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琪. 冷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演变及其根源[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6): 23-44.
|
[2]
|
葛红亮, 庞伟.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主导战略[J].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5(3): 18-24.
|
[3]
|
毛家武, 黄冬冬. 新闻话语视角下的南海问题研究[J].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2017(4): 30-39.
|
[4]
|
韩源.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形象战略框架[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6(1): 99-104.
|
[5]
|
管文虎. 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 国际论坛, 2007(5): 1-6.
|
[6]
|
李莉. 映入西方的近代中国: 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 [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7]
|
唐丽萍. 美国大报之中国形象的语料库语言学方法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
[8]
|
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gman, London.
|
[9]
|
周鑫宇. 定位理论视角下的外交演讲与国家形象构建[J]. 中国外语, 2016(6): 19-23.
|
[10]
|
唐伟, 支永碧. 美国智库关于中国改革与创新的话语建构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130-136.
|
[11]
|
赵永刚. 评价理论视阈下中国形象在《时代》中的演变[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3(5): 49-61.
|
[12]
|
潘艳艳, 董典. 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和大国关系的话语策略研究——以2016中俄联合军演的相关报道为例[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 25(3): 50-56.
|
[13]
|
杨奇光. 国家形象的话语实践: 《纽约时报》十年涉华报道的批判话语分析[J]. 新闻春秋, 2017(1): 61-73.
|
[14]
|
Sinclair, J. and Carter, R. (1991) 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15]
|
Stubbs, M. (1996) Text and Corpus Analysis. Blackwell Publishers, Oxford.
|
[16]
|
王均松, 田建国. 基于扩展意义单位模型的量词语义韵研究[J]. 外语教学, 2016(4): 39-43.
|
[17]
|
Sinclair, J. (1996) 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 Textus, 9, 75-106.
|
[18]
|
潘峰, 黑黟. 新闻发布会汉英口译中的政府形象构建——以人称代词we的搭配词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5): 45-51.
|
[19]
|
罗婷婷, 白蕾. 美国智库近期南海问题研究成果评述[J]. 国际论坛, 2017(2): 29-35.
|
[20]
|
张绪华. 语料库驱动的扩展意义单位研究——以最高程度强势语为例[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4): 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