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疾病、死亡委婉语的语义空缺探究
On the Semantic Gap of Diseases and Death Euphemisms English and Chinese
DOI: 10.12677/ML.2018.62020, PDF, HTML, XML, 下载: 1,608  浏览: 3,274 
作者: 李乐男:中国石油大学,山东 青岛
关键词: 委婉语语义空缺认知思维文化Euphemisms Semantic Gap Cognition Thinking Culture
摘要: 在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描写疾病和死亡的委婉语,但并不是都能完全对应和契合。本文将通过对比两种语言中有关疾病、死亡委婉语的语义空缺现象,探究其背后的文化、认知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Abstract: There are a plethora of Euphemisms describing diseases and death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However, not all these euphemisms can be translated literally and directly.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semantic gap phenomenon to explore the discrepancy of culture, cognition, and mode of thinking behind, and thus promot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李乐男. 英汉疾病、死亡委婉语的语义空缺探究[J]. 现代语言学, 2018, 6(2): 170-1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2020

1. 引言

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应。语义空缺现象就是指由于民族的认知、思维方式、文化传统的不同,一种语言中的一个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耐达(E. A. Nida)曾指出:“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因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更谈不上在两种不同语言中会存在一致的对等关系。”语义空缺现象给翻译过程带来了较大困难。

委婉语是每个语言系统中都存在的文化现象。《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定为用比较模糊但更温和或比较委婉的单词或短语代替直言直语。王德春等认为,汉语辞格“委婉”或称“婉转”,最普遍的名称是“婉曲”。汉语另一辞格“避讳”,也称“讳饰”。而汉语辞格“委婉”与“避讳”和起来就相当于英语辞格“Euphemism”。

因此,探究委婉语在翻译中的语义空缺现象,首先要明确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认知、以及思维差异,了解委婉语在各自语言系统中形成的原因,进而探究其在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空缺现象,这对于跨文化交流具有深远意义。

2. 研究问题

导致英汉双方翻译过程产生语义空缺的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2.1. 文化差异

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神话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以及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和谐、稳定、统一是历代君主的政治方针;儒家思想占据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如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重集体轻个体等;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使得中国人民自给自足,安土重迁,缺乏开拓和侵略精神;传统哲学对于文学创作和神话创作培植了一定的土壤,塑造出威严、断绝七情六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同样神话也是政治制度的映射。

西方以民主制度和海洋经济闻名,属明显的商业性、外倾性海洋文化;基督教在人们宗教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宗教改革后有了不同的发展,分化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海洋经济的风险性造就了西方民族的冒险精神、开拓精神,以及功利主义和个人观念;希腊罗马神话以人为原型创造神,强调人的意志、人的特点能够战胜困难。

2.2. 认知方式

西方治学强调理性的核心地位,区别主体和客体,认知明晰。西方的自然观便是建立在主客体区分的认知基础上的。人是积极的、能动的主体,自然是被动的客体,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对象 [1]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事物的不存在尺度。”这种认知方式的自然观使西方人崇尚的是人自己,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跟人一样,有七情六欲,能结婚生子,也会犯错误。

与西方物我对立的认知方式相对,中国哲学的认知方式则是“天人合一”,以人伦为中心,以天道与人道相结合的主客互融的认知倾向,认知模糊。传统哲学中,庄子的“齐物我,一死生”,表明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主客体的对立,人与自然和谐圆融。人们不是用理性去认识自然、获取知识,而是直觉感知、感性领悟。

2.3. 思维模式

中国人倾向于形象思维,西方人倾向于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即想象,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而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有所侧重 [2] 。

中国人偏向于形象思维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农耕社会形态 [2]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周易》以“观象制器”解说中国文化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推衍构字之法,中医以“观面象察舌色”诊治疾病,天文历法研究“观象授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以观“天象”预测气候变化等。而西方倾向于逻辑思维,从阿基米德的静力学到牛顿的古典力学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一不是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中国人倾向于综合思维,西方人倾向于分析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连为整体,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如中医。分析思维是指在思想上将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或者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联系等区分开来 [2] 。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都不可能只是综合性思维或者分析性思维,单一思维是无法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属性以及和其他客体的联系性的。

中国人偏向于综合性思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宇宙的认知 [3] 。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都是将宇宙与人看做整体,从全局的观点进行综合探究。西方哲学对于宇宙的认识,始终认为宇宙是人类认识、分析的对象,近代科学就是建立在分析法的基础上。

3. 方法论

本文先深入分析中西双方在文化背景、认知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的差异,将研究范围定为英汉死亡、疾病委婉语,通过英汉死亡、疾病委婉语的定量研究,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义空缺现象

4. 研究结果

4.1. 死亡

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薨,崩,殂,逝,殁,弱,陨

身故,谢世,弃世,作古,归西,归天,殉难,宾天,仙游,仙逝,见背,献身,永眠,夭折,就木,没了,毕命,阵亡,坐化,涅槃

见阎王,黄泉路,翘辫子,回老家

溘然长逝,寿终正寝,百年之后,千秋万岁,香消玉殒,驾鹤西去,与世长辞,兰摧玉折,马革裹尸 [4]

