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路径探究
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Tao Xingzhi’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to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ra
DOI: 10.12677/AE.2019.95085, PDF, HTML, XML, 下载: 1,395  浏览: 12,396 
作者: 杨雨露*: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意涵实践路径New Era Labor Education Value Implication Practice Path
摘要: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强化劳动教育,力求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作为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指导当今劳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对新时代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发。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思想融于学科教学的各方面,做到润物细无声;另一方面拓宽渠道,构建模式多样、资源丰富的教育载体,做到多维度、多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实践。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new era”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mor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new generations of the times” is the quality of labor, the promotion of labor spirit, the advocacy of labor, and the glory of knowing lab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state strengthens labor education and strives to use Laoshude, labor-increasing intelligence, labor-intensive, and labor-based beauty a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ao Xingzhi’s labor education though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ing the practice of labor education today, and it contains rich value connotation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Up to now, it has provided many references and inspir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labor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On the one hand, it subtly integrates the idea of labor education into all aspects of subject teaching, so as to make things quiet and silent; on the other hand, broaden channels, build educational carriers with diverse modes and rich resources, and enrich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channels.
文章引用:杨雨露. 新时代背景下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与实践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19, 9(5): 513-518.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5085

1.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意义

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时代新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劳动的素质,能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 [1]。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旨在将劳动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的生活日常和成长必需,帮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通过双手改变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这一生活性和发展性的回归与我国现代教育史上陶行知提出的“将劳动与生活结合、劳力上劳心、知行合一”等劳动教育思想同符合契。回溯其关于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意蕴,可为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提供诸多的借鉴和启发。

2.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概览我国现代教育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影响深远,他将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其基本内涵则是“劳动及生活” [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手脑并用”——体验式劳动与劳动思维性相辅相成

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的教育方式仍受传统旧思想的桎梏,表现出教育脱离劳动、脱离实际,“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3]。为改造这种教育,陶行知提出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尤其强调:“劳动教育旨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着重培养手脑并用的一代新人 [4]。只有当人的思考和双手紧密结合,当智慧在指尖生花,劳动才会愈加深刻内化为人的行为习惯,成为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事情,最终将创造的“工具”与“思维”有机统一 [5]。

2.2. “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注重人的二维发展

囿于传统教育方式,中国劳心者与劳力者是相互分离的。学校中存在严重的劳心而不劳力者,社会上到处是劳力而不劳心者。在认真审视中国教育之不足与危害后,陶行知竭力探索和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在晓庄师范时期,提出:“教学做合一”“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教育与生活劳动融会贯通。知识的获取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亦蕴含于生活劳动 [6],拓宽了劳动教育载体。二是思考事物之间的联系。“劳心”要求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孤立看待问题,而是要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掌握内在联系,深入探析本质。三是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从感性认识的表面现象上升至理性的深度,有着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因此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7]。因此,“劳力上劳心”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更蕴藏复杂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3. “行是知之始”——劳动是获取真知的实践起点

传统教育将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事知之成”的教育观念奉为圭臬,把读书当作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愈久、却止于实践,最终一无所知。因此,陶行知认为,“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创造的基础。无论获取知识还是进行知识创造都要以“行”为载体,在实践中求真知,再进行创造。在学校中,他要求学生从事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是工具或者方法,知识是目的,生活是指归,三者休戚相关 [2],劳动教育只有寓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才能迸发长久生命力。陶行知还将自己的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获得真知,进而反哺课堂文化教育 [6]。

3.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3.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陶行知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他曾对“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做了系统论述。其中“做”在陶行知生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具体表现为在劳动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在科学文化的知识中劳动,劳动与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是整体相连的关系 [2]。他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就是一种半工半读的学校,主张把学校的教学与生产联系起来。同时,他还主张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将学习劳动知识和掌握劳动技能相结合,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都要求学生不仅学习农业知识更要掌握劳动技能 [8]。最后,陶行知还尤其注重学生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3.2. 在劳动中孕育创造力

陶行知格外重视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他阐述到,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思维和行动的力量,由此创造出新的价值 [2]。由于孩子本身的心理特质,其劳动天然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使得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创造性的劳动蕴含着劳动主体个性化的价值赋予。

4. 新时代背景下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意涵

4.1. 正心以立德,劳动以树人

十九大报告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支具有知识和创新能力并存的劳动者大军,发挥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貌。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是培养其劳动精神、学习劳动技能,锻炼个性品质的重要阶段。积极心理学家孟万金教授在吸收古今中外德育经验以及新兴具身认知观的基础上,提出“具身德育”的新理念,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合之则为立德树人”,着重强调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是心理和劳动 [9],而人的全面发展就在于将体力、脑力、心理等有机整合 [10]。陶行知“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劳动思想在新时代下的价值体现则重点突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贯彻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相契合。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有利于从小培养其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4.2. 躬行实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培养不仅要在意识观念上着重强调,更要付诸行动 [11]。研究表明,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年幼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好逸恶劳等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日趋严重 [12]。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亲身体验以及与他人相互作用的机会,因此劳动实践活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能够参与其中,逐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将获取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相互疏通和拓展,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将劳动意识转化为内在的东西,改变儿童以往劳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13]。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的劳动教育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意蕴则主要表现为通过将劳动躬行于实践,培养其自立能力,以及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小学生通过多样的劳动,参与其中,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初步的劳动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坚韧不拔的精神;理解奉献的意义,增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中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劳动审美观 [14]。儿童只有在劳动中,乐于为他人服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全面发展。

