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数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Typ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I: 10.12677/ASS.2016.5205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温 静*: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 秦皇岛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Double-Type Teacher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摘要: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文章提出了目前高职院校数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加强数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队伍建设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给予“双师型”人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其次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s a growing need for a “double-type teachers” team which is reasonably constructed with teachers who possess noble characters, con-summate skills,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rich theoretical knowledge as well as practical abil-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type teacher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able mechanism of teachers, enhanced talents training and a good learning & living space are very cruci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double-type teachers”. Second, an actively promoting of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o the improving of the overall level of “double-type teachers”.
文章引用:温静. 加强高职院校数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2): 367-371.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6.52051

1.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实践的特点和规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越来越显得重要。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没有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也不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相反,一所学校有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充足的“双师型”人才,那么,这所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就一定能够提高 [1] 。衡量一所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只是评判仪器设备台件数的多少,总额多少,还要看师资队伍建设情况。高职院校近年来办学实践表明,要办好高职教育,必须突出高职特色,办出自己的亮点,依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高尖端、专业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数学专业的教师,光凭着“黑板上画图,只讲X + Y = Z”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能文能武,上课能讲理论知识,下课能动手实践。假如:一所院校有再多高尖端的仪器设备,无人会用,坏了又无人会修,把仪器当摆设放在那里,试问再多仪器设备有何用?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确保高职教育恒久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力,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2] 。

2. 高职院校数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双师型”师资队伍总量匮乏

从目前情况看,持有“双证”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多数教师只具有教师资格证书,缺少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有些教师没有企业、行业实践工作的阅历,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社会实践技能不高。

2.2. “双师型”师资队伍硕博比偏低

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任教师的硕博比偏低,多数学校达不到教育部规定要求,一些高学历人才毕业后,不愿跨入职业院校的门槛,而是愿意走向重点院校或科研机构;教育部在职业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等级中规定标准,专任教师硕博比的A级标准是达到或超过50%,C级标准是达到30%~40%,虽然有些学校达到了C级标准,但距离A级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2.3. “双师型”师资队伍不稳定

由于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校际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待遇相差较大,在加上高职院校评职较困难、研究场所不足、学校福利偏低等原因,造成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不稳定。

3. 加强高职院校数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稳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机制

1) 确定“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

所谓“双师型”教师,首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也应取得执业资格证;既有较高学术知识和理论水平,又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能说会做”,有知识,有经验、有实践技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2) 改革“双师型”人才管理体制

依据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打破传统人才管理制度,根据“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职务、岗位特点,分别制定岗位职责和相应的考核要求,彻底打破铁饭碗,从具体工作实际出发,实施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考核优秀者,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考核不合格者调离教师岗位,由学校统一安排适合的岗位,只有这样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才能让优秀的教师看到自己的价值,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

3) 提高“双师型”人才的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主导地位,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的平台,让他们把精力全部投入在教学上,对于特别优秀的“双师型”人才,应给予特殊的福利待遇,比如:在职称评审方面可根据他们对学校的贡献、工作量的大小及考核等情况优先考虑;在学校福利方面,应提高他们校内津贴的额度,生活上感到无后患之忧;在教学改革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科研启动经费,边教学、边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在教学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在培养与培训方面,给他们创造生产实践和继续深造的条件和机会;在工作方面,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等外部环境,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提供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帮助他们提升自我,开阔眼界,实现感情留人。只有这样才便于落实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

3.2. 落实“人才强校”的管理体制

1)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战略,人才资源才是第一资源。对高职院校而言,只有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效、科研促校的发展原则,重点抓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牢牢把握“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高职院校规划发展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2) 加大“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人才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所在,人才问题至关重要,因为人才是兴国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在培养“双师型”人才方面,既要重视本校现有人才队伍建设,给他们提供各种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需的基本技能;既重视新上学科或新上专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同时也要重视全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与优化;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等特点进行培养与培训,使人才培养逐步形成规范的培养目标体系 [3] - [5] 。鼓励一些青年教师到我国的高等学府继续深造,有条件的学校每年选派3~5人到国外进修,学习新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还可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单位、企、事业等单位参观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水平。

