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拉萨会战组 (1981) 夏半年青藏高原500毫巴低涡切变线的研究. 科学出版社, 北京, 1-122.
|
[2]
|
杨鉴初, 陶诗言, 叶笃正, 等 (1960) 西藏高原气象学. 科学出版社, 北京.
|
[3]
|
徐国昌 (1984) 500毫巴高原切变线的天气气候特征. 高原气象, 1, 36-41.
|
[4]
|
Tao, S.-Y. and Ding, Y.-H. (1981)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Qinghai-Xizang (Tibet) plateau on the occurrence of heavy rain and severe convective storms in China.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62, 23-30. http://dx.doi.org/10.1175/1520-0477(1981)062<0023:OEOTIO>2.0.CO;2
|
[5]
|
郁淑华, 何光碧, 滕家谟 (1997) 青藏高原切变线对四川盆地西部突发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高原气象, 3, 83-88.
|
[6]
|
胡长元, 肖宏斌 (2013) 夏半年青藏高原切变线对青海高原影响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8, 11456-11457.
|
[7]
|
曾皓 (1995) 川西高原南部暴雨的初步研究. 四川气象, 1, 15-22.
|
[8]
|
普贵明, 鲁亚斌, 周国莲, 等 (2008) 2007年云南7次强降水过程的分析研究. 气象科学, 6, 683-688.
|
[9]
|
四川乐山地区气象局 (1976) 高原切变和乐山地区的降水. 气象, 8, 10-12.
|
[10]
|
郁淑华, 高文良, 彭骏 (2013) 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 高原气象, 6, 1527-1537.
|
[11]
|
刘福明 (1987) 青藏高原横切变线南移的研究. 高原气象, 1, 56-64.
|
[12]
|
何光碧, 高文良, 屠妮妮 (2009)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高原气象, 3, 449-555.
|
[13]
|
师锐, 何光碧 (2011) 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背景环流对比分析. 高原气象, 6, 1453-1461.
|
[14]
|
李跃清, 郁淑华, 彭骏, 等 (1998-2013).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 科学出版社, 北京.
|
[15]
|
张凯荣, 肖天贵, 魏海宁, 等 (2015)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03~2012年高原低涡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4, 106-115.
|
[16]
|
许习华 (1987) 影响准东西向切变线运动的一些因子分析.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2, 80-87.
|
[17]
|
郁淑华, 高文良 (2008)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 高原气象, 6, 1276-1287.
|
[18]
|
周小兰, 王登炎 (2005) 南亚高压的东西振荡与极端暴雨事件. 中国气象学年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 苏州, 2005年10月1日, 6690-6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