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困境的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Investigating the Challenges of Study and Life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DOI: 10.12677/AE.2019.93044,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905  浏览: 2,405 
作者: 任正伽*, 瞿 伟, 姬 凌: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心理科,重庆;周昱初: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教育社会适应International Student Education Social Adaptation
摘要: 目的:通过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定性访谈,了解来华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方法:选择定性访谈的方式对13名在华留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采用主题分析的方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留学生遇到的困境包括:1) “外国人”身份;2) 教育体制上的不同;3) 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差异;4) 语言的障碍;5) 生活方式的差异;6) 专业发展的限制;7) 心理上的调试困境;8) 缺乏社会联结。结论:来华留学生遇到的困境反应了我国留学生教育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未来的教育服务需要提升语言培训,关注来华留学生职业发展,同时发展中国特色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同时要加强对话,并尊重和支持对方的文化、宗教传统,以帮助留学生心理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发展。
Abstract: Purpose: Through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the present study is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their lives and studies. Methods: Qualitatively inter-view 13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analyze the data by thematic analysis. Results: The difficulties of th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re: 1) “Foreigner” identity; 2) The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systems; 3)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4) Language barriers; 5) The differences in life styles; 6) Limitations on career development; 7)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8) Lack of social connection. Conclusions: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difficulties reflect that the education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and its service quality need to be improved 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language training, emphasizing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s,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ng and supporting their cultures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All those efforts can help them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states, culture identities and self-identities.
文章引用:任正伽, 周昱初, 瞿伟, 姬凌. 来华留学生学习和生活困境的定性研究[J]. 教育进展, 2019, 9(3): 260-267.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3044

1. 引言

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构想。中国最近几十年的教育主要以输出为主,占到中国GDP收入的相当大比例 [1] [2] 。而其他国家逐渐实现了教育的出口,例如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教育输出占澳大利亚教育出口的30% [3] 。随着最近几十年中国科研和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教育在世界范围中越具影响力,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建设为中国教育“走出去”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国际留学生在留学期间比本国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压力,例如进入到另外一个文化带来文化适应相关问题、学业问题、文化隔离问题、以及人际关系问题等,而这些问题深度影响着国际留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 [4] [5] 。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来华留学生比例成倍增长,并且在未来国际留学生进入中国学习无疑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既往的文献报道指出许多国际留学生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障碍,使得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 [6] [7] 。他们常常感受到缺乏社会支持、缺乏归属感和认同、进入一个新的文化产生的疏离感、经济和学业困境,许多留学生甚至还遭遇种族歧视 [8] [9] [10] 。许多国际留学生很难有效地应对这些新的挑战,在不同国家的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证实了国际留学生遭受着高强度的压力、较低的生活质量、缺乏社会联结、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物质滥用、甚至自杀等 [11] [12] 。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采用各种策略帮助留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中适应本地文化,例如采用网络互动的方式帮助留学生了解本地文化以及适应新的课程等 [13] 。帮助国际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国际化的教育不仅仅带来经济的回报,也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甚至本国的教育质量。

既往对国际留学生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期望以及应对的研究绝大多数来源于西方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法国等。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所在国家的差异、所处社会文化系统的差异、以及教育体系和格局的差异,使得这些研究结果很难用于我国国际留学生的教育上,使得这些研究的借鉴意义有待补充。同时既往的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量表采集,而对国际留学生在留学过程中的个体视角以及个体经验的实证研究有所欠缺。理解来华留学生所遭遇的挑战和困难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中国文化中,加强理解这些现象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留学生活,并融入和适应中国文化。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该研究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了解国际留学生在华留学期间所面临的挑战。首先,研究者在各个高校进行招募参与者。其次,研究者通过访谈收集他们来华留学期间的个人叙事,通过他们的故事去了解他们留学期间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研究者通过使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该方法强调在数据中不断的了解、阅读、检查、比较、记录常常出现的重要主题,通过对不断出现的主题总结和识别去辨认常见的模式。

该研究采用目的性取样的方法使得我们可以去了解国际留学生在华留学期间所面临的挑战。准入标准包括在华留学生,国籍与专业不限。在该研究期间,有13名在华留学生愿意参与该研究。我们基于该研究目的并通过策略性的取向选取出参与者,基于性别、年龄、专业、国籍、留学年限等。在研究开始前首选获得参与者的知情同意书,对参与者个人信息保密并采用匿名访谈。当到达理论饱和的时候,停止访谈新的参与者 [14] 。

