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姜春发, 王宗起, 李锦铁.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0: 1-107.
|
|
[2]
|
姜春发. 中央造山带几个重要地质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地质通报, 2002, 21(8-9): 453-455.
|
|
[3]
|
张国伟, 张本仁, 袁学诚, 肖庆辉, 等.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885.
|
|
[4]
|
殷鸿福, 张克信.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8, 23(5): 438-442.
|
|
[5]
|
李洪奎, 于学峰. 山东省大地构造相研究[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 9-19, 281-314.
|
|
[6]
|
邓晋福, 莫宣学, 赵海玲, 等. 中国东部岩石圈根/去根作用于大陆活化[J]. 现代地质, 2005, 8(3): 349-356.
|
|
[7]
|
徐嘉炜, 马国烽. 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J]. 地质论评, 1992, 38(4): 316-324.
|
|
[8]
|
徐嘉炜. 郯城–庐江平移断裂系统[M]//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编. 构造地质论丛(3).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4: 18-32.
|
|
[9]
|
徐嘉炜. 试论郯–庐断裂带的平移及其地质与找矿意义[J]. 地质矿产研究, 1978(5).
|
|
[10]
|
徐嘉炜.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其地质意义[M]//中国地质科学院编. 国际地质学术论文集——为二十六届国际地质大会撰写(1), 构造地质–地质力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0: 129-142.
|
|
[11]
|
徐嘉炜. 郯–庐断裂带巨大的左行平移运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80(1): 12-21.
|
|
[12]
|
徐树桐, 刘贻灿, 江来利, 等. 大别山的构造格局及演化[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1-175.
|
|
[13]
|
徐树桐, 刘贻灿, 江来利, 吴维平, 陈冠宝. 大别山造山带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M]. 合肥: 中国科学大学出版社, 2002: 1-133.
|
|
[14]
|
汤加富, 候明金, 高天山, 荆延仁, 周存亭.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地质研究新进展——论中国东部弧形构造带的成因[M]//任纪舜, 杨巍然. 中国东部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岩浆演化.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8: 95-101.
|
|
[15]
|
汤加富. 大别山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地幔差速环流与陆内多期造山[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3: 13-148.
|
|
[16]
|
徐嘉炜. 刘德良. 李秀新. 中国东部中生代南北陆块的对接——论大别山碰撞带及其意义[C]//北京市地质学会.中新生代地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7: 159-168.
|
|
[17]
|
Okay, A.I. and Sengor, A.M.C. (1992) Ebidence for Intracontinental Thrust-Related Exhumation of the Ultra-High- Pressure Rocks in China. Geology, 20, 411-414.
http://dx.doi.org/10.1130/0091-7613(1992)020<0411:EFITRE>2.3.CO;2
|
|
[18]
|
Okay, A.I., Xu, S. and Sengor, A.M.C. (1989) Coesite from the Dabie Shan Eclogites, Central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1, 595-598.
|
|
[19]
|
Yin, A. and Nie, S.Y. (1993) An Indentation Model for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Colli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n-Lu and Honam Fault Systems, East Asia. Tectonics, 12, 801-813. http://dx.doi.org/10.1029/93TC00313
|
|
[20]
|
刘国惠, 张寿广, 游振东, 等. 秦岭造山带主要变质岩群及变质演化[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4: 1-190.
|
|
[21]
|
陆松年, 陈志宏, 李怀坤, 郝国杰, 相振群. 秦岭造山带中两条新元古代岩浆岩带[J]. 地质学报, 2005, 79(2): 165-173.
|
|
[22]
|
杨经绥, 吴才来, 张建新, 许志琴. 中央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证据[J]. 科学中国人(学术交流), 2005(8): 47-52.
|
|
[23]
|
许志琴, 杨经绥, 李化启, 王瑞瑞, 蔡志慧. 中国大陆印支碰撞造山系及其造山机制[J]. 岩石学报, 2012, 28(6): 1697-1709.
|
|
[24]
|
刘福来, 许志琴, 宋彪. 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退变质时代的厘定: 来自片麻岩锆石微区SHRIMP U-Pb定年的证据[J]. 地质学报, 2003, 77(2): 229-237.
