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
Family Parenting Pattern and Self-Handicapping—Self-Efficacy for Mediation
DOI: 10.12677/AP.2019.99190, PDF, 下载: 866  浏览: 1,949 
作者: 孙楚然, 张 卓: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北京
关键词: 自我妨碍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Self-Handicapping Family Education Self-Efficacy Mediating Effect
摘要: 自我妨碍主要就是指个体在面临相应挑战问题时,尤其是在面临不良处境时,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自身价值,进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策略,并由此给个体的适应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本研究从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两个方向入手,探讨它们和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自我妨碍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北京市某大学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针对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自我妨碍以及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大学生存在较弱的自我妨碍。2) 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各自三个维度中,关爱因子、鼓励自主因子均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负相关,控制因子均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正相关。3)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 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自我妨碍存在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会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妨碍,应该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予以重视。
Abstract: Self-handicapping mainly refers to a negative strategy adopted by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value in the face of corresponding challenges,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bad situations. And thus it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s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tart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self-efficacy, and explores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self-handicapping. The study used a family education method scale, self-discipline scale, and self-efficacy scale to conduct a survey of 350 college students in CUPL, and conducted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self-handicapping and self-effica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weak self-handicapping. 2)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care factor and encouragement autonomy factor a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handicapping, and control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lf-handicapping.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self-interference. 4) The method of family education has a predictive effect on self-interference, and self-efficacy plays a mediating role. It can be seen that family education methods will affect self-interference through self-efficacy and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future education work.
文章引用:孙楚然, 张卓 (2019).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 心理学进展, 9(9), 1563-1572. https://doi.org/10.12677/AP.2019.99190

摘 要

自我妨碍主要就是指个体在面临相应挑战问题时,尤其是在面临不良处境时,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自身价值,进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策略,并由此给个体的适应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本研究从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两个方向入手,探讨它们和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自我妨碍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北京市某大学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针对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自我妨碍以及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大学生存在较弱的自我妨碍。2) 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各自三个维度中,关爱因子、鼓励自主因子均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负相关,控制因子均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正相关。3)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 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自我妨碍存在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会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妨碍,应该在未来教育工作中予以重视。

关键词 :自我妨碍,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1. 绪论

自我妨碍主要就是指个体在面临相应挑战问题时,尤其是在面临不良处境时,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自身价值,进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策略。过去人们对于自我妨碍的研究多集中于学业水平上,并且多是研究中、小学生,相比较而言,对大学生的关注较少。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多,除了学业压力外,更存在着升学考研、择业等压力,进而也就很可能导致其呈现出自我妨碍现象,并由此给个体的适应与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大学作为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面临的压力更加需要予以高度关注,了解大学生的自我妨碍心理,并且探寻其影响机制,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供参考建议,指导大学生进行有效适应和调整。

基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某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在自我妨碍方面的表现,然后又选择了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影响因素,探索了两者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机制。结合以往相关理论以及研究结果,本研究还具体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途径,希望能够在丰富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对于大学生的心态调整有所帮助,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表现出较强的积极作用。

2. 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2.1.1. 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也被称为自我设阻或者自我设限,其主要就是指个体在面临相应挑战问题时,尤其是在面临不良处境时,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自身价值,进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策略(Berglas & Jones, 1978)。自我妨碍这一概念最早被Berglas和Jones (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指出自我妨碍是个体处于成就情境中,为了回避或降低因表现不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前采取的一些加大失败几率的相关因素,这类行动被称为自我妨碍。比如最为常见的就是学生为了避免考试失败而对于自身形成的不良影响,考试前并不会主动参与学习,而是放弃学习。

具体而言,从自我妨碍的外在表现上来看,其主要涉及到了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行为式的自我妨碍,其主要就是通过一些外显的具体行为,以达到预期目标,比如考试前不复习,过度游玩等就是最为常见的表现;另外一种则是自我陈述式的自我妨碍,其主要就是通过自己给自己解释失败原因,进而将问题归结于外在因素,比如陈述考试时身体极度不适,或者是近期心情抑郁等,为自己寻求失败的借口。

结合以往研究,影响自我妨碍的因素比较多,比如人口统计学变量、个体自身因素以及情境因素等,都会对于自我妨碍的表现程度产生直接影响。其中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比较多,比如性别、年级、城乡差异等;个体因素也得到了较多研究,比如自尊、完美主义、成就动机、焦虑等,同样也进行了深入探究;情境因素主要基于成就情景以及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分析。

2.1.2. 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亲、母亲在教育儿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方式和态度意识,相对而言具备着较强的稳定性特点。心理学相关研究中,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比较重要的研究目标和对象,在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表现时,更是较大程度上关注了家庭教养方式层面的影响机制,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必然会对于个体形成多个方面的影响,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较为突出。

