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被动句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日语中应用范围极广。由于被动句涉及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机能等方面,在整个日语教学体系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一直以来被动句的教学倾向于句子结构、语法功能、被动助动词的讲解,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探讨分析的实例尚不多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对日语被动句进行分析解读,探讨被动句的表现形式与其体现的事态构造之间的关系、各种被动句式之间的关系,以期找到一条对日语教学有所裨益的新途径。
2. 日语被动句及其分类
被动句是构成日语态的重要语法,在日语的教育研究领域被广泛地予以探讨。寺村(1982),关于日语被动句是这样阐述的,“動作作用の主体が、他の何ものかに働きかける場合は、動作主、つまり動きの向う先を主役として事態を描く表現”(动作或作用的主体受到某动作或行为的影响时,强调受事的一种描写事态的方式) [1] 。
从以往日语被动句的代表性研究来看,有关日语被动句的分类和命名因人而异[2] -[4] 。本文采用仁田(1991)、日本語文法記述協会(2009)的分类,将日语被动句划分为“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所有者被动句”三种。
(1) 次郎は太郎に殴られた。
(2) 次郎は一人娘に死なれた。
(3) 次郎が太郎に頭を殴られた。
上述例句中,(1) 为直接被动句,描述“施事者对受事者施加某种行为,受事者受到一定影响”。在“次郎は太郎に殴られた”所体现的事态构造中,“太郎”对“次郎”施加了殴打行为。“次郎”既是受事者也是受影响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直接被动句。(2) 为间接被动句,描述“某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施事者的行为影响”。在“次郎は一人娘に死なれた”所体现的事态构造中,“娘が死んだ”这一事件,严重影响到了“次郎”。“次郎”不是受事者,但是受影响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间接被动句。(3) 为所有者被动句,描述“施事者对受事者的所有物施加某种行为,受事者受到一定影响”。在“次郎が太郎に頭を殴られた”所体现的事态构造中,“太郎”对“次郎の頭”施加了殴打行为。“頭”作为受事,是包含在受影响者“次郎”的身体范围内的,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所有者被动句。
3. 原型理论和意象图式
原型理论强调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范畴成员依据具有该范畴所有特征的多寡,地位各不相同[5] 。原型是范畴最典型的成员,与该范畴成员共有的特征最多,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靠近原型成员;有的与该范畴成员相似性较少,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在以原型理论为基础的语言习得研究领域里普遍认为,某种范畴的习得是从原型成员开始,然后逐步向周边的成员扩展[6] 。
意象图式是一种认知结构模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身体的感知形成各种心理表象,即意象。人们借助这些意象认识客观世界,进而将具体的意象扩展,用于认识抽象的事物。意象图式就是将通过身体的各种感知获得的意象进行更高层次的抽象化之后形成的认知结构模型[7] 。
4. 意象图式与日语被动句
4.1. 直接被动句
直接被动句关注事态构造的内部变化,描述“施事者对受事者施加某种行为,受事者受到一定影响”。请看下组例句:(4a)是基本的能动句,(4b)是对应的被动句。能动句中受事者“太郎”在被动句中成为主语,能动句中的主语“犬”在被动句中连接“二格”,表示施事者。
(4a) 犬が太郎を噛んだ。
(4b) 太郎が犬に噛まれた。
(4b)可以通过图1所示的意象图式来表示。

Figure 1. Image schema of 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图1. 直接被动句的意象图式
首先,最外面的长方形表示事态构造。该事态构造中,Ag(Agent)是施事者,Pt(Patient)是受事者,Aff(Affected)是受影响者。图1中受事者也是受影响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以突显(粗线圈表示),形成直接被动句。能动句中的主语在被动句中背景化,用细线圈表示。另外,两根箭头指示线中,细的一根表示动作主的行为及其方向,粗的一根表示动作主的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其方向。结合(4b)所表现的被动句,“犬”是“噛む”的施事者(Ag),“太郎”是“噛む”的受事者(Pt),同时也是受影响者(Aff),其地位得以突显,形成直接被动句。
4.2. 所有者被动句
所有者被动句描述“施事者对受事者身体某一部分或所有物施加某种行为,受事者受到一定影响”。这种情况下,严格地说受事者是受影响者,身体某一部分或所有物才是真正的受事者。请看下组例句:(5a)是基本的能动句,(5b)是对应的被动句。“前歯”是“太郎”身体的一部分,“太郎”既是所有者也是受影响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以突显成为被动句中的主语。能动句中的主语“次郎”在被动句中连接“二格”,表示动作的发出者。能动句中动作涉及的对象“前歯”通过助词“ヲ”连接被动动词。
(5a) 次郎が太郎の前歯を折った。
(5b) 太郎が次郎に前歯を折られた。
(5b) 可以通过图2所示的意象图式来表示。

Figure 2. Image schema of owner passive sentences (a certain part of body)
图2. 所有者被动句(身体某一部分)的意象图式
图2和图1的区别在于,图1的受事者(Pt)同时也是受影响者(Aff),二者都是用同一图标表示的;而图2中的受事者(Pt)是受影响者(Aff)身体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分离性,Pt的图标包含在Aff的图标之中。结合(5b)所表现的被动句,“前歯”是“太郎”身体的一部分,包含在“太郎”身体之内,具有不可分离性。“前歯被弄断了”直接影响到了其所有者“太郎”,所以“太郎”是受影响者。
所有者被动句的另一种情况是“施事者对受事者的所有物施加某种行为,受事者受到一定影响”。这时,受事者与所有物具有可分离性。请看下组例句:(6a) 是基本的能动句,(6b) 是对应的被动句。
(6a) スリが太郎の財布をすった。
(6b) 太郎がスリに財布をすられた。
(6b) 可以通过图3所示的意象图式来表示。