|
|
[25]
|
李曙光, 刘德良, 陈移之, 葛宁洁, 张宗清, 叶笑江. 大别山南麓含柯石英榴辉岩的Sm-Nd同位素年龄[J]. 科学通报, 1992, 7(4): 346-349.
|
|
[26]
|
李曙光, 刘德良, 陈移之, 王松山, 裘冀, 胡世玲, 桑海清. 中国中部蓝片岩的形成时代[J]. 地质科学, 1993, 28(1): 21-27.
|
|
[27]
|
李曙光, 肖益林, 刘德良. 大别山石马地区石榴黑云片麻岩的Sm-Nd, K-Ar年龄及冷却速率[J]. 地质科学, 1995, 30(2): 174-181.
|
|
[28]
|
王道轩, 刘因, 李双应, 金福全. 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折返至地表的时间下限: 大别山北麓晚侏罗世砾岩中发现榴辉岩砾岩[J]. 科学通报, 2001, 46(14): 1216-1220.
|
|
[29]
|
黄德志, 董树文, 叶朝晕. 大别与胶南造山带北缘地层对比意义[C]//兴皖之光, 卫星会议执行委员会. 中国科协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兴皖之光”卫星会议论文选集.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52-58.
|
|
[30]
|
李锦轶.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时限与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震旦纪–侏罗纪沉积环境的演变[J]. 地质学报, 2001, 75(1): 25-34.
|
|
[31]
|
李洪奎, 李逸凡, 耿科, 禚传源, 张玉波, 梁太涛. 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1, 35(4): 533-542.
|
|
[32]
|
李洪奎, 杨永波, 杨锋杰. 山东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9: 93-95.
|
|
[33]
|
李洪奎, 耿科, 禚传源, 王峰, 刘继梅. 山东省优势大地构造相划分初步方案[J]. 山东国土资源, 2010, 26(6): 1-6.
|
|
[34]
|
宋明春, 赵庆龄. 山东日照官山闪长玢岩锆石SHRIMP年龄: 印支期岩浆热事件及其对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历史的限定[J]. 地质通报, 2004, 23(12): 1254-1258.
|
|
[35]
|
李洪奎, 时文革, 李逸凡, 李璐邑, 韩代成, 曹丽丽, 刘继梅. 山东胶东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研究[J]. 黄金科学技术, 2013, 21(3): 1-9.
|
|
[36]
|
张田, 张岳桥. 胶东半岛中生代侵入岩浆活动序列及其构造制约[J].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13(2): 323-336.
|
|
[37]
|
从柏林, 王清晨, 叶凯. 大陆深俯冲作用: 来自超高压变质的证据[J]. 中国科学基金, 1999(4): 194-198.
|
|
[38]
|
从柏林, 王清晨. 大别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研究的最新进展[J]. 科学通报, 1999, 44(11): 1127-1141.
|
|
[39]
|
苏相国, 王仁民, 顾德林. 山东诸城地区胶南群榴辉岩围岩高压变质作用特征[J]. 现代地质, 1994, 8(1): 65-71.
|
|
[40]
|
王来明, 宋明春, 刘贵章, 等. 鲁东榴辉岩的形成与演化[C]//山东省地质矿产局. 山东省地质矿产研究文集.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39-49.
|
|
[41]
|
万天丰.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古应力场[J].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5, 20(5): 526-534.
|
|
[42]
|
万天丰, 朱鸿, 赵磊, 林建平, 程捷, 陈进. 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J]. 现代地质, 1996, 10(2): 159-168.
|
|
[43]
|
邓乃恭. 中生代华夏类型构造和郯庐断裂体系的特征与形成机制[M]//构造地质论丛编辑部. 构造地质论丛(3).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4: 33-38.
|
|
[44]
|
王小凤. 李中坚. 陈柏林, 等. 郯庐断裂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329-338.
|
|
[45]
|
王小凤. 李中坚. 陈柏林, 等. 郯庐断裂带[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 1-14.
|
|
[46]
|
许志琴. 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型深层滑脱构造及动力学分析[J]. 中国区域地质, 1987, 6(4): 289-300.
|
|
[47]
|
许志琴, 卢一伦, 汤耀庆, Mattauer, M., Matte, P., Malavieille, J., Tapponnier, P. and Maluski, H. 东秦岭造山带的变形特征及构造演化[J]. 地质学报, 1986, 60(3): 237-247.