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家庭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影响往往绝大部分局限在中小学阶段,也就是个体16岁成年前,很多研究者认为该阶段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家庭教养方式研究深度的增加,很多研究也表明大学生在多个方面同样也受到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其中自我妨碍与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何种联系,也引发了研究者的关注。

2.1.3.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颇为受人关注,不仅仅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重视,成功学、管理学等也都针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研究,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由Bandura (1977)定义为个体的成功与否和自我认知存在密切联系,尤其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的判定,更是会调节其后续行为表现,进而影响结果,此时自我效能感主要就是代指个体的信念和成功信心。从以往人们针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来看,自我效能感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水平、强度以及广度三个基本指标上,水平主要就是反应个体对于自身可以完成任务难度程度的直观判断,强度则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否胜任的具体感觉以及认可程度高低,广度则是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可和信心是表现在某一个狭窄领域还是对于个体各个方面能力的普适。

2.1.4.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

针对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关系的研究比较多,证实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机制确实存在,比如张迅,赵璐,原献学(2016)针对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妨碍以及人格特质进行了研究,以人格特质为中介变量,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于个体自我妨碍存在影响。郭炜砾(2018)针对大学生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主要分析了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妨碍以及心理韧性的关联度,结果同样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妨碍行为存在影响。刘妹(2018)针对高中生,以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作为研究变量,探寻了两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间的相关度较高,父亲教养方式对于个体自我妨碍产生影响。

基于上述相关研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个体成长中,父亲教养方式或者是母亲教养方式都会对于个体的自我妨碍形成明显影响,能够体现出较强的预测作用,并且还可能存在一些个体心理特质的中介作用。

2.1.5.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于自身的一项重要评价,其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选择、情感反应以及思维模式,进而也就会在个体的相应行为中有所表现。自我妨碍作为个体面临困境时很容易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现象,也是个体的一项重要选择,这也就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处。

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将自我效能感作为自变量研究自我妨碍的同样也比较多,比如李德奇(2016)就针对情境变量调节下的自我妨碍进行了研究,其将自我效能感作为比较重要的一个变量,探究了自我效能感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机制,得到了两者间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可以对自我妨碍进行准确预测。张美叶,李天镐(2012)同样也针对大学生的自我妨碍进行了详细分析探究,其将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作为两个重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了自我效能感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此外,廖美玲,陈丽丽(2010)同样也以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分析了自我效能感对于自我妨碍的影响机制,证明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预测自我妨碍。

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对于自我妨碍存在影响,针对个体自我妨碍进行研究需要从自我效能感入手,自我效能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2.1.6. 自我效能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成长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对于一些心理指标的影响,更是表现出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机制,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比较重要的一个自我认知态度,有理由相信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其产生影响。

陶言强,周相宜(2016)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机制,得到了两者间的高度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对于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而父亲温暖理解和母亲温暖理解则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存在正向预测作用,预测效果都比较明显。赵鹏珍(2017)进行的相关研究同样也得到了相应结论,表明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维度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会产生不同影响,影响机制同样较为明显。

2.1.7. 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妨碍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以往研究中并没有直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妨碍和自我效能感三者的前例,这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点,能够弥补以往研究的缺失。但是以往的很多相关研究也能够提供参考借鉴作用,为本文的假设提供依据,比如侯蕾(2013)曾经针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学业自我妨碍以及自我接纳进行了研究,证明了三者间确实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自我接纳和自我效能感又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正相关,如此我们就可以假设自我效能感同样也能够较好预测自我妨碍,并且能够在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中发挥中介作用。唐凯晴,邓小琼,范方等(2014)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学业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而学业拖延和学业自我妨碍同样也存在着显著相关,由此同样也可以判断家庭教养方式可能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到自我妨碍。苏晶(2016)针对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了失败恐惧的中介作用,而自我效能感和失败恐惧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也为本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2. 研究假设

基于以往相关研究,家庭教养方式、自我效能感、自我妨碍三者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虽然三者间如何相互作用没有直接研究成果,但是根据以往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假设:

1) 大学生存在自我妨碍。

2) 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相关。

3)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 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自我妨碍存在较为明显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

3. 研究方法

3.1. 被试

本研究针对北京市某大学350名在校生进行量表的施测,250名被试在自习室随机选取,100名被试通过线上问卷星一对一发放。共回收问卷347份,回收率99.14%,剔除无效问卷17份,有效问卷330份,有效率94.29%。33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性有146名,占44.2%,女性为184名,占55.8%。

3.2. 研究工具

3.2.1. 自我妨碍量表

本研究所用自我妨碍量表由Rhodewalt编制,主要测量个体学业自我妨碍的一般趋势,以往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具备较为理想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重测信度为0.86,普适性较强。自我妨碍量表由25个项目(其中8个反向记分)组成,采用0~5的6级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自我妨碍水平越高。

