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运用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es of Logical Analysis in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Texts for TCM
摘要: 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中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笔者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发现,逻辑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是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中译英最大的难点之一。由此,笔者想到逻辑关系是跨越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鸿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本文探讨了逻辑关系之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异的意义、中医宣传文本的特点、存在的逻辑关系方面的典型问题,以及逻辑关系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运用以及使逻辑关系明确化的翻译技巧,旨在为解决由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巨大差异所致的翻译难题提供一种可操作的思路和切实有效的方法。
Abstract: “Parataxis” of Chinese and “hypotaxis” of English seemingly has been one of the hottest topics in academic discussion on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Based on plenty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s, I found that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actually lies in their distinct ways to express logical relations, which seem to be one of the biggest barrier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Therefore, logical relations could be a bridge of the huge gap between “parataxis” of Chinese and “Hypotaxis” of English. In this paper, I first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logic relations to the linguistic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n the features of texts to publiciz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s well as the typical logical problems in these texts.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ome practicable suggestions and effective methods to make C-E translation of texts to publicize TCM easier and more readable by case studies of logical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skills to clarify the logical relations in the texts.
文章引用:严钰淑, 任荣政. 逻辑分析法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的运用[J].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465-47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3064

1. 引言

在英汉翻译研究领域中,强调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差异是最常见的话题之一。但是大多数研究论文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在进行对比分析时常常点到为止,而较少结合翻译实践深入地剖析,致使相关探讨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且比较笼统,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有限。

笔者在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后注意到,在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的差异中,关键之一是逻辑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

英语“形合”,主要体现为逻辑关系外化,并且比较明确,通常能使读者一目了然 [1]。特别是非文学性文本,通常逻辑关系清晰、通顺一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贯穿全文,体现了思维的连续和严谨 [2]。

而汉语“形散意合”,主要是因为逻辑关系是内化的,隐藏不露,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感受,贯通 [3]。同时,汉语还常常存在思维中断和跳跃的现象;很多文章不注意前后的逻辑联系,自知其联系却未说明;有时则是混淆不同的逻辑联系,即用错了表示逻辑关系的连接词;有时因语序混乱而使关系错乱,或因不必要的重复形成循环论证。汉语母语读者因为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会自动脑补,重建逻辑关系,所以不会产生阅读和理解障碍。但是在汉译英时,如果不经过加工处理,直接译入英语,就显得逻辑混乱,使读者如坠云雾,甚至可能造成阅读和理解障碍。事实上,这也给汉译英带来极大挑战,造成诸多困难 [4]。

以往专门讨论逻辑关系的论文极少。而笔者基于大量翻译实践发现,逻辑关系正是中英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探讨。因为,行文中的逻辑是否明确,是否衔接自然而紧密其实体现了中英文思维方式上所具有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中英文表达方式转换的一个最大的难点。而逻辑关系分析法和内化–外化之间的转化技巧就是解决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鸿沟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探讨在中医宣传文本中译英实践中,分析中文原文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并使之外化,从而降低中译英的难度,并提高英语译文可读性的方法与技巧。

2. 中医宣传文本的特点及中译英的难点

首先,中医宣传文本在内容上具有全方位覆盖的特色。这是因为中医学科本身内容繁杂,又与多学科交融,所以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词汇,诸如中国古代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武术气功、烹饪、音乐、气候学等多方面。同时,内涵常多隐晦,很多内容在中文里尚且有不同的解释,甚至连中医术语的含义和表达尚未完全统一,会因学派而异。这就导致了源语言层面存在理解差异和表述的不一致,因而难以实现标准化的问题。

在行文方面,中医宣传文本普遍具有偏文学化的特色,表达方式多迂回曲折,多言外之意,行文的篇章结构通常比较松散,前后句子逻辑不明显,思维存在跳跃中断。汉语“形散意合”的特点体现得比较明显 [5]。

