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着男装现象与现代中性化服装的设计衣潮
Women’s Wearing Men’s Suit in Tang Dynasty and Design Trend of Modern Unisex Clothing
DOI: 10.12677/ARL.2020.92007, PDF, HTML, XML, 下载: 637  浏览: 1,86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葛翠奇, 栾海龙*: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关键词: 唐代女着男装中性化服装设计Tang Dynasty Women’s Wearing Men’s Suit Unisex Clothing Design
摘要: 在封建社会时期唐朝女着男装现象是少有的,是其社会审美的直观反映。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等快速发展,中性化服装是人们追求自我和彰显个性的一种表现特征,通过朝代背景、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女着男装现象的原因,了解中性化风格服装的设计表现。
Abstract: In the feudal society, women’s wearing men’s suit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rare, and it wa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its social aesthetic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ulture and economy, unisex clothing is a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of people’s pursuit of self and individuality.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women’s wearing men’s su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sty backgrou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 the design performance of unisex clothing.
文章引用:葛翠奇, 栾海龙. 唐代女着男装现象与现代中性化服装的设计衣潮[J]. 艺术研究快报, 2020, 9(2): 33-36.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0.92007

1. 女着男装显露出中性化着装萌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开明的外交政策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这一时期女装衣着现象突破传统礼教,女着男装现象自上层社会逐渐普及成为全社会范围,这种忽视服装性别属性的行为,率先得到统治者的首肯和执行。

从唐代画家张萱的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可以得到印证,画卷描述了在公元752年虢国夫人、韩国夫人、秦国夫人等众人着盛装春日出行的情景。全幅画中共有八骑九人,在画面中第一人骑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身着青色窄袖侧领衫;第二位骑青黄色骏马的少女,其发型为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第三人身着粉白色的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中间并列两骑浅黄骏马,右侧女子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绣鞋 [1]。左侧女子装束同右侧,唯衣裙颜色与之不同。最后并列三骑,中间一名女子手搂着怀中小孩,其右侧为着男装的女子,左侧为红衣少女。在画面中有三名着男装的侍女,皆穿男子常服,有两人着白色圆领袍衫,一人为头戴软角幞头,着黑色圆领袍衫,腰系革带,下穿小口裤,脚蹬膝下黑色短靴。

唐代女子着男装的穿衣打扮并非一成不变,女着男装的样态随着时间发生着变化。在唐高宗墓室壁画中可以看到,当时女子服男装多为袍长过膝,长度不到脚面,腰系革带,穿窄口袴(多为条纹袴,在新城长公主墓中随葬的女俑是下穿条纹袴),脚蹬靴 [2]。开元中期,唐人崇尚女子以胖为美,在这一时期的随葬女佣的图像资料中,女子着男装开始出现加大加宽的趋势,半臂尤为明显。开元后期至天宝末,袍衫长度发生改变,长至脚面,在武惠妃墓石椁线刻的女性中出现不裹幞头的男装女侍,革带也由布带所替换。

从史料上看,唐代女装的样式本就丰富,可还是出现了女子着男装的现象,表明了唐代女子对缩小性别差异的渴望,从服装中性化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出追求社会平等的思想。

2. 唐代女着男装现象产生的原因

2.1. 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唐朝的统治者思想开明,推行兼容并蓄的政策,唐朝发达的人文思想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们的思想和眼界比以往更加开放。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与周边民族的商贸往来,把周边民族的语言、文化、生活技能、礼仪习俗等流传到中原,加速了唐朝与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这是决定唐朝女子着男装不可或缺的文化与物质的原因。

上流社会的好胡之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趋势,这是胡服流行的因素之一。胡服充溢着豪爽刚毅的气概吸引着唐人,因此对唐代女子的服装发生渗透式的改变,胡服本就对男女服装规则不严格,甚至男女同款,胡服将唐代女子的温婉洒脱和英姿飒爽一同展现,从而成就了女着男装的现象。

2.2. 女权地位及意识的提高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规定“男女不通衣裳”,女子着男装就是违背妇德,不遵守礼教 [3]。女子着男装大多情况下迫于无奈隐瞒或者是一种反抗手段,民间有花木兰着男装替父从军,祝英台着男装为了上学堂一说 [4]。武则天登基成为中国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发展的转折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女子的地位。

在建立唐朝政权期间,平阳公主组建了娘子军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在武则天之后也有太平公主开府置官。平阳公主、女皇武则天、太平公主等这样政治地位崇高的女性出现,对当时提高女性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唐朝女子有了更多自己的思想、话语权与活动,获得社会尊重并且实现自我价值。

2.3. 教育文化的影响

唐朝教育的普及范围广泛,女子教育由上层社会向中下层社会进行普及,女子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5]。这是白居易从长安到江西三四千里旅途中的所见。女性在内各阶层皆有能咏诗者,在唐朝出现了207位女诗人,其中,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在《全唐诗》中,女性诗人就有100余人,唐代女性敢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生活的个性和自由发展,与其文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说过“思想是行动的基础”。无论是社会文化因素、外交因素等,还是此时期发生的女权运动,都促进了女子进步思想的诞生与发展,是唐代女装中性化的衣着风尚产生的必然原因。

