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与党的群众路线
Discussion about “People-Centered” and Party’s Mass Line
DOI: 10.12677/ASS.2019.810240, PDF, HTML, XML, 下载: 759  浏览: 7,645 
作者: 高也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People-Centered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Mass Line
摘要: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成功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的工作方法。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adhering to the people as the center”. This concept has a profound source of Marxist theory, a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the mass lin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 summary of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its 70 years ruling, and a work method th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ust continue to uphold and carry forward aft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文章引用:高也辽. 论“以人民为中心”与党的群众路线[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0): 1758-176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10240

1. 引言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1]。这个论述,是对党执政7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2.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

2.1.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英雄史观独占统治地位,虽然历史上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比较开明的帝王,多少具有某种重民、贵民的思想因素,如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思想并不是唯物主义的,所谓“贵民”归根到底是以维护和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以承认统治和服从关系的天然合理性为前提的。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才第一次真正、彻底、全面、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列宁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时指出:“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2]。经典作家关于群众观点的论述,为群众史观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则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和生产力诸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劳动者,因而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革命时期表现出巨大的革命性,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飞跃。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求得真正的解放和幸福,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先锋队——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来实现。

2.2. 群众路线是党对群众史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党的根本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共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党根据党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提到要注意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他说:“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4]。1945年,党的七大特别强调指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从此作为党的根本路线写入党章。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再次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 [5]。由此可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工作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现在,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党解决的问题不少,好的办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谁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谁就有力量,有智慧,有办法,就能够经受考验,战胜困难,做出突出的成绩。我们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真正走群众路线。

2.3. “以人民为中心”是群众路线的本质体现

群众路线实际上是为了解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如何做的问题。执政为民在本质上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其核心是为“民”执政,这里的民,具有广泛的涵义,它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共产党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6]。同剥削阶级政党相反,无产阶级执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党的性质和纲领也决定了党所奋斗和所争取的一切完全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正因为党执政是为了人民,那么“执政为民”实际上也内含着依靠谁和如何做的问题。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要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要求和意见,努力把群众的经验总结出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依靠群众加以解决。

3.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依据是中国共产党70年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是党执政为民的经验总结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特别是由于“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就使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又由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7]。因此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总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党成立98年辉煌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对党执政70年执政基本规律的总结,它的实质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2. 历史经验表明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党应该怎样执政,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周期率的支配,“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中国共产党如何执政及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历史的发展要求党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离不开党。党执政以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因此,永远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一个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党执政70年的历史表明: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各种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就会顺利前进,反之则会徘徊甚至停滞不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只要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党就真正代表了人民,就一定能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4.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

4.1.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处于基础、主导和决定的地位。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但是,在现实中,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并不算完成。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把这一认识过程具体深化为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8]。可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2.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有了执政为民的宗旨,还必须解决实践途径问题,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另一重要内容,也是党必须坚持和掌握的科学工作方法。只有坚持这一工作方法,才能真正坚持“执政为民”。因为要做到“执政为民”,首先必须了解“民”需要什么,什么是群众最关心和最需要满足的,以及这些需要和满足应该如何做到和如何维护,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现阶段,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要是最大的需要,这就要求党必须把经济建设置于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也会突显出来,这就要求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文化等领域的建设。要做到“执政为民”,党的方针政策也必须从群众中来。它们是否正确,不能主观臆断,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被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才能坚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坚持这一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也才真正体现了党执政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有能力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了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9],以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3. “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由于“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10]。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必须永远坚持和发扬。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认识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11],为此,继续坚持和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就必须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就“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 [10]。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就必须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的问题,这应成为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因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 [12]。所以,不根除腐败,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5. 结论

总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进程中,只要我们始终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解决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1.
[2] 列宁选集(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25.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031.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8+138.
[5] 邓小平文选(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1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83.
[7]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0-11.
[8] 毛泽东选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899.
[9]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1.
[10]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66.
[11] 江泽民文选(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80.
[12] 习近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