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Social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19.96138, PDF, HTML, XML, 下载: 947  浏览: 4,941 
作者: 蔡敏瑜: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跨文化本土化发展趋势Social Psychology Cross-Cultural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Trend
摘要: 社会心理学在百年锤炼中已发展成为一门日趋成熟的科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在与多学科融合中实现了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适当性与结果可靠性也受到了一定质疑。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社会心理学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与趋势。在我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发展现状下,发掘本土特色、回应民众的现实关切,对提高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国内国际话语权与学科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Social psychology has developed into an increasingly mature science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n the one hand, social psychology has achieved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integration with multi-discipline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ppropriateness of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reliability of results have also been question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nd big data era, social psychology research has presented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In Chinese special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atus, explori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ding to people’s real concer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and discipline status of social psychology.
文章引用:蔡敏瑜 (2019). 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与趋势综述. 心理学进展, 9(6), 1118-1122.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6138

1. 引言

社会心理学在100多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与社会的持续对话,实现了科学问题研究与现实关切的统和。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推动了种族主义、民族认同、攻击行为等研究;20世纪末亚洲经济的崛起,促使跨文化研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热点;“911事件”以及恐怖主义在全球的蔓延将社会心理学家的目光引向了现代人基本的存在焦虑(Ross, Lepper, & Ward, 2010)。

社会心理学的与时俱进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构建了其独特的学科基础和难以替代的学科地位。社会心理学在Science、Nature等顶级权威期刊上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话语权(王芳,等,2011)。近30年(1979~2009)心理学文献引文数据的分析也表明,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处于心理学知识结构的核心地位(Yang & Chiu, 2009)。

从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来看,一方面,社会心理学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取得了巨大进展,理论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文化教育、社会公正、药物滥用、广告消费、反恐维稳等各领域。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也陷入了研究方法的适当性和结果可靠性的危机(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

对比国际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现状,我国内地的研究起步晚,当下又面临在学术阵营边缘化和社会实践中失语的尴尬境地(俞国良&韦庆旺,2014)。基于此,我国社会心理学亟需密切关注当下重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问题,发掘本土特色,在服务中国社会发展中提高学术话语权,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中促进国际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2. 国外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

尽管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心理学都有了一定发展,美国与欧洲依然是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输出地(金盛华,2010)。主流的北美社会心理学不断拓展科学方法、创新研究视角,同时吸收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研究的特点,促使社会心理学走向了新的繁荣(俞国良&韦庆旺,2014)。

2.1. 社会心理学与多学科融合,研究主题与方法不断拓新

以美国心理学会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APA)为例,2014~2018年收录社会心理学文章近10万篇。从研究主题来看,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关系以及群体与群体过程三大领域(王芳,等,2011)。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认知运动将信息处理、编码、检索、启动及抑制等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心理学与判断决策学、经济学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近年来,神经生理特征和文化影响也被广泛用于解释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差异(俞国良&韦庆旺,2014),社会神经科学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社会心理学中最受欢迎的研究课题(Lieberman, 2007; Ochsner, 2007; 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

从研究方法上看,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和元分析等传统研究方法仍广泛使用。其中,实验法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实验法泛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Rodrigues和Levine (1999)就曾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兴起了如跨文化研究、进化心理学和社会神经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吴甜甜,2016)。跨文化分析已经渗透进发展与家庭、社会认知、人格、沟通、组织行为等各类社会心理学课题(彼得·史密斯,彭迈克,&齐丹·库查巴莎,2009)。认知负荷操作、Stroop测试、双任务范式和等认知心理学方法也被用于研究社会心理现象(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2017)。

