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泰“死亡”委婉语看中泰文化的异同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Thai Cultures from the Euphemism of “Death” in China and Thailand
DOI: 10.12677/ML.2020.83062, PDF, HTML, XML,   
作者: 段召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委婉语死亡文化异同Euphemism Death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摘要: 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从古到今,“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记恨谈死,认为人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字,尽量用相关词语来替代。在中泰文化中,中泰两国人民也在自己的语言中,采用比喻、借代、婉曲等修辞方式含蓄、迂回、动听地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或不同原因方式的“死亡”所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同时也通过具体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留于世上的人们对逝者的感情和态度。由于中泰文化的差异,特别是政治体制的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本文把死亡的对象根据其身份地位和性别年龄分成皇室、僧侣、老人、伟人、名士、贤才、英雄、女子和未成年人等类别,来分析他们在中泰语言中使用的“死亡”委婉语的差异,进而揭示中泰文化的异同。
Abstract: Language taboo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cause of euphemism.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death” is the most taboo word.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people hold grudges and talk about death, believing that the greatest misfortune of people is death. Therefore, they always avoid the word “death”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try to replace it with relevant words. In China and Thailand culture, China and Thailand two peoples in their own language, also use the rhetoric way such as metaphor, metonymy, rhyme, implicative, woven beautifully for a variety of people of dif-ferent status or different ways of “death” euphemism used by way of expression, as well as through concrete expression as you can see in the world of the people’s emotion and attitude of the deceased. Due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especially political system is different and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in this paper, the object of death according to their status and age and gender into the royal family, monks, the old man, a great man, celebrities, the virtuous, heroes, women and minors, such as category, to analyze their languages in China and used in the difference of “death” euphemism, which reveal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ailand.
文章引用:段召阳. 从中泰“死亡”委婉语看中泰文化的异同[J].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451-45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3062

1. 引言

语言禁忌是产生委婉语的最根本的原因。从古到今,“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在通常情况下,人们记恨谈死,认为人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死,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字 [1],而采用比喻、借代、婉曲等修辞方式,含蓄、迂回、动听地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或不同原因方式的“死亡”委婉地表达。同时,通过所采用的表达方式可以看出留于世上的人们对逝者的感情和态度,即不同的感情色彩 [2]。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数量非常多,汉泰语言中同样存在大量与“死亡”有关的委婉语。

由于中泰文化的差异,特别是政治体制的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因此,本文把死亡的对象根据其身份地位和性别年龄分成皇室、僧侣、老人、伟人、名士、贤才、英雄、女子和未成年人等类别,来分析他们在中泰语言中使用的“死亡”委婉语的差异,进而揭示中泰文化的异同。

2. 从中泰关于帝王及其亲属死亡委婉语的异同看中泰社会等级制度

中泰语言中关于国王和王后之死,汉语叫崩逝、驾崩,泰语叫สวรรคต,王太子之死汉语叫薨,泰语叫ทิวงคต,庶出的王子(拍翁昭)薨泰语叫สิ้นพระชนม์,王亲贵族薨泰语叫สวรรคาลัย,国王之孙、拍翁昭的儿子薨泰语叫สิ้นชีพิตักษัย。关于帝王之死中泰语言都叫作崩,崩同“山陵崩”的意思,意味天崩地塌 [1]。帝王之死,就犹如天崩地塌,还可以叫作崩驾、崩逝、宾天。但是中国的皇后或贵妃之死与诸侯之死都叫薨,泰国王亲贵族之死则根据不同身份地位又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说明泰国的等级制度比中国古代还要森严。

为什么中泰语言关于皇室或帝王及其亲属之死不能直接用“死”来表达?这是因为封建等级的观念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影响造成的。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强调贵贱有序、长幼有别,凡事兼有定制,任何人不可逾越。《礼记·曲理下》中描述到“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但自中国打破封建社会后,相应的用于表达皇室及其亲属死亡的委婉语已经随之废除了。而泰国受婆罗门教等级观念及“君权神授”的观念和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影响,高低等级观念也渗透到泰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王室和僧侣在泰国享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泰国皇室关于死的代名词也因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不同而异。

