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旅游新方向:乡村工业遗产资源开发适宜性研究
New Direction of Tourism in Yunnan: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uitability of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DOI: 10.12677/SD.2019.94071, PDF, HTML, XML, 下载: 907  浏览: 1,59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罗 菁: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科隆大学,德国 科隆;林锦屏*, 刘 斌, 王 函: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乡村旅游工业遗产资源旅游适宜性Rural Tourism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Tourism Suitability
摘要: 人们往往只关注城市工业遗产而忽略了乡村工业遗产。由于自然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沿革,云南工业遗产资源大多分布在乡村区域,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重要资源。本文从解析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出发,以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和乡村旅游的契合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说明云南乡村工业遗产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科学地规划和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云南工业文化遗产可推动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打造与突显云南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Abstract: People tend to focus only on urban industrial heritage while ignoring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Due to natur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of historically cultural change, most of Yunnan’s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are distributed in rural area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By sorting out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Yunnan, this paper takes the integration of Yunnan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rural tour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analyzes the suitability of Yunnan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resources tourism develop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Yunnan rural industrial herit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tourism and it is also a tourism resource with distinctiv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Yunnan industrial cultural heritage can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create new highlights of rural tourism in Yunnan.
文章引用:罗菁, 林锦屏, 刘斌, 王函. 云南旅游新方向:乡村工业遗产资源开发适宜性研究[J]. 可持续发展, 2019, 9(4): 601-610. https://doi.org/10.12677/SD.2019.94071

1. 研究基础:工业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工业遗产的概念起源于工业考古学,主要强调对工业革命和工业大发展时期物质性工业遗迹和遗物的鉴定和保护 [1] 。工业考古学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不仅提高了人们对于工业遗产的关注度,还在欧美形成了一股工业遗产保护的热潮。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UNESCO) 2001年发布了一份关于世界遗产名单和备选名单中工业遗产分析的报告(Global Strategy Studies: Industrial Heritage Analysis-World Heritage List and Tentative List),界定了工业遗产的范围“不仅包括磨坊和工厂,而且包含由新技术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工程意义上的成就,如新石器时代燧石矿、罗马时代的沟渠、企业生活区、运河、铁路、桥梁以及交通运输和电力工程等其他形式”,同时指出工业遗产贯穿人类发展的所有阶段,包括了史前时代、中世纪以及19至20世纪的工业革命阶段 [2] 。2003年,第一份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共识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在俄罗斯发布,宪章中将工业遗产定义为:“由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和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组成,包括建筑和机械、车间、磨坊和制造厂,矿厂及其选矿和冶炼的矿区,仓库和商店,能源生产传输和利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例如住宅区,宗教场地及教育部门等 [3] 。”

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认识和研究的逐步加深,工业遗产的概念也变得更为广泛。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通过了关于工业遗产、构筑物、区域和景观的保护的联合准则——都柏林准则(The Dublin Principles),其官方中文翻译版 [4] 明确了工业遗产的定义范围及外延:

“工业遗产包括遗址、构筑物、复合体、区域和景观,以及相关的机械、物件或档案,作为过去曾经有过或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业生产、原材料提取、商品化以及相关的能源和运输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证据。工业遗产反映了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深刻联系:无论工业流程是原始的还是现代的,均依赖于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网络等自然资源,以生产产品并分销产品至更广阔的市场。工业遗产分为有形遗产,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遗产,和无形遗产的维度,例如技术工艺知识、工作组织和工人组织,以及复杂的社会和文化传统,这些文化财富塑造了社群生活,给整个社会和全世界带来了结构性改变。”

工业遗产的概念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从建筑和遗址到区域和景观,从“静态遗产”到“活态遗产” [5] ,将工业遗产的保护推向了一个个新的高潮,特别是2012年ITCCHI通过的《亚洲工业遗产台北宣言》(Taipei Declaration for Asian Industrial Heritage),强调了亚洲工业发展进程与西方不同,应将工业遗产的范围拓宽至工业革命前后的时期中技术、设备、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的部分,逐步认识亚洲的工业遗产见证了其现代化的过程,是国家认同和民族历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工业遗产还体现在工业化进程中劳动人民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的历史、记忆和故事 [6] 。所以,工业遗产概念在亚洲地区也将更加灵活和适应当地人民的需要。

