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委婉语对比研究——以中美贸易战为例
Contrast Study on Euphemism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ews Reports—Take Trade War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19.75088, PDF, 下载: 993  浏览: 2,817 
作者: 王雅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青岛
关键词: 语言学经济类新闻委婉语贸易战Linguistics Economic News Euphemism Trade War
摘要: 新闻报道具有表达立场,宣传政治理念,引导舆论导向等重要作用。报道中使用过激言论可能会造成国际关系恶化,酿成不良后果。因此,在敏感语境中,新闻媒体通常使用相关委婉语来降低语篇中的攻击性,以避免矛盾的激化、维护政治家和政府的利益。近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双方冲突不断,局势愈加紧张。在这一敏感话题上,中美媒体均采用了相应的委婉表达,以达到美化事实,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客在该话题报道中使用的委婉语,对其背后的意图及政治立场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由于两国媒体政治目的大不相同,因此在委婉表达的选择上也各有千秋:中方媒体通过模糊表达、提出质疑、隐喻等方式来稳定民心、缓解紧张局势;美方媒体则通过上义替换、使用间接引语等委婉表达来美化事实,维护本国政治利益。
Abstract: News repor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ressing their positions, propagating political ideas as well as guiding public opinion. In addition, their remarks are also publicly accessible worldwide and radical words in news reports may lead to wor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refore, in sensitive contexts, journalists often use relevant euphemisms to reduce aggression in discourse, avoid intensification of contradictions and safeguard the interests of their government. Recently, conflict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have turned into a lengthy trade war. On this sensitive topic,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media have adopted corresponding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beautifying the facts and safeguarding their own interests.
文章引用:王雅琪. 中西经济类新闻报道中委婉语对比研究——以中美贸易战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19, 7(5): 675-680.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5088

1. 引言

委婉语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行为中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实际的社会交往中为了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和引导效果而创造的语言形式 [1] 。为了替换禁忌语、礼貌、引导舆论或表达言论立场,新闻报道中常常使用委婉语。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进行了研究,如于明(2016),宋阳(2015),蔡蕾(2011),陈振光(2007),曹蔓(2010)。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将新闻报道这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未对其进行细化分类,且研究方式大多从语言学、修辞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未就新闻本体而言,分析委婉语的使用给新闻报道本身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新闻报道,特别是政治、经济报道往往是新闻媒体表达其政治立场,维护本国利益的一个平台 [2] 。新闻报道要求其内容表达客观、清晰、简明。而意义模糊的委婉语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必有其特殊作用:它往往能反应新闻媒体对事件的态度以及不同国家的舆论需求。近一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双边冲突不断激化,“贸易争端”也逐步演变为贸易“战”。在这一敏感的历史时期,受不同政治立场、文化氛围的影响,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在对此事件进行报道时,会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委婉语。

根据1995年束定芳与徐金元的研究,委婉语可分为广义委婉语与狭义委婉语两种。狭义委婉语指约定俗成的委婉词语或短语,广义委婉语指通过语言系统中各种手段或话语手段构建起来的委婉表达方式。本文所研究的委婉语是指广义委婉语,是一种委婉表达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词汇层面的选择。由于委婉语不能脱离语境存在,本文将通过对比人民日报和纽约客对中美贸易战的报道来分析两国媒体在报道同一事件时所采用委婉语的不同,深入探究各委婉语背后所反映的政治立场以及舆论导向。

2. 中美经济类委婉语对比分析

2.1. “贸易战”的上义替换

“战争”一词是指敌对双方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来达到一定目的的武装战斗,其含义具有明显的冲突、挑衅意味。使用外延更广的上义词来代替“战”可以缓和语篇内的对立态度,达到委婉和模糊的目的 [3] 。笔者通过对比发现,中方报道在提及“贸易战”这一概念时,常常使用上义词替换的方法。如:

1) 接受路透社最新问卷调查的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了美国经济衰退风险 [4] 。“摩擦”的词典义为个人或党派因彼此厉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其此处实指中美双方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争。很显然,“摩擦”一词中含有的竞争、对立以及冲突意味要远低于“战争”二字。

2) 挑起对华贸易争端,让美国农业雪上加霜,这是当前备受关注的情况 [4] 。在此,作者也是使用上义替换的方法,用“争端”一词代替“战争”,缓和了文章中中美双方对立的紧张局势,避免引起民众恐慌。

而在the New Yorker的该篇报道中,Trade war (贸易战)一词通常被conflict和dispute代替,如:

1) After assuming for months that the two sides would eventually reach a deal to avoid a full-scale conflict that would inflict considerable hurt on both countries, investors and analysts are now reassessing the situation. [5]

2) On Wall Street, analysts have been warning that an early resolution to the dispute is unlikely and that the economic fallout could be significant. [5]

在上面两句中,conflict (冲突)和dispute (争端)代表的都是美国所挑起的贸易战。根据牛津词典,conflict和dispute强调的是利益双方之间的disagreement (意见不一致)或是argument (争论),而war (战争)更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霸道、掠夺、和侵占。贸易战(trade war)本是美国对华单方面掀起的贸易战争,本质上是一种霸道行为,而为了引导舆论,突出两国之间的冲突,美国媒体选用了“conflict”这一外延更广的词,实现了美化事实的目的。

总而言之,针对有关贸易战这一概念,人民日报和纽约客的报道中都通过上义替换对其进行了委婉修饰,但双方使用委婉语的目的大不相同。对于美方来说,这样做是为了美化事实,引导舆论,掩盖特朗普政府行为的霸道与荒谬。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贸易战,我们面对的是美国这样强大的对手。在这样的情境下,频繁使用“战争”一词可能会引发民众恐慌,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采用“冲突”、“摩擦”等上义替换,可以缓和语篇中中美双方对立的紧张局势,避免不安情绪在群众中蔓延。

2.2. 间接引语的使用

在阐述观点时,使用直接引语可以使报刊立场更坚定、观点更加明确。但通常来说,直接引语的态度比较强硬,且主观性较强。相反,通过转述利益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观点来支撑报社观点可以使结论更具客观性,产生更强的信服力。同时,通过间接引语的方式表明立场还可以弱化新闻中的攻击性和冲突性,避免矛盾升级。因此,在表达结论性较强,攻击性较大的观点时,人民日报撰稿人频繁转述第三方言论,以达到其在保持观点客观性的同时弱化其针对性的目的。

1) 美国政府当前关于对外贸易的偏执决策,被国际舆论批评为“荒诞的倒退”。欧洲媒体还对美方发出警示,不要把中国当成狂野的美国西部 [4] 。这里新闻记者看似在转述国际舆论和欧洲媒体的言论,实际上是在借第三方之口来阐述自身观点:即美国所挑起的贸易战的荒诞的、无理的、野蛮的。可以看出,间接引语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信服力,同时还削弱了文章中的指责与攻击意味。

2) 虽然美方一再凭空自吹“美国赢了”,但国际舆论纷纷说“美国输了” [4] 。这里记者同样引用国际舆论的言论,用来对美方所持“美国赢了”的观点进行反驳。有关贸易战“输赢”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中美双方各有其观点,但此句通过第三人称视角,有效的对美方观点进行了驳斥。

3) “美国正在被人占便宜。我们是一个债务国,我们必须加征关税,我们必须保护这个国家。”美方如此喋喋不休之论,怎么看都是短见识、不讲理、缺道德。国际舆论纷纷做出反应,都感觉有必要跟它理论一下是与非。德国有媒体发文强调:“如今的国际产业分工,给新兴工业国家带去了上亿工作岗位,促使其社会发展水平上升,而且也通过降低物价提高了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 [4] 。美方掀起贸易战的理由是作为债务国,美国正在被中国占便宜,因此他们必须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加征关税。对于这一无理言论,人民日报记者并未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德国媒体的发声来阐明该报立场:国际分工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利益,也给美国带来了应有的好处。因此美国“被占便宜”一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在纽约客的报道中,基本上没有出现引用利益无关第三方言论的现象,原因是美方发起这场贸易战本质上是一种无理的霸道行为,因此新闻内容并未讨论谁对谁错这一话题,而是具体分析了贸易战给两国以及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贸易战所带来的负面危害时,美国媒体也使用了大量的间接引语,如:

1) By itself, a hit of this nature wouldn’t be enough to tip the world economy into a recession. However, the analysis from Goldman warned that the reaction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was “potentially the most important transmission channel” and also the most uncertain. Sentiment in the markets “might well deteriorate significantly if the newsflow remains negative,” it said. [5] 该段首先阐述了贸易战不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一观点,随后,记者笔锋一转,引用其他分析家的言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中美贸易战持续进行,金融市场情况可能会持续恶化。

2) Dalio went on. “We also must imagine the other types of wars (e.g., capital, military, etc.) that might be brought to bear on the US-China confrontation over the near term and over the longer term.” [5] 这里作者借由Dalio的观点进一步提出了贸易战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中美双方的资本战争或军事战争。直接提出这一观点可能会让人难以接受,因此作者通过采用间接引语的方法将这一可能性展示在了自己的报道中。

