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美国的媒介研究专家斯克特曾经说过:“电视谈话成为了一种供公众交流的通气口和渠道,因为许多人找不到一个谈话对象来对他们的思想做出反应,幸好,他们在电视谈话节目中找到了一个由媒介明星和出人头地的公众人物组成的一个精英阶层,电视谈话节目既维护了这个阶层的观点的权威性,同时又通过轻松的方式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普通人通过与他们场内和场外的交流,获得了一种沟通和提升思想的满足 [1] 。”可见电视谈话节目在大众进一步加强精神与思想交流的需求中应运而生,在快时代的今天人们私下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沟通平台,成为维系大众精神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受众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得广大受众不愿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上,希望实现由“接受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关于电视访谈节目的概念有各种不同的解释,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电视访谈节目是指由主持人邀请相关的人士围绕公众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借助人际传播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构成 [2] 。”
人物型访谈节目是以嘉宾为主体,谈话主要是围绕嘉宾本身的故事进行,而嘉宾的类型主要包括名人和普通人。”目前很多电视访谈节目都属于人物型访谈例如:《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访谈节目出现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将近20余年,在这期间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队伍已经初具规模,在主持人形象风格、谈话技巧、主持经验等方面都要有了一定的进步。一些优秀的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开始有了明星效应,拥有自己的粉丝,他们已经成为了一个栏目的品牌,成为了栏目的形象代言人。但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之下也显露出了诸多弊端。
1. 目前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大多是由记者、 娱乐主持人、幕后策划人还有一些相声、小品等明星转换而来的。这种复杂的构成使主持人的文化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由记者转型而来的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其经验阅历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一些其他领域的明星转型而来的主持人文化素养则相对较低。但是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文化素养显然不足。具体表现在:
(1) 相对年轻化的主持人队伍,没有足够的生活积累和相关方面的生活体验,在与一些有着深厚阅历的嘉宾对话的时候往往显得底气不足,略显稚嫩。
(2) 涉猎领域不够广泛,知识积累不够。其实主持人和记者一样也应该是一个杂家,尤其是对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来说,这一点更显重要。他们将要采访的嘉宾涉及到各行各业,只有对嘉宾所在行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谈话才能继续下去,才能挖掘出更深的东西。可是很多转型而来的主持人在知识积累方面还有待加强。
2. 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供求矛盾”加剧:一方面人物型访谈节目的增加需要有更多优秀的主持人走到舞台中间来。另一方面人物型访谈节目对主持人专业技巧和内涵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使优秀的主持人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以至于出现了同一个主持人主持两档风格相近的人物型访谈节目的怪现象。但是要知道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是不能批量生产的,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选择人物型谈话节目的主持人要改变以往招考为主的做法,更加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3. 从我国现有的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来看,绝大部分主持人都难以形成自我主持风格,相互间的模仿和抄袭现象严重,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一旦某位主持人的风格受到观众的赞扬,其他人便争相模仿却不发挥自身的潜力和特长,给观众造成了千人一面的感觉。
2. 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重要作用
人物型访谈节目是通过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互动让嘉宾分享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经历或者是鲜为人知的故事,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达到访谈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访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主持人能否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里让嘉宾讲出更多有价值的话题,让观众更加了解嘉宾 [3] 。所以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其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主持人是整个现场的掌控者,起到了纵观全局把握现场的作用。主持人与嘉宾的交流以及和观众的互动过程就是节目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主持人来控制,所以主持人的驾驭意识非常重要。主持人的驾驭意识具体体现在对于话题和场面的控制力,能否深入的挖掘谈话主题,当嘉宾的谈话主题走偏的时候能否及时将嘉宾拉回原定计划,如何有效的调节现场的谈话氛围等都是对主持人现场掌控能力的要求。例如《实话实说》节目中的“热场”,这个时候主持人崔永元出来讲讲笑话,逗逗乐,观众和嘉宾的情绪就会有所改善,忘记镜头前的紧张感。这不仅是要求主持人和观众达成一种和谐与默契更是对现场观众和嘉宾进行组织管理,对现场氛围的一种掌控。
