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海内外学习汉语人数不断增加,面向来华国际学生(以下简称“国际学生”)的赛事从数量和种类上都有所增加。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兴起,其自带的便捷的拍摄功能为人们所关注并得到不断的开发 [1] 。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国际学生的视频类赛事近些年也逐渐增加,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视频类赛事,即参赛的国际学生根据大赛主办方规定的主题,通过调查研究、访谈等手段,用手机拍摄时长三到十分钟不等的视频,以反映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表达国际学生对中国的见解及介绍自己在中国的生活。然而以往对于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极少,多见于零星的新闻报道,缺少系统化的学术角度的研究。
本文运用调查访谈法、个案分析法和理论提升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国际学生视频类比赛进行调查与思考,以期为今后相关机构提升视频类语言文化赛事的质量和国际学生培养的质量有所启示。
2. 对视频类赛事的调查
国际学生的比赛可以分为综合类赛事和单项类赛事两种 [2] 。综合类赛事是指考察国际学生听、说、读、写及文化领悟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一类赛事,如“汉语桥大赛”、“汉语之星大赛”1等。单项类赛事是考察学生某一技能或某一领域的能力的比赛,如汉字听写大赛、汉语歌曲比赛等。视频类赛事是单项类赛事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拍摄手机和电子设备的普及,这类赛事越来越受到汉语教学机构及国际学生的欢迎。
视频类赛事最开始多出现在综合类赛事中,如北京市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的复试或半决赛的一个环节。后来,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比赛的完善,单项类赛事的视频比赛逐渐脱颖而出,从而成为独立的赛事,该类赛事为国际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展现个人风采、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们对近几年面向国际学生举办过的一些重要的视频类赛事进行了调查,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该类赛事主办机构多元、题材较为广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Table 1. Video program competition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表1. 国际学生视频类赛事一览表
3. 对视频类赛事的个案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视谈中国’视频采访 及讲说”比赛为例
3.1. 比赛情况介绍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学生“视谈中国”视频采访及讲说比赛(以下简称“视谈中国”)是国际教育学院在2018年为在校国际学生推出的重要文化体验类赛事。国际学生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传统文化,通过视频采访的方式去亲身感知中国的社会现状以及优秀的文化。这是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第二次举办国际学生参加的视频拍摄类赛事。
该赛事面向中央民族大学所有国际学生,包括在读语言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入围决赛的十五位国际学生分别来自十二个国家。赛前,每位国际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与两位中国学生组成一队完成视频的采访和拍摄工作。比赛当天,选手观看完视频后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评委根据视频拍摄质量和选手现场表现进行打分。决赛视频主题详见表2。

Table 2. The topics of “Understanding China through Camera”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MUC
表2. 中央民族大学“视谈中国”视频拍摄及讲说比赛作品主题
Continued
从表2可以看出,该视频类赛事的主题涉及中国的社会现实、经济发展和网络文化等,以当代中国文化为主,关注时事社会发展。
3.2. 比赛访谈调查
“视谈中国”比赛结束后,我们对三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赛选手进行了访谈,以加深对赛事的了解。三位选手分别是来自印度的龙辉(Rahul)、来自埃及的文昊(Lotfy)和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尼克(Abdulloh)。
龙辉同学于2018年9月来到中央民族大学进修汉语,此前他已经在印度学习了四年汉语。文昊同学在埃及学习了两年汉语,并在埃及的汉语桥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尼克同学是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语时间为一年。我们向这三位同学提问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请问你为什么选择参加“视谈中国”视频拍摄及讲说比赛?
龙辉: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汉语类的比赛,我觉得拍摄视频、做采访这种形式非常新颖,同时还可以认识很多中国和外国朋友,能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参加了这次比赛才知道,即使是自己的同班同学,汉语水平也比自己好很多,所以我更加坚定了以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哦,还有,我的朋友们把我们的视频传到了网上,很多中国同学都觉得很新颖,很有意思。
文昊:我喜欢参加各种比赛,之前也参加了各种汉语比赛,比如汉语桥大赛。视频比赛是个综合性的比赛,我可以给自己留下一些录像,并且记录美好的学习时光。
尼克:我参加“视谈中国”比赛有一些原因,简单的说我对比赛的主题很感兴趣。此外,我喜爱参加这种活动和比赛。我可以通过视频把说不出来的心里话展现出来。
问题二:请问通过参加这场比赛,你有什么收获?