2.2. 数据的收集

对每一个参与者都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时间为30到45分钟,平均38分钟。访谈最开始基于开放性的问题,邀请参与者告诉访谈者他们在华留学期间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境。在参与者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也会根据他们的回答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2.3. 数据分析

二个研究者独立性的对访谈的内容进行主题性分析。所有访谈性的提供转录成为word文档后然后转入到Excel中进行编码。研究者首先反复的熟悉文本,在每一次访谈结束后,对访谈的编码就开始进行。访谈的编码是基于归纳性的编码,寻找共同的核心主题。编码过程基于Virgnina Brau和Victoria Clark推荐的步骤 [15] 。第一步:对访谈内容的熟悉,即编码者仔细阅读访谈内容,获得对访谈内容的基本感知。第二阶段:形成最初的编码代码,即根据访谈内容开始进行最初的编码。第三步:寻找主题,即在初始编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对比寻找共同的核心主题。第四步:对主题的回顾,即对前期获得的主题进行修正和提炼。第五阶段:定义和命名主题,即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获得与访谈数据更加一致,更加精致和满意的核心主题。第六阶段:报告的撰写。

3. 调查结果

3.1.“外国人”身份

许多刚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在进入中国的时候,由于人种,肤色的差异,以及在华外国人相对较少,作为一个外国人的身份差异,常常感觉自己是一个外来者,而这些差异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会带来或多或少的困扰。

P6 (也门,在华三个月):对我来说,在我的国家其他人不会盯着你,以及问你,你从哪来的啊。我个人把这个(盯着你看和问你从哪里来)当做以及积极的方式而不是一个冒犯的行为。可能中国人并不经常出国,所以当他们看到和他们不同人种的人,他们就会站在那盯着你看。对我来说,我以前从来没有这种经历,但是现在我习惯了。

另外的一位美国留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

P4 (美国,来华二年):非常有趣的是,无论你去哪,不管是到商店还是餐馆,总是有人盯着你看,就像是你和他们是不一样的人,(我现在知道)这是一种友好的方式。你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习惯这种现象……

预先了解来华留学生到达中国可能面对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减少进入中国感受到的这种“外国人”的感觉,并且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可以减少他们来华遇到的困扰和不适感。

3.2. 语言的障碍

来华留学生在最初的半年中,反应最多的问题便是语言的障碍。无法有效的沟通,使得留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友以及日常生活中面临很多挑战。

P12 (德国,在华8个月):在最初的一个月的时候,我常常想回国,慢慢地我感觉到我也在不断的适应,现在已经好多了……在我来中国之前,我对汉语一无所知,当我到中国的时候看着满街的汉字,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感觉几乎都快崩溃了。

另外的参与者也有类似的困境

P3 (越南,23岁,在中国四个月):中国的语法对我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有时候语法让我感到非常困惑,读和听还行。还有中国汉字对我来讲也是非常困难的,以及四川的方言也是很难理解的。当我在四川的时候,许多人都和我说方言,我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语言的障碍限制了有效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使得来华留学生在初来中国的时候面临许多的社会隔离感。

P5 (阿拉伯,4个月):我真的很讨厌这种感觉,就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说什么。我非常不愿意说“听不懂”,我感觉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就像是在告诉他们:“停下来别说了,不要和我说了”……就像是在社交场合中,其他人对你显示他们的热情和欢迎,但你不能回馈他们的热情。

语言的障碍,使得来华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陷入了困境。有效地帮助留学生的语言发展对他们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尤为重要。

3.3. 教育体制上的不同

历史起源不同、民族性格不同以及其他诸多因素造成了各个在教育体制的许多层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如课程的安排,时间的安排等

P1 (也门,来华9年):当时我是在山东大学学的语言,他们那个中心很好,然后,他们从早上8点开始,有的时候,到晚上8点才能下课,我在我们国家的学校没有那么多课,一般是早上8点,最多到下午2点、3点就可以下课。然后就是(在中国)休息时间比较短,这个当时很不习惯。

另外的留学生也遇到类似的困境,

P10 (法国,在华1年半):我在法国读书的时候也是好学生,但是不用每天去上课,我不喜欢选早上的课,这里的课是每天都要上课,有时候一大早就要去上课,老师有时候还要点名,不上课就会感觉很糟糕。