Figure 3. Image schema of owner passive sentences (possessions)
图3. 所有者被动句(所有物)的意象图式
图3中的受事者(Pt)是受影响者(Aff)的所有物。图3与图2的区别在于,受影响者(Aff)的图标从受事者(Pt)的图标中脱离出来,独立存在于能动句所体现的基本事态结构之外,表明受到该事态结构的影响。这时受影响者(Aff)与受动对象(Pt)依然保持一定联系,但联系的紧密程度远远低于图2。结合(6b)所表现的被动句,“財布”是“太郎”的所有物,与“太郎”具有可分离性。“扒手偷了钱包”的事态结构对“太郎”产生影响,“太郎”是受影响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所有者被动句。
4.3. 间接被动句
间接被动句描述“某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施事者行为的影响”。请看下组例句:(7a) 是基本的能动句,(7b) 是对应的被动句。在(7b)所体现的事态构造中,“ライバルが新作を発表した”这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私”。“私”不是受事者,而是受影响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间接被动句。
(7a) ライバルが新作を発表した。
b.私はライバルに新作を発表された。
(7b) 可以通过图4所示的意象图式来表示。

Figure 4. Image schema of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transitive verbs)
图4. 间接被动句(他动词)的意象图式
图4与图3都表示受影响者独立存在于能动句所体现的事态结构之外,受到该事态结构的影响。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图4中的受影响者(Aff)没有出现在能动句中,而且与受事者(Pt)没有任何关系。也就是说,(7a)实际上并不是(7b)所对应的能动句。(7b)所表现的被动句中,“新作”和“私”没有任何关系,“ライバルが新作を発表した”的事态结构间接地对“私”产生影响,“私”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间接被动句。
间接被动句涉及的动词,除了他动词以外,还可以是自动词。请看下组例句:(8a)是基本的能动句,(8b)是对应的被动句。在“私は雨に降られた”所体现的事态构造中,“雨が降った”这一自然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私”。同样,“私”不是受事者,但是受影响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间接被动句。
(8a) 雨が降った。
(8b) 私は雨に降られた。
(8b) 可以通过图5所示的意象图式来表示。

Figure 5. Image schema of indirect passive sentences (intransitive verbs)
图5. 间接被动句(自动词)的意象图式
图5与图4一样,受影响者(Aff)在能动句中并没有体现,独立存在于能动句所体现的事态结构之外,成为被动句的主语。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图5涉及的谓语动词为“自动词”,表达施事者(Ag)自身的动作、作用、变化。因动作没有涉及的对象,所以不存在受事者(pt)。结合(8b)所表现的被动句,“雨が降った”这一自然现象没有动作涉及的对象,“私”是受影响者,但不是受事者,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间接被动句。
5. 意象图式对被动句教学的启示
5.1. 各被动句式间的关系
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示被动句所体现的事态构造,可以发现:直接被动句是日语被动句的原型,在此基础上受事者缩小成为受影响者身体的一部分,形成所有者被动句。所有者被动句的另一种情况,即受事者是受影响者的所有物,这时二者可以分离开来,受影响者独立存在于能动句所体现的基本事态结构之外。所有者被动句的第二种情况,构成了间接被动句的雏形。当受影响者没有出现在能动句中,而且与受事者没有任何关系时,受影响者独立存在于能动句所体现的整个事态结构之外,其在语境中的地位得到突显,形成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的另一种情况,即能动句中的动词为自动词,表达施事者自身的动作、作用、变化。这时,不存在受事者,受影响者独立存在于自动词所体现的事态结构之外,成为间接被动句的主语。以上各被动句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Figure 6. Relationship diagram of passive sentences
图6. 被动句关系图
图6中,A为直接被动句,B为所有者被动句(身体某一部分),C为所有者被动句(所有物),D为间接被动句(他动词),E为间接被动句(自动词)。
5.2. 对日语教学的启示
1) 通过意象图式展示被动句所体现的事态构造。日语教学中,一直以来都把被动句的形式特点、被动句的语言内容及机能作为重点内容予以讲解和强调,即局限于语言内部本身。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主观认知,认为语义是在认知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8] 。意象图式作为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模型,直观地体现出说话者对事态结构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意象图式来展示被动句所体现的事态构造,可以使学习者对被动句的生成机制和句法结构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日语被动句。
2) 通过意象图式揭示各种被动句式之间的关系。日语教材中,关于被动句式的介绍和讲解多是围绕各个句型分别进行的,句型之间彼此孤立,没有任何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为主,围绕各个句型分别进行讲解,缺乏对被动句式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是由一系列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原型成员位于范畴结构的中心位置,通过扩张产生边缘成员,形成放射状的范畴[9] 。通过图6可以看到,直接被动句是日语被动句的原型,所有者被动句和间接被动句都是由直接被动句逐步发展演变而来的,所有者被动句介于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之间,与二者构成连续的统一体。通过意象图式来揭示各种被动句式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学习者对直接被动句、所有者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之间的发展演变机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对被动句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好地应用日语被动句。
6. 结语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对日语被动句进行分析解读,通过意象图式表现被动句的句子结构与其体现的事态构造之间的关系。在对被动句的相互关系进行界定时,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直接被动句、所有者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直接被动句是原型,所有者被动句介于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之间。这一发现为日语被动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也为日语学习者提供了一种非传统语言学的可行方式。
基金项目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资助项目《意象图式在日语被动表现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项目编号:WYYB01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