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花纹美学价值
Aesthetic Value of Wood Figure
DOI: 10.12677/WJF.2020.93013, PDF, HTML, XML, 下载: 747  浏览: 2,06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罗建举: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木材花纹美学价值黄花梨金丝楠Wood Figure Aesthetic Value Scented Rosewood Phoebe Wood
摘要: 木材相对于其他主要材料,除了其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的优点之外,还具有天然的美学属性,木材花纹正是其美学属性的重要体现。木材花纹是指木材表面具有审美意义的斑纹,木材花纹的成因主要包括木材细胞组织排列取向、木材中天然内含色素物质浸染、虫菌感染和人工染色四个方面。文中具体讨论了在树枝生长、树瘤生长、切削加工、细胞内含物、虫菌感染和人工染色6种情形下的木材花纹,并以黄花梨和金丝楠两种名贵木材为例,尝试性地开展了木材花纹的美学赏析和应用尝试。结果表明,木材花纹具有很好的美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Abstract: Compared with other main materials, wood has not only the advantages of renew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but also natural aesthetic properties. Wood figure is just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its aesthetic properties. Wood figure refers to the markings on the surface of wood with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he causes of wood figure mainly include four aspects: the arrangement and orienta-tion of wood cell tissue, the impregnation of natural inclusions in wood cells, the infection of insects and bacteria, and artificial dyeing.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types of wood figure from tree branch growth, tree tumor growth, surface cutting, cell inclusions, insect infection and artificial dyeing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aking two kinds of famous and precious timber, Dalbergia odorifera and Phoebe zhennan, as examples,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wood figure were tentatively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ood figure has goo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文章引用:罗建举. 木材花纹美学价值[J]. 林业世界, 2020, 9(3): 85-93. https://doi.org/10.12677/WJF.2020.93013

1. 引言

木材、钢材、水泥和塑料乃当今四大材料。木材相对于其他三大材料,除有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的优点之外,还具有天然的美学属性。木材花纹正是其美学属性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好的美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传统木材学中,木材纹理与木材花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说来,木材纹理是指木材中纵向细胞的排列取向;木材花纹是指木材表面具有审美意义各种斑纹 [1]。木材花纹既可以是由木材细胞组织的排列取向所形成,也可以是木材中天然内含色素物质浸染木材表面所致,还可以是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如虫菌感染或人工染色等。

由此可见,木材花纹所涵盖的范围比木材纹理更为宽泛,它除了由木材纹理所形成的各种花纹之外,还涵盖了非纹理因素所致的其它花纹。

2. 不同成因的木材花纹

木材表面的花纹丰富多彩、变化万千,根据其形成的原因,可以分为不同类型。

2.1. 树枝生长所形成的木材花纹

树枝包藏于木材中的部分称为木节。枝条一般是垂直于或倾斜于树干生长,所以木节部位的纹理与其周围的木材纹理具有明显差异,往往会形成特殊的花纹效果 [2],如图1所示。

(a) 马尾松蝶形木节花纹 (b) 黄花梨鬼脸木节花纹

Figure 1. Wood figure of knots

图1. 木节花纹

2.2. 树瘤生长所形成的木材花纹

树瘤是树木的愈伤组织。植物受到创伤时会刺激伤口附近的生活组织,启动分裂机能,加速细胞增生,形成愈伤组织而将伤口愈合。在树瘤内部及其附近的木材组织中,木材纹理紊乱,常常形成涡纹,由此产生出各种独特的树瘤花纹 [3] [4] [5],如图2所示。

(a) 带有树瘤的黄金樟茶台 (b) 茶台表面的树瘤花纹

Figure 2. Wood figure of burls

图2. 树瘤花纹

2.3. 切削加工所形成的木材花纹

由于切削加工的方式不同,在木材表面会形成不同的木材花纹。在横切面(切面垂直于树轴)可以获得以树木髓心为中心的同心圆环花纹,如图3(a)所示;在径切面(切面平行于树轴和木射线)可以获得平行条带花纹,如图3(b)所示;在弦切面(切面平行于树轴而垂直于木射线)可以获得山峰状花纹,如图3(c)所示。

