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思考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DOI: 10.12677/ASS.2019.82042, PDF, 下载: 1,104  浏览: 4,001 
作者: 艾长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孙 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秦皇岛
关键词: 美丽中国内涵意义途径Beautiful China Connotation Meaning Way
摘要: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的设想,并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绿色中国的新的生态理念。党的十九大再次将建设“美丽中国”写入报告,进一步明确“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文本从全球性的视角来审视美丽中国的内涵,从理论、实践和世界性的视野来找寻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并从美丽中国的内涵和“五位一体”的布局出发,提出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途径,这对于我党把美丽中国的建设落实到实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first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beautiful China”, which con-tain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s the new ecological con-cept of the CPC in building a green China. Text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to look at beautiful China’s connota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ory, practice, and the world looking for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hina, and from the beautiful China’s connotation and the layout of the “five one”, put forward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way to beautiful China, which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autiful China.
文章引用:艾长恒, 孙璐. 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思考[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2): 282-28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2042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 党的十八大首提“美丽中国”,蕴含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绿色中国的新的生态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2] 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人民的现实意义,也表明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世界意义。

2. 美丽中国的内涵

我们提出要建设的美丽中国究竟是何样子的呢?中国环境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3] 由此,可以总结出美丽中国的内涵具体包括自然之美、和谐之美、百姓之美、责任之美和合作之美。

2.1. 美丽中国是自然之美

随着大工业生产的日渐发展,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在全球日益突出。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于生态环境危机之外,中国亦是如此。面对国内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等词眼应时而生。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恰恰反映了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华民族向来崇敬自然、热爱自然,古代先贤在追求人格境界提升的同时也致力于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充满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儒家学说秉持的生态自然观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 我们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自然,适度的从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和谐的发展,一味地索取只会令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危害人类自身。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这是一种博爱的精神,“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仁爱之心会逐步推广到用来对待自然万物。换言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要互相仁爱,体现了儒家关注生态伦理思想的可贵精神,启示我们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平等,要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己。所以,建设美丽中国,首先就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生态环境的本来面目,重新回归大自然的美。只有实现自然之美,人类社会才会多姿多彩,美丽中国的实现才会有物质支撑。

2.2. 美丽中国是和谐之美

美丽中国美在自然之美,亦美在和谐。“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美丽中国的和谐美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生态危机的出现,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地是人为方面的因素。解决生态危机,还自然本来的面目,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其和谐共处,就能够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美丽中国美在和谐也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的安定才能使人们过得更加幸福。美丽中国美在和谐还表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而人为因素的背后追求的是效益,追求的是片面的经济发展。过度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道家学说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生命体,主张“道法自然”,世间万物按其自然本性存在与发展。美丽中国的和谐美就是要求人类应该以自然本来的面目去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在社会实践中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积极寻求合乎自然规律的社会发展方式,在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实践中实现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以自然之法解决生态危机,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

2.3. 美丽中国是百姓之美

美丽中国的字眼充满了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和普通民众,展现了人们之间的温暖感,潜在的包含着美丽中国美在百姓,这是表现中国美丽的一大特色。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要求是把建设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社会建设中的民生问题是关系国家长久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处理好中国老百姓所关心的民生问题,要做民之所想,解决好老百姓的生活难题,切实维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如果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民生百态之美,那美丽中国的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最后落脚到了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上,则百姓喜之乐之。孟子在《尽心章句下》中说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领导干部要切实扑下身子,放下架子,甩开膀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真干事、干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 党的十九大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产党员要真抓实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人民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2.4. 美丽中国是责任之美

美丽中国美在具有责任担当。美丽中国美在责任,表现在对当下生态环境的负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负责任,更是对世界的负责任。“美丽中国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5] 建设美丽中国,如果视野太狭隘,仅仅局限于当前,而没有长远性的视野,那美丽中国的建设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努力,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奋斗。长远性的视野能够体现中国的责任担当,更能真正建设并且建好美丽中国。马克思从宏观上论述以自然关系和人类关系的和谐统一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时说:“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自然中生存、繁衍,创造人类文明,从原始氏族社会、古代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社会再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各个国家历史上处于不同的文明阶段以及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但自然界是全人类以及子孙后代共同的生活家园。我们不仅应该只着眼于当前的发展,更要关注子孙后代的后续生存;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承担起人类永续发展的责任,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生态财富。

2.5. 美丽中国是合作之美

美丽中国美在合作共赢。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化”,但他预见性地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今天,生态危机也成为全球性的突出问题。近代以来,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及今天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统一的整体,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的“蝴蝶效应”也愈加明显,一国的环境恶化会影响多国的生态,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并具有世界意义,加强全球生态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各国共同承担世界环保之任务责无旁贷。

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在生态危机日益向着全球化蔓延的今天,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温室气体排放、海洋污染、农药污染、臭氧层破坏、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森林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越来越多的环境破坏情形呈现出全球化蔓延的态势,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往往会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对其他国家也会造成威胁和破坏,例如当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对整个欧洲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全球生态危机面前,每个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所有国家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构建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出一份力、发一分光、尽一分责。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构建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大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在全世界共同解决生态问题的合作中起了负面影响,但并不能逆转人类共同合作解决生态危机的大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不会因此而退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积极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应“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 ,在国内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的发展,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通力合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共同致力于解决全球生态问题。

3. 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

3.1. 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意义

美丽中国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当前面临的发展现实为着眼点,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理论源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小康社会、造福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其中李建华等人认为,“美丽中国”是中共十八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后提出的战略思想,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怎样建设生态中国”这个基本问题的初步战略思考和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特点,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内涵。” [6] 随着建设美丽中国的步伐落实展开,我党对美丽中国的认识也逐步得到深化,将会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首先搞清楚要建设什么样的生态中国,进而理清该怎么样建设生态中国。