龙辉:首先,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对我的汉语学习给了很多帮助和建议。我是一个很内向、害羞的人,但是这个比赛需要我去采访中国学生。第一次采访时我紧张得一直说错话,但是我的队友不断鼓励我,指导我该怎么说,后来的采访我就不紧张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最大的收获。
文昊:我的汉语水平又一次获得了提高。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我需要跟中国同学就文化问题进行商量,就拍摄和剪接的问题进行协调,我从中学习了很多新的表达方式。而且我也看到了其他同学制作的视频,都很棒,也了解了很多中国当代文化。
尼克:我通过这次比赛收获了经验,还有更了解了自己,比如自己的缺点在哪,还学会了不少设计制作视频的事情。
问题三:请问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龙辉:我最大的困难肯定是我的语言问题,因为我的汉语声调有些问题,采访的中国学生有的时候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他们解释,所以很影响拍摄进度。然后我不会剪辑视频,有很多想法不知道应该怎么加入到视频中,我的团队一直一起学习剪辑视频、一起摸索着制作,最后也解决了这个困难。
文昊:我不太擅长拍摄和制作视频,幸好有中国同学帮助我。尽管我在埃及获得了汉语桥比赛的第一名,但是用汉语表达如此深入的内容,仍然有很多困难,这也使得我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汉语。
尼克:我们组抽到的题目是“中国高中生的生活”。找到高中生进行采访,对我来说最难的问题之一了,因为我平时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这些人,幸好有中国朋友帮忙。拍摄后,也认识了一些中国高中生。当然,剪视频也是,需要从头学起。
4. 国际学生视频类赛事的特点
通过对目前各类国际学生视频类赛事的调查,以及对中央民族大学国际学生“视谈中国”视频采访及讲说比赛的个案分析,可以看出国际学生视频类赛事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4.1. 主办方类型多样
我们发现,近几年国际学生视频类赛事的主办方不仅有高等教育机构,还包括省委、报社、教育局、大使馆和公安局等机构。主办方的多元化能够丰富视频类赛事的主题,同时也表现出社会各界对国际学生文化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4.2. 赛事普及面越来越大
在拍摄访谈类视频的过程中,国际学生会针对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深入中国人社区进行采访,因此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会引起中国人的关注。比赛结束后,一些国际学生会把自己拍摄的作品发布到网络上,其中不乏受到广泛关注的热门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反响,激发了不少人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往留学生参与的语言文化赛事很少在电视或网络上播出,因此中国社会对这一群体的语言文化活动的关注度较低,但参加视频类比赛的国际学生可以将拍摄的视频自行上传到各个社交平台、视频网站或者手机短视频软件上,因此流传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国际学生的风采得以展现,让更多人群都能够对来华国际学生有所了解和关注。
4.3. 主题不断得以拓展
现在各高校对于国际学生的文化教育一般局限于中国传统文化,通常是讲解中国文化中历史悠久的艺术和风俗。但我们通过对国际学生的访谈了解到,许多国际学生来到中国学习,除了想了解传统文化之外,更想了解的是当今中国发生的种种变化,因此环境问题、新型交通工具、留守儿童、教育制度等主题被纳入到拍摄中来。此外,随着国际学生视频类赛事的不断成熟,不同的机构纷纷开始关注这一比赛形式,充分利用视频类赛事开展与本机构相关的一些活动,因此从社会文化类到安全类、医学类主题,再到幽默类,主题不断拓展。
5. 国际学生视频类赛事的意义
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认为面向国际学生的视频类赛事具有如下几点意义:
5.1. 可以激发国际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
国际学生通过参加比赛走出了课堂和校园,深入到了中国的社区和当地居民的生活当中,使用的汉语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语言,而是要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交流。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文化实践能力,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语言能力,这将有助于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 [3] ,使用汉语表达个人意愿的能力也随之增强,学习汉语的热情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5.2. 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尽管各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以往国际学生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一些国际学生参与的活动和赛事大多处于封闭状态。随着各大高校和其他机构举办的活动和赛事不断增多,中国学生也逐步参与其中,各类赛事所涉及的话题深度有所增加。传统的教学都是在课堂上进行,但国际学生为了完成视频的拍摄,必须深入广大中国的社区、校园和当地人的生活当中,与中国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因此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育人类学认为,文化实践活动可以拓展教育空间,有助于建立完整的教育生态体系 [4] 。
5.3. 为教学提供思路注入生机