(a) 横切面 (b) 径切面 (c) 弦切面

Figure 3. Wood figure on standard sections of pine wood

图3. 松木标准切面上的花纹

图4(b)为锥切花纹,这是将木段像削铅笔一样的方式进行旋切所获得的花纹效果。

2.4. 细胞内含物质所形成的木材花纹

有些木材的细胞腔内含有丰富的内含物,这种木材内含物质通常带有色素,当它浸染到木材表面,就会使木材表面染上色彩而形成一些特殊效果的木材花纹 [6],如图5所示。

(a) 锥切加工方式 (b) 胡桃木锥切花纹

Figure 4. Conical cutting and its conical pattern

图4. 锥切加工及其锥切花纹

(a) 蛇纹木花纹 (b) 条纹乌木花纹

Figure 5. Wood figure by impregnation of wood cell inclusions

图5. 木材细胞内含物浸染的花纹

2.5. 虫菌感染所形成的木材花纹

木材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和淀粉等营养物质,所以木材容易遭受到虫菌侵害。当木材受到虫菌感染,木材表面的颜色或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因而产生出花纹效果。图6所示,(a)为松原木旋切单板的真菌腐朽花纹,(b)为杉原木表面昆虫侵害的虫沟花纹。

(a) 松木单板表面的白腐花纹 (b) 杉原木表面的虫沟花纹

Figure 6. Wood figure by infestation of bacteria and insects

图6. 虫菌侵害产生的花纹

2.6. 人工染色所形成的木材花纹

木材,像棉布和纸张一样,都是由植物纤维组成。因此,它也可以用染料对它进行染色,从而获得人工染制的木材花纹图案。图7中花纹图案是以杉原木旋切单板为原料,经传统蜡染工艺染色所获得。

(a) 花瓣形状图案 (b) 人物形状图案

Figure 7. Wood patterns on veneer surface of Chinese fir by batik dyeing

图7. 杉木单板蜡染花纹图案

3. 木材花纹赏析

木材花纹大多为树木天然生长而形成,具有天然的生物美学属性,开发利用价值很高,有些更是鬼斧神工,可以表现出极为神奇的艺术魅力。

3.1. 黄花梨“狮身人面”图像

黄花梨乃极为名贵的红木,属于豆科、黄檀属的降香黄檀。图8所示为一个残缺的人工林黄花梨木材圆盘原始图像,外围黄白色的为边材部分,内部深褐色的为心材部分。

Figure 8. A half disc from plantation wood of scented rosewood

图8. 人工林黄花梨半圆盘

粗看图8黄花梨圆盘中深褐色的心材部分,整体上象是一头坐卧的狮子。它有头有尾,狮头高昂,尾巴高翘,前肢撑地,胸肌健硕,甚是英武。细察狮子头部,可见一副面容姣好的贵妇形象,她瓜子脸形,樱桃小嘴,五官端正,裹着厚实的头巾,俨然一副贵夫人作派。粗看细察,两相结合,就获得了古代神话中狮身人面的审美意象。

这里截取图8所示木材圆盘中含有人面头像的部分,将原始图像中黄白色的边材部分处理为玫红色,作为背景,并配上字联:“黄花窈窕淑女,木痴君子好逑”,这样就获得了图9所示的“窈窕淑女”挂画作品。

Figure 9. A hanging painting work of “My Fair Lady”

图9. “窈窕淑女”挂画作品

3.2. 黄花梨“鬼脸”花纹

黄花梨木材当属红木之最,其最具欣赏价值的特征之一是材面上诡异神秘的“鬼脸”花纹,在木材弦切面板上经常可见。这种“鬼脸”花纹是由几个木节聚生在一起而形成。

Figure 10. The “grimace” pattern on the board surface of scented rosewood

图10. 黄花梨木板上“鬼脸”花纹

图10所示为一块带有树皮的黄花梨板材的局部,其中明显可见有一个形似古猿的头像,这就是行内所谓“鬼脸”。细察古猿头像,它眼睛、鼻子和嘴唇一应俱全、分布合理、活灵活现,头顶及腮帮部位毛发茂密、清晰入微、极具质感。

截取古猿头像部分,略加修饰,再顺时钟方向旋转一个角度,让板边竖立,就获得了图11中的画芯。联想到此古猿头像出自木头,木头来自森林,森林古猿乃人类的祖先,故题写字联:“人类始祖神笔绘就,黄花鬼脸自然天成”,这样得到完整的“人类始祖”挂画作品,如图11所示。

