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所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化更快,所要进行的选择面更广,要求面对高考选择做出的决策的能力便更强,因此,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水平是高中生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利用主客观条件与信息,对自己各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的过程(Barker, 1998)。个体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能力,为下一阶段的任务奠定基础。有关职业生涯已形成了许多丰富的理论,如生涯发展理论(Super, 1953)、特质因素论(Parsons, 1909)、职业兴趣理论(Holland, 1968)、职业锚理论等,由这些理论可以看出,存在众多因素共同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生涯建构理论(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 CCT) (Savickas, 2002)认为,个体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主观自我与外部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具体的建构内容和结果是因人而异的(Savickas, 1997, 2002, 2005, 2013),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理论的一个核心要素。该理论认为个体职业的发展不仅要探究职业兴趣,还要探究主观的、独特的职业人格,个体职业人格应包含能力、需要、价值观和兴趣等因素,从而借助职业人格形成对职业的自我概念(关翩翩,李敏,2015)。同时Savickas认为,在生涯建构模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受到相应情境因素的影响(如下图1所示)。
该理论的核心为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是个体面对可预期的生涯任务、生涯转折、生涯挫折等重大生涯问题时的准备程度和应对能力(Savickas & Porfeli, 2012),是个体取得成功的必要心理条件,也是实现成功就业、顺利发展职业生涯的核心素养(Hirschi, 2009)。生涯适应力被视为衡量青少年“生涯准备”成功与否的核心指标,是个体应对生涯中的任务、问题、转折甚至是重大事件时的心理资源,也是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从生涯适应力的内涵来讲,这是一种个体在面对不确定事件时对其生涯计划的调整,这种理念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特别是在新高考政策背景下的高中阶段个体,他们更需要应付令人困惑不解的各种选择。关注高中学生的生涯适应力不仅对于其选择大学专业是必要的,而且对其整个生命中的职业决策过程都是必要的。在高中阶段,个体开始关注“我是谁”的问题,开始面对自己的未来,开始计划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探索自己可能的职业机会,并开始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学会为可能出现的困难思考解决的方法。
基于理论,本研究重点关注主动性人格这一动机变量,主动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也被称为“前瞻性人格”,是指个体采取主动行为影响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近年来,主动性人格(proactive personality)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尤其是其与职业生涯各方面的关系(Hou, Wu, & Liu, 2014; Liguori, McLarty, & Muldoon, 2013; Randolph & Dahling, 2013)。研究发现,主动性人格能够显著预测职业发展(Seibert, Crant, & Kraimer, 1999),高分者更积极地参与到职业生涯管理的活动中。Bateman和Crant在之后的研究中将主动性个体与非主动性个体进行了区分:主动性个体不轻易被环境因素所制约,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主动改变环境。他们会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用行动来改变环境。而不主动的个体却表现了相反的特征:常常受到环境的束缚,总是消极应对,很难发现和识别机会,更别说把握机会做出改变了。因此,主动性有助于个体明确目标,继而实现目标,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综上,本研究在高中生、大学生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旨在对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水平三者的关系进行探究,并提出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生涯教育的建设性意见。
2. 方法
2.1. 样本
选取山东省内一所高中、一所大学,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高中生957人、大学生621人作为被试。回收高中生有效问卷957份,大学生有效问卷621份。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色弱及家族病史。
2.2. 工具
2.2.1. 中学生、大学生主动性量表
采用Bateman等人编制、湖南师范大学文芳(2011)修订的,适用于中国中学生的9项目中学生主动性人格问卷。此问卷为单维结构,7点评分。经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1。《大学生主动性量表》在中学生主动性量表进行语句修改,等值检验结果满足形态等值。
2.2.2. 生涯适应力量表
对赵小云等(2015)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吴洁清,董勇燕等,2016)进行修订,使其适用于中学生。量表共包括35个项目,5点计分。共分为六个维度:生涯调适、生涯好奇、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人际和生涯自信。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15。
2.2.3. 职业生涯规划水平量表
采用金科(2008)编制的《大学生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王鹏等,2017),并将其进行修订成适用于高中生的版本。问卷共有34个题目,5点计分。问卷分成四个维度:生涯探索、生涯决定、生涯行动和评估调整。本研究中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4。