3. 从中泰关于僧侣死亡委婉语的异同看中泰宗教文化

中泰语言中关于僧侣之死,汉语有很多词汇来表达,如圆寂、归寂、坐化、归真、灭度、入寂、入灭、迁寂,泰语数量少一些,如มรณภาพ、 สิ้นพระชนม์,上述泰语词汇如果翻译成中文,意思跟中文表达僧侣之死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中泰语言关于僧侣死亡的表达是差不多的呢?原因如下:

首先,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是佛教,大约在西汉时期,发源于印度的宗教就传入中国,后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流传和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和民族特色的佛教,从此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比如关于僧侣死亡的委婉语有:圆寂、归寂、坐化、归真、灭度、入寂、入灭、迁寂等等。这些词只能用于形容出家的僧侣之死,因为这些词的原因并不是指一般意义上普通人的死亡,而是指佛教里修行的一种境界,一种不能言喻,不能随意参透的最高境界,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但随着佛教在中国发展逐渐本土化之后,很多佛教中的专业语言也被人们用于形容普通人的死亡,例如“升天、成佛、坐化、涅槃、上天堂、见阎王、见如来佛祖”等,还有“下地狱”也是受佛教影响产生的词语,地狱是佛教中恶性者受苦轮回的地方,中国老百姓会这样说“他活着的时候专干坏事,死后一定会下地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佛教对中国人的影响之深,但实际上很多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部分是被局限在佛教范围之内的。

其次,除了佛教而外,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还流传着另一种获得普遍认可的宗教——道教。道教是诞生于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道教从诞生之初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习俗的各个层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道教源自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把济世救人、修炼成仙作为毕生追求。道教认为,经过修炼到了一定的程度,人都可以羽化成仙,不必一定等到死后,大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没有差别,甚至生与死也不存在绝对的差异。由于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羽化登仙,所以源于道家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比如仙逝、仙游、仙去、驾鹤西去、仙奴西驰等等,而这些专业语言也被用于普通人的死亡,比如,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语句 “惊闻令尊仙逝,不胜悲恸……”“慈父于X年X月日驾鹤西去……”“逝者已登仙界,生者节哀顺变。”道教把死亡委婉地称为“物化”或者“隐化”,道教认为人之死犹如蝉之脱壳,故称死亡为“蝉蜕”或“蜕化”,道教相信人死就像了生双翼飞升,所以称死亡为“羽化”。据传说,得道成仙的高人都乘白鹤而去,于是“驾鹤西去”或“化鹤”就成了死亡的另一种说法,这些词语都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的赞誉和尊重,受道教影响所形成的死亡委婉语,不仅寄托了人们长生不老的愿望,还体现了人们希望通过自身的修为能够超越死亡,打破自然规律限制的进取向上之心。

最后,泰国人们的宗教信仰主要受到来自于印度佛教的影响,全社会最普遍的宗教信仰就是佛教,上至皇室宗亲、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可以说,佛教已成为泰国的国教,在泰国的街头巷尾,到处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寺庙。甚至在学校、医院、政府机构里都可以看到供奉着佛像的佛龛,并且时常会有人带着鲜花和水果前去跪拜。可见,泰国的佛教信仰已深入人心,正是由于这种虔诚的信仰,使得泰国人对于出家的僧人十分敬重,人们向僧人行礼时,都要双手合十置于额头前,另外,泰国的男子都要有剃度出家的经历,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才算是真正长大成人。不难看出,佛教对泰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在泰语中,佛祖涅槃泰语称作ดันขันธ์ปรินิพพาน;地位较高、受人尊敬的僧人“涅槃”称作นิพพาน;地位一般、但受人尊敬的僧人“圆寂”称作ละสังขาร;一般僧人、德行和地位都不高的僧人“圆寂或坐化”称作มรณภาพ。但法王离世,称作“大圆满”或“光明正身”,因僧王地位特殊,视其为皇亲,所以僧王圆寂和庶出的王子薨的用词一致,叫สิ้นพระชนม์。同时,人们会为僧王圆寂举行各种各样的追悼仪式,诵念佛经,并穿着黑色衣服来寄托哀思。