我国工业遗产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是紧跟随着国际脚步。早在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上就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城市化加速进程中的工业遗产保护》 [7] ,其中强调了工业遗产保护的背景是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旧工业区逐渐荒废,工业建筑和旧址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并极速消失。同年国家文物局下达《关于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通知》(文物保发〔2006〕10号)指出“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持和彰显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论坛建议和通知内容来看,国家层面对工业遗产的认知还停留在城市区域,乡村中的工业遗产并没有在强调保护的范围之内。

但纵观整个工业遗产概念扩展的过程,国际上并没有特别强调工业遗产的地域概念,而是在不断拓展工业遗产的边界,力图将工业遗产的范围扩展至整个人类工业文明遗存,并将其所影响的地域、社区及人群广泛地融入到这个概念中来。周慧等人对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中“乡村类世界遗产地”进行了不同类型的解析,将其分为历史村落型和产业景观型两种类型,其中“产业景观型突出乡村内由于农业、工业和矿业生产等人类活动而与自然环境形成的不可再生的文化景观” [8] 。而我国关于乡村区域工业遗产的研究相对贫乏,主要是针对乡村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途径的探索,及其旅游价值的探讨 [9] ,而一些针对三线工业遗产的论文中也涉及到乡村地区三线建设工程遗存的现状及利用的论述 [10] 。

从前工业革命时代到后工业时代,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从被动求生到主动探索阶段,从侧重国防工业建设到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化的特殊发展历程成就了其独特的工业文化。乡村工业遗存作为工业文化的见证,是中国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一些逐渐被废弃的乡村工业遗产正在面临着被毁坏并消失的风险。鉴于此,我们更应该将工业遗产研究的重心从城市转向乡村。

2. 研究出发点: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解析

(一) 云南工业遗产资源的形成

云南工业发展得益于丰富的自然和矿藏资源。广义上来说早期的制陶业、制盐业、制茶业等加工工业都属于工业的范围;工业革命后以现代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大型工业企业在也20世纪的云南出现,形成了云南早期工业萌芽;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加大对云南工业建设的投资形成了云南工业建设的高潮,并留下了大量工业遗产资源。

前工业化时云南工业主要涉及金属冶炼业,制盐业,制茶业等。金属冶炼业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云南生产的铜、锡产品还运往古蜀国与中原地区,成为其制造青铜器的主要矿料来源 [11] ”,涉及分布在滇池周围的青铜文化区 [12] ,主要为出土青铜器文物并保存在各个博物馆中。明清时期,云南工业纳入了中央政府一体化的进程中,最典型的就是铸币工业的形成及规模化发展 [13] ,铸币用的铜矿原料经过选矿、开采、铸成货币,再通过人背马驼、漕运船运和马车官道等运输方式经过数千公里从东川府运入京城 [14] ,东川及周边地区的铜矿成为当时中国货币制造业的命脉,时至今日,东川地区仍有部分清代冶矿点遗存。此外,云南的自然资源为形成云南加工工业提供了基础,例如在黑井、石羊等古镇保存的古法制盐工艺及作坊,在滇南茶马古道起点一带的古法制茶工艺和作坊等,都是工业遗存资源的组成。

云南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除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带来矿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外,一系列围绕交通变革带来的工业发展也不同程度促进了云南近代工业化进程。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云南采矿业的重心从铜矿转向了锡矿,个旧锡矿成为各种资本掠夺重心。随着滇越铁路的建成,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加速了沿线煤矿、锡矿等自然资源开采其他具有现代技术装备的企业也随之产生,如昆明耀龙电灯公司的石龙坝发电厂、蒙自大光、开远通明、河口汉光等电灯公司。“到1930年前后,使用机器生产的电力、工矿业厂数已有二、三十家……基本集中于昆明 [15] ”,昆明已经成为云南工业化建设的中心城市。1935年个碧临屏铁路建成通车,滇南地区以个旧–开远–蒙自为中心的工业城市群开始萌芽,但工业化进程因战争而停滞。1941年后因国防工业需要,一些大型企业从沿海和中部重工业城市迁至抗战大后方 [16] ,例如著名的中央机器制造厂先后在昆明建成了金属冶炼厂、锅炉厂、内燃机厂、发电机厂、工具机厂、纺纱机厂和普通机器厂等分厂 [17] ,并创下中国机械工业许多第一。