不过,中医科普性宣传文本偏向于说明文体 [6],以客观描述和解释中医理论、介绍中医特色诊疗手段及技术方法为主,内容专业度多为中低级别,学术化程度不高。语言多采用介于正式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平实的书面语。相对于中医文化宣传文本而言,科普性宣传文本语言简洁得多;篇章组织和句子结构更简单明了。但因常常引经据典,文白夹杂,文学性较一般的科技说明文明显要强得多。

整体而言,中医宣传文本要转换成地道的英语思维和表达方式难度相当大。

3. 中医宣传文本中常见的逻辑问题及处理技巧

中医宣传文本中常见逻辑关系不明确甚或错乱等诸多问题,主要由于内容过于专业化、缺乏必要的解释、缺乏衔接成分、语序错乱、表述错误、用词含义模糊所致。但是,通过细读原文,理解并理清其中的思路和逻辑,并使用翻译技巧做恰当处理,则可有效降低中译英的难度,同时也使译文的逻辑更清晰,使译文表达更符合英语的习惯思维,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将结合案例具体说明。

1. 由于使用了“行话”而又缺乏解释导致逻辑关系不明确。

例:某中医科普稿的一句原文:加之2019年岁运土不及,主运终之运少羽,客运终运太徵,// ① 也表明了2019年冬为暖冬,易发瘟疫,发病时间段为小雪至大寒。因客气为少阳相火,火克金,// ② 容易出现肺系疾病。

分析:这句话思路明确,但内容过于专业。原文摘自中医古籍,讲解的是“五运六气”的理论,已经译成了现代汉语,并经过了简化与改写。据了解,原文本来是面向国内发行的,并非向国外宣传。然而,即使在中医界,此类内容也属“小众”型研究对象。

显然,作者没有考虑到读者可能是“外行”,对中医一无所知的情况,因而对术语(岁运、主运、客运、终运、少羽、太徵、客气、少阳相火)的涵义均未予以必要的解释。句中斜杠处存在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内容晦涩难懂,直译显然难以有效传达文意。即使采用意译,要言简意赅地英译这些术语难度也相当大。如果只译出其字面意思,恐怕读者仍然无法领会其间的逻辑联系。

按照英语思维习惯,作者有责任解释清楚意欲表述的内容,而不是让读者去猜“言外之意”。而我国诸多作者却多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思路写文章。如此句也是一种典型。这就需要译者代劳,挖掘其深意,并视情况予以注解或补充说明,以明确逻辑关系。当然,补充说明文字以简明扼要为佳。

考虑到篇幅和读者接受度,笔者对此句中会直接影响理解文意和前后语境逻辑联系的几个术语“少羽”、“太徵”、“客气”和“少阳相火”采用了括号加注的方法,给出简要说明。鉴于原句偏长,所以在斜杠1处断句,并增译了关系引导词Such a combination以明确前后的因果联系。而在斜杠2处,笔者增译了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7],简略说明“金”对应肺系疾病,搭构出明确的逻辑联系,使语意连贯,帮助读者理解。对此句,笔者译为:

Furthermore, the yearly circuit of 2019, “earth” was weak. The final circuit of dominant circuit of this year was “Shao Yu” (a Phenological term in ancient China, implied dampness in winter), and the final circuit of guest circuit was Tai Zheng (another Phenological term, implied a warm winter). //Such a combination suggested that 2019 would have a warmer winter than it should be and consequentially epidemics were prone to occur during the final solar terms from Lesser Snow to Greater Cold. Additionally, because guest qi (a Phenological action) in this period was ministerial fire of lesser yang (two Phenological terms, implied febrile diseases), and since fire restrains metal,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lungs, then lung diseases were prone to occur.