3.2.2.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本研究所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由Parker等人(1979)年根据依恋理论编制。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得分不会受到个体生活重大事件或者是抑郁水平的影响,其主要就是要求个体针对自身16岁以前父母的相关表现进行自陈式作答,从而反应父母对于个体的教养方式和类型。本问卷分为母亲版(PBI-M)和父亲版(PBI-F),各有23个条目,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又都可以细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三个因子。本问卷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形式,“0”代表“非常不符合”,“1”代表“比较不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非常符合”。

3.2.3. 自我效能量表

本研究针对个体自我效能感测量采用Jeruslem和Schwarzer于1981年编制的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比较经典,信效度比较高,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了0.75。自我效能量表共有10道测题,分数越高说明自信心越高。

3.3. 中介效应检验程序

根据温忠麟,叶宝娟(201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分为三步,分别为:

1) y = cx + e1

2) M = ax + e2

3) y = c′x + bM + e3

3.4. 统计工具

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利用spss24.0录入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主要涉及到了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大学生自我妨碍状况

针对330名被试的自我妨碍结果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表1. 描述统计

表1可以发现,大学生自我妨碍在个体间存在明显差异,总分最大值有的甚至达到了108。所有大学生自我妨碍的平均数为75.54 ± 9.44,具体到单个题目平均分为3.02 ± 0.38,在0~6分的计分模式下并不是特别突出,表明当前大学生自我妨碍现象不是特别严重。

4.2.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

对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的各三因子和自我妨碍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Table 2.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表2. 相关分析

注:*表示P < 0.05,**表示在P < 0.01,***表示P < 0.001,下同。

表2可以看出,1) 父亲教养方式三个维度中,关爱因子和鼓励自主因子和自我妨碍呈显著负相关,控制因子和自我妨碍呈显著正相关;2) 母亲教养方式三个维度中关爱因子和鼓励自主因子和自我妨碍呈显著负相关,控制因子和自我妨碍呈显著正相关。

4.3. 家庭教养方式与自我效能感

针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各三因子与自我效能感进行相关分析,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可以看出:1) 父亲教养方式三个维度中,关爱因子和鼓励自主因子和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控制因子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2) 母亲教养方式三个维度中关爱因子和鼓励自主因子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控制因子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

4.4.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

针对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妨碍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在0.01水平上显著。

4.5. 自我效能感在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对自我效能感在父亲教养方式的三个维度与自我妨碍之间可能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表3列出了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Table 3. Intermediary effects of self-efficacy testing

表3.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在第一步回归分析中,父亲关爱、鼓励自主以及控制因子的c值均显著,表明父亲各因子对于自我妨碍均存在影响,但是在第三步回归分析中,加入自我效能感变量后,父亲关爱、鼓励自主以及控制因子的c,值出现变化,且t不显著,说明父亲教养方式通过自我效能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我妨碍。

4.6. 自我效能感在母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根据温忠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自我效能感在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维度与自我妨碍之间可能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表3列出了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分析结果。

在第一步回归分析中,母亲关爱、鼓励自主以及控制因子的c值均显著,表明母亲各因子对于自我妨碍均存在影响,但是在第三步回归分析中,加入自我效能感变量后,母亲关爱、鼓励自主以及控制因子的c,值出现变化,且t不显著,说明母亲教养方式通过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作用影响自我妨碍。

5. 讨论

5.1. 大学生自我妨碍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在面临着多方面压力的基础上,确实存在着自我妨碍现象,容易给自身适应社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大学生最后仍需克服种种困难,保持一定的社会功能,所以大学生的自我妨碍想象并不会很严重。这一点和李斌&赵玉晶(2013)针对学业自我妨碍得到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都表明当前大学生的自我妨碍情况不是特别严重,但是依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罗芸(2014)得出了大学生自我妨碍得分较高的结论,因为她以大学毕业生作为被试,可能因此存在差异。

5.2. 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各个维度对自我妨碍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关爱因子和鼓励自主因子负向影响自我妨碍,控制因子正向影响自我妨碍。这一结论和罗芸(2014)针对大学毕业生做的研究相一致,都证明了父母教养方式会对于大学生的自我妨碍产生影响,具体的影响机制在不同维度上存在不同表现。贾国敬、司继伟、田录梅、许晓华(2011)针对父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进行探究,同样也得到了类似结论。

因为父亲和母亲对于孩子比较关心,能够给予孩子较多的自主选择性,如此也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多方面能力,孩子也能够变得比较自主,在这种温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孩子也就相对积极乐观,不会出现自我妨碍机制。相对应的,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控制力度比较大,孩子很难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无法养成自己面对压力的能力,在遇到问题时也就有可能会选择逃避,进而出现自我妨碍。

