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的理论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Grid” Management System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DOI: 10.12677/AP.2020.101005, PDF, HTML, XML, 下载: 857  浏览: 2,12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林 红, 凌 辉*, 张建人*, 甘 义, 刘佳怡: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Grid Management
摘要: 自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到10部委联合出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表明心理健康服务无论在国家的大政方针还是实践落实上都得到了高度重视。由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经验来看,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落实与推广需要靠多方联动,而按地域划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开展,所以探索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具体是指:在现有的社区管理基础上,搭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按照一定的空间范围与人口比例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单元格,为此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系统。完善的支持体系、完备的技术支撑、合理的监督评价体系、有效的居民参与度是该体系能够建立并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根本,对此还需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Abstract: Since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learly proposed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and the 10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jointly issued “the national social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pilot work plan notice”, it shows that mental health service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in both national policy and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By 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t home and abroad, we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hina need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the “grid” management mod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gional division,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o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grid”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 “grid” management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pecifically refers to a system that builds a mental health service network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community management, divides the community into several cells according to a certain spatial scope and population proportion, and carries out mental health work for this purpose. Thorough support system, adequate technical support, reasonabl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effective participation of residents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system to establish and promote the mental health of community residents, which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文章引用:林红, 凌辉, 张建人, 甘义, 刘佳怡 (2020).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的理论探索. 心理学进展, 10(1), 33-40. https://doi.org/10.12677/AP.2020.101005

1. 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1.1. 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起步较早,且体系较为完善,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1) 成立了专门的国家机构负责心理健康服务。例如,美国由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等专门探究、治疗、预防心理疾病和促进心理健康,支持有心理问题的人及其家庭、社区的服务(徐华春&黄希庭,2007)。(2) 社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水平较高。在西方发达的国家每3000人就有1名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包括临床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学医生、心理咨询师、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王萍,张辉,张斌,&耿雪,2015)。(3) 社区心理健康的服务对象较为广泛,且方式多样。例如Davis和Spurr说明了促进父母心理社会问题的解决可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成长(Davis & Spurr, 1998);Mcsherry等人采用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ur therapy, DBT)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并探索了其治疗效果(Mcsherry, O’Connor, Hevey, & Gibbons, 2012)。

1.2. 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国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虽起步较晚,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致使人们产生心理压力,人们也逐步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也应运而生。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存在以下特征:(1) 居民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大,刘影和张灵聪对中国沿海大中城市进行田野调查发现,约60%的社区居民选择偶尔定期或经常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刘影&张灵聪,2010);庞云燕(2018)采用量表和自编问卷对北京东城区某社区进行调查发现,近96%的社区居民表示对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何华敏、胡春梅和胡媛艳(2011)采用访谈和问卷法对重庆市不同地区的社区居民进行调查发现,约45.6%的社区居民表示愿意寻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帮助。由此可见,国内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较大且存在地区差异。(2)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主要有医院办医院管理、卫生局统一规划管理和私人诊所3种模式(刘丽英,2013),主要针对学业问题、家庭婚姻问题、焦虑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治疗,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服务的推广与提升等预防性工作较少。(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体不足,心理健康服务的主体包含专业队伍和服务对象,其中缺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队伍是当前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最大的短板(秦攀博,2017);徐远超、向伟和何玉莹(2018)也认为当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数量、服务人才的水平严重制约了居民心理健康的服务质量。总体而言,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还有许多发展和完善的空间,社会需求、多方联动、专业提升等会促使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越来越好。

综上,相对于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专门的负责机构、专业的服务团队以及多样化的服务方式等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并且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发展、经济水平、政策落实情况等差异,各社区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便是在发达地区,社区有一定的有条件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但在具体开展服务的时候,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机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等(姚鲲鹏&张庭辉,2011)。近些年来,我国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虽然逐渐兴起,但研究者大多对于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进行理论研究,而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系统管理则是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不同于医疗服务,它的侧重点在于预防,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若仅仅依靠现有医疗系统中的心理服务,这往往是杯水车薪,要使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并得到长期的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探索新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2.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概述

2.1. 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将管理区域进行划分,通过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达到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它也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新模式(郑士源,徐辉,&王浣尘,2005;井西晓,2013)。从我国网格化管理的实践发展来看,网格化管理的实质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推进人、财、物、权、责全面下沉,强化基层基础建设,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其基本特征是以社区为载体,管理与服务相结合,致力于构建无缝隙的服务型政府(周连根,2013)。