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泰国人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ไปสวรรค์ (去天堂)、 ขึ้นสวรรค์ (上天堂)、ไปสู่สุคติ (去天堂)、หมดเวรหมดกรรม (业尽、缘尽、业报终结、罪孽到头)、 พ้นทุกข์ (脱离苦海)、 สิ้นเวรสิ้นกรรม (业尽、缘尽、业报终结、罪孽到头)、สิ้นบุญ (功德圆满、天数已尽、阳寿已尽)、หมดบุญ (功德圆满、天数已尽、阳寿已尽)”等,这些词都可用来表达泰国普通人的死亡。因为佛教对泰国的影响,泰国人相信宇宙中的自然法则,一切生命都在规则中出生、生存和灭绝,人从生命诞生开始,即使没有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过早死亡,也只是到人世间走一回,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在种什么样的因将来就结什么样的果。

综上,汉语和泰语中关于僧侣 “死亡”的委婉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影响,因此都用圆寂来表示僧侣的死亡。圆寂来源于“诸德圆满,诸恶寂灭”,指具备一切福德智慧,永离一切烦恼生死 [1]。而因为泰国没有道教,因此,在其语言中就没有像道教里“羽化登仙”等表达死亡的委婉语。同时,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泰两国人民的心中都存在着对佛教的敬畏和崇拜。

4. 从中泰关于老人死亡委婉语的异同看中泰价值观

中泰语言中关于老人之死,汉语有很多词汇来表达,如“百年、百岁、作古、长寐、长眠、安眠、永眠、安息、闭眼、不在、永远地睡着了、安眠、回老家、去世、逝世、过世、咽气、闭眼、老了、没了、离开人间了、离开人世了、不在人间了、寿终正寝、脱离了人间苦海”等,泰语同样也有很多,如“ถึงแก่กรรม สิ้นบุญหมดบุญไม่อยู่แล้วเสียชีวิต สิ้นชีวิตสิ้นใจ (永别了、与世长辞) ไปแล้ว จากไปแล้ว ไปพักผ่อนแล้ว เสียแล้ว ไปดีแล้ว หลับไม่ตื่นหมดลมหายใจ(安息)”等,上述泰语词汇如果翻译成中文,意思跟中文表达老人之死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中泰语言关于老人死亡的表达是差不多的呢?因为中泰文化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为儿女为家庭操劳一生,最终老去。当老人离世,为了表达对老人的尊敬、爱戴、依恋等采用的委婉语有“安息、安眠、永远睡着了”等,这些词语都是表达对长者的依恋和不舍,认为长者去世就是去休息了或睡觉了。同时,死亡对生者和死者都是残酷而难以接受的,人们不愿相信身边的人永远的消失了,为了减轻内心的悲痛和恐惧,人们更倾向于相信,死者并不是灰飞烟灭,失去所有踪迹,而是去往另一个世界去了或回老家了。死亡是旅程,死者离开某个地方或者到某处旅游,如“走完了人生的旅程、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回到大地的怀抱”等,让人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渲染了人们内心的悲伤 [3]。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泰两国文化中都有对尊老爱老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5. 从中泰关于英雄烈士死亡委婉语的异同看中泰价值取向

中泰语言中关于英雄烈士之死,汉语有很多词汇来表达,如“壮烈牺牲、光荣牺牲、慷慨就义、英勇献身、以身殉国、马革裹尸、为国捐躯、英勇就义、笑卧沙场”等,泰语数量要少一些,如“พลีชีพ (牺牲)เสียสละชีวิต (牺牲生命) สละชีวิต (放弃生命)”等 ,上述泰语词汇如果翻译成中文,意思跟中文表达英雄人物之死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中泰语言关于英雄人物死亡的表达是差不多的呢?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十分崇尚舍生取义的大丈夫之风,有“杀身成仁”和“无求生以害仁”的说法,更加注重死亡的意义和社会价值。司马迁提出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基本可以代表中华文化的死亡价值观,有志之士都希望自己“留取丹心照汗青”。当一个人为国家或者为了正义的理想而献出自己的生命时,人们往往会讴歌其光荣的“死亡”,这时用“壮丽牺牲、以身殉国”等词语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赞扬,无不体现出浓烈的悲壮色彩和对其死亡的社会价值的褒扬之情,让人听起来无不肃然起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泰两国文化中都有对英雄人物表示推崇和赞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6. 从中泰关于伟人、名仕、贤才、女子和未成年人死亡委婉语的异同看中泰文化差异

