了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包括超文本因素、文本因素、文化专有项的性质及文本内因素四类,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方向。

很多经典的翻译论著都提及了对文化词汇的定义。尤金·奈达对文化词的定义为“直接和间接反映在特定民族文化范围内的语言词汇” [10] 。而彼得·纽马克则认为文化词汇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人、物、过程的实体分类” [11] 。

尤金·奈达 [12] 提出了文化词汇的五种分类,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生态文化主要包含地理特点、生物属性,反映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物质文化涉及到不同文化中特有的物品,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社会文化反映文化背景、历史传统、观念习俗等规则准则;宗教文化涉及宗教相关的因素,如宗教典故和宗教术语等;语言文化是指体现文化特色的表达,具体分布在语音、词汇、句法等各个层面。奈达对于文化词汇的分类比较全面系统,可以为翻译研究框架的搭建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文化专有项的理论引进到国内后,国内学者依据汉英两种语言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翻译策略做出了调整。张南峰 [13] 在中英文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艾克西拉提出的策略,将“转换拼写”法改为“音译”法,删去了“使用同义词”法,引入“自创”和“淡化”的策略。而对于不同文化专有项处理的具体应用策略,还是要依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及整体的文本效果做出整合和调整。

本文拟对《罗刹海市》 [14] 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梳理和研究,在奈达提出的文化词汇分类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文化专有项案例进行归纳,并综合艾克西拉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探讨《聊斋志异》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3. 翻译策略

《罗刹海市》出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国家,那里的人以丑为美,完全是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此篇乃愤世嫉俗之文章,作者巧借醉乡以指桑骂槐,旁敲侧击。本文将以翟理斯英译的《罗刹海市》版本为研究对象,依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其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专有项,结合艾克西拉对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研究,具体分析翟理斯英译 [15] 《罗刹海市》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3.1. 生态文化专有项

《罗刹海市》中的生态文化专有项中多有人名、地名以及植物名。为了保留汉语文化特色,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的奇异故事,翻译过程中翟理斯以转换拼写为主,亦即音译,文外阐释为辅。对于文中无关紧要的地名采取语言翻译策略。另外,为了减少阅读障碍,对于英语读者不甚熟悉的植物名称等采取删除策略。例如,

例1:生曰:“其女耶,可名龙宫;男耶,可名福海。”(《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To this Ma replied, “If a girl I would have her called Longgong; if a boy, then name him Fuhai.” (p. 247)

原文意思是女主人公龙女想让男主人公马骥给他们未来的孩子命名,马骥认为如果是女孩就叫龙宫,是男孩就叫福海。对于“龙宫”和“福海”两个人名的处理,翟理斯采取转换拼写加文外阐释的翻译策略,不仅音译了这两个人名,而且在正文后的脚注中进行解释,“龙宫”即“Dragon Palace”,“福海”即“Happy Sea”,这样的译法不仅忠实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传达了背后特有的汉语文化内涵。

例2:遂集诸龙族,宴集采霞宫。(《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Then,summoning the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the king gave a great feast in the Colored Cloud pavilion. (p 246)

原文意思是龙王十分欣赏马骥的才华,并召集龙族各支,在采霞宫聚饮。对于“采霞宫”的处理,翟理斯采取了语言翻译的策略,直接将源文的字面义翻译出来。由于该地名在文中无关紧要,且译者的翻译目的仅为将中国的奇异故事讲述给西方读者听,对其并不做深入研究,因此翟理斯基于源语字面意思,尽量保留原文表层意象,使译文不丢失源文的意思,且对于读者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例3:生知母寿不永,周身物悉为预具,墓中植松槚百馀。(《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Knowing, too, that his mother could not last long, he prepared everything necessary for the ceremony of interment, and planted a hundred young pine-trees at her grave. (p. 247)

原文意思是马骥知道母亲活不长了,就把殡葬时所用周身衣物用品都预备齐全,在墓地种了一百多棵松树和槚树。对于“槚”这种植物的处理,翟理斯采用删除的翻译策略,并没有将其翻译出来。“槚”在源文中无关紧要,对于读者理解源文的意思没有影响,故翟理斯采用了删除的翻译策略。