5. 新时代背景下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4]。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和具体实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对新时代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诸多借鉴和启发。

5.1. 潜移默化——将劳动教育融于学科建设与课程整合

晓庄师范时期,陶行知曾将劳动教育以校训、歌谣、课程设置等多种形式呈现在他的教学之中,通过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劳动的方式,重塑其对劳动的认识,进行思想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6]。新时代背景下,为使劳动教育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小学应以课程为重要抓手,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以及学科渗透,提高劳动教育的效能 [2]。

一是落实已有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尊重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开展好“劳动与技术”课程,按照要求列入教学计划之中,不让其形同虚设,被主要课程冒名挤占。小学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良好行为习惯以及基本生活技能。因此劳动课程的内容应具有阶段性,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1~3年级可每周安排一节课,通过一些简单劳动,培养小学生的基本劳动意识和生活技能,学会整理课桌、检点学习用具,提高其自理、自立能力,规范其行为习惯。4~6年级可适当增加劳动课程课时,注重其劳动情感和意志力的培养。根据班级具体情况,参与教室清洁卫生以及班级环境美化,注重其技能的训练,培养其不怕吃苦、积极向上的情感,锻炼意志品质,增强环保意识与班级责任感。

二是开发相应特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汲取劳动知识、树立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开垦劳动教育基地,为孩子提供劳动教育的物质保证。针对校园中的绿地可以开设“领地”的校本课程,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对绿地进行合理规划以及农作物种植,学生与老师在课程中共同学习科学、种植学知识,培养其动手观察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在劳动中学习知识,将知识运用于劳动实践,教学做合一。

最后,加强劳动教育在小学学科中的渗透,小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善于挖掘、总结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品德与生活、语文、综合实践课中进行劳动精神与价值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观念;在科学、数学、体育课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提高其劳动技能和自立能力。总之,要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思想融于学科教学的各方面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5.2. 拓宽渠道——构建模式多样、资源丰富的教育载体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具体运算阶段,在对其进行劳动教育时,应主要以活动教育为主,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让学生在劳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强技能,增进学生的劳动体验与收获。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打破了学校教育的“笼子”,拓宽了教育渠道。而劳动教育则是将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一种教育方式,脱离了课堂上单纯的灌输式学习,为学生开启了可感可做的劳动实践。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及生活中各种活动载体,让意识观念扎根于实践行动。

首先应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作为开展劳动教育主要基地的班级,要充分发挥班会活动的引导作用,进行劳动教育。同时,发挥学校少先队的先进模范作用,做好每次的红领巾活动,让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展与劳动相关的兴趣小组,社团、节日主题劳动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 [13]。喜欢手工的同学可参与手工社团或兴趣小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传统的手工技术,培养个性特长,锻炼意志力,进行工匠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可开展垃圾分类劳动主题教育,让孩子清理校园或者班级废品,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学习物品的收纳整理等基本技能,最终让学生在参与中加深劳动意识,培养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陶冶劳动情感。

再者学校还可组织校外劳动实践,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与志愿服务。参加校园附近街道清洁卫生维持,不仅可以拓展孩子们学习劳动的场地,激发其劳动兴趣和热情;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会,体验到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懂得劳动的珍贵;同时通过在社会服务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会劳动带来的共荣和快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最后,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家庭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唯有家校结合,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将劳动意识内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孩子在家庭中也应承担起部分家务劳动,每周固定完成相应的家庭劳动时间,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合理安排劳动量和难度,积极配合老师,起到一定的督查作用。同时,家长要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相信孩子的独立能力,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长,不可操之过急,包办代替。

6. 结论

总之,劳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聚合多方力量,通过构建模式多样、资源丰富的劳动教育渠道,才能真正将劳动意识内化为行为。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意义[EB/OL]. http://www.pep.com.cn/xw/zt/hd/xxgcqgjydhjs/btqzw/201812/t20181207_1934171.html
[2] 陈梦越. 生活•劳动•教育: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探析[J]. 福建教育, 2019(6): 21-24.
[3] 胡国枢.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J]. 浙江学刊, 1987(6): 118-121.
[4] 厉显畈, 杨龙海. 手脑并用是创造教育的有效途径[J].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0(4): 23-24.
[5] 段冬梅. 儿童创造性劳动的教育价值及实践策略[J]. 江苏教育研究, 2019(16): 3-6.
[6] 李珂, 蔡元帅.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对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启示[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 295(1): 109-112.
[7] 任建国. 论“教学做合一”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 29(2): 108-110.
[8] 李文奎. “教学做合一”并非“从做中学”的变种——为纪念陶行知诞辰九十周年而作[J]. 齐鲁学刊, 1981(6): 3-7.
[9] 章振乐. 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特殊教育, 2017(5): 27-29.
[10] 张冲. 以人为本, 树立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孟万金教授创立“人本特教”的里程碑意义[J]. 中国特殊教育, 2008(9): 3-5.
[11] 岳海洋. 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19(3): 100-104.
[12] 李兴芹. 浅谈小学生的劳动教育[J]. 山东青少年研究, 1996(2): 40-41.
[13] 郎盛新. 关于小学劳动课程的研究[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1(1): 26-30.
[14] 冀晓萍.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路径——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就《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答本刊记者问[J]. 人民教育, 2015(17):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