总体来说,中方报道在评判美国掀起贸易战这一行为的对错时,并不直接表明其立场,而是通过大量国外媒体的言论来引出自身观点。这样做既可以使其结论更具客观性,也能降低言语的攻击性和冲突性。而美方报道在分析贸易战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时一般会大量使用间接引语,原因是直接道出这些可怕后果可能会让人难以接受,而通过他人的分析言论可以让读者在接受这一信息之前有较好的心理建设。

2.3. 对华为事件的模糊表达

美国通过大幅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关税进而掀起了对华贸易战,而最近,特朗普政府又对中国规模最大的通讯科技公司之一——华为发动了制裁,这象征着中美贸易战走入了一场长时间的博弈。关于此事件的报道,中美媒体的措辞、态度大有不同。

1) In another escalation, the Administration, citing national-security concerns, placed China’s leading telecommunications company, Huawei, on a blacklist that could prevent it from buying the components it relies on from American companies. [5] 纽约客的报道直接用了blacklist (黑名单)以及prevent (禁止)二词,所含意思是美方对华为的制裁不仅仅是“管制”这么简单,而是将该公司纳入了自己的外贸黑名单中,并明令禁止华为公司与美国公司进行交易。该报道并没有对制裁华为这一事件进行委婉陈述,因为特朗普政府对这一行为已经给出了自认为合理的解释,即从国家安全以及军事角度来看,华为对美国来说非常危险。

相比于美国,中国报道报道该事件时采用了大量的模糊表达。如:

1) 美国商务部日前宣布,正式将华为公司及其数十家关联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这意味着美国公司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不得销售产品和技术给华为,且美国政府在审批相关交易申请时能以“假定威胁”为由拒绝 [4] 。在这里作者使用的“管制”实际上就是美国对华为的“黑名单”,且还在禁止华为与美国企业进行交易前加了前提:未经批准。可以看出,作者在此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表意,对华为“被黑名单”一事只字不提,避重就轻。这是因为华为作为民族企业,受到外国制裁这件事本身就会令人难以接受,再加上面临的是美国如此强硬的对手,若直接阐明事实,可能会导致民众紧张,激化中美双方的紧张局势。

2.4. 问句的大量使用

贸易战的冲突性已然非常明显,面对美国“撒野”式的行为,中美媒体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各自的立场。其中,较为类似的一点是,在陈述观点之前,双方均用了大量的问句作为铺垫,以达到委婉表达立场的目的。如:

1) 国际关系岂能回到野蛮时代? [4] 这是人民日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作者在标题处就使用了这一反问句,意指美国的行为本质上是文明的倒退。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但该反问句比起陈述句来更加语气更加强烈,给人留下的思想空间也更大。通过反复论证之后,在文章结尾,作者清楚明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国人民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相互交融。在人类文明之光引领下,国际关系不会退回到野蛮时代。时间,终将证明这一切” [4] 。这样片头片尾的一问一答使得文章脉络更加清晰,同时相比直接陈述,问句的铺垫也使得文章的结论可信度更高。

2) 一些美国政客试图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在国际舆论上占据道义的制高点。然而,究竟什么是“公平贸易”?这些美国政客所要求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 [6] 在这里,作者同样没有直截了当地反驳美方提出的“公平贸易”之说,而是通过两个疑问句,给读者留下了质疑的空间。在后面的篇幅中,作者通过论证回答了这两大问题,即公平贸易必须秉持着协商一致、互利互惠的原则,摈弃为我独尊的想法。而美国政客所强调的所谓“公平贸易”是以“美国优先”为前提,以维护美国自身利益为目标,这并非真正的公平贸易。

贸易战不仅制约了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会波及世界经济发展。面对贸易战对本国经济的威胁,美国媒体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但鉴于政治形势,美国媒体并未直接抨击特朗普政府的行为,而是使用了三个疑问句,含蓄隐晦地表达了对该场经济战的担忧:

1) Does Trump understand this? Does he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reasons why China has such an aversion to being dictated to by Western countries? Does he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for a nationalist backlash, possibly one orchestrated by Xi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5] 作者在此连续使用了三个疑问句,质疑特朗普政府是否清楚贸易战对本国经济的威胁,是否明白中国极力反抗西方政府压迫的原因,以及是否认识到中国政府反击的潜力。作者在此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立场,但这三个连续疑问句很明显地反映出了对特朗普政府掀起贸易战的不满以及对其潜在后果的担忧。

