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
A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 in University—Taking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19.82034,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967  浏览: 2,748 
作者: 韩清滨:鞍山师范学院,教务处,辽宁 鞍山;袁一鸣: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关键词: 协同育人鞍山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摘要: 协同育人是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是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环节。2017年,鞍山师范学院制定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引入OBE教育理念,学校由此进入了一个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时期。结合学校实际,发掘鞍山市各类社会资源,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与学校发展定位,鞍山师范学院开启了协同育人工程,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而言,该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协同育人模式。本文首先对鞍山师范学院协同育人工程的过程或事件进行描述,其次对建设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解读,最后就建构合理模式的路径与方法进行论述,尝试提出政策性建议。
Abstra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the trend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2017,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formulated a new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introduced the OBE education concept, thus entering a new period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school, to discover Anshan all kinds of social resources, closely around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schoo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opens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 i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the recruitment of students employment has obtained certain result, but on the whole,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and has not yet formed stable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process or event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ject of 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then interprets the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path and method of building a reasonable model, trying to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韩清滨, 袁一鸣. 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背景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探析——以鞍山师范学院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2): 232-23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2034

1. 样本与趋势

鞍山师范学院是一所市属地方性高校,地处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鞍山市素有钢都之称,工业基础好,社会经济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居全国先进行列(1978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鞍山市GDP位居全国第14名),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性城市。在新时期,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严重滞后与衰落(2017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鞍山市GDP位居全国第74名),面临着与其它老工业基地城市同样的振兴或复兴难题,其中人才匮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低下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事实上,在这一方面(即人才培养)的突破与改变,高等教育机构有着不可回避的社会责任。

鞍山师范学院自1994年升级为本科院校以来,至今已有24年的办学历史。在助力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文化辐射作用。目前,鞍山师范学院在保持传统师范院校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已发展出涵盖各行业企业需求的49个专业。但在切实满足鞍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增强高校文化辐射能力、不断提供优秀专业人才方面,鞍山师范学院目前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主要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以及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倾向。为此,2017年,鞍山师范学院出台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正式引入OBE教育理念,加速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同时开启了协同育人工程,由此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时期。

众所周知,协同育人作为一种办学理念与方法,内含有深刻的教育哲学原理与经济学逻辑,汇集社会各方力量、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共同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的惯常事物,但像今天这样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进行整体“动员”,还是前所未有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这是一次典型的教育制度变迁 [1] [2] 。

因此,协同育人作为鞍山师范学院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的使然,也是高校自身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就目前而言,鞍山师范学院的协同育人工程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一些重点难点还需在实践中予以完善与克服。总之,一个符合鞍山师范学院实际需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尚在探索之中。

2. 理论与实践

2.1. 协同育人理论与政策

2.1.1. 代表性理论简述

亨瑞•埃茨科威兹和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创立的“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企业与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三者联结,可以形成一种彼此重叠、相互作用、紧密合作、互利互惠的“三螺旋”模式。

2.1.2. 国家政策解读

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其中第27点至31点,分别就“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强化科教协同与育人、深化国际合作育人、深化协同育人重点领域改革”等工作内容做出了具体阐释与规定,是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南或规范性文件 [3] [4] [5] [6] 。

2.2. 行动中的鞍山师范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一方面自摸家底,另一方面,对鞍山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行业企业需求进行必要的调研与分析,紧密围绕社会实际需求与学校发展定位,借鉴同类院校的实践经验,按照教育部、辽宁省教育厅的具体工作指导,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工程。在一些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制度建设中面临一系列困难与挑战。

2.2.1. 鞍山师范学院人才培养能力现状

首先,学校面临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一方面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学校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专业设置、预警以及撤销制度运作机制没有形成,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迟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尚在探索之中。实习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少,与行业企业融合度不高。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迟缓,与同类院校相比,引进人才规模小,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合理,具有实践经验与能力的“双师双能型”的教师数量少。

总之,在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过程中,鞍山师范学院面临一系列发展中的困境,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殊难解决,必须汇集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协同育人工程,才能不断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2.2.2. 事件与过程

在促进人才培养的历史性转型过程中,鞍山师范学院积极推进协同育人工程,许多基本制度与具体措施纷纷出台。

第一,在报送鞍山市政府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鞍山师范师范学院对协同育人做出了整体规划:“通过学校、地方、行业和企业协作,促进专业与行业、企业紧密衔接,建立‘紧密型’集中、定点、顶岗实习基地,鼓励行业企业建设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室),合作指导毕业论文(设计),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合作开发应用型课程,合作编写应用型课程教材,合作研发应用型项目,教师科研与行业发展和技术升级接轨,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素养和技能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行业管理过程对接,积极进行‘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探索,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鞍山师范学院2017年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引入OBE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本”的结果导向教育,依据社会需求、职业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基于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毕业要求相对应,课程内容与能力要素相融通,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和持续改进制度,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三,在基本制度建设方面,2017年学校制定了校院两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按照一定比例,聘请校内专家、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学生代表等就专业设置、调整以及撤销进行调研论证,建言献策,对学院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集体智慧。另外,学校还制定了《鞍山师范学院关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意见》、《鞍山师范学院专业实习管理办法》、《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实践学分管理与执行暂行规定》、《鞍山师范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关于协同育人的基本制度。

