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视角下的多义词翻译教学策略研究——以海事英语中“Dead”为例
Research 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Polysem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Taking “Dead” as an Example in Maritime English
DOI: 10.12677/AE.2020.104092, PDF, HTML, XML, 下载: 488  浏览: 1,01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蔡佳秀, 程 昕: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Dead翻译教学海事英语多义词隐喻Dead Translation Teaching Maritime English Polysemy Metaphor
摘要: 多义词的理解和运用是许多学生在翻译实践时的难点问题。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为视角,以海事英语中的多义词“dead”为例,分析多义词翻译教学策略,期冀为教师的多义词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Abstract: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are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many students to solve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polysemous word “dead” in Maritime English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of the polysemy, hop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olysemous word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文章引用:蔡佳秀, 程昕. 隐喻视角下的多义词翻译教学策略研究——以海事英语中“Dead”为例[J]. 教育进展, 2020, 10(4): 536-54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0.104092

1. 引言

学好语言的基础是掌握词汇,词汇的运用是人类认知理解的过程,容易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英语词汇中有诸多多义词,提高学生对多义词的掌握能力一直是个教学难题。海事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其专业性强、有特定语境和文化,部分通用英语的词汇在海事英语中有专门的词义,会被赋予新的含义,也出现很多一词多义的现象。而海事英语中对于一些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翻译教学研究较少,因此越来越多的航海类院校及企业重视海事英语的多义词翻译教学。

2. 多义词现象与隐喻认知观

多义词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是人类通过隐喻的认知手段由一个词的基本词义向它义引申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构成人们的系统概念,也是多义词的丰富来源(娄宏亮,余淑媛,2019) [1]。

“隐喻的认知观”系统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主要有:1) 隐喻的普遍性: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2) 隐喻的概念性: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事情,相反,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隐喻性;3) 隐喻的系统性:由于隐喻性概念是系统的,所以人们用来谈论此概念的各方面的语言也具有系统性(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2]。根据始源域的不同,隐喻分为三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此类隐喻是将始源域的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的目标域上,使此概念具有了空间方位感;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所以此类始源域的成员是实体或物质;结构隐喻指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和定义模糊或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李越,2010) [3]。因此,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工具,在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纽带作用,深深影响着多义词的习得。

3. 隐喻在多义词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中词汇量是庞大的,且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新词应运而生,部分单词的多种释义也在不断扩展,这给英语词汇翻译教学带来巨大挑战。此外,传统应试型英语教育倾向于指定课程范围内词义的机械使用,不利于学生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指导翻译教学实践时,应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基本释义和隐喻语义,运用高效合理的翻译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有效利用专业词汇,从而做到准确翻译。

通过中国知网(CNKI)关键词栏检索“dead”,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方面来看,2004~2019年,共有40篇有关dead的学术论文,而在海事范畴内,尚无对dead这一词的深入探讨。而海事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的范畴,具有自身的语言特点和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其特点有:1) 专业术语多,措辞准确,结构严谨,前后一致;2) 赘述和重复少,内容简洁到位,有别于文学作品;3) 多长句和复合句,被动语态使用频繁(刘肖沛,2004;黄静,2008) [4] [5]。有鉴于海事英语的专业性以及dead一词自身的复杂性,笔者将从海事英语中“dead”这一多义词着手分析,探讨将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多义词的翻译教学方法。

3.1. 隐喻思维

在学生对词汇理解、记忆与运用过程中,隐喻思维、隐喻意识可以发挥积极影响。而当前,由于部分教师在多义词翻译教学中忽视了隐喻思维的正面作用,只是单纯从词汇的发音、基本词义、词性等方面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对词汇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反响一般。在词汇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词汇基本释义后,耐心引导学生在词汇核心含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对比、归纳、引申等方式,让学生对该词汇有深刻理解,从而获得隐喻认知。以dead为例,该词基本词义是“死,死亡”,但dead在海事英语中隐喻含义广泛,教师在讲解这个单词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隐喻方向的思考,而不是“填压式”被动接收;可以让学生大体了解该词词义的发展变化及不同义项之间的联系,和学生一起归纳出该词的相关搭配用法。如此一来,良好的师生互动替代传统而乏味的讲解,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其隐喻思维得到培养,词汇量也得以扩大。

