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夏丽花, 冯晋勤, 黄美金等.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 气象, 2006, 32(7): 110-114.
|
|
[2]
|
田军, 张楠, 栗敬仁等. 2008年6月3日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 32: 5-8.
|
|
[3]
|
吴蓁, 赵培娟, 席世平等. 郑州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与预报方法[J]. 气象科技, 2008, 36(5): 515-519.
|
|
[4]
|
谢义明, 解令运, 沙维茹等. 江苏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制分析[J]. 气象科学, 2008, 28(2): 212-216.
|
|
[5]
|
潘娅英, 王亚云, 钱吴刚等. 一次全省性强雷暴天气的地闪特征[J]. 气象科技, 2010, 38(4): 432-436.
|
|
[6]
|
寿绍文, 励申申, 王善华等. 天气学分析[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2: 148-174.
|
|
[7]
|
廖玉芳, 俞小鼎, 郭庆. 一次强对流系列风暴个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14(6): 656-662.
|
|
[8]
|
伍志方, 张春良, 张沛源. 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01, 20(2): 202-207.
|
|
[9]
|
郑祚芳, 张秀丽. 北京地区一次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数值分析[J]. 热带气象学报, 2009, 25(4): 442-448.
|
|
[10]
|
李靖, 于波, 王华等. 北京地区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诊断和中尺度分析[J]. 气象, 2008, 34: 74-79.
|
|
[11]
|
郑秀雅, 张廷治, 白人海.东北暴雨[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 1-6.
|
|
[12]
|
邹立尧, 丁一汇. 1961~2005年东北暴雨气候特征分析[J]. 高原气象, 2010, 29(5): 314-1321.
|
|
[13]
|
孙军, 代刊, 樊利强. 2010年7~8月东北地区强降雨过程分析和预报技术探讨[J]. 气象, 2011, 37(7): 785-794.
|
|
[14]
|
王宪彬, 张旭, 辛艳辉.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落区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 26(5): 36-40.
|
|
[15]
|
吴迪, 寿绍文, 姚秀萍. 东北冷涡暴雨过程中干侵入特征及其与降水落区的关系[J]. 暴雨灾害, 2010, 29(2): 111-116.
|
|
[16]
|
王宪彬, 张建国, 辛艳辉. 2010年8月19日阜新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5: 112-121.
|
|
[17]
|
黄振, 宋煜, 何玉科. 2004年8月3日大连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2: 42-48.
|
|
[18]
|
公颖, 陈力强, 隋明. 2001~2010年辽宁区域性暴雨阶段性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1, 6: 5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