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

Perish, depart, fall, decease, expire

Come to naught, be no more, emit the last breath, relinquish life, cease to exist

Pass away, fade away, burn out, kick off, rest in peace, go west, return to the earth\dust, slide into oblivion, become one with nature, awake to immortal life, go to one’s reward, leave this world, go to sleep, abandon the world [4]

在上述死亡词汇中,中西双方都有其委婉语表达一个人的死亡,不难看出其中归西和go west,永眠和go to sleep,与世长辞和pass away,千秋万岁和awake to immortal life,没了和be no more等死亡委婉语语义是对应的,这说明东西方文化背景、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在某些方面是能够对应和契合的。中西双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虽不相同,但是客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于主体的作用形式是相似的;其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中西双方的认知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人作为认识客体的主体地位都收到重视。

而剩下的有关死亡的委婉语则与双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薨、崩、殂、千秋万岁,仙游、仙逝、驾鹤西去,见阎王、黄泉路,兰摧玉折、香消玉殒等在英语中找不到与之对应和契合的词。究其根本,还是中西双方文化、思维和认知的不同。薨、崩、殂、千秋万岁是用来形容帝王之死,因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发达,礼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受历代帝王和士大夫的推崇。因而帝王、高官等去世用委婉语加以避讳。仙游、仙逝、驾鹤西去等指骑着仙鹤飞往西方极乐世界,这与中国道教思想密切相关。从文化角度看,西方民主制度使得阶级性差异较小;西方文化中基督教占统治地位,作为其教义的《圣经》中,鹰和鸽子的文化内涵较重。从思维方式来看,中国人把长寿的意象转嫁到鹤身上,是形象思维,用主体的修养代替对客体的认识,自身内心体验是认识的出发点。从认知方式上来看,中国人的认知方式具有直觉性、模糊性的特征,仙鹤的外表不具备“长寿”的特征,中国人认为它象征长寿恰恰是一种直觉性和模糊性的体现。而兰摧玉折、香消玉殒则体现出中国人综合性思维和物我合一的认知方式。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要注意中西双方文化、思维、认知的不同点。

死亡委婉语的语义空缺不仅是双方文化的不同,认知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更突显其重要性。

4.2. 疾病

汉语疾病委婉语:

失心疯,智残,脑子不好使

兔唇,罗锅 [5]

挂彩\带彩,失明,子午莎 [5] ,失聪,见喜\小月,见红\小月,不豫 [5] ,负子,闹肚子,相思病,花柳病\暗疾

汉森氏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夏科氏三联征

英语疾病委婉语:

Mentally challenged, mental retardation, mental disability, mental weaknes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Eye trouble, liver trouble, lung trouble, interrupted term, the big C\long illness ,irregularities\the runs, Cupid’s pitch

上述疾病词汇中,精神方面的疾病委婉语表达英语中显然较汉语多,尚且能在翻译过程中找到对应词。此外见喜\小月与interrupted term,闹肚子和irregularities\the runs,花柳病\暗疾和Cupid’s pitch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契合。汉森氏病、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症、夏科氏三联征等病症是由英语音译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疾病给人带来的不快。英语中身体部位加trouble表示身体某个部位患有疾病,中文中也有此委婉表达,如眼疾、耳疾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豫是指君主抱恙不能参与政务,负子是指诸侯负事繁多导致生病,而负于人民。导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与契合的委婉语,最重要的原因是东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不同。子午莎指霍乱,意为早上出莎,午后就发病而死,这体现出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感知的认知方式。英语中表达癌症的委婉语the big C取Cancer首字母以弱化癌症给人带来的不悦;long illness表示患病周期长,不易医治;moon child则起源于星座说,“moon child”原意是指巨蟹座,而英语cancer既有癌症又有巨蟹座的意思,因而用“moon child”婉指癌症。相反,在中国癌症似乎没有什么委婉表达。一方面,英语中对于癌症的委婉表达是基于对癌症的认识上的,从big和long中不难看出癌症是个紧急重要而且需要长期治疗的病,虽然已经将其产生的不悦弱化,可从中还是体现出西方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性思维。

5. 结语

本文通过定量对比分析英汉疾病、死亡委婉语的语义空缺现象,指出英汉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宗教、神话等的差异导致了两民族在文化、认知和思维方面产生分歧,导致双方对于死亡或者疾病的委婉表达不能完全对应和契合。英汉疾病、死亡委婉语语义空缺现象不容忽视,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高我们的语言分析能力和认知能力。只有深入研究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解决它给语际交流和翻译造成的障碍,促进英语语言学习,而且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范美霞. 物我对立与天人合一——论东西方文化对自然的不同认知方式产生的绘画影响[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3(3): 23-25.
[2] 俞蕾, 韩亚文.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文化上的体现[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2): 85-88.
[3] 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 40-46.
[4]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材[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9-11.
[5] 杜焕云. 汉语疾病类委婉语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