3.2. 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意义

美丽中国就是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来的,建设美丽中国最直接的实践意义就在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还人类一片青山绿水,使人们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健康环保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屋。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努力建设带有百姓之美的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解决人民日常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切实利益,努力使美丽中国的建设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建设美丽中国,就是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物质交换的生态经济,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的生态化转型,充分发挥党的核心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3.3. 建设美丽中国的世界意义

针对中国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世界第一的总人口数量,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对全球性生态危机都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从本国做起,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努力,那也就是为全球的生态危机做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对于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全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美丽中国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致力于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保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中国责任、中国担当和中国作为,在国际社会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 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实现途径的思考

4.1. 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基础: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7] 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绝大部分都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实践和对自然过多的索取造成的。正所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人们的思想意识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所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从源头上来说还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要改变以往“自然中心主义”,特别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每个人的思想意识都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美丽中国的战略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4.2. 建设美丽中国的制度基础:完善环保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

从制度方面找寻建设美丽中国的良方,莫过于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出的对策。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20世纪中期兴起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首先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视域。以福斯特和阿格尔等为代表的、较为激进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直接把当代资本主义的危机理解为生态危机,因为“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关于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失去效用。今天,危机的趋势已经转移到消费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 [8] 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破坏性与地球自我修复的能力不能良性互动。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依靠不断刺激消费、源源不断的提供商品来维系当代社会运转的前提是不能保障的。从而这种体制总有一天必然被以新型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导向的生态社会主义所代替,否则将面临自我毁灭的命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把生态危机的原因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以及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这确实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批判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解决生态危机的良方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分析如此,但是一种制度的灭亡并不是容易的,并且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如火如荼,完全看不到灭亡的影子,但我们相信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会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但是处在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中,我们不可能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置之不理。美丽中国的提出,就是我们国家做出的努力。从我们国家自身来说,随着生态环境新问题的出现,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完善环保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建设,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款明细化,已适应建设美丽中国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应该把地方主要领导关于环保方面的职责也列入法律法规的条款,拟定具体的环保政策,使地方领导的职权有法可依,补齐之前法律法规方面的短板。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施行,契合了当前国家环保法治强化的大趋势,将环境资源税收纳入法治化轨道,从法律层面整体全面的对企业明确环保责任,以税收形式对污染行为进行整治,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各级执法人员应切实履行责任,严格依法执法,深入贯彻落实环保政策,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各级政府要做好环保舆论宣传,使环保政策法规深入民心,鼓励、奖励保护环境的行为,人人参与,共同努力,形成全民遵守环保法规的良好氛围。

4.3. 建设美丽中国的经济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分析美丽中国的含义时,和谐之美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就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过去的经济发展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的传统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得到了“金山银山”,却失去了“绿水青山”,这和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完全不相符。所以需要解决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降低经济增长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影响。经济新常态的出现,表明我们对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速度等新的认识。虽然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量大,增速减慢后的效益仍旧可观。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的转变,也是考虑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 。现如今,倡导低碳生活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我们不仅要响应倡导,更应该主动践行低碳生活。只有把倡导落实到实处,美丽中国的建设才能建成。

4.4. 建设美丽中国的文化基础:学习中国古代先贤的的生态伦理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数“天人合一”思想,这不仅是儒家关于人与自然思想的表达,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好表达。“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依赖于自然、与自然关联的本质始终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作为人类家园的自然,人类理应保护好它。与自然界建立一种和谐相处、同步发展的关系,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地。” [9] 佛家宣扬“众生平等”,即“土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生命体,告诫人们万物皆有灵性,要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先贤积极的生态文明态度。当前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应该从中国古代先贤的自然哲学智慧中汲取营养,协调处理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爱护生物及其生活环境,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发扬光大,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不竭的文化动力。

4.5. 建设美丽中国的国际支撑:加强国际生态问题的交流与合作

美丽中国美在责任,美在对世界的负责任;美丽中国的提出,具有了重要的世界意义;建设美丽中国,也要有全球性的眼光,中国是全球环境下的中国,与全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发生了四次历史性飞跃。” [10]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取得相关进展,国际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但是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中国可以以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为契机,再寻求国际社会的支撑,加强关于国际生态问题的交流合作,以期达成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共建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美丽中国建设是党和政府为我们描绘的大好蓝图,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是对人民美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积极回应。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康庄大道上,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就此满足,因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没有完成时的任务,是一个艰巨复杂的长期工程。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国家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以借鉴,要靠党和政府的积极探索和引导,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齐心协力,更要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致谢

我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将此论文写完,在写论文的进程中,带给我无限的激情和收获。在写该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也收获了很多,在导师和学长的帮助下克服了挫折和困难。图书馆的资源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尤其要感谢的是导师的指导和帮助,尽心尽力对我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指导。在此,我向指导和帮助我的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本论文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献的作者们,如果没有他们成果的启发和帮助,我将无法完成该论文的写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 2012-11-09(1).
[2]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17-10-27.
[3] 周生贤. 构筑共同参与大格局[N]. 人民日报, 2012-11-15(6).
[4] 孟子. 孟子[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10.
[5] 孙丽霞. 谈“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和实现途径[J]. 商业经济, 2013(10): 1-8.
[6] 李建华, 蔡尚伟.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J].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5): 137-140.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 第1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59-560.
[8] [英]戴维•佩柏. 生态社会主义: 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M]. 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486.
[9] 刘少航. 谈儒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7(2): 27-29.
[10] 周生贤.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 求是, 2012(19):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