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变异综述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anguage Variation
DOI: 10.12677/ML.2018.62031, PDF, HTML, XML, 下载: 1,720  浏览: 7,593 
作者: 张 焱, 赵 丹: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关键词: 语言变异特点属性Languag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Property
摘要: 本文对语言学中的特殊现象——语言变异进行了全面综合的阐述,主要内容包括语言变异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相关属性。本文属综合归纳性研究,旨在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要给全面、清晰的语言变异参考信息。作者在综合了各种研究的内容和成果的基础上,也对相关的内容提出了个人见解。关于语言变异目前的研究状况,由于受到发展的时空限制,文章中只做了适度的总结归纳。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有关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研究现状会很快改变。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very unique linguistic phenomenon—language variation, the essay undertakes its comprehensive elaboration including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types and relative properties. The essay could be regarded as a conclusive study and be referenced to by linguists as a complete and clear charter. Based on a general summary of var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provides some personal view points over parts of the researches mentioned herein. The author also offers a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guage variation study, and believes tha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ime and relevant study, the situation will soon make a change.
文章引用:张焱, 赵丹. 语言变异综述[J]. 现代语言学, 2018, 6(2): 253-258. https://doi.org/10.12677/ML.2018.62031

1. 引言

从理论上讲,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一般都会遵守语言方面的约定俗成,也就是说,总要根据言语交际中的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来进行选择,最终以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是在实际语言生活中,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往往会发生偏离语言常规的现象,即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念来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以此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目的和语用效果,这就是通常情况下语言变异发生的原因。

在社会语言学领域,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已经被公认为该领域研究的专门词汇,具体内涵就是指语言使用者(language users)由于受到不同交际语境的影响,或者出于对所处语境的适应需求,在进行口语表达或者使用书面语时产生的差异于常规语言的现象。语言变异作为一种偏离既有语言常规的语言现象,它的出现既是语言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语言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必然结果。任何语言变异,其背后总是隐藏着说话人的某种意图。也就是说,语言变异现象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手段。其根本目的就是语言使用者企图通过自己语言的“与众不同”,来塑造一种他的“与众不同”的身份。这种所谓的语言方面的“与众不同”,其实就是言语方面的不循规蹈矩,即通过偏离对语言社会层面约定俗成,来达到其所处语言环境对其语言的格外关注。因此,语言变异既属于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又属于一种特殊的交际策略 [1] 。

如果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细分,语言变异可以分为8个层面。1) 语音变异。指人们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语音差异或口音差异。2) 词法变异。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生的词汇的书写形式或拼写方式出现的差异。3) 句法变异,指语言使用中出现的句子结构与正规语法要求之间的差异。4) 语义变异,指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表述某一事物做采用的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5) 话语变异,指语言使用中采纳的话语内容的差异表达方式,也有人称为言语变异。6) 语体变异。指由于语言使用场合不同或者说话对象不同语造成的言使用者使用了不同的语体。7) 历时变异。指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使用者,在其使用的语言中反映出来的某一特定时期社会特点的语言变体。8) 语际变异。指语言使用者处于双语或多语环境中,通过语言借用或混用而发生的语言差异 [2] 。

2. 语言变异的概念

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变异(Language Variation)是指“随着交际要求和结构功能的变动,语言现象和语言系统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出现变化。它展示了语言动态性本质特点。”

同样的一种语言,由于语言使用者、语言使用场合、语言交际对象以及语言发生的背景不同,就会发生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上的变化。这种因为人们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使用的同一语言所发生的语言差异形式,称之为语言变异。它包含三个要素:同一语言、不同环境、语言差异 [3] 。