2.3. 数据处理
将在线所得测量数据保存为SPSS软件可以识别的格式并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采用Mplus7.0对假设模型进行中介效应分析以及多组比较分析。
2.4.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使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6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第一个因子解释变异量为25.42%,低于40%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 结果
3.1. 人口学变量情况
发放问卷1598份,回收有效问卷1578份,有效率为98.75%。高中生958人(60.71%),大学生621人(39.29%);男生477人(30.23%),女生1102人(69.77%);农村341人(21.61%),城市1237人(78.39%);学生干部588人(37.26%),非学生干部695人(62.74%)。
3.2. 不同学段学生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水平的现状
被试主动性人格评分情况,大学群体(49.11 ± 6.20)大于高中群体(45.60 ± 8.15),且差异显著(t = −9.691, p < 0.001);被试生涯适应力评分情况,大学群体(23.55 ± 2.62)大于高中群体(22.32 ± 3.60),且差异显著(t = −7.828, p < 0.001);被试生涯规划水平评分情况,大学群体(144.88 ± 15.97)大于高中群体(114.82 ± 19.09),但差异不显著,两个水平相当(t = −0.69, p = 0.945)。详见表1。
3.3. 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与生涯规划水平的之间的相关分析
对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和生涯规划水平进行相关分析(Person)发现,主动性人格与生涯适应力、生涯适应力与生涯规划水平、主动性人格与生涯规划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详见表2。

Table 1. The status quo of proactive personality,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career planning of different segments of subjects ( x ¯ ± SD, score)
表1. 不同学段被试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水平的现状(
± SD,分)

Table 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active personality,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career planning level
表2. 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与生涯规划水平的关系
3.4. 生涯适应力在主动性人格和生涯规划水平之间的中介效应
以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生涯规划水平为因变量,生涯适应力为中介变量,使用Mplus7.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在本研究中,χ2 = 620.320,df = 58,χ2/df = 10.695;CFI = 0.945,TLI = 0.926,SRMR = 0.036,RMSEA = 0.081,模型拟合指标较理想。使用Bootstrap检验,重复取样1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检验结果中介路径的95%的置信区间为[3.075, 27.503]不包括0,说明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成立,且进一步发现,生涯适应力起完全中介作用。
3.5. 学段(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调节作用
为检验学段的调节作用,我们采用Mplus7.0对研究模型进行多群组比较(Multi-group analysis)。首先,建立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基线模型,并验证基线模型的拟合情况(详细拟合指标见表3)。结果表明,两组的拟合指标均良好,表明该模型适合进一步进行多群组比较。
其次,以学段为分组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M0),使所有模型参数在两个分组之间自由估计。随后依次限定两个分组在“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M1)”、“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水平(M2)”、“主动性人格→生涯规划水平(M3)”三条路径上参数相等,如果自由估计模型(M0)与限定参数模型(M1、M2、M3)之间的卡方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则表明两个组别在相应的路径系数上差异显著,反之则说明两个组别在相应路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Table 3. The model fitting of secondary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表3. 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模型拟合情况
结果表明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水平这两条路径在不同学段中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在中等教育群体中主动性人格负向预测生涯适应力,而高等教育群体中主动性人格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群体的主动性人格正向预测生涯规划水平,但中等教育的预测作用更强。

Table 4. Th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path coefficients among different segments of students
表4. 不同学段群体在路径系数上的差异分析
4. 讨论与思考