3) 给予“双师型”人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营造宽松、求实的学术氛围,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教师科技创新、技术开发,使每一位教师都安心工作、踏实工作,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领导的重视,真正体现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感情凝聚人才,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只有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场所和环境,才能提升教师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 [6] 。

4) 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结合高职院校目前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建立新型的“双师型”人才使用的弹性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可用资源,并向社会直接引入竞争机制,聘请企事业业务素质高、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强的“技能型”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为他们的成长搭建理想的平台,也使他们的才能得以体现或实施,让他们感悟到人生的价值。

3.3. 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设

1) 发挥制度作用效能。通过制度保障,就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就能有效地督促、检查“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有了完善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就可以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对工作的开展也就有了依据和准绳。

2) 拓宽人才培养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树立高职教育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使自己的思想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大力引进具有海外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扩大学院的用人自主权,面向各学科、专业引进和培养急需的人才,发挥人才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组织在人才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明确高职教育的性质和地位、作用与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及高职特色。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按照规范去进行,更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目的,才能不愧“双师型”教师这个光荣称号。

3) 强化岗位聘任制。实施教师岗位聘任制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法律规定的要求,也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根据学生在校生人数、课程安排时数进行定岗定编,再根据编制进行岗位聘任,最终实现教学人员既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使岗位人员能力和素质越来越高,所需配置的教师人数也就越来越少,既能促进“双师型”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是落实“人才强校”的根本战略 [7] 。

3.4. 建立“双师型”人才培养监控体系

1) 建立人才培养监控体系。根据学校要求,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培养监控体系。在监控系统上,要定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外,还要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专项检查,准确掌握和了解实验教学运行情况,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通过监控机制的建立,对教师业务素质、综合能力、基本技能进行双向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评价,对考核优秀的教师,学校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增加他们的细心与进取心;对评价较差的教师应及时进行调整或解聘,使师资队伍建设的监控机制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

2) 定期对教学人员进行全面考核。按岗位设置情况,对每位教师的年度或聘期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来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强化责任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考核指标上既要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进行全面考核,又要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本专业的基本技能等进行考核,这两个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技术职务要求才能上岗。否则,如有任何一方面达不到要求,都不能通过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双师”素质。

3.5. 提升“双师型”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无论任何高职院校,有了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就一定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二者是相互相成的。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按照“以实为本,以能为主,以用为先”的原则,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原则,不断开展“重基础、重素质、重能力、重创新”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研究。要认真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发展规划,立足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发展实际与学生规模、摸清现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确保“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可行性 [3] 。作为“双师型”教师光靠“吃老本”是行不通的,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勤于思考,与时俱进、注重实效,才能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才能胜任本岗位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激烈竞争的社会所淘汰,只要我们自身具备了金子般的分量,大浪淘走的永远只是沙子。

总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作为学校连接地方域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纽带,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校发展和科技进步等重要使命,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实施者。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特别是数学专业,它与科技创新、生产建设等各行各业息息相关,哪项建设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虽说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但数学知识对我国的科技进步、国防建设、地方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完善人才遴选机制、竞争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人才强校的根本,是落实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因此,要加大高职院校数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使我国高职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兴旺。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课题编号:103037。

参考文献

[1] 严东强.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5): 174.
[2] 苏伟. 对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析[J]. 职教论坛, 2011(26): 87-89.
[3] 胡英芹, 陈庆礼.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 高教论坛, 2012(9): 98-100.
[4] 周建松.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J]. 教育研究, 2012(1): 138-140, 157.
[5] 孙丽敏.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下旬刊): 141.
[6] 蔡怡, 张义平, 宋现山.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1(6): 29- 32.
[7] 王稼伟. 行知合一: “双师型”师资培养的核心命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