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建构:历史与路径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Ord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istory and Path
DOI: 10.12677/ASS.2016.55104, PDF, HTML, XML, 下载: 1,594  浏览: 2,184 
作者: 莫东林: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关键词: 中国特色现代化秩序建构历史与路径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odernization Order Construction History and Path
摘要: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的必经之路,而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秩序建构,秩序建构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国家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当前,中国现代性秩序建构面临着,封建影响根深蒂固、国际局势动荡不定、跨越“卡夫丁大峡谷”任重道远等现实困境。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必须从力量转移、结构转型、利益博弈、多元整合等路径推进。
Abstract: Moder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of human history, and the essence and core of modernization is order construction. The basic types of order construction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state-dominated and social-dominated.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modern order is confronted with the deep-seated influence of feudalism, the turbul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difficult task of crossing the “Caifuding Grand Canyon”. Therefore, to construct the modernity orde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must advance from power transfe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benefit game and multi-integration.
文章引用:莫东林. 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秩序建构:历史与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738-745. http://dx.doi.org/10.12677/ASS.2016.55104

参考文献

[1] 伊曼纽尔•沃尔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M]. 第一卷, 罗荣渠, 尤来寅, 等, 译.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1.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71- 307.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3.
[4] 巴巴利特. 公民资格[M]. 谈谷铮, 译. 台北: 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1: 37-45.
[5] 马克思. 资本论[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3.
[6] 吉尔伯特•罗兹曼, 等. 中国的现代化[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8: 87.
[7]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99.
[8]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94.
[9] 蒋庆. 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极其面临的问题[J]. 鹅湖, 1989(170): 29-38.
[10] 杨春时. 论中国现代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 5-11.
[11] 时殷弘. 美国国际权势: 比较与变化[J]. 现代国际关系, 2004(3): 3-4.
[12]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M]. 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96.
[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M]. 第6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99.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文集[M]. 第8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98.
[15] 赵汀阳. 现代性与中国[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
[16] 曹润青, 古荒. 哲学话语权: “现实逻辑”与“中国问题” [Z]. 人民网, 2015.
[17]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 曹卫东, 译.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170.
[18] 方兰欣. 力量转移, 结构转型, 文明更新: 中国总问题的哲学分析[J]. 求实, 2016(4): 46-53.
[19] 韩庆祥, 张健, 张艳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295.
[20] 万俊人. 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162.
[21] 韩庆祥, 张健, 张艳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5: 125.
[22] 孙立平. 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20.
[23] 卢梭. 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促进了风俗的醇厚[M]. 载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3: 166-147.
[24] Collins, R. (1990) Conflict Theory and the Advance of Macro-Historical Sociology. In: Ritzer, G., Ed., Frontiers of Social Theor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68-87.
[25] 董保华. 社会法原论[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5.
[26] 陈家兴. 人民日报评论员观察: 走出利益博弈时代的治理困境[N]. 人民日报, 2014-9-20(5).
[27] 韩庆祥, 李海青. 努力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J]. 党建. 2008(3): 12-14.
[28] 潘维. 论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J]. 电影艺术, 2007(3): 5-14.
[29] 曹建文. 凝练核心价值观是时代重大课题[N]. 光明日报, 2011-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