2. 由于缺乏衔接成分而产生内容上的断层致使逻辑关系不明确。

例:原文:阳乃大化,① //蛰虫出见,②流水不冰,③地气大发,④草乃生,⑤人乃舒,//⑥其病温疠。

分析:此句是比较典型的中医文本,行文风格是半文半白,不过要理解文意不算很难。本句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

阳气(催生万物的)力量很强大,① 本來还在冬眠的动物都出洞了,② 水也结不了冰,而在流动,③ 潜伏在地下的阳气也强烈地散发出来,④ 因而使草木萌发,⑤ 人感觉很舒服,⑥ (这种气候里)容易得温病(译者注:“温病”相当于现代的发热性流感,包括此次的新冠肺炎)。

可见,1处的因果关系比较明显,即阳气是因,1~5皆是果。较难理解的是6处的逻辑关系。不论是否具备中医知识,即使从常识考虑,也不难发现,从字面意思上看,前后有矛盾:既然阳气力量很强,人也舒服,应该是整体环境有利于健康,为什么会得温病呢?关键在于,此处缺乏了衔接成分而产生内容上的断层。衔接成分可以小至词汇,大至句子段落。此句中缺漏的内容较多,上下文的语境中并无明显的线索,这就产生了歧义,即多种可能的理解。比如,从中医的角度,可以理解为:由于阳气在冬季本该深藏,现在却提前开泄了,人体毛孔舒张,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得病。另外也可能如作者在其后相隔较远的段落篇章中,提及的“这种气候给病原微生物的发育、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对于此句的情况,译者就不能直接加以注解了,否则有过度介入之嫌。另外,细读此句后可发现,1、2、3、5之间是并列关系,与“阳乃大化”构成第一层次的因果关系;而4与3是第二层次的子因果关系,3是因,4是果。整句偏长,所以,笔者在“地气大发”前断句,“流水不冰”调换语序后加了转折,突出了“蛰虫出见,流水不冰”与“阳乃大化”的直接因果。以“地气大发”起首第二句,为了加强上下文衔接,增译了“阳气催(发)”,再次强调并揭示“阳乃大化”也是引发其后一系列征兆的原因。而将“人乃舒”和“其病温疠”之间模糊处理为转折关系。此句译为:

As stated in the article, “Now, Yang becomes strong to transform everything, dormant insects appear earlier, water can not freeze but flow. The Yang force also accelerates the venting of Yang qi in the earth, sprouts grass and trees and makes people feel comfortable but vulnerable to febrile diseases and epidemics.”

3. 由于语序错乱产生逻辑关系上的混乱。

例:某中医院特色诊疗宣传文本的一句原文是:

敷贴药物选用道地药材古法制作,讲究工序,严控质量,经过配方、选材、炮制等十五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

分析:显然,古法制作指其后的“经过配方、选材、炮制等十五道工序,纯手工制作”,但是中间插入了“讲究工序,严控质量”,就打乱了逻辑上的顺序。对此类问题,就需要由译者理清思路,视实际情况,突破原文的拘束,对原文进行必要的重组重排,使译文的逻辑清晰而顺畅。

比如对此句,笔者就通过调换语序调整逻辑关系。考虑到原文有意强调“道地药材”、“古法”和“纯手工”,而“纯手工”又是“古法”的精髓,两者可合并,按照英语的习惯思维,重点放在最前面,其后紧跟“十五道工序”,则其间的总分关系也明确了。最后再是“讲究工序,严控质量”。那么整体思路就很清晰,先古后今的逻辑也更自然。鉴于“讲究工序,严控质量”与之前联系比较紧密,不宜断句,为了使句子简练,增译了“每个步骤”,处理成了补语,使古今联系更紧密。此句译成:

Herbal medicines for topical application are chosen from the indigenous materia medica and completely handcrafted using ancient methods, which includes fifteen procedures, such as prescribing formulas, selecting 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processing, each step focusing on the details of procedure and strict quality control.