2.2. 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用性日益突出

受“应用革命”影响,大量心理学研究人员进入了工商管理学院(俞国良&韦庆旺,2014)。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领域都为社会心理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吴甜甜,2016)。戴维·迈尔斯(2016)在其著作《社会心理学(第11版)》中总结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在临床、司法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具体应用。不良的思维模式是否会引发抑郁、孤独、焦虑乃至其他疾病;亲密关系、社会支持如何影响健康和幸福,都是临床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联结点。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更多地表现出消极的解释风格(Haeffel et al., 2008)。在司法领域,社会心理学研究涉及个体、群体因素对陪审团的影响,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等问题。心理学与气候变化、物质主义与主观幸福等问题则事关社会心理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3.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社会心理学发展程度不同,研究范式各有侧重。在美国,社会心理学深受实用主义精神影响,除了关注社会认知、社会影响与人际交往等基本问题外,也注重应用问题研究,实验社会心理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自我概念、家庭教养、犯罪心理、成就动机等问题,成为近年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关注的焦点(金盛华,2010)。

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洲社会心理学开始独树一帜,解构了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2001年出版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展现了个体内过程、群体过程等欧洲特色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在群体研究中,美国社会心理学关注群体秩序的维系和多数人的影响,欧洲社会心理学另辟蹊径,从群体变迁和创新中提出了少数人影响理论,此外还有社会表征论、社会认同论、话语分析等欧洲经典理论模型(黄雪娜,金盛华,&盛瑞鑫,2010)。

简言之,美国社会心理学的优势在于直面社会现实问题,但过多依赖于实验研究,而欧洲心理学更重视行为发生的社会脉络,在研究中追求建构理论和元理论。

3. 我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亚洲社会心理学才开始迅速发展,中国内地的发展更是晚于中国香港和日本(Haslam & Kashima, 2010)。目前,中国大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基本探索、理论体系建立、应用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具体而言,我国民众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事件的态度、判断决策、传播媒介、家庭问题、教育心理等都受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金盛华,2010)。

近30年来,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我国的社会心理学者开始对西方的固化模式进行反思,提出了社会心理学的“本土化”(黄雪娜,金盛华,&盛瑞鑫,2010)。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杨中芳、杨国枢、沙莲香为代表的学者,在研究中国特定的人情关系、孝文化、面子等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杨国枢从90年代开始主编“本土心理学研究”近20册;他基于Angyl的人与环境互动论,重新论证了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征,为人们理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特点提供了新的理路与思考(沙莲香,2006)。

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心理学发展与美欧等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基础理论与原创性实验研究不足(金盛华,2010)。国内社会心理学研究以实验法和相关法为主,且相关法使用更为频繁(吴甜甜,2016),研究方法多样性有待提高。7成以上的研究对象都为大学生,便捷取样的局限也难以忽视。此外,在我国社会转型的研究中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依然贫乏(王俊秀,2014)。杨中芳(1999)曾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必须源于对中国实际情况及中国人实际行为的关心和兴趣。王芳(2011)等也主张应当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取材,研究者可以在社会公正与腐败、民众心态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与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社会矛盾与网络群体事件、民众价值观变迁与道德教育等方面大有作为。

4.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展望与反思

4.1.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4.1.1. 研究内容与方法的整合化

为了避免单因素解释社会现象的局限,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和整合更加紧密(Kruglanski, Chernikova, & Jasko, 2017)。研究方法的综合化也日益显著,金盛华(2010)指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是现代社会心理学重要的发展趋势。大数据的使用也提升了社会心理学的预测功能,如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建立了“行为与大数据研究实验室”、朱廷劭教授开发了“国人心理地图”(吴甜甜,2016),这些有价值的尝试都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向大数据时代迈进。

4.1.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兼容

自欧洲社会心理学解构了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地位以来,亚洲心理学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Kruglanski与Chernikova等人(2017)对JPSP文章数据的分析显示,近年来,来自美国以外的作者数量稳步增长;跨文化心理学在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流行也是社会心理学日益全球化的标志。

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化也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向西方主流社会心理学突围的重要途径。余国良(2014)主张中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文化自觉,以本土化推动国际化,在理论建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突破。