第四,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方面,文学院与凤凰卫视集团合作,建立数字媒体产业项目实训基地。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基础,设立订单班,实施“技能技术型学生”培养模式;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中兴通讯合作建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专业与中远国际集团合作设立订单班;商学院会计专业与达内集团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第五,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审核与批准,实现了协同育人工程的重大突破。

第六,在国际合作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2.2.3. 问题与不足

鞍山师范学院在推进协同育人工程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观念转变缓慢,宣传动员力度不够。作为最近几年来的改革热点,协同育人方兴未艾,鞍山师范学院并没有迎头赶上,略显迟钝。原因在于观念认识固守陈规、缺少必要的敏感,从省级与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结构上看,协同育人项目几乎没有。广大教师与专门教育教学研究者缺少对当下教育教学研究中热点、焦点的关注缺少对国家大政方针必要敏感。这意味着,在这一重大的教育制度改革领域里,我们的管理者与研究者的观念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关起门来”办学的阶段。协同育人是有着深刻的教育哲学基础以及经济学逻辑内涵的新型教育理念,学校有必要开展及时的宣传动员工作,以促进学校管理人员与教师的观念转变与价值提升。

第二,缺少平台建设。即使与省内同类高校相比较,鞍山师范学院在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也是不足的。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偏重于人文的办学性质所致,不像一些工科院校,可以创建更多的协同创新中心或校企联盟基地;一方面是自身资源挖掘不够,主要指自身文化与知识角色理解不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比较优势。

第三,缺少顶层设计与规划。在管理层面上,学校没有相应的顶层设计与规划,这意味着协同育人工程发展面临着目标与价值意义上的混乱与失序,以及管理制度上的巨大漏洞,注定“行之不远”。这种必须由宏观决策者做出的设计与规划需要广泛的调查研究,以及深刻的抽象把握,但这种准备工作是基础性与必要的。

第四,缺乏有效的运作机制。建构合理有效的激励运作机制,是协同育人工程成败的关键。目前,学校推进工作的主体缺位,各教学单位即二级学院缺少必要的动机与动力,在探索有效运作机制的道路上存在很多难点。围绕如何激发协同育人工程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形成不断改进的“闭环”是机制建设的重点。

总之,鞍山师范学院的协同育人工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与不足,学校需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必要的创新、突破与完善。

3. 条件与路径

3.1. 协同育人的现实条件分析

鞍山市素有钢都之称,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是中国少有的经受过现代工业文明洗礼的城市,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无可争议的文化比较优势。尽管鞍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可以挖掘的本土资源还是十分丰厚的。鞍山师范学院开展协同育人工程就是要充分利用这种丰厚的文化资源。首先,从宏观政策上讲,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是一种难得历史机遇,是鞍山师范学院推进协同育人工程的政治资源;其次,鞍山市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与商业氛围,是推进协同育人工程的“物质基础”;另外,鞍山市文化教育相对发达,尽管高校数量有限,但基础教育相对成熟。

3.2. 政策性建议

立足服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挖掘本地区资源,积极开展政校企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是鞍山师范学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能力的必然选择,鞍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而实现这种协同与互动的关键在于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这需要一次观念与制度上的变革。

事实上,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所谓的顶层设计,都必须落实在有效的运作机制上来。这种机制建设的内涵,首先是确定协同育人工程的主体,结合鞍山师范学院的实际,主张以学校为主导,院系为主体,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基本依托单位,整合行业企业资源。其次,在具体实现路径上,以“专业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为具体操作安排。第三,在过程管理控制上,建立专门针对协同育人工作考量的指标体系,将二级学院的协同育人工作全面纳入绩效考核的范畴之中。

当然,实践才是衡量制度效率与效果的终极指标,所有的理论探讨都有待于在实践中验证与发展,鞍山师范学院是否能够发展出一种符合自身需求的协同育人模式是个历史实践问题,尽管道路注定曲折与漫长,但正确的决策与制度设计是行动的开始。

4. 结语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办学传统的地方性高校,鞍山师范学院在谋求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必然要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但立足鞍山、放眼全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初心不会改变。抓住机遇,坚持内涵式发展,坚持制度创新,适时的推进协同育人工程,是实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能力,实现人才培养改革目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C•诺思. 经济社会中的机构与变迁[M]. 陈郁, 罗华平,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 [德]赫尔曼•哈肯. 大脑工作原理: 脑活动行为和认知的协同学研究[M]. 郭治安, 吕翎, 译. 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0.
[3] 姚威, 陈劲. 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4] 王进富, 张颖颖, 苏世彬, 等. 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 30(16): 1-6.
[5] 陈世银. 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信息保障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大学, 2013.
[6] 李伟. 协同创新: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价值转向与人文关怀[J]. 高等教育管理, 2013, 7(3): 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