通过研究发现,高等教育的群体在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生涯规划水平上的得分高于中等教育的群体,而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会影响学生“7选3”的选课和高考专业的选择,还会影响其以后的职业决策、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朱久良,2017),因而目前高中生比大学生更急迫的需要拥有高水平的生涯适应力及生涯规划水平,这一结果与先前研究一致。
通过多组比较发现,在基础教育群体中主动性人格负向预测生涯适应力,而高等教育群体中主动性人格正向预测生涯适应力,可能是由于基础教育群体,缺乏适当的生涯规划课程,虽然有较高的主动性人格水平,但仍没有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而高等教育群体在大学阶段受到了良好的生涯教育,所以主动性人格正向预测了生涯适应力,可以看出在高中阶段对其进行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基础教育群体生涯适应力对生涯规划水平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强,因此有必要加强高中阶段对学生主动性人格的培养,从而提高其生涯适应力,做出良好的生涯规划。
本研究的先进性在于,基于目前高中生涯教育与辅导的重要性,有关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择高中生、大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进一步丰富了研究成果。在以往的研究中,通常将生涯适应力作为因变量进行考察(王鹏,张淑洁,房馨等,2018;杨燕,聂衍刚,宁志军,利振华,2018),忽略了作为其他形式的变量可能带来的作用。本次研究将生涯适应力作为中介变量,发现生涯适应力在主动性人格与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而开阔了后续的研究思路。除此之外,生涯建构理论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框架,但对于国内中学生群体的应用性研究较少。本研究以这两个理论为中等,探究高中生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和职业生涯规划水平之间的关系。同时,性别、年级和家庭社会经济对模型也会在不同群体中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根据生涯相关理论,情境因素是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对情境因素的探讨是不充分的。本研究将学段,即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作为调节变量作进一步分析并发现其调节主动性人格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作用。
5. 建议
新形势下,普通高中须大力宣传生涯发展意识,从思想上统一认知,确定生涯规划课程的价值定位,营造良好的生涯规划教育氛围。现有高中普遍缺乏将系统的生涯辅导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生涯教学师资力量,高中的升学指标也迫使一部分老师更多把注意力聚焦于升学辅导、高考志愿填报和“六选三”科目如何选择等问题上,忽视了生涯发展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应用。因此,针对本研究发现的问题,并结合研究得出结果,研究者对高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立生涯教育体系。针对两样本组生涯适应力的对比可知,基础教育群组样本即高中生具有一定生涯适应力,但是其水平并未达到能够足够的适应环境能力,导致其未像高等教育群组一样是的主动性人格主动预测生涯适应力,因此基础教育群组生涯适应力有待提高。全面地建立生涯教育体系,以系统全面地教学形式,帮助高中生提高生涯发展意识,引导他们进行生涯探索。在生涯教育体系建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以阶段性的课程设置,满足基础教育组对生涯的好奇,并引领他们树立适合自己的生涯目标。
第二,创建生涯服务体系。学校如果要帮助高中生提前做好生涯准备并能够使其具备较高水平的生涯适应力,就必须为其建立一套生涯服务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以一批有着专业知识受过系统专业培训的生涯服务人员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注重所提供生涯服务的多元化,使高中生能够接触到全方位、多方面的大学专业信息;在此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系统的生涯服务体系有针对性。
第三,营造生涯发展学习环境。生涯发展学习环境的建立能够刺激高中生发展并应用生涯能力。通过对生涯适应力理念和学习环境的分析,学校在营造生涯发展学习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学科设置匹配化,即在设置学科时应当与大学里所设置的专业相匹配,使得专业的学习能够与高中生未来的生涯发展产生联系;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在营造生涯发展学习环境中要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要注重教学模式的灵活多变,多多开展小组学习、个案分析等形式,鼓励同学们自主参与理论问题的思考,提升高中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三、教学计划合理化,在注重书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保证所设学科有充足的时间,让高中生能够通过课外实践发展生涯能力。
青少年生涯发展规划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平且高中时期是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杨燕,聂衍刚,宁志军,利振华,2018),因此高中生的生涯发展教育更应当受到重视。认识大学学科与专业,在高考新政策下提高学业科目的选择能力;在了解大学学科素养的要求中,辨识自我的兴趣倾向与能力特质;更从学科与职业发展的视角去衡量未来生涯发展的路径,是当下高中生生涯发展教育的关键点。提高高中生生涯规划水平、建立较好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能够使当代高中生更好的适应新高考,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涯路上奠定良好的基石。
基金项目
2018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与生涯规划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SDYJD18020)。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发展轨迹及干预(18CQXJ06)。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