2.2. 社区网格化管理

社区网格化管理最初是由原上海市委书记于2003年6月根据国际上兴起的网格技术提出的一种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模式(陈家刚,2010)。具体而言,它是在现有的街道或社区管理基础上,搭建新的社会信息化平台,将按照一定的人口比例划分的若干社区单元网格进行联通,是一种监督与处置相分离的新型基层管理体制。它是对传统社区管理在空间和结构上的延伸细化,将相对宏观的社区管理纳入到具体的空间地域范畴(陶振,2015)。

社区网格化管理理念是突出“以人为本”,“民本位”的一种公民导向,在社区管理过程中更加体现民主化,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以服务为理念,形成新的社区管理思想。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网格化管理规避了“权责不清,任务不明”等问题,从网格化领导小组到具体的网格化管理员,职权分明,工作规范和奖惩机制明确,以促成网格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并且通过社会资源整合,使政府更好地把握社情民意和公众需求,提高了社区事务处理的效率,为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Ment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是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社会成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投资、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所组成的系统(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2007)。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它旨在为社区居民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发展,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使得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加入开展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队伍中来。相对于国外社区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情况,我国的该项工作则较为滞后。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国社区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仇剑崟,王祖承,&谢斌,2006;陈传锋,何心展,宋修竹等,2004),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提高广大民众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高红英等人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以预防为主,要将三级预防引入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高红英&苗元江,2008);所谓一级预防(初级预防)应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二级预防应以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组织(心理咨询室或心理门诊)为纽带,进行心理健康成长辅导、心理咨询等,三级心理预防应以医院设立的心理治疗室为主体,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药物治疗等。何华敏等人主张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应该从组织管理、设施配置、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措施、效果评估、舆论宣传6个子系统着手,并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到“四级三纵”协同网络模式中去统筹建设(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2015)。其后也有多位研究者提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具体开展应在争取政府政策支持的前提下,设立社区心理诊所或者社区心理咨询门诊,开展社区心理咨询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心理健康讲座、宣传专栏等等(李荐中,2007;苏晓岑&叶一舵,2010;张庭辉&瞿建国,2008)。

综上,本文将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界定为:在现有的社区管理基础上,搭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按照一定的空间范围与人口比例将社区划分为若干单元格,为此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系统。

4.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1. 响应国家号召

2018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贯彻十九大重要讲话精神,2018年11月16日10部委出台“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该通知特别提到要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去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的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到80%以上。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发展内容。

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之后,能否真正融入社区服务工作并得到发展,与其管理模式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由此可见,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成为社区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并运用到心理健康服务当中的。

4.2. 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刚性”到“柔性”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研究当前的民众心态。通过了解民众心态的现状特点和变化规律,找到解决社会治理难题的心理学路径已然不可或缺(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2007)。创新社会治理强调柔性治理思想,考虑人性化与服务意识,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适时干预社会情绪,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范逢春,2014)。社会治理的精细化不能仅局限于以追求效率为目的的流程再造、结构优化等刚性要素,还需包含人文关怀以及对更好、更精致、更幸福生活的追求等柔性特征,是刚性管理与柔性服务的结合(刘湖北&邢乐,2017)。构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以社区为范畴来系统进行心理健康服务,一方面能够帮助社区居民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遇到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得到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帮助社区居民提高社交技能,增强人际信任,化解邻里矛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提高归属感和幸福感(潘孝富&潘伟刚,2012)。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的构建,不同于医疗系统只限于心理疾病发生后的治疗,它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做到“服务、引导、预防”。

总而言之,社会对公众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而个体的健康不只包括身体的,还包括心理的,对于身体疾病求助于医疗系统已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但群众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遇到困难后也不知道如何求助,心理健康服务进社区是近年来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网格化管理体现的是权责分明、监管到位的“刚性”管理新模式,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治理效果。为高效管理与服务社区居民,网格化管理的优势理念被纳入其中,随着社区研究和实践的增多,社区居民反馈良好,故此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5.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的结构初探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和社区网格化管理都从“初生”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但是将两者结合应用,无论是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都处于初步阶段,本研究基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进行初步探索,旨在发挥其两者结合的最大优势,提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是将心理健康服务与网格化管理在社区中整合优化,形成社区服务体系之中的一种新模式,具体而言是按照“街道–社区–楼栋–住户”的形式将辖区各个社区按照地域属性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单元(陶振,2015),并以网格为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服务,实行“发现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评价考核–结单归档”的六步闭环式管理(曾媛媛&施雪华,2013),实行网格责任落实,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一个完整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网格化管理体系简单来说是将心理健康服务进行网格化管理,所以该服务体系的结构包含两者的基本要素。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初步组织机构;二是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的职能分工(见图1)。

