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特质抑郁、特质焦虑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o Trait Depression and Trait Anxiety among Freshmen
DOI: 10.12677/AP.2019.98169, PDF, HTML, XML, 下载: 1,026  浏览: 2,598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陈 芸: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关键词: 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特质抑郁特质焦虑Freshmen Subjective Well-Being Trait Depression Trait Anxiety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特质抑郁、特质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2182名大学新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特质抑郁问卷(T-DEP)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分别测量其主观幸福感、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状况。结果:大学新生的GWB总分(80.93 ± 10.85)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独生子女大学新生GWB总分高于非独生子女(P < 0.001),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GWB总分高于农村和城镇(P < 0.001),抑郁特质和焦虑特质大学新生的GWB总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焦虑特质大学新生(P < 0.001)。独生子女的T-DEP和T-AI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 < 0.01),城市生源大学新生的T-DEP、T-AI低于农村和城镇生源(P < 0.001)。大学新生的T-DEP、T-AI得分与GWB总分呈负相关(r = −0.70, r = −0.76, P < 0.01),且对GWB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其联合解释率为62.7%。结论: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受到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的消极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o trait depression and trait anxiety among freshmen. Method: 2182 freshmen were selected.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 Trait Depression Scale (T-DEP) and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AI) were adopted to measure the freshmen’s subjective well-being, trait depression and trait anxiety, respectively. Result: The total score of GWB (80.93 ± 10.85) was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 The only-child freshmen’s GWB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e non-only-child ones (P < 0.001). The GWB score of urban freshmen was higher than rural and town’s ones (P < 0.001). The GWB score of depression-trait and anxiety-trait freshmen was lower than non-depression/anxiety-trait ones (P < 0.001). The only-child freshmen’s T-DEP and T-AI score were lower than the non-only-child ones (P < 0.01). The T-DEP and T-AI score of urban freshmen was lower than rural and town’s ones (P < 0.001). The scores of T-DEP and T-AI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GWB (r = −0.70, r = −0.76, P < 0.01), also had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the total score of GWB. The joint interpretation rate was 62.7%. Conclusion: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freshmen was affected negatively by trait depression and trait anxiety.
文章引用:陈芸 (2019). 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特质抑郁、特质焦虑的关系. 心理学进展, 9(8), 1377-1383.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8169

1. 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现有生活刚好是自己理想生活的感受与肯定,即事先设定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展开整体评估的过程,主要反映个体对自身生活的喜爱程度(Diene et al., 1999; Luo et al., 2014)。主观幸福感被公认为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心理指标,是临床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主要涉及主观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其中,人格特质作为个体长期稳定的内在主观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可以有效预测主观幸福感,也可以在其他影响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鞠星,2012)。心理学对人格特质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倾性和神经质这两个方面,认为外倾性得分高的个体拥有更多积极情感,神经质得分高的个体表现出更多消极情感(吴媛,2013)。神经质中的抑郁和焦虑从来都是研究的重点,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因反映了个体较为稳定的抑郁和焦虑性人格特质,更是广受关注。二者作为经常出现的情绪体验,极大程度地影响了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阙敏等,2007;王建峰&郑涌,2010)。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入学后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业、生活及未来发展。因此,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学研究一直关心的重要课题(程刚&张大均,2018)。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从探究其整体生活质量的角度来了解该群体的生存状态的。此外,抑郁和焦虑是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重要外部表现,这些负面情绪对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理清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与负性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是与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探索这些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运用整群抽样法对某省5所高校的2300名大学新生展开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182份(有效率94.87%),其中男生742人,女生1420人,缺失20人;年龄17~20岁,平均(18.7 ± 0.8)岁;独生子女876人,非独生子女1296人,缺失10人;来自农村的大学新生1004人,城镇620人,城市544人,缺失14人。研究获得所在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被试均知情同意。

2.2. 工具

2.2.1. 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GWB)

中文版由段建华(1996)修订,用来评价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18项,分为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焦虑) 6个分量表。总分18~120分,总分越高,幸福程度越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男性0.91,女性0.95,重测信度0.85。

2.2.2. 特质抑郁问卷(Trait Depression Scale, T-DEP)

选自雷智慧,罗跃嘉等(2011)修订的中文版状态——特质抑郁问卷的后半部分,即特质抑郁分量表。T-DEP分量表共有16个项目,1~4级评分,得分在16~64分之间,主要评定人们经常出现的情绪体验,得分越高特质抑郁程度越强。该分量表的α系数是0.92。

2.2.3. 特质焦虑问卷(Trait Anxiety Inventory, T-AI)

选自中文版状态——特质焦虑问卷(戴晓阳,2010)的后半部分,即特质焦虑分量表(T-AI),共20个项目,4级评分,得分在20~80分之间,主要评定人们较为稳定的焦虑、紧张的人格特质,得分越高其特质焦虑程度越强。该分量表的α系数是0.88。