4.2. 社会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选取都存在便捷取样的情况,其中莫过于大学生最受青睐。然而,这一现象不仅容易降低外部效度,也可能存在一定伦理问题,比如学生的匿名性、自愿性是否受到尊重,面对某些特殊问题时是否隐瞒实情或服从研究者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是否削弱社会心理学本身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主题难以定论。大数据使用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但风险也难以忽视。比如网络用户隐私安全。以Facebook为例,该平台瞬时可以生成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种族、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详细的用户心理数据,甚至可以自动构建模型。数据使用的透明度和界限难以把握。此外,大数据固然能使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数据,但也会使某些研究者陷入数据万能的误区。

5. 总结

社会心理学研究既有重要的学科价值,也有鲜明的时代与文化烙印。在100多年的发展中,社会心理学在回应社会重大现实问题中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发挥了服务社会与理论创新的双重作用。当代社会新心理学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令人欣喜的趋势,新的生长点蓄势待发;但在研究方法与结果可靠性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与风险。在社会心理学研究全球化的趋势下,跨文化研究应运而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也需立足于发展中的社会现实,发掘并培养文化自觉,在服务社会中进行理论创新。

社会心理学研究不是数字游戏,也不是人气竞赛,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流于表象,也不该以研究为手段追名逐利。社会心理学研究首先要服务于社会现实,对我国而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更要参与甚至影响国际主流社会心理学,使中国社会心理学成为世界心理学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彼得•史密斯, 彭迈克, 齐丹•库查巴莎(2009). 跨文化社会心理学.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 戴维•迈尔斯(2016). 社会心理学.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3] 黄雪娜, 金盛华, 盛瑞鑫(2010). 近30年社会心理学理论现状与新进展. 社会科学辑刊, No. 3, 54-59.
[4] 金盛华(2010). 社会心理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沙莲香(2006).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王芳, 刘力, 许燕, 等(2011). 社会心理学: 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 640-649.
[7] 王俊秀(2014). 社会心态: 转型社会的社会心理研究. 社会学研究, No. 1, 104-124.
[8] 吴甜甜(2016).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科教导刊(中旬刊), No. 11, 169-171.
[9] 杨中芳(1999). 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试论现代化研究的本土化. 社会学研究, No. 1, 59-74.
[10] 俞国良, 韦庆旺(2014). 比较视野中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3(5), 136-144.
[11] Haeffel, G. J., Abramson, L. Y., Brazy, P. C., & Shah, J. Y. (2008). Hopelessness Theory and the Approach System: Cognitive Vulnerability Predicts Decreases in Goal-Directed Behavior. 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 32, 281-290.
https://doi.org/10.1007/s10608-007-9160-z
[12] Haslam, N., & Kashima, Y. (2010). The Rise and Rise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Asia: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 202-207.
https://doi.org/10.1111/j.1467-839X.2010.01320.x
[13] Kruglanski, A. W., Chernikova, M., & Jasko, K. (2017). Social Psychology Circa 2016: A Field on Steroid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7, 1-10.
https://doi.org/10.1002/ejsp.2285
[14] Lieberman, M. D. (2007).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 Review of Core Processe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8, 259.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8.110405.085654
[15] Ochsner, K. N. (2007). 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re Principles, and Future Promise. In A. W. Kruglanski, & E. T. Higgins (Eds.), Social Psychology: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pp. 39-66).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6] Rodrigues, A., & Levine, R. V. (1999). Reflections on 100 Years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17] Ross, L., Lepper, M., & Ward, A. (2010). History of Social Psychology: Insights, Challenges, and Contributions to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3-50).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https://doi.org/10.1002/9780470561119.socpsy001001
[18] Yang, Y. J., & Chiu, C. (2009). Mapping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 Forty Years of APA Journal Citations (1970-2009).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3, 349-356.
https://doi.org/10.1037/a0017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