基于此,这也就要求父母在和孩子相处中应该尽量关爱孩子,鼓励孩子能够自主发展,避免对于孩子形成过度的控制,如此也就能够较好规避孩子出现自我妨碍方面的问题。

5.3. 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妨碍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存在着及其显著的负相关,具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一结论和张美叶&李天镐(20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都表明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妨碍存在负向相关。刘景伟(2014)针对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同样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因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对比较高,进而也就必然可以具备较高的信心,认为自身有能力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会选择逃避,也不会事前找借口,自我妨碍比较少见。相反,如果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对比较低,则有可能会面临压力和问题时出现逃避情绪,选择为自己可能面临的失败找借口,出现自我妨碍。

基于此,应该通过多个途径促使大学生对于自我更为认可,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如此同样也能够较好实现对于自我妨碍的有效控制和缓解。

5.4. 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对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分别进行了测量与中介效应检验,但是从数据来看二者并无明显差别。分析原因有二,一是当前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划分已经不是特别明显,对于孩子的态度存在趋同性。二是大学生大多生活在父亲与母亲的共同教养下,所以父亲或母亲单独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进而导致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和自我妨碍之间起中介作用,父亲和母亲的过度控制很可能阻碍子女自我效能的发展,降低其自我效能水平,进而也就很可能会导致子女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在相关目标实现中的动力不足,表现比较差,最终也就容易出现自我妨碍。而父亲和母亲的关爱以及鼓励自主则很可能会促进子女的成长,让子女变得更为独立,在逐步养成独立的过程中,子女的自我效能感便会有所提升,进而也就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自我妨碍现象。以往研究中针对这三者进行综合分析的并没有系统的结论,但是从两两相关的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比如冯维,于志涛(2005)、石晶(2010)都得到了该结论;而自我效能感同样也会影响自我妨碍,进而形成中介作用。

由此可见,过低的自我效能水平导致大学生的自我妨碍过高,这也就要求在未来教育工作中能够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而这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责任,同样也和父母存在密切联系。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和外界相关个体对其的评价存在直接联系,尤其是父母和教师,如果个体遭遇的评价大部分为负面的,进而也就很可能导致个体对于自身的认可程度不高,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因此,父母和教师应该适当地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避免过于严格或者过于控制。

本研究存在下述不足,首先,在中介效应部分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均可以在SPSS24.0中完成,相较现今普遍采用的中介分析方法更为简单但并不太推荐。其次,因为本研究的两个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之间是有一定关系的,所以后期研究中应学会应用其他软件,进行多重中介效应检验。最后,本研究所采用的是分别讨论自我效能感中介效应的方法,这便存在提高a水平的情况。

6. 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妨碍。

2) 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的各自三个维度中,关爱因子、鼓励自主因子均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负相关,控制因子均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正相关。

3) 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 家庭教养方式对于自我妨碍存在较为明显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 冯维, 于志涛(2005).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 (8), 52-56.
[2] 郭炜砾(2018).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与自我妨碍行为关系的研究. 硕士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3] 侯蕾(2013).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接纳与学业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保定: 河北大学.
[4] 贾国敬, 司继伟, 田录梅, 等(2011). 父亲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 以自尊为中介. 心理研究, 4(3), 53-58.
[5] 李斌, 赵玉晶(2013). 大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现状及其与自尊、专业学习的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10), 89-92.
[6] 李德奇(2016). 情境变量调节下自我妨碍与大学生身体自尊、自我效能感和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 38(6), 94-98.
[7] 廖美玲, 陈丽丽(2010). 大学生自我妨碍与成就目标定向、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1), 88-91.
[8] 刘景伟(2014). 医专生自我效能感与自我妨碍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 硕士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9] 刘妹(2018). 高中生父亲教养方式、成就动机与自我妨碍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10] 罗芸(2014). 大学毕业生自我妨碍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8), 14, 15.
[11] 石晶(2010).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西安: 西北大学.
[12] 苏晶(2016). 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 失败恐惧的中介作用. 硕士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13] 唐凯晴, 邓小琼, 范方, 龙可, 王鹤, 张烨(2014).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拖延: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2(5), 889-892.
[14] 陶言强, 周相宜(2016). 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7(S1), 186-190.
[15] 温忠麟, 叶宝娟(2014).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2(5), 731-745.
[16] 张美叶, 李天镐(2012).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对自我妨碍影响的研究.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 29+44.
[17] 张迅, 赵璐, 原献学(2016).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妨碍的关系: 人格特质的中介作用.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4(2), 308-310.
[18] 赵鹏珍(2017). 父母教养方式、学习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与英语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硕士论文. 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
[19]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 191-21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5X.84.2.191
[20] Berglas, S., & Jones, E. (1978). 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 405-417.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36.4.405
[21] Parker, G., Tupling, H., & Brown, L. B. (1979). A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52, 1-10.
https://doi.org/10.1111/j.2044-8341.1979.tb0248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