|
|
[48]
|
叶天竺, 张智勇, 肖庆辉, 潘桂棠, 冯艳芳.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技术要求[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0: 303-365.
|
|
[49]
|
董树文, 张岳桥, 龙长兴, 杨振宇, 季强, 王涛, 胡建民, 陈宣华.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J]. 地质学报, 2007, 81(11): 1449-1461.
|
|
[50]
|
李四光. 地质力学概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3: 6-84.
|
|
[51]
|
Wong, W.H. (1927) Crustal Movements and Igneous Activities in Eastern China since Mesozoic Time.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6, 9-37. http://dx.doi.org/10.1111/j.1755-6724.1927.mp6001002.x
|
|
[52]
|
崔盛芹. 论全球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与造山带[J]. 地学前缘, 1999, 6(4): 283-283.
|
|
[53]
|
崔盛芹, 李锦蓉, 吴珍汉, 易明初, 沈淑敏, 尹华仁, 马寅生. 燕山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作用[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368.
|
|
[54]
|
赵越, 杨振宇, 马醒华. 东亚大地构造发展中的重要转折[J]. 地质科学, 1994, 29(2): 105-128.
|
|
[55]
|
赵越, 徐刚, 张拴红. 燕山运动与东亚构造体制的转变[J]. 地学前缘, 2004, 11(3): 319-328.
|
|
[56]
|
任纪舜, 王作勋, 陈炳蔚, 姜春发, 等. 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 500万)及简要说明书——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6-9.
|
|
[57]
|
董树文, 吴锡浩, 吴珍汉, 邓晋福, 高锐, 王成善. 论东亚大陆的构造翘变——燕山运动的全球意义[J]. 地质评论, 2000, 46(1): 8-13.
|
|
[58]
|
徐嘉炜. 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平移运动[J]. 华北地质, 1964(5): 13-21.
|
|
[59]
|
徐嘉炜, 朱光, 吕培基, 郑学信, 孙世群. 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J]. 安徽地质, 1995, 5(1): l-12.
|
|
[60]
|
徐嘉炜, 崔可锐, 刘庆, 童蔚欣, 朱光. 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的左行平移断裂作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5, 5(2): 51-64.
|
|
[61]
|
徐嘉炜, 刘德良, 李秀新. 中国东部中生代南北陆块的对接——论大别山碰撞带及其意义[C]//北京市地质学会. 中新生代地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7.
|
|
[62]
|
袁洪亮. 郯城–庐江断裂带地质特征[J]. 中国区域地质, 1983(4): 69-76.
|
|
[63]
|
李自堃, 袁洪亮. 郯城–庐江断裂带某些地质构造问题的探讨[M]//构造地质论丛编辑部. 构造地质论丛(3).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4: 33-38.
|
|
[64]
|
李春昱. 用板块构造学对中国部分地区构造发展的初步分析[J]. 地球物理学报, 1975, 18(1): 52-76.
|
|
[65]
|
Oh, C.W. (2005) A New Concept on Tectonic Correlation between Korea, China and Japan: Histories from the Late Proterozoic to Cretaceous. Gondwana Research, 9, 47-61. http://dx.doi.org/10.1016/j.gr.2005.06.001
|
|
[66]
|
Zhua, R.X., Hoffman, K.A., Pan, Y.X., Shi, R.P. and Li, D.M. (2003) Evidence for Weak G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Prior to the 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36, 187-189.
http://dx.doi.org/10.1016/s0031-9201(03)00034-7
|
|
[67]
|
马杏垣, 游振东, 谭应佳, 杨巍然, 李东旭, 吴正文. 中国大地构造的几个基本问题[J]. 地质学报, 1961(1).
|
|
[68]
|
马杏垣. 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集[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6.
|
|
[69]
|
许志琴. 张巧大, 赵民. 郯庐断裂带中段古裂谷的基本特征[J].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2, 4: 17-44.
|
|
[70]
|
许志琴. 郊庐裂谷系概述[M]//构造地质论丛编辑部. 构造地质论丛(3).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39-46.
|
|
[71]
|
许志琴. 谈谈裂谷[J]. 地质论评, 1980, 26(3): 260-264.
|
|
[72]
|
宋明春, 王沛成, 主编. 山东省区域地质[M]. 济南: 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2003: 68, 312-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