3.2. 物质文化专有项

《罗刹海市》中的物质文化专有项皆为关乎衣食住行的日常用品。虽然中西器具具有差异性,但在翻译策略上依然以同化为主,在译语中选择具有相似功能或寓意的物品进行翻译。同时,对于那些不影响阅读,而翻之费解的物质文化专有项则采取绝对泛化或删除策略。例如,

例4:珊瑚之床,饰以八宝,帐外流苏,缀明珠如斗大,衾褥皆香耎。(《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The bridal couch was made of coral adorned with eight kinds of precious stones,and the curtains were thickly hung with pearls as big as acorns. (p. 247)

原文意思是珊瑚床上装饰着各种珠宝,帷帐上的流苏缀着斗大的明珠,被褥芳香而柔软。对于“斗”的处理,翟理斯采取了同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为橡子。因为“斗”这种物质文化专有项只有中国存在,所以,为了使得译语读者能够理解源文的意思,翟理斯选择具有相似寓意的橡子,来形容明珠的大。

例5:少时,酒罢,双鬟挑画灯,导生入副宫,女浓妆坐伺。(《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And by-and-by the wine party broke up. Then came several beautifully dressed waiting-maids,who with painted candles escorted Ma within. (p. 247)

原文意思是酒宴结束后,小宫女打着彩绘的宫灯,领马骥走进旁宫,龙女浓妆艳抹地坐在那里,等待马骥的到来。对于“画灯”这个物品的处理,翟理斯采取了绝对泛化的策略,将其译为了西方读者可以理解的蜡烛。“画灯”是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件,西方人并没有对应的东西,因为源语文化专有项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文化专有项,所以翟理斯选择用非文化专有项来进行翻译,也能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的意思。

例6:王喜,召以旌节。(《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The king sent a special summons for him to appear. (p. 246)

原文意思是罗刹国国王听到别人对马骥的举荐,于是很高兴地派使者手持旌节去召马骥。旌节是独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物件,以竹为竿,上缀以牛尾和五彩鸟羽,古代出使者持之,以为凭证。而对于该词的处理,翟理斯采用了删除的策略。一方面,该文化专有项独属于中国,西方并没有,翻译费解,却又对源文的意思没有影响,另一方面,译者所处的时代,相当数量的西方知识分子持有“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意识,认为西方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故翟理斯采取了删除的策略。但是,笔者认为,翟理斯可以采用文外阐释的策略,将该词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译语读者。

3.3. 社会文化专有项

《罗刹海市》中的社会文化专有项以称谓、官职、风俗等为主。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仅为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的奇异故事,并不做深入了解,故对于称谓、官职等的处理,翟理斯主要采取转换拼写或删除策略。而对于风俗的处理,其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为有限泛化,以译语读者更熟悉、更易于接受的文化专有项翻译源语社会文化专有项。例如,

例7:马骥,字龙媒,贾人子。(《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young man,named Ma Zhun,who was also known as Longmei. He was the son of a trader. (p. 245)

原文意思是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原文中马骥的表字属于传统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这一称谓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笈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而且此处马骥的表字龙媒也暗示了他之后会与龙王的女儿结亲。对于表字“龙媒”的处理,翟理斯采取了转换拼写的策略,音译了龙媒,由于译者翻译目的只为向西方读者传递中国的奇异故事,故并没有传达出该文化专有项特有的文化内涵。笔者却认为其可以采取转换拼写加文外阐释的策略,能更好地向西方读者传播这一文化特色。

例8:十四岁,入郡庠,即知名。(《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At fourteen years of age he graduated and began to make a name for himself. (p. 245)