3. 语言变异的特点

关于语言变异的特点,语言学界,尤其是社会语言学界的诸多学者,在对语言变异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研究、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如下具体结论:语言变异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普遍存在的特点。也就是说,语言变异在语言的所有使用过程中,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因此它具体普遍存在性。特点之二,语言变异具有破坏性。语言变异发生在哪个语言层面,就会对该语言层面的常规性发生破坏。也就是说,如果语言变异发生在某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上,就会破坏该语言原有的系统结构,破坏其词汇构成和语法框架。特点之三,语言变异具有表达创新性。语言变异的发生,指的是故意偏离某种语言结构的常规而采用的、新的组合方法,也就是语义结构的“重新组合”或者“超常组合”。这种组合指的就是那些在新的语言组合中,突破了原来语句成分之间的语义限制关系,根据当时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表达上的临时需要而进行组合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创新用法。特点之四,语言变异具有应变性。所谓应变性,指的是语言随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异,这种变异也可以被看作是语言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灵活运用 [4] 。

4. 语言变异的类型

关于语言变异的类型,国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美国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教授拉波夫认为,语言变异的类型可以从下面三种情况进行划分:一、语言变异形成的原因;二、语言变异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范围或层次;三、变异在语言社会中的作用。新西兰大学的社会语言学教授贝尔认为分析语言变异的分类一个遵循三个维度:语言因素、社会因素和语体因素。

在语言变异的类型划分方面,国内很多学者近年来也做了大量细致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 陈松岑 教授。在他的《语言变异研究》一书中, 教授主张应该从导致语言变异的原因、语言变异在语言系统中出现的范围或层次,以及语言变异在语言社会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来对变异加以区分。对此他又专门做了详细阐述:

1) 从语言系统层面关注变异,主要是音系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和话语变异。

2) 从变异范围层面关注变异,主要是系统变异、分布变异、偶然变异等 [5] 。

香港中文大学的 徐大明 教授把语言变异进行分类如下:

1) 与语言系统相关的语言变异(音系变异、句法变异、话语变异);

2) 与社会因素有关的语言变异(言语社区、年龄、性别、社会阶层、语体、民族、家庭、社会网络、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的 丁崇明 教授的分类情况如下:

1) 无序变异和有序变异;

2) 个人、群体和言语社团变异;

3) 恒常变异和偶尔变异;

4) 有意识变异和无意识变异;

5) 母语变异和非母语变异等类别 [6] 。

如果把上述学术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和分类理解,可以合理地归纳出如下分类结果:

根据某一语言变异形式出现的时间频度,可以分为:

1) 恒常变异。指的是在相当一个时间段内,语言使用者一直或较经常地使用的某一语言变异形式。

2) 偶尔变异。指的是是语言使用者很少使用的语言变异形式。

根据语言变异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可以分为:

1) 无序变异。指的是充满了人们言语的各种各样的变异现象,包括语音的差别和每个人话语中的独特成分。这类变异呈现出随机的无序状态,属于与其他因素无关的、随机的变异,且不会引起语言变化。

2) 有序变异。指的是某一变异成分在言语社团中被某一群人接受并传播时开始的语言演变,即进入了有序阶段的无序变异。

根据语言变异发生的范围,可以分为:

1) 个人语言变异。指的是个别人的语言中出现的不符合语言规范形式的变异。由于分布比较零散,多数个人语言变异不会引起他人响应。

2) 部分人模仿变异。指的是个人语言变异影响到其他人并被其模仿,这就导致出现了部分人模仿变异。

3) 部分群体模仿变异。指的是在部分人模仿变异的基础之上出现的、更进一步的语言变异,即由少数人模仿扩展到更多的人模仿,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群体模仿。

4) 言语社团变异。这种变异比部分群体变异更进一步,属于已经为某一言语社团多数成员所接受,并无意识使用的变异形式。

根据语言使用主体是否有意识地使用某一变异形式,可以分为有意识变异和无意识变异。语言变异形式被语言使用主体有意识地使用,就是有意识变异。否则即为无意识变异。

根据语言变异在一定时间内为人们所接受的程度,可以分为:

1) 超前变异。指的是少数人采用的、在当时社会状态中是超前的语言变异形式。也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尚未接受的语言变异形式。