有学者研究发现,使用视频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显著地提高外语学习的兴趣 [3] 。将立体的氛围带入课堂,因此视频拍摄是一项具有革新性质的学习方式 [5] 。
各大高校通过举办视频类赛事,给国际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自己汉语能力的舞台。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需要发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汉语表达内容。同时,汉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们拍摄的较为完整清晰的视频作为口语课或文化课的教学资源,为丰富教学形式提供新思路,为教学注入活力和生机。当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竞争性质的课外体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教师来说,从而达到“以赛促教促学”的目的。
5.4. 可以促进国际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
国际学生通过参加视频类比赛,可以对当代中国的社会热点问题有所了解,如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中国学生的军训、中国的网红文化以及中国近几年的发展等,从而使国际学生可以对中国社会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加快其适应并融入中国文化社会的脚步 [6] 。
6. 反思与建议
我们通过对面向国际学生的视频类赛事的调查和访谈,对未来该类赛事的举办提出了一些建议。
6.1. 进一步加强中外学生合作
以往国际学生的比赛都是由专业的汉语教师指导,随着高校中中外学生联系的日益密切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大量增加,在各类国际学生的语言文化赛事中,中外学生合作的形式将更为普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本科生逐渐在国际学生的赛事中发挥作用。中外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加深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的理解。同时,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分析,在讨论中交换意见,可以加深双方对对方国家文化的理解,从而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6.2. 继续拓展视频主题内容
通过对视频类赛事主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现在该类赛事的主题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拓展,但仍较为单一,没有全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后视频类赛事的主题应关注更多的中国社会问题,如就业问题、婚恋观念、养老问题、购房政策等。主题的拓展既可以加快国际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融入和适应,也可以为中国社会增加新的思维和视角。
6.3. 加强对参赛者视频拍摄和制作的赛前培训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参赛者尽管对于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视频技术方面较为欠缺。他们对于视频拍摄的知识、视频制作的方法都所知甚少,这一点从视频作品的完成质量也可以看出来。如视频作品良莠不齐,有的作品在画质、拍摄稳定性、剪接的流畅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缺欠。因此有必要在这类赛事之前,主办方针对参赛者存在的视频技术方面的问题进行强化和培训,以保证拍摄作品的质量。
6.4. 主动吸纳专业媒体和机构的介入
通过对视频类赛事的调查和个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国际学生的汉语水平尚未达到中国学生一样的流利程度,但国际学生具有丰富的资源以及独特的国际化视角,这些优势和中国学生合作后便会凸显出来,如果能对此加以利用,将会对社会热点话题提出非常好的建议。此外,如今的视频类赛事已经从萌芽状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比赛的流程和安排日趋成熟。
在这一情况下,如果有专业的媒体机构介入,可以扩大国际学生的影响力,使中国社会增加国际化的视角,从而促进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各城市教育的国际化、文化的国际化以及人口来源的国际化。同时,专业媒体的介入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视频的制作及播放效果都能得到保证。
随着国际学生语言文化赛事的日益完善以及当今各类视频类应用程序的兴起,以往被认为是小众的自娱自乐的视频拍摄将被更加广泛地运用于国际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等活动中,有关国际学生的视频类赛事一定会得到更大层面的关注。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2017年度课题《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语言文化项目设计与实施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GJ201715。
NOTES
1“汉语桥大赛”是由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面向来华留学生和海外国际学生举办的系列中文赛事。“留学生汉语之星大赛”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中文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