1949年后为了改变地区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加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步伐,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8)将经济建设投资向内地倾斜,云南锡业公司、开远火电厂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云南改建、扩建和新建,形成了国家对云南工业建设的第一次大规模投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成昆、贵昆铁路为先导,以国防军工为重点,配套建设冶金、有色、机械、煤炭、电力、化工、森工、建材等工业”为内容的“三线建设”又一次推进了云南工业的发展,主要建设钢铁工业、兵器工业、电子工业、船舶工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到改革开放初期,云南共布点建设了164个三线企事业单位,其中,军工企事业单位38个,民用企事业单位126个(不包括铁路、公路和邮电) [18] ,1983年底,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以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对“三线建设”调整改造,主要是“脱险搬迁”的布局调整,将一大批所处地段自然条件差、不利于生产的企业从乡村迁移到大中城市或交通沿线 [19] ,很多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存就这样被遗弃在了乡村区域。

(二) 云南工业遗产资源的特点

1) 云南工业遗产资源历史跨度时间长,能完整反映云南工业史和工业文化。从古代的制盐业、制茶业到近代的金属冶炼业,再到现在的机器制造、能源生产等工业部门,特别是交通运输类的工业遗产资源贯穿了云南工业发展的整个脉络,见证云南历史的兴衰。

2) 云南工业遗产资源大多位于乡村,一是公路、铁路等交通运输类项目主要是起到连接城市的作用,由于城市发展速度快,很多遗存在城市变迁中消失,所以这类工业遗产主要保存在乡村区域;二是资源依赖性强的工业在靠近自然资源且对城市污染小的乡村中,特别是采矿冶炼点主要分布在山区;三是三线建设时期要求在乡村区域内建设工业,但后期战略调整后又将这些工厂迁入城镇,在乡村区域遗留了大量遗存。

3) 云南近代工业遗产资源主要分布在环滇池带和沿铁路线周围,建设时期由于技术条件或者隐蔽建厂的要求,遗址和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环滇池带”主要是指抗战时期由华北、华中,华南沿海地区的城市迁入昆明的工业企业等,形成了海口、马街、茨坝和昆明市区四大工业基地 [20] 。“沿铁路线”主要是指滇越铁路促进云南近现代工业发展,形成了滇越铁路沿线矿业经济带 [21] ,为大型机器设备运输提供便利,推动沿线矿业发展。

(三) 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构成

通过梳理云南工业遗产资源形成过程,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产资源。我国对工业遗产资源认定经历了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工业遗迹首先属于国家文物局的管理范畴,工业遗址发掘的文物已经保存至博物馆,无法移动的遗迹成为国家级、省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的工业遗产到2006年才出现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增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项目中。文物保护的概念停留在对工业遗产个体建筑保护的范畴,而文化遗产的概念涉及到了对工业遗产的整体保护。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根据《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和《关于开展国家工业遗产认定试点申报工作的通知》(工信厅产业函〔2017〕455号),在辽宁、浙江、江西、山东、湖北、重庆和陕西等省市开展试点工作”,并在年底发布了第一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2018年1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联合发布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以及国家级、省级认定的工业遗产项目对云南位于乡村区域内工业遗产资源进行整理如下:

1) 交通运输类:主要包括与铁路、公路、航空等位于乡村区域的桥梁、隧道、车站及附属建筑物等,例如滇越铁路、个碧临屏铁路、滇缅铁路、成昆铁路、贵昆铁路、滇缅公路、碧河公路、铜运古道、开远长虹桥、云南驿机场等;

2) 水利电力类:主要指在城市周边乡村区域的水库、水电站等水利及发电设施以及一些乡村区域遗存的古代水害治理工程等,如石龙坝水电站、开远南桥水电站、黑井庆安堤等;

3) 能源制造类:从明清时期土法冶炼遗址到建国初期和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能源开采冶炼主要涉及铜、铁、锡、煤等矿业,制造业主要指机械、电机、光学仪器、航天工业等;

4) 制盐业和制茶业等前工业化时期的工业遗存等。

3. 研究切入点: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与乡村旅游的契合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一般来说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包括乡村自然风光旅游;农庄或农场旅游;乡村民俗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 [22] 。”位于乡村区域的云南工业遗产资源不仅符合区域条件,其特点也契合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内涵“乡村性” [23] 。