3. 现代中性化风格的服装设计

唐朝的女着男装现象和现代社会的中性化服装风格的演变都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唐朝女装呈现出的标新立异思潮丰富了现代服装设计的灵感。如今我们发扬传统文化,将民族精神注入到现代服饰艺术设计之中,就更应深入了解现代与传统穿衣现象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在20世纪60年代,服装设计除了男装、女装之外第一次出现“中性服” [6]。中性化服装最大的特点就是反男女两性仪表规范和传统服饰的思想,这改变了传统服饰对男女衣着性别方向的规则,服装从此无显著的性别特征,男女皆可穿款式相同的服装。

3.1. 中性化服装的款式

不同的服装廓型展现出不同的服装造型风格,在以往的服装设计中,对于男性服装设计多突出男性肩部,注重男性刚毅气质,而女装则是着重女性曲线在胸、腰、臀上的变化,注重女性曲线之美。而中性服装就是颠覆传统服装规则,创造出截然不同的设计理念与风格。

1975年伊夫·圣罗兰在当时倡导“男女平等”的同权思潮下设计出的女性吸烟装。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使用垫肩强调女性的宽肩线,这是肩部设计上的一大突破,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男子气概的女性美,建立了无性别中性化时装,对时尚界具有深远影响。在男装设计上不再以宽廓型为主,借用女性的廓型演变出适合男装的新外形线条,及窄身形和紧身形。紧身裤在过往是女性的独有款式,随着中性化潮流的兴起,男性开始穿着者印花或条纹的窄身或紧身裤。

3.2. 中性化服装的色彩

中性化服装在追求流行色的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用色特点,黑、白、灰、海军蓝、褐色系等稳重的色彩系,都被称为“中性色” [7]。

在传统男装中其色彩的应用,不像女装色彩那么艳丽多样。在中性服装设计中男装选用金色、银色、玫红、桃红、紫色等艳丽的色彩大胆的设计运用,推翻过往男性的审美标准。在女装中性化的设计中也较以往不同,会选用一些低饱和度甚至是非彩色的颜色为主色调,呈现出优雅的、自然的、低调的男性气质。

3.3. 中性化服装的风格

服装风格不仅是设计师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素养的体现,更能反应出当今社会的鲜明特征,服装风格的多样化与中性化服装息息相关,不同服装风格与中性化风格的混搭为服装领域创造出全新的美学风格。

嬉皮士风格:其服装款式打破传统男女风格的对立,嬉皮士平等自由的爱、不想被传统和强势文化约束的想法,使男女的气质相融合,激发出独特的嬉皮穿着。男性像女性一样蓄起了长发,穿上花衬衣,带起耳钉,脚蹬高跟的休闲鞋。女性穿上男性的宽大衬衣马甲,与男子同款的裤型,男装和女装的元素彼此吸收。

简约风格:简洁大方是其特点,将设计的元素、色彩、面料极尽简化,款式设计简单利落,没有任何多余修饰,气质优雅。简约风格在女性着装上强调理性和自信洒脱,廓型宽松大方,线条流畅,剔除了传统女性服装上的各种装饰,整体没有太多的繁琐的饰品。

夸张解构风格:指用结构的夸张手法将服装分解,产生对服装结构的创新,如拼接手法,将体现不同性别的元素和想法拼接在一起,体现夸张的超性别主义风格。20世纪后期女装男性化风格的设计师领袖是解构主义大师川久保玲,她将流行的女装设计观念摒弃,打破女性曲线,从男性服饰、街头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等方向出发进行设计,让“女装男穿”更具有挑战性,也促使男装焕发新的光芒。

4. 总结

从服装史上看,男装、女装基本都在性别特征下呈现出平行发展的轨迹。服装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物品,反映了服用对象的社会属性,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特征。无论是唐代的女着男装想象,还是现代普遍流行的中性化服装设计衣潮,从侧面都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进步。两个不同的时代都有着类似的发展特点:不断扩大对域外经济的交流和对新思想广泛接触接受,使女性对传统生活意识产生了求新求变的可能;此外,女性不断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变革,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取得了话语权,以“次等级”标签身份的女性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平等的衣装,不再居于人后。随着社会文明的开化和进步,服装审美的表现也必将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而这必将会推动服装发展,使服装风格更丰富、更和谐。

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J2019035《历史文化发展视角下的辽宁刺绣研究》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杨琳. 从《虢国夫人游春图》看唐代女性的境遇[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4): 81-83.
[2] 赵彬宇. 陕西唐墓壁画中“女侍男装”形象成因考略[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6.
[3] 谭融. 唐代图像中的女作男装[J]. 东方收藏, 2012(1): 29-29, 44.
[4] 吕梦莎. 唐代女着男装现象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2): 83-84.
[5] 白居易, 翊程. 与元九书(节选) [J]. 月读, 2017(2): 44-47.
[6] 徐静. 浅析当今服装中性化风格的文化背景及成因[J]. 西部皮革, 2017, 39(14): 98.
[7] 马雪梅. 服装中性化现象的分析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