各个国家在大学教育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各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可以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3.4. 生活方式的差异

东西方在各自社会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饮食、交往等方面的巨大不同。

P2 (越南,来华2个月):我之前从来不吃辣椒,当我来成都后,我告知他们我不吃辣的食物。然后他们就带我去吃面条,就是把面放在水里面。然后就像我的中国朋友告诉我的一样,没有辣椒的食物没有味道,现在我开始慢慢理解这一点。另外一点就是,在中国,你们先吃菜再吃米饭,在越南我们把菜和米饭混在一起吃。然后就是问候,我们问候都说你好,但是你们说你吃了吗?我发现有许多有趣的差异。

另外的一个法国人说:

P10 (法国,在华1年半):在法国我们习惯在家里面做饭,我到中国后发现中国人都很习惯叫外卖。而且这些地方的厨房很难使用,(在中国缺乏烹饪的烤箱等)我也很难在家做饭。

另外的一个越南的留学生说:

P7 (越南,来华半年):我在越南的时候,都是用现金,到了中国后,发现都是用微信和阿里支付,带一个手机就好了。真的很方便。

物质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等方面在各个国家存在地域的不同和局部差异,提前引导和帮助留学生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更好地进行调整。

3.5. 心理上的调试困境

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刚刚进入一个新的文化,或多或少会承受一些压力,甚至心理上适应的困境,常常表现出一种不确定、焦虑的情绪,尤其他们刚刚到中国学习,特别是当他们发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困境的时候,常常带来挫败感。

P1 (也门,来华9年):我是09年来的中国,第一年刚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觉得很难,就是怎么学也学不进去,因为汉语对我来说,一切都是很陌生的。过了一两个月,我给父母打电话说我想回家,因为当时小没有经验,就是想选择放弃要回去。

在来华学习的过程中,最开始的几个月,由于各个方面的困境,使得来华留学生在适应中国生活的时候充满挫败感,许多参与者甚至提到在最开始甚至想中断学业。

P9 (巴基斯坦,3年):有的时候学生年龄比较小,有些害怕或害羞,可能不会去跟老师去讲一些问题。我觉得老师要主动些去问这些学生有没有生活上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如果有的话,就需要像心理医生一样去问这些问题,看看有没有心理或者适应方面的问题。有些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好,不会有问题的,有些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差一些,可能需要别人帮助,也需要时间。所以希望这些老师能够更加能够主动一些去关心学生,不单单是学习上,更多是在生活上,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

在对来华留学生,需要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单单是生活过得怎么样,业余爱好怎么样,然后去根据他们的要求或爱好去组织一些活动,提供一些支持,去解决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以及心理上遇到的问题。

3.6. 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差异

许多来华留学生,他们自身文化及宗教实践上与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差异,使的他们在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地区上存在矛盾和冲突。

P11 (也门,来华5年):信仰上可能会有一些差距,就是因为,不同人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为,我们,比如说,你信某种宗教,然后到另外一个地方,那个地方他们不信这个宗教,所以你会自己,在这个方面有点孤单的那种感觉。。。我自己有这些节日,但是我不能自己去过这个节日,因为没有人过这个节,也没有人去跟和你分享,或者跟你过那个过节。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和宗教文化的传统的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文化和宗教的独特性,进入到新的文化中,有时会带来认知或者情感上的冲突。

P13 (也门,来华7年):我们知道要去一个非穆斯林的国家。在我们的宗教传统中,女性是需要覆盖自己的面部,而且有些时候,男性和女性是要分开相处的。在非穆斯林的地方,我们一方面在调整,一方面也在适应当地文化。

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差异对来华留学生的影响很微妙,通常在语言、习俗等方面。通过一定实践的努力,来华留学生去适应中国文化并不困难,而基于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微妙差异,常常影响着个体的信念,使得个体适应新的文化面临着冲突和适应的困境。

3.7. 专业发展的限制

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的过程中,都怀有着不同的期望和目标,其中重要的一个是职业的发展。由于各自限制包括语言、工作机会、社会文化传统的差异等,使得职业发展和融入存在着一定的限制。