原文意思是马骥十四岁时就在郡中考取了秀才,很有名气。“入郡庠”即考中秀才。对于秀才这一独特的官职处理,翟理斯采取了删除的翻译策略,并没有将其译出来,只是译出了“入郡庠”的字面意思,笔者认为其可以采取转换拼写加文内阐释的策略,音译秀才并在文中解释该词的内涵,有利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例9:生衣绣裳,驾青虬,呵殿而出。武士数十骑,背雕弧,荷白棒,晃耀填拥。马上弹筝,车中奏玉。(《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Ma dressed himself in gorgeous cloths,and went forth riding on a superb steed with a mounted body-guard all splendidly armed. There are musicians on horseback and musicians in chariots. (p. 247)

原文意思描写了一幅马骥与龙女成婚时的场景,彰显了浓厚的中国婚俗文化,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婚俗,中国古代的婚俗是要弹筝奏玉的,而筝和笛都是独属于中国的乐器。对于“筝”和“玉”的处理,翟理斯采用了删除策略,并没有向西方读者传达这一独特的民族习俗。此外,源文中的“青虬”指的是无角的青龙,龙在中国象征着神圣美好之意,但是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因此,为了使西方的读者接受,为了彰显源文中马骥的威武,也由于译者对中国文学的纯洁性赞誉有加,故翟理斯对源文西方认为邪恶的龙形象进行了改动,采取了有限泛化的策略,舍弃源文龙的意象而代之以译语读者更熟悉、更易于接受的战马形象,起到了同样的意象作用。

3.4. 宗教文化专有项

《罗刹海市》中的宗教文化专有项主要与道教、佛教和中国神话传说有关。虽与西方宗教文化有着天壤之别,但为了贴切源语风格,保留文化意象,其翻译策略以同化为主,转换拼写和文外阐释次之。例如,

例10:其人皆奇丑,见马至,以为妖,群哗而走。(《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After being tossed about for many days and nights he arrived at a country where the people were hideously ugly. When these people saw Ma they thought he was a devil, and all ran screeching away. (p. 245)

原文意思是马骥来到以丑为美的罗刹国,原本容貌俊美的他在这里奇丑无比,罗刹国的百姓看到马骥,都以为他是妖怪,纷纷跑走。“妖”这一文化专有项与中国的神话传说有关,对于该词的处理,翟理斯采取了同化的翻译策略,用译语中具有类似意义的文化专有项来翻译源语文化专有项,将其译为西方读者所熟悉的魔鬼形象,更加贴切源语风格。

例11:顾念奔月姮娥,且虚挂府;投梭织女,犹怅银河。(《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Yet Changao lives solitary in the moon, and Zhi Nu laments that she cannot cross the Silver River. (p. 247)

原文意思是龙女写给马骥的信中说,想起奔月的嫦娥还在月宫孤身独处,投梭的织女仍在惆怅地面对天河。而她却能与马骥永远相爱。“姮娥”和“织女”都是中国道教中特有的文化专有项,翟理斯采取了转换拼写加文外阐释的策略,不仅音译了这两个词,保留了原文意象,而且在脚注中对这两个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释,更好地向译语读者传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3.5. 语言文化专有项

《罗刹海市》中的语言文化专有项以成语为主,亦包含对偶、谐音等。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在语言文化专有项上很难对等翻译。其翻译策略以绝对泛化为主,同化和文外阐释为辅。例如,

例12:生望海水茫茫,极天无际,雾鬟人渺,烟波路穷。抱儿返棹,怅然遂归。(《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Ma, looking at the great ocean stretching away to meet the sky,lovely and pathless, embraced his children, and proceeded sorrowfully to return. (p. 247)

原文意思是马骥看着孩子们带来的龙女的信,回头望着大海,却找不到回到龙宫的路,只好抱着孩子登船归家。源文中用“极天无际”、“雾鬟人渺”、“烟波路穷”等几个成语,来描述回去的路渺茫,对于这几个成语的处理,翟理斯采取了绝对泛化的翻译策略,因为遵照中文的句法格式十分困难,故翟理斯选择用非文化专有项来翻译,将源文蕴含的意思翻译了出来。