(二)主持人是节目的引导者,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主持人在节目中应该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在与嘉宾及观众的谈话中对同一事件难免会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这个时候就需要主持人明辨是非,恰当地进行点评,对正确的观点予以肯定,对错误的观点就要及时指出并纠正,从而把嘉宾和观众引向正确的舆论。例如在《非常静距离》中一位女明星谈到她的减肥经历的时候向观众传授了过度节食的减肥方法,主持人李静及时地指出“我们爱美丽身材更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健康”这一观点,就在减肥这一话题上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引导观众健康减肥。
(三)主持人在节目中发挥了归纳的作用,每一期访谈节目都是主持人,嘉宾,观众的一次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产生不同观点和意见的碰撞在所难免,主持人的作用就是将各种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有符合主题的观点完整的呈现出来。由于目前我国人物型访谈节目每一期的话题都是事先策划好的,然而现场嘉宾和观众想要说些什么却不是可以预先把握的,很可能一些观众或者嘉宾的观点会有冲突和不同,这些真实的思想交流都不妨碍节目的进行,但主持人应该时不时地归纳总结一下各方观点将符合主题的观点一一呈现,达到明确主体的目的。
(四)主持人是联系嘉宾和观众的桥梁。主持人要处理好嘉宾与嘉宾,嘉宾与观众的协调问题。主持人应该鼓励嘉宾与观众大胆发表观点,吐露内心真实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进而激起嘉宾的自我表达欲望和观众的交流热情,使嘉宾和观众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例如当主持人听到嘉宾讲到精彩处的时候,接一句妙语使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捧腹大笑就在嘉宾和观众之间产生了一种轻松地互动,可以鼓励嘉宾继续说下去。当主持人听嘉宾讲到自身的某个经历的时候可以问现场的观众有没有类似经历,这种提问可以达到嘉宾和观众的沟通,使观众更耐心的听嘉宾讲下去。
(五)主持人是媒体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主持人在台前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整个栏目组,其担负的责任之一就是把媒体的思想传达给广大的受众,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了解整个栏目所要传递的思想,了解栏目组的整体风格。“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作为节目或者栏目组的代言人,是媒体的对外传播者 [4] 。”观众只有在对媒体有所了解之后才能知晓这一节目是否符合自己的胃口。
3. 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在谈话时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物型访谈节目逐渐增多,但优秀的节目却寥寥可数。通过研究和观察不难发现优秀主持人的缺乏,主持人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人物型访谈节目质量的提高。主持人在谈话技巧和内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缺乏双向互动性交流,总体上呈现出主持人一方面提问的模式,而嘉宾只是机械回答,造成节目的乏味枯燥。“节目呈现单向度的谈话,具体表现为嘉宾与主持人,现场观众之间的谈话一味的相互认同,没有争论点,不能激起观众的兴趣 [5] 。”例如在《同在蓝天下》中主持人和观众对现场的两个嘉宾——残疾女大学生更多的是发出感叹和钦佩,围绕他们的励志故事大谈而特谈,主持人却忽略了反向提问:你们之间又没有矛盾?为什么不和健全的人多多交流?有没有为自己的行动不便而苦恼?等问题。这种单向谈话就难以全面的了解嘉宾,不能激起嘉宾更加真实地展现自己,表达自己。
(二)思维模式比较固定,问题准备、采访话题、采访人物的类型化使许多访谈节目陷入一种僵化的模式中难以创新。遇到商界精英就要问道在商场的摸打滚爬的经历,遇到体育明星必然问到如何刻苦训练,在与名人对话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问道他们的童年生活,好像嘉宾不谈童年就不能揭示出“背后的故事”,不能展示嘉宾的内心世界。这种固定模式的提问会让观众产生一种厌倦心理,没有创新的内容导致节目质量的下降。
(三)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确,没有意识到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嘉宾,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位倾听者,通过简短有力的提问引出嘉宾的话语,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耐心的倾听。然而有些主持人完全颠倒了二者的角色关系在谈话中大讲自己遇到的一些类似的经历和感受,没有把话语权释放给嘉宾和现场观众。
(四)提问不精准,脱离了原定的主题。很多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由于自身专业水平不足,在向嘉宾提问的时候往往会脱离主题,问一些没有意义的不着边际的问题。例如某位主持人在采访最美女记者——曹爱华的时候,对见义勇为将孩子救上安的村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您家里有几个孩子?男孩还是女孩?一定要把你的孩子看好。这些问题对于观众对曹爱华的了解没有任何意义。