P1 (也门,来华9年)在处理病人的话,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首先跟患者沟通时,我能感受到患者对我们外国年轻医生不是很信。这种不信任可能不是歧视,就是不太信任的感觉。就是看到一个外国医生,他去查病史,或者查体,(中国病人)他会感觉,诶,这个不对,应该给我一个中国医生才对,我看到,就是遇到几次这个患者有这样的问题(中国病人排斥外国医生)。

来华留学生由于面对的各种困境,使得他们比中国学生在职业发展上面临更多的挑战,帮助他们更好去适应职业,能够让他们建立更好的职业发展和职业成功。

3.8. 缺乏社会联结

有效的社会联结是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期间,个体从自己的国家进入到中国,常常感受到举目无亲,常常感受到孤独和缺乏联结。

P8 (英国,来华8年):我记得第一个月没有交任何一个中国朋友,第二个月就有了一个朋友,他当时也是一个大学生。然后我们互相学习,英文中文和其他语言。然后第三、四个月,朋友多了,因为语言提高了,然后到外面的次数也增多了。碰到一些朋友,一般都会取得电话号码或QQ号码,我记得当时还没有微信。回家后会跟他们联系,跟他们练习汉语。之后朋友越来越多,现在有几百个中国朋友。然而那些生活方式,语言不一样,可能是思维,或者对生活的看法不一样,宗教不一样,可能这些会有些限制。让你没有办法去和一些中国朋友去分享你自己非常个人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深入来华留学会认识更多的朋友,然而由于缺乏相互的理解,包括中国人对来华留学生文化的理解,阻碍了来华留学生建立深入的联结和归属感。

4. 结论和建议

我们研究发现,当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留学过程中,他们面临着很多社会、文化及心理上的困境;一部分来华留学生心理适应水平较低,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并没有为他们提供系统的支持,而我国留学生教育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16] 。未来的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4.1. 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的局限性使得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和工作中,很难表达自己的需要以及建立有效的人际沟通。随着语言的深入学习,来华留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建立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及联结彼此文化的差异,同时可以提供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来华留学的学生中,语言的发展水平限制了来华留学生在和其他人有效的沟通和社会融入。尤其是在来华留学生刚进入中国的那几个月,既往的研究发现,汉语言能力是影响在华留学生参与成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来华留学生适应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基础。根据不同学生的语言水平,制定适合来华留学需求的语言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来华留学生活 [17] 。

4.2. 尊重对方的文化、宗教传统

需要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中对于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的兼容并蓄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需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了解对方的习俗和禁忌,同时也告知来华留学生我国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以及习俗和禁忌 [18] 。在特定的节假日、宗教传统节庆等开展相应的活动,加深对彼此文化和宗教传统的了解,减少误会,促进友谊。

4.3. 加强双向的沟通与支持

来华留学生也在不断地通过自身努力尝试着融合到中国的社会当中。一方面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了解中国文化,然而中国人对于他们文化了解的限制,限制了更深入的沟通。在他们最初进入中国的时候,遭遇着被当作“外国人”,饮食、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缺乏归属感,常常和来自自己国家的同学构建自身的社区,另外一方面也在非常努力地和中国人成为朋友,并且试着进入中国社会。加强对话,并且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平稳地在华学习和生活。然而,未来的来华留学生的教育不单单让来华留学生了解中国的文化,同时加强对来华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宗教传统的了解和对话可以更好的增加对彼此异同的接纳和了解。留学生在华读书期间不单单是适应的问题,也会遭遇孤独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改善这些问题需要从具体生活上的支持到心理上的支持 [19] [20] 。而这些支持的基础便是加强双方的了解和沟通。

4.4. 发展与国际课程体系接轨的教育项目

中外教育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潜在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教育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德育、学习方式、教育研究等方面的不同 [21] 。未来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提升,一方面发展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一方面也要和国际化的教育接轨,更重要的是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学生教育模式。

4.5. 关注来华留学职业发展

同时,未来更多的留学生不单单在中国读书,许多优秀的留学生也期望在中国工作成家等,帮助留学生在中国进行职业发展路径的缺失,必将会导致优秀的留学生在中国的职业发展受阻。了解来华留学生就业的困境,根据他们的需求,有效引导留学生在华就业并赋予其身份预期,通过参考其他国家成熟的就业政策上的一些做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构建符合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导向,提供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职业发展政策改善的有效方案,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来华留学生 [22] 。