例13: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即置而不御,亦何得谓非琴瑟哉?(《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译文:You are my Ulysses, I am your Penelope; though not actually leading a married life, how can it be said that we are not husband and wife? (p. 247)

原文意思是龙女在信中将马骥比作远行的游子,而自己则是独守空房的妻子,即使不能亲近,两地分隔,又怎能说不是夫妻和谐?源文中“君似征人,妾作荡妇”属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此处龙女在形容她与丈夫的感情深厚,而“征人”与“荡妇”属于中国的文化专有项,在译者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尊奉基督教的道德准则,源文中的内容在当时的英国读者看来难以理解与接受,故翟理斯采取同化加文外阐释的翻译策略,用西方文化中具有类似意义和功能的文化专有项来翻译源语文化专有项,尤利西斯和佩内洛普也是古希腊神话中一对感情深厚的夫妻,熟悉的文化专有项更能使得译语读者理解龙女和马骥之间深厚的夫妻感情。

总体而言,翟理斯在翻译《罗刹海市》中的文化专有项时,主要采取的策略有转换拼写、语言翻译、文外阐释、有限泛化、绝对泛化、同化和删除。其中,转换拼写、文外阐释、泛化、同化策略最为常用,翟理斯尽一切可能使译语读者理解源文的文化内涵,这与他的翻译目的相符,他想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的奇异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4. 结语

本文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将《聊斋志异》选篇《罗刹海市》中的文化专有项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专有项,并结合艾克西拉对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研究框架,对翟理斯英译《罗刹海市》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涉及生态文化专有项,翟氏主要采取转换拼写、语言翻译以及删除策略;涉及物质文化专有项,翟氏主要采取同化、绝对泛化以及删除策略;涉及社会文化专有项,翟氏主要采取转换拼写、删除以及有限泛化等策略;涉及宗教文化专有项,翟氏主要采取同化为主、转换拼写和文外阐释为辅的策略;涉及语言文化专有项,翟氏主要采取绝对泛化为主、同化和文外阐释为辅的策略。这些策略都有利于翟理斯向译语读者传播中国的奇异故事。在实际翻译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方式并不单一,并且多变,没有固定的处理方式,需要根据其所涉及的类型区别对待。

本文希望通过总结翟理斯英译《聊斋志异·罗刹海市》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对中国典籍中文化专有项的英译策略起到借鉴意义,促进中国文化外译走得更远、更好。但是,鉴于本文篇幅的限制,案例的选择不够多样化,研究范围偏小,希望未来学者可以进一步挖掘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晓鹏.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8: 82-86.
[2] 苏国梁. 翟理斯归化翻译策略的布迪厄解读——以《聊斋志异》英译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14: 17-28.
[3] 李海军. 传教目的下的跨文化操纵——论《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最早译介[J]. 上海翻译, 2011(2): 78-80.
[4] 潘娜. 从文化翻译角度看意识形态对《聊斋志异》英译本的操纵[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 2015: 21-27.
[5] 乔媛. 处处思虑守得月明——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之改写与注释[J]. 东方翻译, 2015(6): 55-61.
[6] 孙轶旻. 翟理斯译《聊斋志异选》的注释与译本的接受[J]. 明清小说研究, 2007(2): 228-237.
[7] 王绍祥. 翟理斯与英译《聊斋志异》[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 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 2003: 30-35.
[8] 王晔. 《聊斋志异》俄、英译本注释中的文化解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8(5): 779-788.
[9] Aixelá, J.F. (1996)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In Ávarez, R. and Carmen-África Vidal, M., 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Clevedon, 52-78.
https://doi.org/10.21832/9781800417915-005
[10] Nida, E. (2005)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106.
[11] Newmark, P.A. (1988)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London, 70.
[12] Nida, E. (2007)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91.
[13] 张南峰. 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 中国翻译, 2004, 25(1): 18-23.
[14] 蒲松龄.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 张友鹤, 辑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62: 2199-2271.
[15] Giles, H. (1968)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Kelly & Walsh Limited, Hong Kong, 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