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现状及对策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运用2005~2016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可量化的指标,分析我国在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现状及对策”为题,在熟练掌握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梳理现阶段国内研究状况;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揭示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各地区的分布状况、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以后的发展对策。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very country is adjusting its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manufacturing of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uses the quantifiable indicators in the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from 2005 to 2016 to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in China and finds out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industry. Based on the topic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rts out the current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and starting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various regions in China, it reveals the distribution status,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various reg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曹慧影, 王练练.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现状及对策[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6): 1085-108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6149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产业,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研究证明,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大,高达1.2178,相比社会平均影响力高出2.8个百分点(盖晓敏,高彦梅,2015),这充分说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辐射作用 [1] 。因此,使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保持稳定、健康、良好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2013年后的中国电子及设备制造发展政策

2.1.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电子及设备制造业

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与《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持续提高了电子及设备制造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还加快了我国突破电子及设备制造业产业链“低端锁定”困境的进程。电子设备和汽车产业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最新的“十三五规划”中,将电子及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定为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中国制造 + 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一新阶段,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变革中,掌握核心技术的机会是均等的,终于与前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以依靠科技创新和“并联式”发展,在较短的时间追赶前者并跻身制造强国行业。目前,广州、宁波、成都、武汉、泉州等地,陆续由工信部批复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陆续由工信部批复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我国探索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新路径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2.2. 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子及设备制造业产业政策

“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的功能定位发生了重大调整,恰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中国制造2025》应时而生,指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随后发布的《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均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造业培育竞争新优势,积蓄发展新功能,最终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这些文件均是将创新摆在了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突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具体内容上制定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路径和具体措施,要求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力度,更要致力于解决我国制造业在创新能力、产品品质:处于劣势等阶段性的突出问题,是对制造业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指引。

3. 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3.1. 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销售产值差距过大

各地区的销售产值,东部地区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发展较为落后且差距过大。该产业在各地区的销售产值是影响各地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销售产值,东部地区在数量和涨幅上均高于中、西部地区。从涨幅上看三个地区均有起伏,东部地区在2009年涨幅有所下滑,但仍然是正增长,中部地区在涨幅上一直领先西部地区,2008年之后领先趋势更加明显。在2005年东部地区该产业的销售产值为13,074.59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73,801.74亿元,期间增长了5.6倍;中部地区2005由2005年的591.69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3,723.59亿元,期间增长了23.19倍;西部地区由2005年的622.08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0,931.89亿元,期间增长了17.56倍 [2] 。由此可知该产业在各地区的销售产值,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迟缓。东部地区由于基数较大其增长率最为缓慢,中部与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

3.2. 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差距过大

从各地区在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的数值上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在整体基数上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甚至达到中西部地区的3倍。中西部地区虽然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东部地区,但在的利润率的增长上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从2005年的9.11亿元增长的2016年的573.49亿元,近十二年利润额增长了62倍,中部地区增长35倍,但是由于其基数较小,对于我国该产业的发展影响较小。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地区的利润额及主营业务收入均呈现持续增长之势,但是经济效益水平整体较低,各地区的经济效益差异较大,严重影响着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3.3. 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不同

东部地区R&D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一直领先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2005年时经费投入达到1,458,137万元,中部地区在2005年时只有552,767万元,西部地区只有437,893万元,中部地区研发经费投入量在2014年之前一直领先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2014年实现反超并建立领先优势。到2016年时中部地区的经费投入量为1,415,770万元;西部地区为1,640,123万元,甚至还没达到东部地区在2009年的投入值,区域间的差异明显过大 [3] 。从发展趋势上看西部地区R&D从业人员的增长较为平稳,中、东部地区在R&D的从业人数增长上有明显的波动,尤其中部地区的从业人数在2012之后出现负增长。西部地区由于经费投入的增加以及政策的支出,从业人员持续上升,在2012年反超中部地区,并在此以后一直领先中部地区,由此可知研发经费和政策的支持是一个地区从业人数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各地区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4.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宣传力度不足,缺乏电商认知基础

电子商务在农村普及率不高,信息化网络覆盖率低。首先,我国地理环境很大部分决定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绝大部分乡村在各省市分布不均,加之各地区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有些地区农村的互联网等高科技信息来源传递渠道单一,信息相对闭塞,导致绝大部分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对电子商务没有最基础的认知。其次,乡村的网络覆盖率低,虽然电子产品设备在近些年的更新迭代和价格的更加“平民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可以买的起智能电子设备,但在一些偏远的乡村由于电信运营商的信号并未覆盖该地区,或者覆盖率不够高,使得这些高科技的电子设备产品无用武之地。

4.2. 规模较小,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

从上述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总产值、科研投入等指标上中可以看出,各地区该产业的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4] 。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强,中西部地区较弱,且东部地区在该产业上的研发效率呈下降的趋势,此类发展格局不利于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

4.3. 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待优化

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不完善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发展体制,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高新科技产业,该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机构的共同参与,但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发展体系,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相应的市场机制和融资渠道。

5. 对策建议

5.1. 扩大产业规模,增加经济效益

扩大公司规模,使得其向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促进企业间联合建立知识共享、互连互通的资源平台,形成良好发展的体系,增加企业发展的规模效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积累发展资金,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5.2. 促进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我国各地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不平衡,该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可以适时适当地把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一部分转移去周边省市。例如:城市负荷过重的长三角、环渤海等东部地区,可以将部分企业转移到陕西、四川等西部城市,这样对于“中心”城市来说可以缓减这些城市人口就业、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膨胀的压力,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产业的空间延伸,完成跨区域的合作,对于西部城市来说,这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研发效率 [5] 。但是,产业转移并非是简单地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是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和整合,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到许多因素,比如:转入地的承接能力、环境污染等问题,各地区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5.3. 企业自身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高等学校之间的协作,建立相应的研发中心,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争取更多的科技支撑。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关系。在引进技术上应先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关键产品进行创新,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展开技术攻关,着重解决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关键设施依赖进口的现状,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发展,延伸产业链,由加工制造转向自主设计、自主研发,打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行业品牌,增加该产业的产业竞争力。

5.4.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

第一,完善产业政策。政府应提供便利的产业发展环境,界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范围及其上下游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对该产业研发出新产品、拥有新技术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第二,做好融资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银行贷款,积极开展市场融资、产业基金融资、专项资金融资、债券融资、银行融资,完善政府债券、风险资本等资金筹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隆云滔, 裴瑞敏, 杨国梁.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创新绩效演化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 2018, 38(16): 162-168.
[2] 陶喜红, 丁兰兰. 基于区位熵的中国广播电视广告区域竞争力分析[J]. 新闻大学, 2018(3): 125-131+152.
[3] 孙娜娜. 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成本控制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1): 281.
[4] 杨琼丽.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区域竞争力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18.
[5] 倪巍. 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