4.6. 文化身份认同的发展

未来的大学教育不单单是要提高留学生语言能力,也需要提升对于留学生职业发展相关需求的了解。语言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加深对话,包括对于中国文化、习俗、禁忌、家庭关系等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和人文的教育。这些系统化的教育,可以帮助留学生增加对于中国的理解,减少刻板印象和误解,可以减少留学生在华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同时,鼓励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以加深对双方文化的了解。文化身份的认同不单单是输出中国文化,而是一方面尊重来华留学自身的文化,二是更好地对彼此文化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发展各自的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课题“来华留学生的融合教育及本土适应性研究”(编号:2017Y1003)。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修春民. 中国留学生数量居德国巴符州外国大学生首位[J]. 世界教育信息, 2017, 30(10): 79.
[2] 联合国新闻. 联合国新闻ǀ教科文组织: 中国留学生人数居全球之冠[N]. 联合国新闻, 2006-05-31.
[3] 贺默修. 对华教育出口对澳大利亚服务业GDP的影响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5.
[4] 郑雪, 王磊. 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 21(1): 48-54.
[5] Huhn, D., Huber, J., Ip-pen, F.M., Eckart, W., Junne, F., Zipfel, S., Herzog, W. and Nikendei, C. (2016)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Expec-tations and Worri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Medical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Focus Group Study. BMC Medical Edu-cation, 16, 33.
https://doi.org/10.1186/s12909-016-0549-9
[6] Totemeyer, S., Dobbs, H. and Rutland, C.S. (2012) What Is It Like to Be an International Student at Veterinary School?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in First Year—A Case Study at a UK Veterinary School.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Education, 39, 180-188.
https://doi.org/10.3138/jvme.1111-114R
[7] Xu, Y., Davidhizar, R. and Giger, J.N. (2005) What If Your Nursing Student Is from an Asian Culture? Journal of Cultural Diversity, 12, 5-11.
[8] Huhn, D., Junne, F., Zipfel, S., Duelli, R., Resch, F., Herzog, W. and Nikendei, C. (2015) International Medical Students—A Survey of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Established Support Services at Medical Faculties. GMS Zeitschrift für Medizinische Ausbildung, 32, Doc9.
[9] Song, S.J., Ziegler, R., Arsenault, L., Fried, L.E. and Hacker, K. (2011) Asian Student Depression in American High Schools: Differences in Risk Factors. 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 27, 455-462.
https://doi.org/10.1177/1059840511418670
[10] Fail, H., Thompson, J. and Walker, G. (2004) Belonging, Identity and Third Culture Kids: Life Histories of Former International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3, 319-338.
https://doi.org/10.1177/1475240904047358
[11] Brunsting, N.C., Corinne, Z. and Risa, T. (2018) Predictors of Undergraduate International Student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to Us Universities: 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2009-201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66, 22-33.
https://doi.org/10.1016/j.ijintrel.2018.06.002
[12] Yang, B. and Clum, G.A. (1994)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Predictiv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Hopelessness, and Suicide Ideation in an Asian Student Population: A Test of a Model. Suicide & Life- Threatening Be-havior, 24, 127-139.
[13] Aldrich, R.M. and Johansson, K.E. (2015) U.S. and Swedish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Online Synchronous International Interaction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9, 6912350010p6912350011-6912350015.
https://doi.org/10.5014/ajot.2015.018424
[14] Hagaman, A. (2014) Qualitative Interview Saturation’ across Four Cultural Settings: How Many Interviews Are Really Enough? Apha Meeting and Exposition.
[15] Braun, V. and Clarke, V. (2006)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3, 77-101.
https://doi.org/10.1191/1478088706qp063oa
[16] 孙乐芩, 冯江平, 林莉, 等. 在华外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现状调查及建议[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1): 41-48.
[17] 田美, John Lowe, 俞晓音. 语言学习与认同建构: 在华留学生的案例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4(5): 92-96.
[18] 汪惠菊. 文化差异与留学生管理[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 23(5): 364-366.
[19] 伍志刚, 向学勇, 谢芸. 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比较[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2): 252-253.
[20] 梁社红, 陈南菲, 李娟, 等. 来华留学生社交焦虑、孤独及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 19(5): 109-112.
[21] 刘丽群. 从文化传统看中美教育的差异[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5): 120-124.
[22] 李华晶, 朱建武. 促进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创业的政策建议[J]. 中国经贸导刊, 2015(19):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