3.2. 隐喻视角下的词汇翻译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准确翻译多义词需要掌握一些切实有效的翻译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翻译方法,以海事英语中“dead”翻译为例:

3.2.1. 直译法

当原文词组意思比较直观明晰,按照字面意思或《英汉大词典》中有相关释义便可以直接翻译时,可以采取直译法。dead这一词的在词典中的有形容词、名词、副词三种词性,释义多达23种,其多种释义是在核心含义“死亡的、死一般的”基础上,通过关联和映射的隐喻思维产生。由于“dead死亡”是世界上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的常见情景,常被赋予隐喻色彩并当作喻体灵活使用,因而该词与不同的常见词搭配具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海事英语中轮机、电子电气领域词汇dead band翻译为“(参数值的)死区,无控制作用区”,其中dead的释义就源自于《英汉大词典》中“无作用的、无效的”这一解释。所以死区(dead band)并非“死亡”,它也称为中性区(neutral zone)或不作用区,是指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中,对应输出为零的输入信号范围。而且在机械系统中也有类似死区的概念,例如齿轮组中的背隙,是指输入量的变化不能引起输出量有任何明显变化的那段区间。

dead front这一轮机、电子电气领域词汇翻译为“前端无电的”,其中dead的释义就源自于《英汉大字典》中“无电流的,不通电的,非放射性的”这一解释。

海事英语驾驶领域词汇dead ahead译为“正前方”,这里dead的释义源自《英汉大词典》中“直接地,正对地”这一副词词性的解释。

海事英语驾驶领域词汇dead calm翻译成“风平浪静、完全无风”,这里dead的释义源自于《英汉大词典》中副词词性的“全然地,绝对地”这一解释(英汉大词典,陆谷孙,2007) [6]。

此外,还有dead band action死区效应、dead end死胡同,行不通、dead part不带电部分、dead rack travel齿条行程死区(程昕,胡智林,2012) [7],dead aft/astern正后方、dead belt静区、dead angle死角(程昕,胡智林,2012) [8] 等词语,均可以采用直译法。

3.2.2. 意译法

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在莱考夫和约翰逊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下,由于汉英文化及文学传统的差异,隐喻意象很难替换。各种语境制约往往使隐喻翻译转而以传达原意象的含义为主要目标。意译法可以摆脱语言形式的限制,通过语义转换传达基本信息,再现隐喻含义(肖家燕,李恒威,2010) [9]。

根据结构隐喻,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赵艳芳,2001) [10]。比如,dead man字面意思是死去的人,但是在海事英语语境下,众所周知,死去的人是没有任何控制力,在海面上漂浮只能随波任意逐流。于是,dead man“在海面上漂浮、随波任意逐流的死人”这一概念根据构成成分的对应关系,建构成海事英语中“空载线,锤回绳,凌乱飘扬的绳索头”这一释义(William Henry Smyth, 1867) [11]。

dead head字面意思是“无生命迹象的头颅、死一般的头颅”,而真正含义是“系缆木桩。”根据实体隐喻中“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这一理念(Lakoff, G. & M. Johnson. 1980),dead“死一般的、无生命迹象的”这种抽象状态与“木头的、系缆绳加以固定的”这一有形实体具有相似性,即都具有“静止的”状态,因而延伸出系缆绳用以固定之义;而根据结构隐喻中“两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各自构成成分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这一理念(Lakoff, G. & M. Johnson. 1980),head则是把人体部位的具体概念映射到了船舶装置这一概念,根据“头(人体的上端)”这一形象延伸到“码头上用来固定船舶的装置”,即木桩之义。因此在海事英语语境下,dead和head的两个隐喻含义相结合,可以把dead head生动形象地翻译成系缆木桩。

3.2.3. 特点释义法

当出现在身边的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特点与另外一种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或现象的某种特点存在一定相关性时,往往可以将其特点映射、延伸、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现象上,这种行为便是隐喻。因此,根据dead一词的相关特点,可以采取其引申义进行翻译。