(一) 乡村工业遗产是发展云南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之一

乡村工业遗产资源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类型之一,工业类乡村旅游由机械、仓库、车间、工厂、矿山以及与之相关社会活动要素,明显区别于由村舍、耕种方式农田景观等要素组成的农业乡村旅游 [24] ,这两类乡村旅游的类型都是乡村旅游多样性的体现,能较好的反映乡村旅游的丰富种类和广泛地域。

位于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螳螂川上游的石龙坝水电站,是利用落差建造的引水式水电站,1912年建成,距今有近百年的历史,2010年被国家能源局授予“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称号。石龙坝水电站分别在1987年、1993年、2006年成为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石龙坝电站修缮方案的批复》内容对水电站内的文物进行修缮 [25] ,并在2008年12月12日成立了中国水电博物馆,将石龙坝水电站办公大楼改建成文物陈列室,用文字与实物向游客讲述着这座百年水电站一路走来的故事。石龙坝水电站现存主要工业遗存有两台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水轮发电机以及德国海登海姆的伏依特公司生产的水轮机、耀龙电力公司抽水机房(第五批西山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块石碑(分别记述商办云南耀龙电灯公司石龙坝工程的修建过程、开办石龙坝电灯公司工程人员及工匠头人姓名和石龙坝电站建设中的全部银钱开支)、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防空洞、炸弹坑等。石龙坝水电站从科学、社会、文化价值 [26] 方面体现其在中国水电工业史中的价值,并先后录入了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和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石龙坝水电站所在的螳螂川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如河上洞峡谷风景区、金色螳螂川景区、青龙峡风景区、安宁温泉等,石龙坝水电站作为工业遗产资源使乡村旅游内容更加饱满,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二) 体现富有工业气息的云南乡村文化

乡村工业遗产是一个时代工业进程的体现,反映了乡村社会经济变迁,记录了乡村社区居民的一代集体记忆,“见证了农村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27] ”,是乡村经济发展史不可或缺的内容,展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禄丰县黑井镇1995年就被云南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名镇”,随后又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它的历史和盐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黑井采盐的历史始于唐代,到1937年时有盐井42口 [28] ,但此后因战争和现代制盐业的兴起,黑井制盐业逐渐衰落并被人们遗忘,而黑井古镇风貌确由交通条件限制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因盐而兴的黑井古镇,深受盐商文化的影响,传统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风格,古道及路边店铺式样在讲述着它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镇的历史。作为禄丰县的文物大镇,境内有21处文物保护单位,从民居大院到节孝总坊,从佛教、道教寺庙到儒家文庙,从古塔到古戏台、从碑刻到石,这些传统乡村文化体现了黑井的厚重与文明,同时黑井还拥有一座红砂石建成防治泥石流的防护工程——庆安堤,它和境内的古盐井和制盐作坊成为黑井乡村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黑井这个千年盐都有着区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镇的独特魅力。1971年建成通车的成昆铁路穿越黑井镇全境,让黑井的文化景观又打上了铁路遗产的烙印,黑井镇北边建有长1382米,高近40米的龙骨甸大桥,黑井镇境内建有铁道兵烈士陵园,成昆铁路已经成为黑井景观的一个部分。目前,列车提速和改点之后,昆明铁路局6161/2次普速旅客列车成停靠黑井站的唯一列车,也是到黑井古镇最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如今成昆线复线即将建成,这个三线建设重点工程的部分铁路线也将成为遗产。黑井古镇因盐而兴因盐而衰,又因盐文化遗存旅游而换发新的生机。

(三) 构成云南乡村景观的重要部分

乡村的工业文化遗产也是乡村景观的一个部分,乡村工业建筑、工具和器具在形成时就具有了无法替代的区域特色,表现了区域地方特色的产业风貌,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构成了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乡村景观空间,乡村旅游是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维护乡村景观的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也是工业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价值体现。

