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两种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活动。在中外跨文化交流中如果中国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只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衡,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然而在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文化的导入和学习而忽略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中国文化。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向跨文化交际研究中被忽略的“母语文化”。美国语言学家Lado (1957)很早就在其著作中强调了“母语文化”的重要性[1] ,Kramsch (1998),Samovar (2000)等人也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2] [3] 。国内继从(2000)在《光明日报》发文指出我国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后[4] ,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目前为止有不少调查表明中国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普遍缺乏(张2002,蒋2005,揣2009,肖2010,周2011) [5] -[9] ,另有一些研究发现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不足(王2007,廖2010,王2012) [10] -[12] 。不过这些研究中,以大学本科阶段的英语学习者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为对象的调查占压倒性的多数。
本研究以外语专业(英语和日语)研究生1为对象,首先从中国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对其展开测试,以了解他们的中国社会文化能力的现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来分析对现状的影响因素,同时从课程设置、教师及教材等多方面探讨更深层的原因。
2.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涉及两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准确理解对方文化,同时也要恰当地表达自己,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文化。因此,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即母语文化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交际者必须具备丰富的母语文化知识,其次还应具备将自己的文化用外语恰当地传达给对方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鉴于此,本研究中关于“中国社会文化能力”的考察笔者设计了中国社会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两方面的内容(详见表1)。其中文化知识部分参考了胡兆量(2009)和程裕祯(2011)的中国文化
教材。同时为了考察影响学习者中国文化能力的各种因素分别设计了以学生和教师为对象的调查问卷。
2014年5月笔者分别对武汉四所部属高校的英语和日语专业研究生共计76人(英语50人,日语26人)进行了文化测试及问卷调查。其中文化测试部分包括:1) 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测试;2) 要求学生翻译一些中国常用的文化词汇(Culture-loaded words)以及用外语写一篇介绍春节的短文,问卷调查紧随文化测试之后进行。与此同时对四所高校的部分外语教师(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为了让受试者认真严肃地对待测试和调查,并提供能反映他们外语水平的英语专业八级或日语能力考试N1的真实成绩,笔者请各高校相关任课老师进行了协助,同时测试和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为了保证测试中主观题部分得分的客观性,测试卷由研究小组的3名成员分别判定成绩并取平均值为最终数据。最后研究小组将受试者的测试成绩和外语成绩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外语专业研究生的中国社会文化能力的现状
本次测试中中国社会文化知识部分考察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包括汉字知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以及古代文学等内容。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部分既有传统文化也有现当代文化的内容,其中词汇翻译部分选取的都是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文化的常用词语,如“高考”,“海归”,“独生子女”,“关系网”,“人气偶像”,“追星族”等等。
总体来看,外语专业研究生的中国文化测试得分偏低,平均只有59.12分。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还是中国文化外语表达测试平均得分都不甚理想,分别为31.20分(50)和27.96分(50) (见表2)。从专业方面来看,日语专业学生测试总分(59.9)比英语专业学生(57.5)稍高,在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方面日语专业学生(32.7)平均高出英语专业学生(28.7)4分,但这种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可能是因为一部分词汇可以直接用相同或相近的日语汉字来表达的缘故。
3.1.1. 中国社会文化知识
本部分50分的客观题考察的内容涵盖了汉语言文字、古代文学、古代哲学伦理、民俗文化、名胜古迹、成语典故、文化象征、中外文化交流及艺术等。其中正确率较高的是古代文学、成语典故以及名胜

Table 1. Contents of Chinese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test
表1. 中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卷结构

Table 2. Results of Chinese socio-cultural competence test 1
表2. 中国社会文化能力测试结果1
古迹,而失分较多的有汉语言文字、古代哲学伦理、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民俗文化。例如9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象形”以外的汉字构造方法,83%的学生不知道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另外约54%的同学不能正确选择出寓意“长寿”的“松”、“鹤”、“龟”,85%的同学不知道“三纲五常”指的是什么,72%的同学不能正确选择“五经”。
3.1.2. 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
本部分包含30个中国文化词汇的翻译和一篇短文写作,共计50分。测试的平均得分为27.96,其中文化词汇翻译部分平均分14.9/30,短文写作平均分11.33/20。不论是各部分的得分还是综合得分都很低。
在文化词汇翻译中,对学生来说得分率较低的词汇有“三好学生”、“红白喜事”、“红包”、“对联”、“素质教育”、“昆曲”、“红双喜”、“古筝”、“豆浆”、“海归”、“铁饭碗”、“关系网”等,其中“三好学生”、“红包”、“对联”、“红双喜”、“海归”、“关系网”是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学生普遍失分较多的词汇。
短文写作部分意在检验学生是否能够用外语通顺并条理清晰地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通过分析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从总体上介绍春节的重要性,但无法对贴春联、发红包,拜年等传统习俗以及人们过节的方式做很好的说明及介绍。
另外,为了检验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笔者分别将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八级成绩、日语学生的N1成绩(换算为百分制成绩)与本部分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35和0.157,说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其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可以说即使到了外语学习的高级阶段,外语专业研究生的中国文化表达能力也难以令人满意,并且这种能力和外语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2. 外语专业研究生中国文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影响外语专业研究生中国文化能力的各种因素,笔者分别组织了受试学生及其院校部分外语教师的问卷调查,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3.2.1. 学生问卷结果与分析
学生问卷试图从学生当前的问题、他们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教师及教材等方面了解影响他们的中国社会文化能力的各种因素。
表3所示的3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基本反映了目前研究生们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能力的现状。对于本次测试,44.7%的同学回答“相当难”,52.9%的同学回答“有些难”,只有极少数(2.4%)的同学表示“不难”。“在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时最大的问题”的回答最多的是“中国文化涉及的词汇表达困难”(51.8%),其次是“中国文化知识不够”(25.9%),而回答“外语水平不够”和“缺乏相应的训练”的比例较少。当被外国人问到中国文化相关的问题时学生们最大的问题是“了解很多中国文化知识但无法准确用外语表达”或“只能粗略介绍些大致内容”,近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相关中国文化知识不足,无法回答”,能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仅占1.1%。
这也许是和他们的外语学习过程中中国文化的输入过少不无关系。教师问卷结果表明外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学生问卷则反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中国文化的内容不多,教师在课堂上也较少涉及中国文化(表4)。
另一方面,学生们对于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却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如表5所示,大多数同学认
为外语学习中中国文化的“意义重大”(77.6%),并且“有助”于外语的学习。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很重要”(58.9%)。78.8%的同学认为中国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认为和外国人交流时很“有必要”传播中国文化的比例为98.8%。同学们认为教材中涉及中外文化比较的内容“非常好”(51.8%),几乎所有同学(99.9%)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补充中国文化内容。此外所有同学都认为在外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很“有意义”,如果开设外文中国文化课程,他们最想学习的内容是“如和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76.5%),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14.1%)、“中外文化对比的内容”(8.2%),最后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1.2%)。
3.2.2. 教师问卷结果
通过教师问卷可以了解外语教师对待中国文化的观念和态度、教师行为以及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现状等问题。其中六项有关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问题和学生问卷一致,结果如表6所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教师的回答和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他们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也有很高的认识,认为和外国人交流时有必要传播中国文化,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补充中国文化知识,并且认为有必要在外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
但是另一方面从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行为来看,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地位不容乐观。