4. 由于原文表述错误而混淆了逻辑关系。

例:一中药材企业外宣的原文:

日本目前只有非炮制品的进口贸易,通过控制使用量来确保其安全性,所以一个系统和实用的半夏国际标准将会为日本这样的国家带去更多的贸易机会,使其市场可以更放心地使用半夏炮制品,提高半夏贸易的经济效益。

分析:此句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太长,二是划双线的半句话因果关系显然是说反了。从语境看,目前是日本从我国进口生半夏,即非炮制品。由于生半夏有毒,而目前,尚无半夏(炮制品和非炮制品)的国际标准。所以,日本通过控制使用量来确保用药安全。在建立半夏炮制品的国际标准后,国际中药市场,比如日本就会从我国进口更多的半夏炮制品。所以,后半句正确的逻辑关系应该是:一个系统和实用的半夏国际标准将使日本市场可以更放心地使用半夏炮制品,会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对日贸易机会,提高半夏贸易的经济效益。

对此类逻辑关系的混乱,也需要译员代劳,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语序作出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具有正确而清晰的逻辑关系。

鉴于此句过长,但在“所以”前后的意群相对独立,就在此断句。笔者将此句译为:

For example, by now, Japan only imports unprocessed Pinellia ternata, and ensures the clinical safety by controlling the usage amount. It could be anticipated that a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Pinellia ternata will bring China more trade opportunities from Japan, by boosting its confidence to use processed products of Pinellia ternata, so as to bring Chinese medicinal manufacturers more economic benefit from Pinellia ternata trade.

5. 由于用词含义模糊致使逻辑关系弱化甚或含糊不清。

例:原文:

#1:外感病的发生与人体正气不足有直接关系。

#2:气候异常对瘟疫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3: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这些句子中的因果关系原本是比较明确的,句1是后影响前,即前果后因。句2是前影响后,即前因后果。句3是双向作用,且包括正负两种可能。但是由于使用了一个笼统的词“有直接关系”或“相关”,而弱化了因果关系,无法直接从字面上判断因果的指向,需要细读原文后才能领会。这种情况在中文文章中比较典型。中文里有不少字词语义域较广,因而使用很普遍而随意。中文母语者会自动根据语境理解为特定的意思。

平时笼统地使用并无大碍。但是在科普文本中则以具体化为佳。特别是在西方的读者由于对中医缺乏了解而认为中医不是科学的情况下,笼统地说什么相关而没有明确指向会更加重对中医“非科学”的印象。而如果至少能说明两者是正相关或负相关,是单向或双向的作用,若是单向作用,哪一方对另一方起到正作用或负作用的话,信息传达的效果会完全不同。

以句1为例,试比较不同的译法的效果:

译法1:按照原文所用“相关”译:

The outbreak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is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healthy qi in the human body.

译法2:按逻辑上的因果指向译:

The outbreak of external contraction might be a direct result of deficiency of healthy qi in the human body.

显然,译法2明确了因果关系及其指向,更符合英语习惯思维。因此,对此类问题,在中译英时,译者最好予以辨义并将其具体化,既有助于读者理解,也使逻辑关系更明显。

4. 总结

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中讨论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笔者基于大量的翻译实践发现,逻辑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是导致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的一个根本区别,也是中译英最大的难点之一。由此,笔者想到逻辑关系是跨越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鸿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几个典型案例,归纳出在中医宣传文本中常见的逻辑关系表述不当的问题,并描述了如何运用逻辑关系分析法,理顺原文的逻辑关系,并运用翻译技巧使逻辑关系外化、明确化、具体化,使译文更符合英语习惯思维。其实,逻辑关系分析法也有助于降低中译英的难度,因而也为解决由汉语“形散意合”与英语“形合”之巨大差异所致的翻译难题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思路和切实有效的方法。

基金项目

1)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科能力提升项目“中医外语学”;2) 上海市“浦江人才”基金项目(18PJC109)。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 杨丰宁. 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3] 刘小梅. 英汉语法特征: 传统与形式[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4] 潘文国. 英汉对比与翻译[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2.
[5] 李永宏. 外宣资料汉译英的语言特征对比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 8(34): 225-226.
[6] 路璐, 周玉梅. 医学英语特点及其翻译[J]. 西北医学教育, 2012, 21(2): 322-324.
[7] 胡倩华. 中医学英语定语从句的状语化译法探讨[J]. 中医学报, 2012, 27(171): 958-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