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医骨伤术语中译英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An Approach to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in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Orthopedic Terminology fro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要: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一书是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基本理论进行高度概括,从临床实际的角度出发,基本涵盖了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临床工作重点和诊疗思路。对该书的翻译,可以扩大读者群体,帮助医科院校的中外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医骨科术语方面的翻译是其中的一个挑战。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中医术语的不同译文进行分析讨论,指出较合适的译文。通过对中医骨伤术语翻译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术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Abstract: Clinical Handbook of Orthopedic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 high-level summary on the essential theory of orthopedics, is a book covering the clinic points and rul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n common diseases in orthopedics from clinical perspectiv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book is helpful to own more readers, such as foreign stud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well as Chinese students. However, the translation of TCM orthopedic terminology is one of the challenge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and analyz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CM orthopedic terms in that book from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of Hu Gengshen’s theory that approaches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and propose a better version. I hope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CM orthopedic terms could provide enlightenments for TCM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李卫, 丁年青.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中医骨伤术语中译英的应用[J]. 现代语言学, 2019, 7(1): 15-20.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1003

1. 引言

2004年清华大学外语系语用学胡庚申教授正式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自此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研究引起了译界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一理论在各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展开。本文将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理论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中医骨伤术语的英译进行探讨分析。

2. 翻译适应选择论

2004年,胡庚申教授(以下简称“胡”)把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概念“适应和选择”引入对翻译的研究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提出生态翻译学。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胡把“以译者为中心”作为翻译理念核心,突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为目的,以从译者为视角对翻译活动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为途径,以彰显译者主体、发展译者能力为特征,以译者为终极关照的翻译观 [1]。在翻译操作中,译者的翻译原则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具体来说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原则上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地适应,继而依此做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 [1]。多维度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

翻译适应选择论在反映生物进化论中“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基本原理的同时又体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以人为本”“适中尚和”等哲学理念,与中医基础理论有相通之处,因而该理论成为目前中医典籍翻译研究的热点理论之一 [2]。

3. 中医术语的英译研究综述

“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些特定的术语,这些特定的术语是组成这种理论的基本元素和构件,也是形成这种体系理论的重要标志。” [1] 中医术语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包括中医医学知识而且还承载着优秀的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中医术语具有抽象,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常常每个字都有其代表含义,因而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一定的难度,为寻求解决之道,中医翻译界的学者结合不同的翻译理论对中医术语的翻译展开研究,大有百花齐放之势。以下简单总结了近几年的中医术语的英译研究。

归化理论是常用的翻译理论之一,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翻译常借用与之相近的西医术语。但是董俭 [3] 等学者认为“需严格厘清中、西医术语的内涵和外延......通过适当补充、解释来消除文化缺省和文化空缺现象,以求最大限度地做到含义对等。”在术语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洪梅等学者将中医药名词术语英译规范原则总结为“即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约定俗成、协调统一8个原则,对术语的英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 [4]。在Eugene A.Nida翻译理论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的指导下,赵永红 [5] 等学者认为应优先考虑对应性原则,相应的采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而在纽马克(Newmark)的“差额翻译”的思路下,李成华 [6] 等学者认为对等翻译不能解决中医术语隐喻翻译的全部问题,因而需要进行隐喻翻译。也有学者将中医术语归结为科技翻译的范畴,如朱剑飞 [7] 提出中药术语的翻译原则总结为准确、规范、统一、简洁,翻译策略概括为融合异化与归化、形式与内容统一、灵活翻译后规范。此外也有很多学者认为目的论非常适合中医术语的翻译,如史文君学者指出目的论翻译的三大法则—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以及忠实性法则,“运用到中成药名称的翻译中十分适用” [8]。中西医学文化存在巨大差异,陈斯歆从文化视阈角度分析认为中医术语英译原则是“在传递医学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体现中医术语的文化性,……不可因求‘通顺’而丧失文化特性……” [9]。

4. 中医骨伤术语的对比分析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一书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基本理论,其中涉及很多专业中医骨伤术语,这些术语的翻译会影响到读者,特别是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读者能否准确领悟书中作者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医骨伤术语的探讨非常有必要,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三个维度的适应来探讨对比《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一些中医骨伤术语的翻译,分析“多维度适应”翻译方法的有效性,以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可以作为中医术语翻译的指导理论。

4.1. 语言维的适应选择

胡对语言维的适应选择阐释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1] 中医术语是对中医理论的最直观的体现,但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所以中医术语的翻译从语言维度来讲难以完全达到对等,这就需要译者尽力保证术语信息的完整性,此外中医术语多言简意赅,所以要求译者在保证信息完整性的同时也要保证简洁性。