中文中关于伟人、名士和贤才之死,汉语有“星陨、逝世、与世长辞、兰衰、兰摧玉折、英才玉折”等委婉语,这些委婉语无不体现出浓烈的惋惜、悲痛、哀伤、难过和天怒英才之感。而关于女子之死,汉语有很多词汇来表达,如“香消玉损、毁损兰摧、红消香断、 葬玉埋香、倩女离魂、珠沉璧碎、凋谢”等,这些词以落花的形象来形容女子的死去,借以表现女子柔美纤弱的形象,表达对女子死去的惋惜、同情和遗憾之情,常用于书面语中。另外,关于未成年人之死,中文有“夭折、夭逝、短命、没成人”等表达对未成年人死亡的婉称,但泰语却没有专门的词语来委婉表达名人贤士、女子和未成年人之死,而用对大部分通用的เสียชีวิต (逝世、失去生命)来表示。这是因为中泰两国国家体制、历史文化因素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造成的。中国的死亡委婉语受几千年封建制度、多元化宗教信仰、死亡的社会价值和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等等 [4],中国社会自封建社会结束后,强调人人平等的原则,就算不同身份地位和性别年龄差异的人如女子和未成年人,其死后都有根据其身份地位对应的委婉语。而泰国社会等级观念观念特别明显,女子和未成年人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因此,泰语中也没有专门用于表达女子和未成年人死亡的委婉语,可以用สิ้นบุญ、หมดบุญ表示天数已尽、阳寿已尽,หมดลมหายใจ表示去世、安息,สิ้นใจ表示永别了、与世长辞了等与普通人通用的委婉语。

7. 从中泰关于其他类别死亡委婉语的异同看中泰文化差异

在中文中还有一些表达死亡的委婉语,如“一命呜呼、呜呼哀哉、命归黄泉、去见马克思、呜呼哀哉、死翘翘、回老家、OVER”等。这些委婉语用于开玩笑或者自我嘲弄,对自己或者关系特别亲近的朋友,或自己不太喜欢的人或者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的一种戏谑、咒骂。“一命呜呼”,具有嘲讽之意,盼其早点死亡,而今终于实现了。“翘辫子”,用于口语中,较为粗俗。泰语中也有这样的委婉语,“เด๊ด (英语die的借词)、กลับบ้านเก่า (回老家)、 เรียบร้อย (结束)、ลาโลก (离开世界)、ไปสบายแล้ว (走了)、หลับไม่ตื่นแล้ว (睡着了)”。泰语的这类委婉语用于生气时说的话。但无论怎样,上述委婉语都不太礼貌,中泰戏谑表达此类死亡委婉语的词汇并不完全对应,这说明两国文化的差异。

另外,中文还根据死亡的原因为非正常原因导致的死亡采用如下的委婉表达方式,如“三长两短、突然毙命、不测、不幸、长短、意外”等。而泰语中也有这样的表达方式,如“ไม่ฟื้นแล้ว (再也醒不过来了)、หมดลมหายใจ (没气了)、หมดหายใจ (没有呼吸了)、หมดวาสนา (福气尽了)、สิ้นบุญ (天数已尽、阳寿已尽)、หมดบุญ (天数已尽、阳寿已尽)、 สิ้นชีพ (毙命、丧命、丧生)”等。因为中泰文化的差异,导致中泰对这种非正常死亡的委婉语不对应,但都能看出中泰文化对这种非正常死亡的敬畏。

总之,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反映 [5]。死亡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最终归宿,是人类最忌讳的字眼,人类想方设法尽量避免或不去提及,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离从出生到死亡的这样一个自然规律。通过对中泰文中“死亡”委婉语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中泰两国人民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或不同原因方式的“死亡”所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的异同,也看到了中泰文化和价值倾向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拱贵. 汉语委婉语词典[M].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2]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刘纯豹. 英语委婉语词典[Z].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
[4] 束定芳, 徐金元. 委婉语研究: 回顾与前瞻[J]. 外国语, 1995(5): 17.
[5] 王德春. 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