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为导向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and English Newspaper and Journal Reading
DOI: 10.12677/JC.2019.71001,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1,118  浏览: 2,46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明绪*:暨南大学翻译学院,广东 珠海;黄彦玲: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媒介素养英语新闻批评思辨能力批评话语分析Media Literacy English News Critical Thinking CDA
摘要: 媒介素养是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而批评思辨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核心。传统的大学英语报刊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为目标,忽视了学生批评思辨能力的培养。本文建议大学英语报刊阅读课程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将传播学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引入课堂,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英语新闻语篇的产生过程及其话语特征,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Abstrac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media literacy is one of the indispensible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core of media literacy. Traditionally, English Newspaper and Journal Reading has focused on improving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neglecting foster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approach to English Newspaper and Journal Reading with media literacy, especially critical thinking, as the goal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By introducing students to classic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ourse is expected to empower them to analyze news texts from macro and micro levels.
文章引用:刘明绪, 黄彦玲. 以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为导向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J]. 新闻传播科学, 2019, 7(1): 1-5. https://doi.org/10.12677/JC.2019.71001

1. 研究背景

互联网和各种传统媒介的融合为媒体机构传播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查阅各类信息。这些信息鱼龙混杂,信息消费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批评思辨能力才能去伪存真,利用这些信息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服务。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已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这种素质被称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时期,媒介素养教育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英语新闻报刊犹如一个包罗万象的万花筒,为读者提供各类新闻和信息。英语新闻报道语言新颖,叙事手法多样,更重要的是各家报刊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报道新闻事件,反映了记者和编辑所代表的新闻机构的立场和观点。与阅读文学作品不同,新闻读者会发现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会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解读。正是这种特性使得英语新闻读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批评思辨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被误导。英语报刊为训练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语料,所以,英语报刊阅读一直被列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该课程作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高级选修课,并且从这门课衍生出数门相关课程,如新闻英语、新闻英语视听说、新闻英语读写等。但是传统的英语报刊教学仍然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层次上,教学重点是词汇的认知,长句、难句的分析和理解,忽略了学生批评思辨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媒介素养水平层次的教育。

2. 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介绍

媒介素养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的英国,之后逐步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发达国家传播开来。现在,媒介素养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大众必备的一种素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英国,媒介教育早在1988年就被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学生从小学阶段就要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他们按照学生年龄将媒介教育国家课程的实施划分为不同阶段,并为每一阶段制定了目标。教育管理部门联合社会传媒机构规划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六个教学范畴,即媒体机构、文本形态、媒体科技、媒体语言、听众(观众、读者)、媒体再现,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围绕着六个范畴展开。从2005年开始,英国全国通信机构Ofcom每年发表一份国民媒介素养报告,分为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两部分,为相关管理、研究和决策机构提供数据参考。美国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兴趣始于20世纪初,一些高中教师尝试利用电影开发学生的批评思维和沟通技能。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校才把媒介素养纳入英语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内。几乎所有州在其课程框架中都强调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1]。越来越多的学区注重开发全校性计划、选修课、以及其他课外活动来开展媒介素养分析及媒介产品制作活动。由于美国各州教育的独立性,各地区的媒介素养发展并不平衡,但美国中小学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成效显著,重点培养学生的批评思辨意识 [2]。另外,美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素养培训并提供媒介素养学位教育。

与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学者的讨论层面,尚未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第二,媒介素养尚未以完整的课程被纳入义务教育的课程体系。第三,媒介素养师资缺乏,接受过专业教育的授课教师不足。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导致我国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同龄人的媒介素养水平。研究发现,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对新闻文化了解较少,缺少基本的新闻文化知识和对重大新闻事件缺乏关注 [3]。学生对西方报刊缺乏批评能力 [4]。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非常必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作者认为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传统的课程之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尝试

在教育部于2018年4月公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文件中,思辨能力首次被确定为外语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只注重低层次的词、句、语法、修辞的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终极目标。在面对海量的英语新闻时,学生要具备能够准确地理解、合理地选择、客观地评价、熟练地制作新闻的能力。换句话说,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能够读懂英语报刊文章,而且要学会批评地分析这些新闻报道中所隐含的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

3.1. 英语报刊阅读课程要向学生介绍传播学经典理论和新闻话语分析方法

报刊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传播学关于新闻的理论有助于读者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新闻产生和传播过程。相关理论主要有框架理论(Framing),把关人理论(Gatekeeping)和议题设置理论(Agenda-Setting)。框架理论认为,新闻并非自然产物,而是对一种客观现实(如,新闻事件)的建构过程,而且是媒介组织与社会文化妥协的产品,具有转换或传达社会事件的公共功能 [5]。新闻记者和编辑通过框现、选择、重组或强调某些新闻事实,形成新闻的框架,这个框架赋予新闻文本特定的意义,从而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解读和诠释。把关人理论认为,在新闻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媒组织扮演者“把关人”的角色,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与受众见面的内容 [6]。并非所有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以见诸与报端或其他电子媒体,最终面世的新闻是大众传媒组织在某种原则指导下完成的选择,反映的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意识形态。议题设置理论指“新闻媒体对公众议程重要性的影响力”。这种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要对某些问题予以重视,为公众安排议事日程,那么就能影响公众舆论 [7]。传媒机构的新闻报道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读者和观众对所报道事件的重要性的判断。上述三种理论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涵基本是一致的。刊登在报刊上的新闻并非新闻事件的真实再现,传媒机构的主观性介入影响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对新闻语篇的宏观分析得出的是概括性的结论,对新闻语篇进行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DA)可以证实这些结论的合理性。通过对新闻语篇中的及物性、转化(被动化、名词化)、词汇选择、情态、互文性、命名和指称等文本特征进行分析,教师帮助学生从微观层面分析新闻语篇的话语特征,揭示新闻媒介机构的立场和态度倾向,认识新闻报道受意识形态操控的客观事实。

