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随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产生,它是指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综合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 。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就是在传统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作为职业院校,要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旅游管理者,更应该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意义。本文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导游基础知识》为例,探讨一下如何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结合,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2. 课程思政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提升学校的就业率。职业素养高的毕业生容易找到心仪的工作,就业后也能快速适应岗位的需要,独立完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很好的与同事和游客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从长远看,高职业素养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学校就业率,也影响整个学校的发展 [2] 。
其次,有助于改善旅游行业的作风。导游工作者在工作中要面对很多关系,如:导游与饭店工作人员、导游与酒店工作人员、导游与司机、导游与景区工作人员、导游与购物店工作人员、导游与娱乐行业工作人员、导游与游客之间的关系等。这里的所有关系主体都是人,可塑性很强,但不稳定因素也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是这些关系的未来当事人,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很重要,而课程思政无疑会有益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第三,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促进旅游行业健康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育人者先自育,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这些都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师们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和加强自身的综合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因此,无论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还是对我国的旅游行业而言,课程思政都是一件大好事。
3.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现实境遇
3.1. 思想课程教育“两层皮”,严重脱节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仍然被认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思政课程“孤岛”化现象严重 [3] 。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激活和利用。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主动钻研的意识不够。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部分教师自身的德育意识和德育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有些教师尝试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授课中,但是形式生硬,为了思政而讲思政,学生也会觉得莫名其妙,从心底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不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常常与专业素质教育相脱节。授课教师很少会结合旅游管理的专业背景来讲授旅游管理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什么,学生更不会主动思考自己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来应对未来职场的需求,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社会上也一样,部分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坚持经济利益至上,使旅游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忽视自身素养的提高,只关注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意识不到自己工作岗位的责任和义务。然而,事实上,中国的发展对旅游管理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期待是非常迫切的,好的职业素质关系到旅游业能否健康发展 [4] 。因此,在校园课堂上加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应该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和体现。二者结合得好,才能最终解决“社会需求高素质旅游管理者与旅游管理学生缺乏职业素养”之间的矛盾。
3.2.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协同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思政教育间缺乏协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缺乏有机协同。思政课教师在教授旅游专业学生依然使用老旧传统的思政理论和案例,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专业学生在课程上缺乏共鸣;专业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时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或者不知道该如何讲思政内容融入到课程中 [5] 。
二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协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我为中心,想当然地把一些基本的思政内容加入课堂中来,没有兼顾到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和协调,没有仔细钻研本课程的特色思政元素,导致很多相似的思政理论被生硬地一遍又一遍地灌输到学生耳朵里,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三是学校的专业理论学习与校外的社会实践学习缺乏有机协同。全过程育人强调从学生入学伊始,到在校期间,在到毕业甚至是工作,都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思想政治主阵地的功能,不放过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环节。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有一部分时间是不在学校的 [6] 。由于学校和实习单位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学生的实习期成为课程思政的真空期。学校放松了对学生思政教育,实习单位以经济利益为根本,无视学生的思政教育。
3.3.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手段单一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开展并不充分,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专业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想的有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给主体单一,仅限于课堂九十分钟内的思政传播,形式生搬硬套,讲解脱离实际,内容平淡无奇,难以实现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精准供给”。课堂上重理论轻育人,重“线下”轻“线上”,重知识掌握轻心灵启迪,重直入主题轻巧妙嵌入,重课堂教学轻课外跟踪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而言,在信息量如此丰富的当下,简单的讲解已经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别提对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获得耳目一新的生理体验感、茅塞顿开的心理收获感、酣畅淋漓的思想满足感,难以形成同频共振的使命感和躬行实践的成就感 [7] 。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创造性地拓宽专业课程思政的教育手段,更加高效精准地传播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黏性和内容吸引力,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着重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8] 。
4. 职业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途径——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
旅游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客观认识世界,学会如何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懂得互相理解和换位思考,从而完善自我。这种教学方式既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必然需求,是实现专业课与思想政治元素的统一。下面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例,探索一下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4.1. 强化意识,逐步树立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