个碧临屏铁路是在滇越铁路建成后催生的一条中国民营铁路。1914年开工,全线历时21年完工,铁路为节省成本以寸轨为轨距,当地人都亲切的称它为“小火车”,车站修建和滇越铁路的样式风格保持统一却又融入了飞檐式屋顶和梁柱的中国式建筑风格,铁路沿线经过蒙自、个旧、建水、石屏等滇南重要城镇,也是风景相当优美一段火车线路。2014年,建水县人民政府与昆明铁路局达成了合作意向,依托个碧临屏铁路建水段铁路资源,启动建水古城至团山米轨旅游小火车项目。建水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2015年5月1日正式开通建水到团山的铁路旅游线路,目前“建水小火车”有临安站、双龙桥站、乡会桥站和团山站四个站,铁轨将临安镇和西庄镇的众多风景名胜连接在一起。通过乘坐小火车,游客可以欣赏到沿途优美的乡村景观,领略建水独特的古寺古庙古楼、古井古桥古阁等众多文物古迹,并最终到达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的团山村。建水小火车沿线还将打造包括购物餐饮的露天休闲广场、米轨铁路文化广场、个碧石铁路博物馆、油菜花和玫瑰花田、绿色时光隧道等 [29] ,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线。个碧临屏铁路和沿线穿越滇南乡村风光,不仅将线路周边的优美景致完整的呈现在游客面前,又将乡村旅游中的不经景点串联在一起,同时还宣传了地方特有的工业遗产资源。建水打造的旅游观光小火车,对建水及周边乡村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是保护乡村传统风貌的一个重要部分,让乡村旅游的内涵和产品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更具文化魅力。

4. 研究着力点: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旅游开发适宜性分析

(一) 丰富云南旅游资源类型

二十一世纪初,云南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建设,到2009年底,云南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云南旅游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08~2015)》助推了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2016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未来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方向、新目标和新要求。云南省统计局2019年初发布统计数据表明:“2018年,全省接待海外游客706.1万人次,同比增长5.75%。接待国内旅游者6.81亿人次,同比增长20.24%;全省共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991.44亿元,同比增长29.89% [30] ”云南作为旅游大省,共有140家国家级3A及以上景区(截止2018年底),但含有工业遗产资源的景区屈指可数。对云南乡村工业遗产资源梳理后发现,开发成景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大多集中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如滇越铁路碧色寨历史文化公园、建水小火车游、人字桥风景区、开远城市轨道交通(开远站-大塔站)、河口滇越铁路桥等,其他还有黑井古镇旅游景区、滇缅铁路遗址公园、东川泥石流地质公园、石龙坝水电站,并没有形成气候。乡村工业遗产是对云南旅游资源在数量和类型上的补充,有助于“提升传统旅游产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 [31] ”,深度挖掘云南旅游业的独特性,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 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

云南乡村工业资源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可达性较差,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很难成为收大众欢迎且质量较高的风景区。以滇越铁路五家寨人字桥为例,2003年客运停开后只能通过公路到达景点,从云南省会昆明出发全程357公里,自驾车需要五个半小时才能到达人字桥风景区;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则要花费更长的时间:首先从昆明乘坐四个半小时的火车到屏边县城,转乘一个半小时的客车至湾塘乡,然后再换乘面包车,一个小时到达人字桥村,并没有专门的旅游列车,漫长的旅途以及长时间的等候和转车,很难让游客有一个良好的旅游体验,没有办法让游客完全体验乡村旅游的休闲性。而位于人字桥风景区旁的人字桥村仍是云南省重点扶贫村,村内仅有两家经营餐馆生意,一家小卖部,没有提供住宿,进村的道路仍是弹石路面,路窄处仅供一车通行,如遇雨天道路更加崎岖泥泞。发展乡村旅游正好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内容 [32]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任务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发展不仅能推动乡村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迎接游客还需要建设文明乡村改善村容村貌,同时以工业遗产资源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对工业遗产认知观念的变化

工业遗产的概念对于国人来说还很生疏,特别是中国近代史掺杂着半封建化和半殖民化的影子,早期工业化复杂的背景让人们不愿提起这段历史,也让人们忘记这是应该重新认识和保护的遗产,而工业往往给人们一种又脏又灰的印象,很难和“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的旅游联系起来,当人们看见废弃的铁路桥墩、荒无人烟的工厂、没有火车停靠的火车站时,很少有人想到她们是一种遗产。但如今这种观念正在逐渐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遗产作为记录工业化进程的遗迹,是一代人的记忆,是值得关注和保护的历史。工业遗产的概念正在逐渐扩宽,人们关注的也不仅是物质文化的工业遗产,也关注到工业遗产所蕴含的工业文化内涵。个旧鸡街火车站是个碧临屏铁路上的著名站点,站内存有米轨和寸轨线路,七十年代寸轨改米轨大量被废弃的寸轨轨道长期躺在鸡街火车站内被挪作他用,或是建成电线杆或是当做废铁卖掉。到九十年代,铁路全面停运后,鸡街火车站也被废弃。2006年鸡街火车站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刚开始周围居民对此并不理解,仍然占用或拆毁车站建筑,但笔者在2011年5月和2019年2月两次到访个旧鸡街火车站,近八年的时间这个火车站都没有什么变化,成为一个保存较为完好的乡村工业遗产区域,保存旅游开发的必要条件。