3.2. 英文报刊阅读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对同一热点事件的多渠道、多角度报道

在为学生提供新闻阅读语料时,教师其实也在扮演一个“把关人”的角色。教师可以决定学生读什么新闻,读多少新闻,怎样读新闻。因选材和出版之间的时间差,多数英语报刊阅读教材收录的新闻一般会滞后,时效性不强。任课教师应该选取那些当下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过的新闻事件报道作为阅读材料,而且要选择不同甚至是政治立场对立的媒体机构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比如,2017年10月18~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前来采访报道。授课教师可以选取三篇来自不同国家的新闻媒体关于本次盛会的新闻报道。“Xi Jinping’s Party Congress Speech Leaves No Doubts over His Leadership Role” (美国《时代》周刊,2017年10月18日);“CPC National Congress Matters to Australia’s Future” (《澳大利亚人报》,2017年10月18日);“Xi Jinping delivers report to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中国日报》,2017年10月18日)。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并利用框架理论、把关人理论或者议题设置理论比较三篇报道的特点,形成书面报告。很明显,这三篇新闻报道的视角不同,侧重点与叙事手法迥异。三家报刊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依据自身的立场选择要呈现给读者的事实,而刻意屏蔽与自己的意识形态相左的事实。因此,他们报道十九大的语气、措辞和切入点也各有特点。《时代》周刊作为美国的主流新闻期刊,其读者群体主要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为了迎合其读者的期待,这篇报道用美国的民主价值观和选举制度来审视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产生过程,而对会议的其它议题却避而不谈。作为一个亚太国家,澳大利亚是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但近年来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密切,虽然立场忽左忽右,但《澳大利亚人报》对十九大的报道总体来说比较客观,态度务实,关注的焦点在于本次大会制定的政策对澳大利亚未来有何影响。

另举一例,近年来中国南海已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罔顾事实,谴责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建设为“扩张”、“霸凌弱小国家”。批评话语分析认为,对一个物体或活动的命名方式体现了命名者的态度。比如,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但日本也声称对该岛拥有主权。日本称钓鱼岛为“尖阁诸岛”,英语译名为“Sankakus”。奇怪的是美国报刊在报道与钓鱼岛有关的新闻时更趋向于使用“Sankakus”,而不是中国官方使用的英文名称“Diaoyu Islands”。美国等西方国家刻意使用“Sankakus”指称中日之间存在争议的岛屿表现了美国媒体选边站的立场 [8]。美国的这种做法发出了错误的信号,使日本误以为美国支持日本对这些岛屿的诉求。批评话语分析为新闻读者提供了一个从语言学角度分析和判断报刊新闻立场的实用工具。

3.3. 英语报刊阅读课程要在新闻创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媒介素养的另外一个方面体现在学生的新闻创作能力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来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新闻编译是一种结合了新闻阅读、新闻语篇归纳、新闻翻译三种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教师扮演编辑的角色,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比如,编辑要求记者把来自美联社和英国BBC的两篇甚至多篇报道同一新闻事件的新闻进行编译,完成之后提交编辑审查出版。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如,新闻事件、稿源、字数(依据报刊版面限制而定),等,学生以小组完成编译任务并发至班级微信群,供全班同学阅读、欣赏、评价。教师在课堂点评学生的编译作品,师生共同确定参考译文。第二种实践方法是每周新闻发布。学生二人一组,在班级举办模拟新闻发布会。学生选择一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限两条,国内一条,国外一条),一位学生负责介绍新闻事件,另一位负责回答“国内外记者”的提问。这种实践能够训练学生的新闻选择能力、归纳能力和沟通能力。总之,英语报刊阅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改变教师在课堂讲解难词、难句和要点的传统做法,教师扮演辅助、指导和评价者的角色,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新闻资源搜索、理解、归纳、评价、创作以及批评思辨能力。

4. 结语

互联网与新闻媒体的融合为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海量信息也给人们带来不少困惑。因此,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媒介消费者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同时对自己发出的信息负责。大学生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非常必要。英语报刊阅读作为一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程,其教学目标不应该局限在认知新词汇、修辞、句法甚至了解新闻内容本身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新闻报道的立场、观点、倾向性进行分析,变消极性接受思维为积极性批评思维,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基金项目

2016年第八批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2GWYJYJJ2016864):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为目标的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改革研究;2018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8YJA740029):语料库辅助的英美主流报刊关于党的十九大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Hobbs, R. (2005) Media Literacy and the K-12 Content Areas. In: Schwarz, G. and Brown, P., Eds., Media Literacy: Transforming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Yearbook 104, Blackwell, Malden, MA, 74-99.
https://doi.org/10.1111/j.1744-7984.2005.00006.x
[2] 李晓培. 美国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 新闻爱好者, 2013(6): 24-26.
[3] 端木义万, 郑志恒, 赵虹. 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J]. 山东外语教学, 2013(5): 43-47.
[4] 葛红. 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英语报刊教材编写(中级精选本) (第四版) [J]. 外语研究, 2015(4): 108-111.
[5]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of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Free Press, New York.
[6] White, D.M. (1950) The Gatekeeper: A Case Study in the Selection of News. Journalism Quarterly, 27, 383-390.
[7] McCombs, M.E. and Shaw, D.L. (1972)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176-187.
https://doi.org/10.1086/267990
[8] Liu, M.X. and Huang, Y.L. (2016) Naming and Reference and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Trans-Editing Hard News. In: Zhao, Y.B., Ed.,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lobalization: Challenges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 American Academic Press, Salt Lake City, 328-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