Figure 1.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structure & division of functions

图1. 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结构&职能分工

5.1. 一级网格

街道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作为一级网格,包含街道社区书记、主任等相关领导人,下设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中心和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监督中心两个部门。管理中心主要与社区心理健康网格直接对接,主要关于心理健康信息的处理和相关政策的反馈;监督中心(工作人员包括有网络监督员、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主要负责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效果反馈和进行评价考核心理服务网格各部分工作是否到位。双方整合的信息经由心理健康网格化领导小组做出最终决策,结合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共同处理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5.2. 二级网格

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各街道职能部门、心理健康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中心的二级网格。其中社区居民委员会在心理健康网格化领导小组和社区居民之间起着衔接的作用,作为心理健康网格的中转站,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进行一般性工作,包括及时收集和上报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动态,同时协调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心理健康活动,反馈领导小组的指导意见等。社区各街道职能部门主要完成宣传性工作,包括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服务活动的宣传与推送。心理健康社会组织主要负责处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性以及突发性工作,包括心理健康素质拓展、危机干预、社区工作人员基础心理知识与技能培训等。

5.3. 三级网格

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网格长属于三级网格。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网格长由各社区的基层工作人员(社区居民楼栋长、志愿者等)组成,配合社区居民委员会完成一般性工作,包括进行社区居民心理普查,深入了解居民心理健康需求,关注社区居民心理健康动态,做好汇报工作,同时协助心理健康专业团队在社区开展活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心理培训。

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在社区已有的工作结构上细分成更多的单元网格,在这样的网格体系中,不同网格下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信息经过基层的各网格长收集和调查识别,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处进行汇总,并向管理中心进行实时的上报反馈,领导小组在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配合下做出决策,指导二级网格各部门或组织对此作出相应的处理和服务。从社区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到基层的社区心理健康网格长、社区居民楼栋长等各级网格的职能分工可以看出,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对于心理健康信息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但由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的心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需要心理健康服务专业团队参与其中的各个环节,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保障。

6. 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的推广

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的初步探索需要结合实践验证其合理性与可实施性,一个较为完备的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从理论上来讲具备以下几个特征能够促成其长效机制。

6.1. 支持体系的建构

心理健康服务作为社会治理中新的“柔性”需求,在社会发展中逐步被接受,但是认可程度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为支撑其长远运行和发展,需要构建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的支持体系。从目前全国多个城市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实践来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能够建立并顺利运行需要多方联动才得以维持,其中包括:① 政府政策的支持:例如将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纳入文明城市、安全城市、宜居城市的评比考察之中(徐远超,向伟,&何玉莹,2018)、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② 各部门的协助: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专业人才支持、民政局的政策文件支持、社区居民委员的人员配合等;③ 网格体系的分工;④ 经费保障:黄希庭的研究发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实施的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体系(黄希庭等,2007),经费不足成为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首要制约因素(张瑞凯,戴军,&李红武,2010)。因此,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

6.2. 完备的技术支撑

在社区构建完备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当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才的数量、服务人才的水平严重制约了居民心理健康的服务质量(徐远超,向伟,&何玉莹,2018)。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一方面可以利用高校的各种优势资源(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活动、心理咨询室建设等方面的业务;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志愿者团队)服务社区心理建设,能为社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室等硬件设施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芦球&陈志刚,2018)。另一方面可以纳入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作为最基本的技术支撑,以专业团队为轴心,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培训,在社区开展多样化心理服务,促进社区居民和心理健康团队的共同成长。

6.3. 监督评价机制的建立

要建立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开展自评和他评来敦促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改善。一是由专家或者上级领导组织编制心理健康服务效果问卷,通过向社区居民开展调查,来进一步了解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二是开展现场实效评估,向正在接受心理服务的居民现场了解服务的效果。三是面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徐远超等,2018)。此外考虑到人员不足,还可以充分利用网格化监管机制,在公平、效率、透明度、可及性和适用性指标基础上,通过对目标达成的情况、效率的高低以及居民接受性及满意度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最终评量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水平和效果,以确保服务工作的有效发展(霍团英,2015)。

