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下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urrent Biology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19.74069, PDF, HTML, XML, 下载: 631  浏览: 2,89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唐安军: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关键词: 课程教学批判性思考学习教学方法多元考核Curriculum Teaching Critically Think Studying Teaching Methods Multi-Way Evaluation
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的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十分堪忧。这很大程度上与呆板的“PPT”教学方式直接相关。在新时期,承担大学生物学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为落脚点,须不断反思教学过程,重新解读学习的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建立符合实际的多元评价体系,以便走出教学困境,并开创出大学生物教学新格局。
Abstract: Nowadays, the fact tha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iolog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greatly worrying which i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stiff based-PPT teaching patterns used by teachers. Thus, in order to step out teaching dilemma and open up a new situation, the teacher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teaching biological curriculu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rethink profoundly teaching processes based on developing the ability to critically think,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learning ag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establish an actually feasible multi-way evalu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唐安军. 浅析当下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4): 396-39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19.74069

1. 引言

在新时期,增进并突破对知识的相对化理解需要人类独立的心智思想和精致的认识论。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我们必须反思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智力自由发展的空间,并不时地审查课程教学,有必要的话可删除一些必要内容。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十分堪忧,甚至陷入了困境。

2. 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之忧

当下我国许多高校的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令人堪忧,这不仅表现为教学方法的无效性,也表现为学生被动地采取肤浅琐碎的单一同化和重现课程内容的方法以应付“考试”。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流的,即大多数高校生物学教师仍然沿袭着讲授法,学生少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互动之中。绝大多数教师面对课堂里数十个甚至一百多个学生,连续不断地解说“幻灯片”(PPT),板书的内容极少,甚至缺失。表面上看,这种技术主义“讲课”(读PPT)输出了大量的知识,但是,这种PPT式授课的效果一般都比较低下,多数知识在学生那里化成了“过眼云烟”或“耳旁风”,根本没有留存于学生的脑子。随着新的教育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生物学教师依赖于PPT。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势,可以将音频、视频和文字等元素有机结合,图文并茂地呈现知识;但是其不足之处越发凸显,例如,教师可以从网上拷贝而不再研究教材内容,以至于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课堂上死气沉沉,没有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PPT式讲授法由于缺乏基本的板书或必要的手绘简图,未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懒惰和心不在焉,不再记笔记,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这种课堂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非常普遍。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无效的表演。此时,教师宣称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就只能是痴人说梦。

另外,课程考核或评价形式单一,评价标准仍然以期末考试的得分高低为主,而不注重学生平时的自主创新学习。通过访谈得知,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赞成多元化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实际上,以期末考试的得分高低来评判学生的优劣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已达成共识的是,即使在考试中得高分,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学生真正理解了课程内容。在考试前几天,学生们了解考试内容,通过短时的突击记忆,就能在考试时简单地再现记忆中的多数知识,而那些需要理解才能解答的论题却成了“留白”。实际上,“了解”和“理解”是有本质区别的:“了解”是静态的,低层次的,“见木不见林”;“理解”是动态的,高层次的,能看见整个“森林生态系统” [1] 。那么,为什么绝大多数的本科学生仅停留于“了解”与“记忆”而不能“理解与贯通”呢?原因固然是多样的,其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讲课行为和评价体系等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若要改变当下“扭曲而困惑”的课堂教学现状,教师必须审时度势并致力于推进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采用新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致个人的完善。

3. 走出生物教学困境的对策

1) 理解高等教育的含义,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生物学教师尽管无需专门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质,但在教学中有必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等教育是干什么的?如果对高等教育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在实践中就能更好地推进教学。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智力培育过程,蕴含着多个教育进程,这些进程的协同作用能把学生的个人发展提升到一个专业水准,它不应局限于技能开发,而更注重元知识的生产。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所学、所做,使之概念化,在不同情况下掌握,并对其采取批判态度的能力 [1] 。按照此逻辑,大学生的学习就是智能训练。大学生物学教师须遵循学生智力发展的规律施教,聚焦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明确课程的智力启迪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差异。

当然,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后,高校教师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 [2] 。唯有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理念的概念,大学老师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地致力于学生智力的系统开发,才能为学生提供批判性反思的机会。

2) 深入理解“学习”,创新教学方法

教与学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所在,教学的重心应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那么,何为学?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接受教育或者通过阅读知晓事物。测验可表现学生能够回忆事物,能够写出,并口头讲述。自然科学、医学和技术领域中的大量学习便属于此种情况。广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对其遇到的真实要求加以识别,且能以其个人经历的某种形式将其呈现出来。这种意义上的学习意味着学生最终能够自己对学习做出评价,并对其正确性形成自己的看法。

的确,学生不应该相信他们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当学生认为其观点正确时,他们必定坚持它。正是如此,我们才能说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学生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去解释并主张自己的观点。如果观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出现了相反的观点时,他们就要倾听对立的声音,并进一步改进自己的观点。这是符合真理特性的——通过持续对话,相互竞争的观点不停地向前发展。

如何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发展之呢?笔者认为,在学习中,学生首先应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利用大学资源去加以解决。通过一系列努力,学生才有可能超越汗牛充栋的资料,并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要学习,而且要对学习进行批判性的评价。这样方可称之为“学会如何学习”。唯有如此,学生们才能获得高等教育特有的魅力。

今天,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教学中,大学生物学教师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启迪或引导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大学生物学教师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3] ,创新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师会鼓励学生经常评价其行为或活动是怎样促进其获得知识的。在建构主义课堂里,学生会像专家一样质问自己及其策略,这将赋予他们强有力的工具而持续学习。

3) 重建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

人们不可能抽象地开展批判,批判行为只有在一定的标准背景下才会发生。批判性评价可能指向正面,也可能指向负面。因此,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必须满足一定客观的标准。这些标准是严格的,并且是由教师集体认可的。其次,需要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学习,注重过程考核而不是单一地依赖于考试。在临近课程结束时,我们还希望学生能拉开距离,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审视自己修读的核心课程,了解课程发展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领悟其对世界的应有意义。

综上所述,基于高校生物学堪忧的教学现状和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大学老师需要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的内含,积极转变或修正教育理念,根据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与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尽快走出当前的教学困境,最终使学生能够就自己所学或所掌握的东西做出独立的评价,形成某种观点,不仅能够看到其优势,也能认识其不足。

基金项目

重庆师范大学校级教改项目(201530)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1800522)。

参考文献

[1] Barnett, R., 编. 高等教育理念[M]. 蓝劲松,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23-40.
[2] 陈桂生. “教育学视界”辨析[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12.
[3] Lotter, C., Harwood, W.S. and Bonner, J.J. (2007) The Influence of Core Teaching Conceptions on Teachers’ Use of Inquiry Teaching Practic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4, 1318-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