举例说明:

原文:“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又可称之为‘周痹’、‘骨痹’、‘肾痹’、‘历节’、‘顽痹’等。”

术语“顽痹”,是指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或手足酸痛之症,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指出“顽痹”的顽,突出了不同于一般痹证的特点,对病程较长,症情顽固缠绵久治不愈之病例而言 [10] ,据此可以理解“顽”意为顽固不愈,而“痹”则指痹病。

译法一:insensitive Bi (impediment)

此为Nigel Wiseman的译法。

魏迺杰(Nigel Wiseman)英籍汉学家、语言学家,主要从事中医英语教学,长期钻研中医理论知识及中医文化。他提出了“应用系统化的翻译原则”的中医英译核心思想,强调尽量保留中医概念的完整性 [11]。

这里,从语言维度来看,这个译法中“insensitive Bi”体现出顽痹这个疾病的症状,即会引起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采用“Bi”这个拼音,后impediment进行补充解释,到此只是表达出了“痹”的意思,而顽痹一词中,“顽”和“痹”的关系虽是偏正关系,但“顽”同样重要,笔者认为这个译法并没有将“顽”译出来,因此并没有完整的做到语言维适应选择。

译法二:obstinate arthralgia

此译法摘自《“顽”之中医治则掇要》 [12] ,从语言维度来看,这个译法首先用“obstinate”可以将“顽”的持久反复的意义表现出来。对“痹”的翻译,除此处外也有一些学者将采用“arthralgia”作为“痹”的译法,因为“‘顽痹’与现代医学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表述相似。其病变特点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 [13]。所以这里译为“arthralgia”也符合该术语本身的意思。

译法三:Obstinate Bi

此译法来自于《顽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14] ,从语言维角度分析,将顽痹中“顽”的顽固不愈,反复发作的意思表现了出来,而“痹”则用汉语拼音“Bi”来表现,虽然体现了汉语的特色,但是没有其他的补充解释,对于不了解痹病或是没有基本中医知识的读者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只采用音译无法完整的表现出这个术语的意思。扬长避短,结合三个译法的长处,笔者认为“顽痹”这个词语可以译为“obstinate Bi (impediment)”更为妥当。

4.2. 文化维的适应选择

胡对文化维度的适应选择阐释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1] 中医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是东方医学的一个杰出代表,同时也承载着中国文化及哲学思想,中医术语是中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译操作中,对其中蕴含的文化特色也要尽量体现出来。

举例说明:

原文:“根据溃口有无脓腐情况,分别选用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

术语“九一丹”中药方剂名,“是数千年来沿用至今的外科良药,具有提脓拔毒、祛腐生肌之功效。九一丹由升丹与煅石膏以1:9混合而成” [15]。

译法一:Nine-To-One Elixir

译法二:Jiuyi Powder

译法三:Nine-To-One Pellet [composition: mercuric oxide and dried gypsum and the dosage ratio is 1:9]

译法一来自Negil Wiseman,译法二来自叶媚娜等 [16] 联合署名的文献,译法三来自笔者。译法二采用音译和直译结合的方法,译法一和译法三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补充说明上。这一中医方剂名,再一次体现了中医文化的简约性和概括性,这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方面—用简单的数字指代复杂繁多的事物。这里的两个数字并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而是药物的用量比例,对应的英语nine to one或是只用拼音“jiuyi”并不能完整的传递出其文化含义,读者可能会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准确完整的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做到文化维的适应,笔者认为在简洁翻译出这个9:1比例外需要在目的语中说明“九一丹”名字的由来和意义,将药物组成和其组成比例列出。

其他类似的术语“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分别译为: Eight-To-Two Pellet (composition: cooked gypsum 24 g, upborne pellet 6 g and the dosage ratio is 8:2); Seven-To-Three Pallet [composition: cooked gypsum 7 qian (equals to 35 g), upborne pellet 3 qian (equals to 15 g), and the dosage ratio is 7:3]; Five-To-Five Pellet [composition: cooked gypsum 5 qian (equals to 25 g), upborne pellet 5 qian (equals to 25 g), and the dosage ratio is 5:5]。

4.3. 交际维的适应选择

胡对交际维的适应选择阐释为“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1] 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名为《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表明中国将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播,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医学、人文交流。中医文本的翻译是促进中医药国际化重要的一环。由此,考略到中医药的国际化,译者需在翻译操作中做到交际维的适应和选择,考虑到译语环境。

举例说明:

原文:“慢性期病久体亏,经络不通,痛点固定,臀肌萎缩,治宜补养气血、舒筋止痛,可用当归鸡血藤汤加减;兼有风寒湿痹者,可选用独活寄生汤、祛风胜湿汤、宣痹汤等加减。”

术语“独活寄生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用于治疗痹证风湿痛,补益肝肾 [17]。对于这个中医药剂名称的翻译有很多个版本:

译法一:Pubescent Angelica and Mistletoe Decoction

译法二:Angelicae pubescentis and loranthi decoction [18]

译法三:Duhuo Jisheng Tang [19]

译法四:Duhuo Jisheng Decoction [20]

以下仅从交际维角度对不同的译法进行分析,译法一来自Wiseman,其中Pubescent Angelica和Mistletoe分别是两种本草药物的英文名称,而译法二中Angelicae pubescentis以及loranthi分别是独活和桑寄生属的拉丁语译文,译法三和译法四大同小异都是采用了汉语拼音。从《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的读者角度考虑,让留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医知识,同时也让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英语知识。而笔者认为仅采用汉语拼音是无法达到这两个交际目的,而使用拉丁语译法会加大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不利于文化的传播,所以也不宜采用。此外,在对外推广中,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也同样非常重要,所以笔者认为在这个术语的翻译中,应该博采众长,将各个译法结合起来,译为Pubescent Angelica and Mistletoe Decoction (Du Huo Ji Sheng Tang)。

5. 结论

经过多领域多年研究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已不断得到发展。这里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的适应选择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几个中医骨伤术语的英译进行了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中医骨伤术语的翻译也可以遵循“多维度适应与选择”的翻译方法,译者应当根据不同的翻译环境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基金项目

中医外语学科建设项目(编号:A1-Z183020117)负责人:丁年青。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 2008(1): 1-4.
[2] 谭重一, 姚欣.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黄帝内经》模糊语英译[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9): 1312.
[3] 董俭, 王天芳, 吴青, 朱小纾. 借用西医词汇翻译中医病症名的再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8, 33(5): 1904.
[4] 洪梅, 朱建平. 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 中国科技术语, 2013, 15(2): 47, 50.
[5] 赵永红, 刘成, 洪梅, 杨宜花, 高新颜. 方剂配伍术语英译规范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17, 32(4): 1818-1820.
[6] 李成华, 孙慧明. 试论中医术语隐喻英译的策略[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 24(4): 560.
[7] 朱剑飞. 标准、规范与创新——中药学基本名词术语标准化及英译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 19(10): 1215-1217.
[8] 史文君. 目的论视角下中成药品名称的翻译——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化研究》[J]. 新闻与写作. 2017(7).
[9] 陈斯歆. 文化视阈下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策略胡庚申[J]. 上海翻译, 2017(3): 51.
[10] 吴坚, 高想, 朱金凤, 蒋熙, 姜丹, 孙珊珊, 朱婉华.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痹证临诊三要诀[J]. 技术语研究(季刊), 2017, 32(3): 1087.
[11] Nigel Wiseman (魏迺杰), 许权维. 中医名词英译: 应用系统化原则的翻译模式[J]. 技术语研究(季刊), 2004, 6(4): 30-34.
[12] 旷惠桃, 王莘智, 周珂. “顽痹”之中医治则掇要[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9): 12.
[13] 周珂, 王莘智, 廖亮英, 吴伊莹,旷惠桃. 旷惠桃教授对顽痹的施治策略[J].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25(9): 2269.
[14] 李满意, 娄玉钤. 顽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 6(6): 54.
[15] 曹玉娥, 叶媚娜, 金惜雯, 金若敏, 陈红风. 外用九一丹对家兔组织汞的影响[J]. 中成药, 2016, 38(10): 2274.
[16] 叶媚娜, 杨 铭, 程亦勤, 王冰, 朱滢, 夏亚茹, 孟畑, 陈豪, 陈莉颖, 陈红风.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在九一丹外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中的安全性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35(4): 429-433.
[17] 田丹枫, 唐忠超, 彭敏, 司国民. 司国民辨治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1): 32.
[18] 吕顺, 周军杰, 谢晓涛, 高文武, 陈贤奇, 刘铖. 独活寄生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J]. 环球中医药, 2015, 8(9): 149.
[19] 匡尧, 李正飞, 孙鹏, 樊炜骏, 陈少青. 独活寄生汤配合膝四针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 24(18): 147.
[20] 陈俊, 吴广文, 许惠凤, 郑春松, 李西海, 邱建清, 刘淑如, 刘献祥. 独活寄生汤干预膝骨关节炎模型大鼠软骨PERK/Bip信号通路的表达[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 22(28): 4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