2) 非超前变异。指的是比较合乎时宜的、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语言变异形式。

5. 语言变异的发生原因

语言变异就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等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社会因素就是指社会上的各种事物,即与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因素,它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各项法律政策、民族、地域、社会地位、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等。人们所处的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提高和扩大。所以人们应该从社会的变动中去寻找语言发展的最初动因,并充分了解在这种变化过程中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变异在速度、方向和结果发生的制约和影响 [7] 。

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分析,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级和地位的不同,社会低阶层或者社会地位比较低的人往往会努力模仿上层社会所使用的语言,而且通常以高级阶层和地位人群所使用的语言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这就会诱发社会政治层面的语言变异。

从语言的角度看,语言的各个要素之间通过一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维持语言使用的平衡状态。一旦其中某个要素发生变化,整个语言系统就会相应地对自身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新的平衡。而且,语言系统局部的变化会引起连锁反应。这些都是诱发语言变异的直接原因。以网络语言为例,出于表达的需要,语言系统会不断增加新的语言成分来表述新的概念和新的观念等。但是由于原语言系统内并没有现成的形式与之进行适当的对应,就会导致借用其他语言系统的词语或者在本系统内创造新词的现象发生。这些新词语往往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一经引进或者创造出来,就会以新的语言成分形式得以保留并快速流行开来,形成巨大的语言变异 [8] 。

从语言环境的角度考虑,移民在当今世界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一个国家的移民所在国家语言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其母语习得环境语言的直接影响,其语言习得状况必然产生变异。这些人所拥有的语言状况必然诱发该地区的语言变异。在年轻人中,总有一些人热衷于求新、求变,并在这种心理的催促下自己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或者从别的语言体系中引进新的语言形式,引起语言的某些变异 [9] 。

从心理的角度分析,下列情况会引发语言变异:1) 适应、迎合心理与语言变异。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要随时适应各种条件的变化,就会产生一种迎合和适应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是由于目的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而说不同的话,选择不同的语码。2) 求新、好奇心理与语言变异。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的这种社会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社会心理影响语言变异。3) 摹拟、仿效心理与语言变异。有些人认为某人的语言、某领域的语言或某区域的方言好听,就会盲目地会去学习、摹仿该语言或方言,促发语言变异。4) 群体、聚合心理与语言变异。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在语言的使用上,尽量地从众从俗。5) 自我呈现心理与语言变异。语言使用者为了自我表现、引起别人注意或者获得对方好感,就会看场合和对象说话,借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10] 。

6. 语言变异研究的意义

社会语言学从各种社会科学(例如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等)的角度考察语言,研究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语言变异现象,而语言变异研究也包括社会变异的研究。研究语言变异现象能够丰富社会语言学的内容,而语言变异研究所具有的较强的社会属性也对社会语言学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变异和社会语言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变异观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语言学,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对语言学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语言变异的层次和形式具有多样性,正确使用语言变异形式有利于日常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的使用者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选择语言变异的形式来建构人际交往的意义 [11] 。

具体来讲,语言变异研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语言变异理论旨在发展语言系统的异质性研究,这个观点是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在呼吁重视研究语言内部同质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语言的社会本质认识的深化。语言变异研究对语言研究提出了一个更为细致、更为广阔的概念。语言变异研究理论认为,作为社会交际手段和人们彼此认同工具的语言,既具有很强的同一性属性,又是一个自身存在着多种变异形式的有序系统。这种全新的语言认识既弥补了以往人们对语言的同质性所具有的单方面认识的局限,又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学理论内容,在人类对语言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了一次革命性的、质的飞跃。

其次,语言变异理论带来了语言研究方法的革命与创新。语言变异研究重视对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正在使用的鲜活语言材料的收集和分析,摒弃了以往语言研究中预设性和规定性很强的语言例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拉波夫等人尝试和实践了不少语料搜集的新方法,这些语料和搜集方法为客观地描写、解释和认识语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科学手段。

