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Study on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Judgment Evaluation of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Shandong Peninsula Based on AHP
DOI: 10.12677/AG.2014.41002, PDF, HTML, 下载: 3,073  浏览: 10,575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李 娜:山东协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济南;王奎峰: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徐州;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济南
关键词: 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山东半岛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Fuzzy Comprehensive Judgement; Shandong Peninsula; Index System; Ahp
摘要: 本文结合山东半岛生态环境现状,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通过对指标的筛选,将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划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口环境和污染环境四类一级指标,每类一级指标各选择其典型二级指标构建了18项评价指标作为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对现阶段山东半岛6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出评价。评价结果为威海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I级优,青岛、烟台、日照市为II级良,潍坊市为III级一般,东营市为IV级差,并对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做了分析说明,以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combine Shandong peninsula actual conditions with the principl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eco-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Shandong Peninsula was establish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been divided into four primary indexes: natur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opulation environment, 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used 18 typical evaluation indexes as secondary indexes which we choose from the primary indexes; the weight of each evaluation index is determined by AHP, and we adopt fuzzy comprehensive judgment to assess the eco-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six cities in Shandong Peninsula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results are: Weihai city is first rate, Qingdao, Yantai, Rizhao cities are secondary rate, Weifang city is tertiary rate, Dongying city is poor rate.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each city, we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李娜, 王奎峰. 基于AHP的山东半岛生态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 地球科学前沿, 2014, 4(1): 8-15. http://dx.doi.org/10.12677/AG.2014.41002

参考文献

[1] 张彦英, 樊笑英 (2011)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4, 9-11.
[2] 王丽 (2009) 生态足迹法评价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应用案例.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 58-61.
[3] 刘钧仁 (20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硕士论文, 山东大学, 济南.
[4] 赵传松 (2006)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硕士论文, 山东师范大学, 济南.
[5] 袁丙华 (2007)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地质研究.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西安.
[6] 孙家驹 (2006) 全球关注: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走向. 江西人民出版社, 南昌.
[7] 卢耀如 (2003) 地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西南及邻近岩溶地区发展途径. 河海大学出版社, 南京.
[8] 高吉喜 (2001) 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 生态承载力理论, 方法与应用.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9] 沈渭寿 (2010)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北京.
[10] 邢永强, 冯进城, 窦明 (2007)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实践. 地质出版社, 北京.
[11] 谭映宇, 张平, 刘容子, 等 (2012) 渤海内主要海湾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比较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2, 7-12.
[12] 杜金辉, 吕培茹, 甄文栋, 等 (2008) 山东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 10-14.
[13] 夏军, 王中根, 左其亭 (2004)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 6, 786-794.
[14] 李朝辉, 魏贵臣 (2005)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实例. 环境科学与技术, 1, 75-76.
[15] 郭娜, 王伯铎, 崔晨, 等 (2011) 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S1, 104-107.
[16] 张海峰 (2005)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17] 王江炜 (2008) 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 博士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18] 赵传松, 任建兰 (2006) 山东半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 49-50.
[19] 王丽红, 贺可强 (2010)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 4, 303-310.
[20] 王丽红 (2009)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 硕士论文,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
[21] 贺可强, 卢耀如, 李关宾, 等 (2009)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质资源与环境及其承载力综合分析与评价. 山东大学出版社, 济南.
[22] 贺可强, 侯新文, 尹明泉, 等 (2010) 地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其空间数据库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分析为例. 科学出版社, 北京.
[23] 何政伟, 刘峻杉, 赵银兵, 等 (2011) 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地球与环境, 2, 237-241.
[24] 刘明 (2013) 岛群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理论和方法基本框架初探. 发展研究, 4, 79-84.
[25] 王娟娟 (2010) 甘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统计与决策, 21, 76-78.
[26] 于谨凯, 杨志坤 (201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渤海近海海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经济与管理评论, 3, 54-60.
[27] 闫波 (2012) 秦皇岛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3, 116-120.
[28] 王中根, 夏军 (1999)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4, 9-12.
[29] 孙海军, 张沛, 刘靖 (2009) 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保护. 济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200-204.
[30] 李树文, 康敏娟 (2010)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地球与环境, 1,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