Table 3.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1
表3. 问卷结果一

Table 4.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2
表4. 问卷结果二

Table 5.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3
表5. 问卷结果三
尽管教师们认识到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但在他们使用过的外语教材中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60.1%),90.9%的教师反映在学校里要获取介绍中国事情的外文资料也比较困难。在教学中虽有42.4%的教师“经常涉及”中国文化,但大部分教师仅 “偶尔涉及”(45.5%)或“很少涉及”(12.1%)。另外教师们有不少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时,也会和他们谈论中国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用外语表述中国文化时仅有2%的教师表示“完全没问题”,33.3%的教师回答说“不怎么难”,而对62.6%的教师而言“有一定困难”,甚至有个别教师(3%)表示“很困难”,见表7。
3.3. 影响外语专业学生中国社会文化能力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大致可以看出外语专业研究生中国社会文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可以说这和外语专业教育的大环境不无相关。首先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看,能够系统传授中国文化知识的语文课在中学阶段以

Table 6.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eachers 1
表6. 教师问卷结果一
后几乎就停止了,虽然大学阶段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但实际上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只开设半学期,在教学中的地位似乎可有可无。外语专业更是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外语和外国文化上,我国近年来使用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无论是国内编写的还是引进教材,呈现的是当代英美文化,涉及中国文化的课文内容微乎其微(袁2006) [13] 。日语教材也差不多,余&陈(2011)通过调查国内广泛使用的“综合日语”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很少导入中国元素,个别较新出版的教材虽然引入了一些中国文化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知识文化”即社会文化背景层面上,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中相对重要的“交际文化”[14] 。
此外,由于外语教学长期忽视中国文化的引入,高校培养的外语教师也深受其影响。邓(2005)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中国文化本身还是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英语专业教师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欠缺[15] 。周(2011)的调查也发现日语教师虽然对中国文化知识掌握较好,但用日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弱[9] 。笔者对外语专业教师的调查也再次印证了这个结果。这说明外语教学中的确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而这种现状必然影响到外语专业学生的中国社会文化能力的提高。
4. 结论及对策
通过本次测试和问卷调查发现,外语专业研究生的中国社会文化能力较弱,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令人堪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在他们的外语学习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接触过少这样的外语教育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学生们对中国文化持有积极的态度和很高的学习需求,但是目前的

Table 7.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eachers 2
表7. 教师问卷结果二
外语教学现状显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各种途径,弥补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或不足。有调查表明“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胡&高1997) [16] 。可见,在外语教学中将中国文化适度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从教学实践上来说,外语课堂其实可以为母语文化留出一定的空间。在涉及目的语文化时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外准备相关资料,在课堂口头陈述某个文化话题。笔者曾经在自己的基础日语课堂进行过为期一年的[日本語で中国・中国文化を語ろう] (“用日语讲述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教学尝试。具体方法是:教师事先布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利用5至10分钟,由学生用日语发表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从身边的事物如我的家乡,武汉的饮食、名胜等知识文化开始,逐步过渡到诸如言语行为,价值观,非言语行为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上,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正如很多学生和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开设外文中国文化选修课、中外文化对比选修课或中国文化外语讲座等等。不仅外语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比较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以及如何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可喜的是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种需要,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了中国文化的相关课程。
当然,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靠课堂的学习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提供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发、主动地去感受和学习不仅能弥补课内教学的不足,更有可能使文化的学习持续下去。这就有必要充实外语专业的资料建设,例如订阅各种介绍中国的外语期刊和杂志,并让学生可以自由借阅。笔者认为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文化意识和中国文化外语表达能力的极佳途径。
总之,将母语文化融入外语教学中是当前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必然要求。在现行教材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环境下,需要外语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各种各样的途径使外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种文化的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3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外语专业研究生的中国社会文化能力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JY20)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1研究对象中的外语专业研究生本应包括英语、日语、德语、法语等多语言的学习者较为理想,但由于目前武汉高校仅有英语和日语专业,没有其他语种的硕士研究生,因此本研究仅以英语和日语专业的研究生为调查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