再者,语言变异理论具有量化语言因素变项(发音、词汇等方面的变异形式)和社会因素变项(说话人的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等)的功能,这些量化数据在经过采集之后,通过计量和统计的方法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这种方法既可以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进行观察和描写,又可以对语言变异的规律进行有效地归纳和发现。

7. 语言变异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的语言变异研究

19世纪末,社会心理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梅耶出版《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一书,提出了要想了解语言的变化就必须了解社会的变化的观点。20世纪初,英国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提出要研究由多个限制语言构成的语言变异系统。此后韩礼德提出了在探讨语言变异的道路上要重视语言和社会、文化的联系。1968年,温瑞奇、拉波夫等人发表了专门论述语言变异的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文章《语言变异理论的经验基础》。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拉波夫等人不断从事语言变异的调查和分析,同时也在不断地充实语言变异的理论,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与此同时,国际上还有一大批学术背景不同的语言学家如费希曼、甘伯兹、弗格森、布朗、兰伯特等,从各种人文科学角度来研究实际生活中的语言,逐渐形成了语言变异的研究学派。

2) 国内的语言变异研究

1983年,语言学家陈原在《社会语言学》中提出,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了语音、语法和语汇的变异,应该被认为是国内语言变异接触的开始。1988年,陈章太在他的《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一文中论述了语言变异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了引起语言变异的社会心理原因,还预测了语言变异的发展趋势,揭开了国内语言变异研究的序幕。1989年,苏金智在他的《语言变异与文化变异》一文中阐述了语言变异与文化变异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密切关系,推动了语言变异的深入研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语言学界对语言变异的探讨范围和视角进一步扩大,研究内容也更加深入细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成果。其中包括1990年冯广艺的《共时点和历时链—关于语言变异问题的思考》,认为要弄清变异的实质,需从共时入手,并将它和历时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1997年徐大明等人出版的《当代社会语言学》一书,该书将语言变异分为三种,分别为地域变体、社会变体和功能变体;再有就是1999年陈松岑撰写的《语言变异研究》一书,对语言变异进行了专门、系统的研究。

21世纪初是语言变异研究的巨大发展时期,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2002年前后兴起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热潮,对语言变异和变化的研究高度重视。具体表现为:2003年4月出版的《中国社会语言学》中的16篇文章分别对“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言语社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2006年底,南京大学徐大明教授主编出版了国内介绍西方社会语言学理论的第一本书——《语言变异与变化》,对当前国际上社会语言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详细介绍。

其他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章还有韩以明的《性别与语言变异》(《内蒙古大学学报》,2001);朱学佳的《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2);郭风岚的《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曹凤霞的《从当代新词语使用看语言变异》(《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劲松、瞿霭堂《“有序异质论”辨》(《语言研究》,2011),等等。

另外,语言学界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学者,如北京语言大学的 施春宏 教授、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晓燕 教授,以及著名语言学家沈家煊、伍铁平、林小平、张辉等,都就语言变异发表过相关的论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徐通锵. 历史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1.
[2] 郭晓燕. 语言变异对社会及社会心理的折射[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25(4): 63-66.
[3] 阮畅. 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 唐山学院学报, 2003, 16(1): 77-79.
[4] 肖建安. 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2): 37-40.
[5] 陈松岑. 语言变异研究[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
[6] 丁崇明. 语言变异的部分原因及变异种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0(6): 117-121.
[7] 刘媛. 试论影响语言变异的社会因素[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 134-137.
[8] 李霞. 语言变异研究综述[J].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9(4): 68-70.
[9] 刘封. 试析语言变异现象[J]. 开封大学学报, 2016, 30(2): 42-44.
[10] 陈章太. 语言变异与社会及社会心理[J].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8(1): 44-50.
[11] 郭风岚. 语言变异:本质、因素与结果[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5):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