教师是立德树人实施的主体,承担了教书育人双重职责,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9] 。首先学校、院系等层面应该强化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不断强调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使教师在脑海中逐渐树立自觉钻研课程思政的理念。其次应加强专业能力的培训,很多教师想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但苦于没有典型的案例,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不知道该怎么做,久而久之就逐渐淡忘。《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是导游考试的必考科目,所以所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必设此刻,这也为我们学习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通过讲座、参观、研讨和外派学习等形式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思政的要义。通过强化意识和有效培训,教师从理念和实操上才能逐渐把握时事热点,聚焦主流思潮,学会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教育资源。
4.2. 整合资源,充分挖掘课程背后的思政元素
全员育人强调人员参与的广泛性。这一角度看,讲好一门课就必须跳出一个老师的局限,跳出课程本身的局限,不再满足于之前固化的思政常识。《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专业基础课,内容庞杂,知识面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宗教、民族、建筑、饮食、客源国等都囊括在其范围内。这门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从事导游工作的基本知识,更承担着培养未来导游员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任。
仅凭授课老师一己之力难以将其精髓及其背后的思政元素有效挖掘出来。所以我们要整合资源,跨课程,跨学科,甚至走出校园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有效丰富和完善课程思政的体系。首先与专业内其他课程教师研讨,找到不同课程的特色和侧重点,彼此间形成合力;其次是跨专业寻找课程涉及的相关专业人士进行交流,比如与建筑工程专业专家一起挖掘中国传统建筑背后所蕴含的精益求进的工匠精神,邀请相关学科专家到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与知名餐饮、老字号等当地餐饮企业一起探究诚信经营,服务至上的中国传统待客之道;从老师到专家学者再到具体的管理者,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3. 因“材”施教,构建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这里因“材”施教,我们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设计:一是根据《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即教材基本框架,根据不同单元来设计课程思政的要素(横向)。做到彼此呼应,特色鲜明,与时俱进,主题突出(表1)。比如讲授中国书法艺术,学生们能体会书法中蕴含的东方美学观和艺术观,包含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陶瓷器、丝织刺绣品、雕刻艺术品所揭示的情感、思想与精神,使学生们获得生命的启示,也能感受到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策略,感受到传承与发展中国的主旋律,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的神圣使命。再比如:我们引导学生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迁,让学生们感受崭新的时代,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课堂上,我们让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的国家在交通、住房、饮食、服装等有哪些改变,引领学生从自身的“吃、住、行、游、购、娱”来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变化,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stablishment plan fo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our Guides”
表1. 《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思政设立方案
二是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职业素养要求来设计(纵向)。大学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思政设计必须以人为本。《导游基础知识》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都会设在第一学期开课。大一新生的特点是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充满新鲜感,自律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设计上,我们坚持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循序渐进设计职业素养成长的三个层次(图1)。第一层次,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旅游,旅游业的现状如何,在脑海中对旅游业形成初步的概念,树立职业观念;第二层次,通过课程中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名山大川,精湛的传统艺术等知识点的讲解潜移默地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同时邀请专家和管理者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第三层次是学以致用,结合学校的专业认知实习,通过参观景区了解真正的岗位素质要求,通过“我的美丽家乡”等模拟讲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Figure 1. Design for professional literacy curriculum system
图1. 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设计
5. 润物无声,注重创新思政教育的渠道和手段
专业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德育意识和敏感度,充分备课,运用智慧,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来深度挖掘。对于显性内容,教师不宜特意整理出来进行系统的传授,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把课程思政变成专门的思政。相反,而是应该把教学内容中与思政有关的因素通过间接或隐性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去体会和感悟。比如,在讲到秦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丝绸之路命名的由来,一起在地图上查找丝绸之路路线。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欧亚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结合习主席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党的热爱。这样一来,就起到了很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同时注重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课堂上,教师除了课堂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 [10] 。教学过程中,通过同学们结成的小组,实现相互帮助和共同进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会相互关心和包容,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沟通和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外,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等构建交流学习平台(图2),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整合线下线上学习资源,通过行业动态、主题学习等多样模块的设计丰富专业课程思政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师生间全时段互动交流,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黏性,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

Figure 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Platform Module
图2. 思想政治学习平台模块
6. 结语
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落实,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面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大环境,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审视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将爱岗敬业、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进去,逐步强化专业协同,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爱国情怀、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18GLH733)和东北石油大学青年基金课题(2018QNQ-14)的研究成果之一。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