Figure 11. A hanging painting work of “mankind ancestor”

图11. “人类始祖”挂画作品

3.3. 金丝楠木“葡萄”花纹

正宗的金丝楠木为樟科、桢楠属的桢楠木材,其最为珍贵、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木材光泽性强,材面上多有闪亮的线条,即所谓“金丝”。这种“金丝”,本质上还是木材纹理。任何木材都有纹理,为什么唯有金丝楠木的纹理会呈“金丝”现象呢?此奥秘在于金丝楠木材中油细胞丰富,这种油细胞中含有精油。木材经过长期贮存或成为阴沉木之后,这些油细胞破裂,细胞中的精油浸透木材组织,就会大大提高木材的光泽性和透亮性。因此,当亮光照射到木材表面时,木材深层的纹理就能够透射出来,呈现为泛亮的“金丝”线条。

图12所示为拍摄于金丝楠木茶台面板上的一幅原始图像。图幅中好似满架葡萄藤蔓,挂着串串葡萄,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行内称为葡萄纹。这种葡萄花纹又称瘿子花纹,是由聚生的小颗树瘤所形成。

Figure 12. The “grape” figure of Phoebe wood

图12. 金丝楠木“葡萄”花纹

这里对原始图像略加色彩处理,让底色变成火红颜色,那些藤蔓线条和葡萄颗粒相应地就变为金黄颜色,这样更加凸显了金丝楠木的金丝效果。因此题写字联:“浴火重生后,始得金丝辉”,这样就创作出了一幅完整的“金丝辉煌”挂画作品,如图13所示。

Figure 13. A hanging painting work of “Brilliant threads”

图13. “金丝辉煌”挂画作品

3.4. 金丝楠木“太阳光芒”花纹

金丝楠木极为名贵,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树种。自古以来,金丝楠木为皇家专属,历史上专用于皇家宫殿建造和龙椅宝座制作。金丝楠木之所以名贵,主要表现在其独特的花纹,丰富多彩、移步换景、光亮闪烁、变幻莫测。金丝楠木常见的花纹有金丝纹、金沙纹、布格纹、雨滴纹、水泡纹、水波纹、海浪纹、山水纹、火焰纹、闪电纹、彩云纹、凤尾纹、虎斑纹和太阳纹等10多种。

图14所示为金丝楠木板面上拍摄到的一幅原始图像,属于太阳纹,图幅像整体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对原始图像进行适当取舍和色彩处理,获得了孔雀开屏的艺术效果,把开屏的孔雀置于花草之中后现实效果更佳。在欣赏这幅孔雀开屏画作的过程中,进一步联想到了在熊熊烈焰中涅槃的火红凤凰,因此题写字联:“孔雀开屏求佳丽,凤凰涅槃获永生”。这样就获得了整幅“火红凤凰”挂画作品,如图15所示。

Figure 14. The “sunlight” figure of Phoebe wood

图14. 金丝楠木“太阳光芒”花纹

Figure 15. A hanging painting work of “fiery red phoenix”

图15. “火红凤凰”挂画作品

4. 结语

木材是树木的生命体,木材花纹是树木千百年生命过程的历史纪录。树木在整个生长过程所经受的各种环境因子的变化和变迁都会记录于木材组织构造中。这些记录反映到木材表面,就形成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木材花纹。

木材花纹源于自然,具有天然的生物灵性,非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向往,对人们具有天然的亲和性,其他人为设计的花纹图案无可比拟。将木材花纹应用于美学设计,可以极大地丰富和美化人们的生活,可以让人们深刻认识木材之美、切身感受木材之美、真实享受木材之美。

基金项目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饰面胶合板与细木工板制造技术创新与示范(桂科AA17204087-13)。

参考文献

[1] 成俊卿, 等. 木材学[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153-160.
[2] 罗建举, 等. 木材宏观构造美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47-60.
[3] 王凤翥. 充分利用木材剩余物——树瘤[J]. 林业科技, 1984(1): 30-32.
[4] 何海珊, 邱坚. 樱木成因及树种调查[J]. 世界林业研究, 2016, 29(2): 18-22.
[5] 刘志军, 张晓燕, 曲保雪. 樱木应用的初探[J]. 中国木材, 2004(4): 11-15.
[6] 李坚, 等. 木材科学[M]. 第三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46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