(五)提问的目的性太强,问题的设计痕迹过于明显,而忽略了交流的过程。一些没有经验的主持人,过于急切的提问,只是注重于自己把问题提出了没有,却不认真倾听嘉宾的回答寻找其他价值点,接下来继续问下一个问题。这种做法割断了节目的完整性,使原本有趣的交流成了一场一问一答的枯燥对话,不能有效的从嘉宾口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
4. 如何做好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
人物型访谈节目较之综艺节目和新闻节目而言,操作起来要求主持人有更多的内涵和技巧。这种技巧不光是指主持专业上的技巧,更多的是与人沟通的技巧,掌握谈话对象内心活动和谈话节奏的技巧。内涵方面则要求主持人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看问题有自己的见解,思维敏捷清晰,有较强的判断力,在谈话过程中可以把握全局。如何做好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把握:
(一)专业技巧的培养
1. 提问犀利,一针见血式的发问。作为一个合格的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最首要的就是敢于并且擅于提出一些犀利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敏感话题,然而在访谈中要想顺利完成任务,访问到有价值的信息,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这就需要主持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发问,敢于提出犀利的问题。例如《鲁豫有约》中采访歌星毛阿敏的时候,进过了前面的一段交流铺垫之后,陈鲁豫直接提到了她的逃税事件,并且坦白的问她在第一次风波之后为什么又有了第二次。正是这种一针见血式的发问让这次访谈更有深度。
2. 提问精准明确,不脱离主题,不拖泥带水,不能使人产生误解。精准明确的提问能够使嘉宾更好的理解主持人的意思,从而做出有效的回答,促进访谈的畅通和深入。例如《鲁豫有约》中陈鲁豫采访娱乐记者王小鱼的时候,对于嘉宾含糊推脱的回答问道:你说的是真的假的?我不相信,这么多的保安根本就进不去。通过这一质疑和否定激发了嘉宾的回答欲。
3. 变换提问的方式。当主持人提出问题以后很难预料嘉宾是如何回答的,有时候嘉宾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甚至对于敏感问题拒绝回答,就需要主持人转变提问的方式,采用激将法、引导法、转换措辞等多种方法进行提问。
4. 及时追问,及时的对嘉宾的回答进行追问可以加强进一步的交流,有利于挖掘到更加有价值的信息和打开一个新的话题。《鲁豫有约》中,李连杰谈到人生感悟的时候鲁豫及时追问:你跟海啸真的离得那么近吗?李连杰回答:自己死了两三次都没有死。鲁豫又接着追问:怎么叫两三次?正是这连续两次的追问打开了一个新的话题。
(二)与人沟通,心理交流能力的提高
1. 及时了解对方的心理,将谈话升华为谈心。要想做一个优秀的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应该学一学心理学,及时了解谈话者的心理,促进谈话发展深入。例如 《半边天》的节目主持人李越在“逃跑的安妮”一期中通过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安妮心理的把握,是安妮走出父亲留下的阴影,谈出了自己心里的话。
2. 话语权的释放,及时的将话语权释放给嘉宾和观众。优秀的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其问话都比较简短有力,或是简短的提问或是一两个字的点评,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访谈对象,不喧宾夺主 [6] 。例如:《实话实说》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将话语权归还给嘉宾,让嘉宾尽可能的敞开了说,主持人不会横加干预也不去故意引导和评论。
3. 注重亲和力,善于做一个倾听者。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主持人在与之进行交流的时候都应该平等对待,都应该亲和友善,做一个倾听者真诚而热心的倾听对方谈话,悲伤时神情严肃,高兴时放声一笑。
4. 真情的流露,注重人文关怀,真诚的交流 ,每一次谈话用自己的心情,人生经验和特有感悟介入其中,不以挖掘嘉宾的隐私为乐趣而是坦诚的交流,注重人文关怀。例如 《亚妮专访》中主持人亚尼对嘉宾采取尊重而又平淡平和的态度,将个人情感介入其中与访谈对象的情感一起起伏,在节目中体现真诚的关怀。
5. 活跃现场气氛,营造自然轻松的访谈氛围。一些嘉宾初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往往会流露出紧张,拘谨,忧虑,怯场等情绪,这就需要主持人通过自己或幽默或机智或亲切的语言来打破这种状态,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氛围。
6. 现场掌控能力的把握,及时捕捉和调整现场情绪,确保谈话沿着正常的轨道进行。例如在《名人面对面》中主持人许戈辉采访朴树的时候,朴树总是不自觉将话题引向悲观消极的一面而主持人却能够随机应变的把气氛暖化,很好的掌控现场。在谈到钱的问题的时候朴树大发感慨:“忽然觉得生活其实很艰难,其实我挺需要钱,过去时走运,我觉得人的生活真的有特别艰难的一面。”主持人立刻抛出一个暖色调的问题:“咱们来说说钱对你的作用吧,假如你口袋里有一百万你会用他来做什么?”[7] 正是这一问题的提出很好的掌控了现场。
5. 结语
随着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不断完善,主持人也应该将自身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深化,可以说人物型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已经到了由初步树立形象到向专业化、个性化阶段发展的时期了。主持人给予观众的新鲜感只是短暂的,要使观众保持这份新鲜感就必须不断的注入新东西。作为一个人物型访谈节目主持人应该具有平民意识,深入到嘉宾和受众的内心世界同时更要注重加强文化内涵,将谈话做到俗与雅的结合,世俗却不庸俗,在主持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主持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技巧的培养上,更应该在与人进行心理沟通、自我风格的形成等方面下功夫,形成具有与众不同的主持风格的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节目主持人。只有注意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正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