(四) 工业遗产旅游的兴起

工业考古学的兴起促进了“工业遗产”意识的发展,大量旧厂房和旧机器设备以博物馆的形式被保存下来,见证了人类工业文明的辉煌和地区工业发展的历史,很多对此感兴趣的人们参观了这些被保留下来的工业文物而形成了最初的工业遗产旅游形态。1986年,工业革命爆发地英国铁桥博物馆城(The Ironbridge Gorge)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名单(World Heritage List)中最早的工业遗产项目,每年吸引着六十万参观者 [33] 。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兴起于城市,资本和创意结合后的城市工业遗产改变用途成为博物馆、购物综合体、文化创意园等,并成为城市标志和旅游场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也让人们越来越怀念过去,乡村工业遗产往往迎合的现代人对于“怀旧”(nostagia)以及乡村田园风光的美好向往,其保留程度高和真实性强的特点更加符合现代人对于旅游的需求。

位于蒙自市北郊十多公里处的碧色寨车站曾是滇越铁路上的特等车站,由于米轨和寸轨交接以及在蒙自设有海关,这个小村镇在那时成为了名不见经传的“东方小巴黎”。随着90年代个碧临屏铁路停运以及滇越铁路提速等原因,碧色寨车站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在一些摄影家的镜头中才能看见这个曾经有着辉煌历史的小站。2018年年初,一部《芳华》再次点燃了这个曾经安静过的小镇,游客纷至沓来。碧色寨除了保留完整的车站建筑以外还留下了一批铁路职工住房以及当时商贾云集时的酒店、公司等旧址,还有一块高原红土网球场也被翻新出来。从一开始只有车站旁一家小卖铺到现在村里的人几乎都到铁路旁去卖水或是小吃;从站房建筑没有人管理到现在一幢一幢的房子被翻新;从没有任何公共休憩空间到建成的小花园和雕塑广场,乡村工业遗产正在彰显其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五) 以乡村工业遗产带动周边旅游资源整体建设

乡村工业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能够凸显地方特色和文化精神,同时推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昆明海口老工业基地,作为抗战时期建成、三线建设时期发展的工业基地,众多辉煌历史:云南光学仪器厂和西南仪器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生产的军用双筒望远镜和第一架80公分测远镜;云南水泥厂生产出云南第一袋水泥;还有云南磷肥厂等一批企业;这里还诞生了享誉东南亚的春花牌自行车。目前有工业遗存为云光博物馆,云南水泥厂立窑等,

当时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现已成为校舍。2019年1月《昆明市西山区海口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公示,海口工业基地将形成“一心一带、多点多轴圈层”的规划结构,“依托中国第一架望远镜、第一只红外变像管等数十个光学工业第一打造的云光博物馆,展现了工业文明和特色;依托山冲社区和周边石头城建设的海口山冲公园,打造了集休闲、文化、展览为一体的场所 [34] ”,以工业遗产带动老工业基地新一轮的腾飞。

5. 结语:发挥云南乡村工业旅游资源潜力

工业遗产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应注意乡村旅游的平衡发展,多关注工业文化遗产这一类“弱势群体”,注重乡村景观的完整性,促进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云南工业发展的特殊历史沿革使得云南工业遗产大多保存在乡村之中,云南乡村工业遗产是见证云南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云南旅游资源发展多集中于自然环境和民族风情,或多或少会威胁到工业遗产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健康发展,且一直是处在被忽视的状态。