2.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20.0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和抑郁或焦虑人格特质上大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的得分差异性检验,各量表之间的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新生的GWB、T-DEP和T-AI的得分比较

本样本大学新生的GWB总均分为(80.93 ± 10.85),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男75分,女71分);T-DEP总均分为(30.22 ± 6.93);T-AI总均分为(40.75 ± 8.27)。

独生子女的GWB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和城镇大学新生。

独生子女的T-DEP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大学新生。

男性大学新生的T-AI得分显著低于女性,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大学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与城镇大学新生(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GWB, T-DEP and T-AI scores of freshmen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 x ¯ ± s )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新生GWB、T-DEP、T-AI得分的比较 ( x ¯ ± s )

注:GWB,总体幸福感量表;T-DEP,特质抑郁问卷;T-AI,特质焦虑问卷;*P < 0.05,**P < 0.01,***P < 0.001。

3.2. 不同抑郁特质、焦虑特质水平大学新生GWB总分的差异性分析

按照常模数据[9] [10],特质抑郁量表T分 > 60,特质焦虑量表T分 < 60为抑郁特质组入组标准,得到抑郁特质被试106例;特质焦虑组量表T分 > 60,特质抑郁量表T分 < 60为焦虑特质组入组标准,得到焦虑特质被试128例;特质抑郁量表和特质焦虑量表T分都 < 60进入对照组,得到非抑郁焦虑特质被试1728例。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三组被试的GWB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得分显著高于抑郁特质组和焦虑特质组(见表2)。

Table 2. The difference test of GWB, T-DEP and T-AI scores of freshmen with differen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rait levels ( x ¯ ± s )

表2. 不同抑郁特质、焦虑特质水平大学新生在GWB、T-DEP、T-AI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 x ¯ ± s )

注:GWB,总体幸福感量表;T-DEP,特质抑郁问卷;T-AI,特质焦虑问卷;*P < 0.05,**P < 0.01,***P < 0.001。

3.3. 大学新生GWB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T-DEP得分、T-AI得分的相关分析

大学新生的T-DEP、T-AI得分与GWB总分及其5个成分(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呈负相关(r = −0.46~−0.76, P < 0.01),与对健康的担心呈正相关(r = 0.08, r = 0.07, P < 0.01) (见表3)。

Table 3.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GWB total score and score of each dimension with the scores of T-DEP and T-AI for freshmen (r)

表3. 大学新生GWB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T-DEP、T-AI得分的相关系数(r)

注:GWB,总体幸福感量表;T-DEP,特质抑郁问卷;T-AI,特质焦虑问卷;*P < 0.05,**P < 0.01。

3.4. 大学新生GWB总分与T-DEP、T-AI得分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特质抑郁、特质焦虑的关系,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展开回归分析。

以GWB总分为因变量,将生源地转化为虚拟变量后,与性别、独生子女、T-DEP、T-AI得分一起作为预测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显示,T-AI和T-DEP得分对GWB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两个变量能共同预测总体幸福感62.7%的变异量(见表4)。

Table 4.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related to GWB total score (n = 2182)

表4. GWB总分相关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n = 2182)

注:GWB,总体幸福感量表;T-DEP,特质抑郁问卷;T-AI,特质焦虑问卷。

4.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GWB)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大学新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质量是比较满意的,与何冬丽(2012)和周紫珍&李雪平(2017)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大学新生正处于学业过渡的关键期,步入大学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自我理想的实现,能极大地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给大学新生提供了更多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为其美好理想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有利于较高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GWB总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与洪培琼(2012)发现的非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的总体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不符,但与唐莉&胡莹(2012)的研究结果一致。独生子女的特质抑郁(T-DEP)和特质焦虑(T-AI)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与章清荷等(2013)、张小远等(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更好的物质支持,可能拥有更亲密的亲子关系和更多的社会支持,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评价,使得其主观幸福感更高,负性情绪(抑郁和焦虑)更少。

研究表明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的GWB总分显著高于农村和城镇大学新生,T-DEP和T-AI得分显著低于农村和城镇大学新生,与邢占军(200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在我国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在社会转型与经济转轨的大背景下,农村社会的观念和心理冲击要远远大于城市社会,这在城乡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上集中体现了出来。由于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城市大学新生拥有更大程度的优越性和生活满意度,因而相对农村大学新生其抑郁焦虑情绪更少。

研究发现大学新生中女生的T-AI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与吴泽俊等(2007)的发现趋于一致,可能跟女性较为敏感和情绪化的性格特征有关,也与女性日益增大的学业和就业压力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2182名被试中抑郁特质被试有106例,检出率为4.86%,焦虑特质被试有128例,检出率为5.87%。抑郁特质、焦虑特质和对照组被试的GWB总分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得分显著高于抑郁特质组和焦虑特质组,说明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存在严重威胁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了其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评估,对其主观幸福感有消极作用。本结果与对大学生(唐莉&胡莹,2012)、研究生(张宁,2006)、教师(杨宏飞&吴清萍,2002)的研究结果一致。再次证实了个体的消极心理对其积极心理具有侵蚀与抵消的作用(周雅&刘翔平,2010)。