可以看出,新闻报道中有关政治的内容都比较敏感。为了避免冲突,中美媒体均未直接陈述观点,而是大量使用了问句,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的同时,也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稍有不同的是,中国媒体使用的问句语气更加强烈,且还能见到反问句的使用,问句后也有相关论据来表明所持观点。而相比之下美方媒体使用的疑问句语气更加缓和,且通常都是点到为止,并无多言。这是由于中美媒体质疑的对象均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媒体在还原事情真相的同时,也会注意维护本国的政治立场以及政府利益。

2.5. 对贸易战性质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隐含的比较,即在委婉语中用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将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联系起来,

用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应用到另一个上,用一个说明描述另一个 [7] 。在进行对比分析中,笔者发现,在对贸易战的性质进行描述时,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常常使用隐喻手法,隐讳地道出美方行为的霸道实质。如:

1) 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一个驾车人忽然挂起倒挡,还踩下油门“撒野”——结果可想而知,各式剐蹭、碰撞、损失,形成连锁效应。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全球产业链上呢?如果发生在国际关系发展进程中呢?现在,已经不用“如果”,美方竟然就这样做了! [4]

2) 历史的车轮永远是往前走,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他是谁。开倒车的,充其量只能得一时之利;为求一己之利而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更无从谈起他们标榜的“伟大” [4] 。

在这两段中,作者将美方的无理取闹比作拥挤道路上“开倒车”的驾驶员,其行为不仅违背历史发展、经济全球化潮流,还扰乱了全球生产、供应链,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连锁性破坏。作者通过隐喻,将美方的野蛮实质通过“开倒车”这一喻体映射给读者,比起直接盖棺定论,这一说法更加生动,同时也更具说服力。

而在纽约客报道中,对贸易战性质的分析几乎只字不提。原因是作为主流媒体,其传递给民众的信息是具有选择性的。贸易战本质上是美方制裁中国经济的无理行为,且美国政府的做法违背了国际贸易中最基本的“公平竞争”原则,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民众看来都是无法接受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以及国际舆论“一边倒”的现象,美方媒体大都对贸易战性质闭口不提。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有关贸易战的新闻报道里,中美媒体均有使用相应的委婉表达,以降低文章攻击性,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但由于两国媒体使用委婉语的目的不同,其达到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在“贸易战”一词上,双方均使用了上义替换,人民日报以“争端”、“冲突”代替“战争”是为了安抚民众情绪,避免民众恐慌,而纽约客用“conflict”,“dispute”代替“war”是为了美化事实,掩饰特朗普政府行为的荒谬。在进行是非判断以及贸易战实质的分析中,中方媒体使用了大量间接引语和隐喻手法,目的是使结论更具客观性和深刻性,而美方媒体为了维护本国立场,在这两个话题上大都避重就轻,一带而过。另外,在对特朗普政府进行评价时,人民日报和纽约客均采用了大量问句来委婉陈述观点,不同点在于,相比之下中方媒体的语气更加强烈,态度更加明确,美方媒体则点到为止,没有过多分析。最后在制裁华为事件上,中国媒体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表达,如用“管制”代替“黑名单”等,目的是维护民族企业,缓和民众的紧张心理。总而言之,由于贸易战本质上是美国发起的霸道行径,因此在报道相应事件时,美国媒体通常会采用更加曲折委婉的表达用以美化事实,引导舆论。而作为贸易战的承受方,中国面临的是美国这样强劲的对手,所以中国媒体在对此类事件进行报道时,会在力求保持事件真实性的同时,采取更加折中、模糊的表达,以避免引起民众恐慌、矛盾升级。

参考文献

[1] 刘寅齐. 英语委婉语: 特点, 构造及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8): 36-38.
[2] 杨凯. 美国新闻报道中政治委婉语的运用[J]. 时代教育, 2013(13): 87.
[3] 沈晓静. 外交新闻委婉语的构建及认知[J]. 新闻界, 2006(3): 107-108.
[4] 五月荷. 国际关系岂能回到野蛮时代[N]. 人民日报, 2019-05-20(03).
[5] Cassidy, J. (2019) The Growing Dangers of Trump’s Trade War with China. The New Yorker, 2019-05-24.
[6] 刘叶婷, 杨牧. 中美经贸摩擦的这些问题你真的清楚吗?(之二) [N]. 人民网, 2019-06-06.
[7] 张伟香. 英语委婉语的隐喻解读[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1): 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