2018年初,首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发布带动了新一波工业遗产旅游的高潮。同年3月,云南省工信委正式下文展开全省范围内的工业文化遗产普查,各级政府、各类企业也在着力清查管辖范围内的工业文化遗产,这次政府层面的行为无疑为对推动工业遗产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要抓住工业遗产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盘活乡村工业遗产资源,优化乡村工业遗产资源的开发环境,从乡村工业精神和文化入手,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不平衡发展,凸显工业遗产资源在乡村旅游中的独特价值,让云南乡村工业遗产成为云南旅游焕发活力的一张新名片。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老年人群消费需求驱动下冬季避寒旅游地生态适宜度研究” [41561031]云南大学资环学院基金“中国云南与德国乡村生态旅游比较研究” [2013CG003]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昆明地区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分级研究”阶段性成果(2018JS358)。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Palmer, M. and Neacerson, P. (1998) Industrial Archae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Routledge, London, New York, 141.
[2] Faslser, M. (2001) Is Industrial Heritage under-Represent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Global Strategy Studies Industrial Heritage Analysis (World Heritage List and Tentative List), UNESCO, 9.
[3] TICCIH (2003) The Nizhny Tagil Chap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
https://www.icomos.org/18thapril/2006/nizhny-tagil-charter-e.pdf
[4] TICCIH (2011) Principl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 Sites, Structures, Areas and Landscapes, The Dublin Principles.
http://ticcih.org/%E9%83%BD%E6%9F%8F%E6%9E%97%E5%87%86%E5%88%99-the-dublin-principles/
[5] 季宏. “下塔吉尔宪章”之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理念的嬗变——以“都柏林原则”与“台北亚洲工业遗产宣言”为例[J]. 新建筑, 2017(5): 74-77.
[6] TICCIH (2012) Taipei Declaration for Asian Industrial Heritage.
http://ticcih.org/about/charter/taipei-declaration-for-asian-industrial-heritage/
[7] 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J]. 建筑创作, 2006(8): 199-200.
[8] 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J]. 地理研究, 2015, 34(5): 991-1000.
[9] 王慧, 韩福文. 我国农村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利用[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7): 85-89.
[10] 张明宇. “共生思想”下川渝地区三线工业遗产更新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15.
[11] 杨寿川. 云南矿业开发史[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12.
[12] 陈征平. 云南工业史[M].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3] 程振洲. 清代(1660-1855年)云南铸币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大学, 2014.
[14] Dieball, S., Specht, R. and Rosner, H.-J. (2013) Geographical Dimensions of Mining and Transport: Case Studies in mountainous Yunnan. In: Nanny Kim-Mining, Monies,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Societies East Asia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Brill, Leiden.
[15] 陈征平. 滇越铁路与云南早期工业化的起步[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0, 16(5): 73-78.
[16] 李学通. 抗日战争时期后方工业建设研究[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15.
[17] 卜保怡. 寻访昆明抗战旧址[M].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 2012.
[18] 晁丽华. 三线建设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J]. 昆明学院学报, 2007, 29(1): 85-87.
[19] 晁丽华. 云南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研究[J]. 红河学院学报, 2007, 5(4): 31-34.
[20] 高雪梅, 丁娟. 昆明工业遗产的历史、现状及其保护[C]//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1] 谭刚. 滇越铁路与云南矿业开发(1910-1940)[J].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0(1): 69-81.
[22] 何景明, 李立华.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8(5): 125-128.
[23] 谢天慧.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11): 2715-2720.
[24] 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J]. 地理研究, 2015, 34(5): 991-1000.
[25] 云南省文化厅网站[EB/OL].
http://www.whyn.gov.cn/protect/view/70/66, 2019-08-01.
[26] 孔芳芳, 诸锡斌. 石龙坝水电站工业遗产保护初探[J]. 改革与开放, 2014(9): 79-80.
[27] 王慧, 韩福文. 我国农村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利用[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7): 85-89.
[28] 赵小平. 云南黑井盐文化及其保护与开发[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22(5): 105-112.
[29] 云南网新闻[EB/OL].
http://travel.yunnan.cn/html/2015-04/17/content_3695766.htm, 2019-08-01.
[30] 云南省统计局. 2018年云南经济发展综述[EO].
http://www.stats.yn.gov.cn/tjsj/jjxx/201901/t20190128_837565.html, 2019-01-28.
[31] 云南省旅游发展改革委员会. “云南省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 [Z]. 2016: 22.
[32] 范建华.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J]. 思想战线, 2018, 44(3): 149-163.
[33]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网站[EB/OL].
https://whc.unesco.org/en/list/371/, 2019-08-01.
[34] 昆明海口工业园深挖地方人文资源[N]. 昆明日报, 2019-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