6.4. 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

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的最终结果是要落实到每一位社区居民,所以在整个体系中社区居民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和心理水平的整体性提高,都与居民在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关系。但目前心理健康服务在我国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因此宣传教育、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等都需要与居民进行深入的互动,吸引居民参与,凝聚人心,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接受度,培育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居民在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中的参与度,是该体系推广成长的必经之路。

7. 小结

以上对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体系的定义、必要性、结构和扩散进行了初步探讨,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服务是网格化管理在应用上的一种新的尝试,心理健康服务是社区治理方式中一种新的选择,对于社区心理健康网格化管理的实际应用效果需要试验试点并进一步讨论。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2019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巴林特小组在社区柔性治理中的应用”(项目编号:XSP19YBZ158)资助,主持人凌辉。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传锋, 何心展, 宋修竹, 田宾(2004).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调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10(6), 364-366.
[2] 陈家刚(2010). 社区治理网格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以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为例. 兰州学刊, (11), 35-40.
[3] 仇剑崟, 王祖承, 谢斌(2006). 上海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上海精神医学, 18(2), 65-68.
[4] 范逢春(2014). 创新社会治理要实现“五个转变”. 新重庆, (10), 39-40.
[5] 高红英, 苗元江(2008).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 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9(2), 96-99.
[6] 何华敏, 胡春梅, 胡媛艳(2011). 重庆市不同地区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 27(3), 293-296.
[7] 何华敏, 胡春梅, 胡媛艳(2015). 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7), 1114-1118.
[8] 黄希庭, 郑涌, 毕重增, 陈幼贞(2007). 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心理科学, 30(1), 2-5.
[9] 霍团英(2015). 公共治理视域下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研究. 浙江社会科学, (2), 60-65.
[10] 井西晓(2013). 挑战与变革: 从网格化管理到网格化治理——基于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变革. 长江论坛, (1), 102-105.
[11] 李荐中(2007). 我国社区心理咨询工作开展现状及改进策略. 中国全科医学, 10(11), 871-873.
[12] 刘湖北, 邢乐(2017). 社区管理升级转型: 网格化管理走向网络化治理——基于N县的实证分析. 江西社会科学, 37(7), 220-227.
[13] 刘丽英(2013). 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比较. 卫生软科学, 27(3), 144-146.
[14] 刘影, 张灵聪(2010). 中国沿海大中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5(6), 88-91.
[15] 芦球, 陈志刚(2018). 高校服务社区心理建设的路径探索. 职大学报, (4), 92+130.
[16] 潘孝富, 潘伟刚(2012).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之建构. 求索, (11), 209-211.
[17] 庞云燕(2018). 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服务需求情况调查与分析. 首都公共卫生, 12(1), 40-42.
[18] 秦攀博(2017). 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创新. 攀登, 36(4), 36-43.
[19] 苏晓岑, 叶一舵(2010). 论心理咨询在我国社区心理服务中的优先发展.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3), 12-14.
[20] 陶振(2015).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架构及其内生冲突——以上海X区Y街道为例. 社会主义研究, (4), 97-103.
[21] 王萍, 张辉, 张斌, 耿雪(2015). 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比较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12(29), 151-155.
[22] 徐华春, 黄希庭(2007). 国外心理健康服务及其启示. 心理科学, 30(4), 1006-1009.
[23] 徐远超, 向伟, 何玉莹(2018). 建构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探析. 学理论, (3), 115-117.
[24] 姚鲲鹏, 张庭辉(2011). 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 医学与哲学, 32(21), 37-39.
[25] 曾媛媛, 施雪华(2013). 北京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新视野, (3), 93-97.
[26] 张瑞凯, 戴军, 李红武(2010).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现状及发展困境——基于北京164个社区的实证研究. 社会工作(下半月), 22(5), 44-47.
[27] 张庭辉, 瞿建国(2008). 关于构建城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的思考. 怀化学院学报, 27(10), 25-26.
[28] 郑士源, 徐辉, 王浣尘(2005). 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 系统工程, 23(3), 1-7.
[29] 周连根(2013). 网格化管理: 我国基层维稳的新探索. 中州学刊, (6), 83-85.
[30] Davis, H., & Spurr, P. (1998). Parent Counselling: An Evaluation of a Community Child Mental Health Servic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9, 365-376.
https://doi.org/10.1017/S002196309700214X
[31] Mcsherry, P., O’Connor, C., Hevey, D., & Gibbons, P. (2012). Service User Experience of Adapted Dialectical Behaviour Therapy in a Community Adult Mental Health Setting.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21, 539-547.
https://doi.org/10.3109/09638237.2011.65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