比如,dead最常见的意思就是“死的”,由于活物死去便失去了行动能力,无法活动,所以dead喻指与“死”相关的状态特点,可以引申出“静止的,固定的”意思,因而dead sheave便根据这一特点,翻译成“固定滑轮;桅头滑槽”;因为死去便失去用武之地,也无法有作为,所以dead喻指与“死”相关的事物性质特点,可以引申为“无用的,闲置的”之义,因而dead load便根据这一特点翻译成“固定负载,无用负载,载重量”。

3.3. 隐喻概念的认知及跨文化意识

虽然每个人生活、工作的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人们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有诸多共同的生活经验、文化共性和认知过程,这些相似性和共性映射到不同的认知域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隐喻。因此一些通用英语中的词汇出现在海事领域内,受到海事文化、思维、常识等影响,会形成与海事相关的隐喻含义或意义引申。综上所述,教师在英语多义词教学期间,可强化学生对不同文化隐喻概念的认知,加强跨文化意识。

比如dead on end字面意思是“尾部死了”,但其实根据航海文化,船舶在处于逆风时,船艉是不受风,其余部位会受逆风影响,也就是说逆风对于船舶on end这部分是dead (无作用力)的,因此根据这一文化常识,dead on end翻译成逆风,这样译通俗易懂,便于船舶人员快速理解。

dead freight虽然字面意思是“死运费”,但根据海事文化,它被译成“空舱费;空舱运费;亏舱运费”。因为在海运拼箱出口过程中,在截单截货日前一工作日的中午11点以后,因订舱人原因造成货物无法及时出运,导致拼箱公司舱位空置,拼箱公司由此向订舱人收取的弥补该损失的费用。因此,根据文化常识,dead在此指“空舱、亏舱”的意思。

dead door这一船舶词汇翻译成“船舶外开窗”,乘船时可以发现船上的玻璃窗外有一层对外开的金属窗即船舶外开窗。船舶设置此窗的目的是为满足载重线方面的风雨密要求和处所的耐火完整性要求。同时当海上风浪大时,船舶外较危险,需及时关窗保证安全并阻挡海水进船。dead在此处表示死的,若直译为“死门、死户”或者“决定生死的门”,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其实,结合航运文化常识,当海上出现风浪时,一旦船舶窗户不能防水,大量海水进入船中,船舶重量增加,翻船或沉没的危险性就大大增加,所以做好船舶的防水工作是不容忽视的。船驶在海上,一旦出现火灾水灾,船舶周围一般没有可以及时出现的外援,门窗是否具有防火防水以及密闭功效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海事英语中,把dead door译为“船舶外开窗”。此外,用dead这样的词,也可警示海上工作人员重视门窗作用。

4. 结语

隐喻是多义词的丰富来源,亦是不同词义产生的重要原因。以海事英语中“dead”为例,可以采用隐喻视角下的直译法、意译法、特点释义法、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的翻译方法。除上述方法的讲授,教师进行课堂多义词翻译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不仅要掌握单词的基本含义,也要掌握其隐喻含义,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和跨文化意识,同时注意根据学生不同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因材施教。通过对海事英语单词“dead”这一典例的分析,研究了多义词翻译教学策略,期冀提高词汇翻译教与学的效果。

致谢

本论文的撰写是在我的导师程昕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治学经验和忘我的敬业精神让我产生深深的敬意。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及修改,老师一直尽职尽责督促着我,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帮助我。在此,衷心地向老师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国家双语语言能力建设关键因素研究”(编号:L18AYY004)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娄宏亮, 余淑媛. 基于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对英语一词多义词汇教学的探究[J]. 教育现代化, 2019, 6(72): 196-198.
[2]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3] 李越. 隐喻的认知研究: 解读《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1): 40-41.
[4] 刘肖沛. 航海英语翻译解析[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2004(1): 31-35.
[5] 黄静. 航海英语翻译若干问题[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08(1): 90-92.
[6] 陆谷孙. 英汉大词典[M]. 第2版.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889, 1194.
[7] 程昕, 胡智林. 船员适任证书考证必备词汇手册: 轮机, 电子电气专业[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2.
[8] 程昕, 胡智林. 船员适任证书考证必备词汇手册: 驾驶专业[M].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2.
[9] 肖家燕, 李恒威.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J]. 中国外语, 2010(9): 106-111.
[10]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11] Smyth, W.H. (1867) The Sailor’s Word-Book. Conway Maritime Press Ltd.,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