相关分析得知,大学新生的T-DEP、T-AI得分与GWB总分及其5个成分(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呈负相关,与对健康的担心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与胡义秋等(2015)、阙敏等(2007)、唐莉&胡莹(2012)的研究有相似之处。大学新生的消极情绪(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及除对健康的担心以外的各维度有显著负相关,说明其情绪和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也说明其心理健康程度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可能越高。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T-AI和T-DEP得分对GWB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这两个变量能共同预测总体幸福感62.7%的变异量,其中T-AI得分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58.2%,其次为T-DEP得分,其解释量为4.5%。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的个体的消极心理症状减少,积极心理素质会增多,反之亦然(胡义秋等,2015)。本研究中特质焦虑和特质抑郁同时进入了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对其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可见焦虑和抑郁可能是影响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这与国内许多研究结果相吻合(胡义秋等,2015;廖北文,2008;苗元江等,2009)。这些结果提示,减少大学新生的消极心理症状,培养其积极个性品质,在提升其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评价方面有关键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已成为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抑郁和焦虑情绪严重威胁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大学新生来说,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对其主观幸福感的负向预测是在一个长期稳定的生活环境中养成的,要对其负性特质进行改善同样需要较长的时间进程,这对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研究是截取了大学阶段的第一年作为横断研究,没有进行不同年级之间的比较研究,后续的研究可以增加年级变量来考察大学不同阶段GWB、T-AI和T-DEP之间的关系;其次可以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得分较高的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咨询与干预,展开追踪研究,观察其整个大学生涯甚至毕业后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获得不同时间维度上的纵向研究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

5. 结论

大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来自城市新生得分高于农村和城镇新生,抑郁特质和焦虑特质大学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非抑郁焦虑特质大学新生。

独生子女大学新生的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得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城市生源大学新生得分低于农村和城镇生源。

大学新生的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得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呈负相关,且对主观幸福感有负向预测作用,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受到其特质抑郁和特质焦虑的消极影响。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6YJC19000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YBA259); 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4B127);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湖南中医药大学青苗计划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 程刚, 张大均(2018).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新生抑郁情绪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心理与行为研究, 16(2), 247-252.
[2] 戴晓阳(2010). 常用心理量表评估手册.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3] 段建华(1996). 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 56-57.
[4] 何冬丽(2012). 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1), 86-87.
[5] 洪培琼(201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5(6), 55-58.
[6] 胡义秋, 王冰蕊, 黎志华(2015).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个性的相关研究. 大学教育科学, 2(2), 121-124.
[7] 鞠星(2012). 青年主观幸福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扬州: 扬州大学.
[8] 雷智慧, 徐蕊, 邓森碧, 罗跃嘉(2011). 状态特质抑郁问卷中文版在大学生中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5(2), 136-140.
[9] 廖北文(2008).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9(1), 169-170.
[10] 苗元江, 白苏妤, 等(2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4(1), 19-23.
[11] 阙敏, 陶芳标, 何春燕, 等(2007). 初中生抑郁焦虑与生活满意度及自我意识的相关性. 中国学校卫生, 28(7), 611-613.
[12] 唐莉, 胡莹(2012). 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新生的幸福感比较.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8), 1223-1224.
[13] 王建峰, 郑涌(2010). 大学生成就动机和自我决定与抑郁的关系. 中国学校卫生, 31(11), 1284-1285.
[14] 吴媛(2013). 提升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研究. 硕士论文. 赣州: 江西理工大学.
[15] 吴泽俊, 张洪波, 许娟, 王君, 王坚杰(2007). 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8(3), 232-234.
[16] 邢占军(2006). 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 社会, 26(1), 130-141.
[17] 杨宏飞, 吴清萍(2002). 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中国行为医学杂志, 11(3), 316-317.
[18] 张宁(2006). 研究生主观幸福感与SCL-90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 63.
[19] 张小远, 俞守义, 赵久波, 等(200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和素质的对照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7(4), 482-484.
[20] 章清荷, 董永海, 张志华, 等(2013). 合肥市中学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抑郁状况调查. 中国疾病控制杂志, 17(2), 126-130.
[21] 周雅, 刘翔平(2010). 消极偏差还是积极缺乏: 抑郁的积极心理学解释. 心理科学进展, 18(4), 590-597.
[22] 周紫珍, 李雪平(2017). 大学生心理资本与总体幸福感现状及关系研究.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32(12), 115-119.
[23] Diener, E., Suh, E., Lucas, R. et al. (1999).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5.2.276
[24] Luo, Y., Huang, X., Yang, Z. et al. (2014). Regional Homogeneity of Intrinsic Brain Activity in Happy and Unhappy Individuals. PLoS ONE, 9, e8518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