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Nanchang
DOI: 10.12677/ASS.2020.97140, PDF, HTML, XML, 下载: 818  浏览: 1,756 
作者: 吕 梦: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Cultural Industry Tourism Industry Industrial Integration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和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我国于2018年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全方位整合,加速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明确显示了文旅产业融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研究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南昌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南昌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ers a new normal perio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re imperative. As a green sunrise industry and a strategic pillar industry,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provide new growth point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My country established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n 2018 to integrate the cultural industry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an all-round manner,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and clearly show the necess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on this basi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Nanchang,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Nanchang, This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文章引用:吕梦. 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7): 993-99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7140

1.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进一步提速,中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全新的阶段,现面临“经济新常态”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破解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同时,在全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国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机遇,发展低碳化势在必行,作为“绿色朝阳产业”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逐步成为各省实现寻找经济增长点的优先考虑方向,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我国产业全面转型和国民经济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批准正式设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越发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带来机遇。

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优势推进了文旅产业的融合。自“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文旅融合的必然性,南昌市政府响应国家号召,采取了多层次、深广度的融合策略,初步取得成效。具体体现在旅游人数和收入的明显增加上,2018年,南昌市全年实现旅游总人次15,1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2%,旅游综合收入1520亿元,增长26.2%,这其中南昌市独特的文化产生的效应是不可替代的,尽管如此,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还是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规模不大、效益不高、融合方式不深入、忽视文旅资源等问题,不利于产业融合的稳步推进 [1]。因此,探究南昌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科学合理的深度融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旅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融合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生变革,现代科技信息为核心的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人们日益需求的多样化迫使产业变革迫在眉睫,各产业开始跳出传统模式限制,开始相互融合。这一变化引得各界专家开始探究文旅融合的必要性和真正含义,经过讨论得出广泛的定义:产业融合是指原本各自独立的产业,在经济形势的影响下相互交叉与渗透,导致原产业边界逐步模糊或消失,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融合须达到1 + 1 > 2的效果,这实际上是基于社会改革的一场创新,使得产业发展更有活力,得以在社会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

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疾步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为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的原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旅游产业的档次,推动其进一步转型。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产业融合在社会改革和经济浪潮的推动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2]。而影响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消费需求、产业间的关联性、政府管制、技术等方面,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产业才能更具竞争力。

2.1. 多样化的市场消费需求: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国人的需求已经不仅关注吃饱穿暖,更多的是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旅游业作为直接为人服务的行业,“贴身”感受到整个社会需求提升带来的生活观念、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各种改变。与此同时,经济稳步提升致使消费能力逐步提高,选择旅游作为一种解压方式已经成为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不同于以往的“坐在家中看世界”,人们的旅游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深度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换言之,其实质就是文化旅游。企业属于理性经济人,无时无刻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要想在多样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展现独特的竞争力,必须打造成与众不同的文化旅游精品。因此,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3]。

2.2. 产业间的关联性:产业融合的基础

两个不同的产业之所以能融合,是因为他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和跨界渗透融合的可能性成正比。存在内在的联系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中。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这个国家、地区精气神的物化表现,消费者旅行过程中的所游、所购、所行、所食、所娱均为一个地区名族的文化体现。各地景致可能相同,但背后的文化确是各具特色,旅游作为文化交流传播的媒介,使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知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从而刺激了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这是文旅融合的基础,这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方式推动了产业融合的迅速发展。

2.3. 政府管制放松: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政策对产业融合具有引导作用,政府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管制的放松是产业融合的外部条件。政府出台扶持文旅产业融合相关政策,地方政府根据文件指示因地制宜发挥景点优势,引导企业关注文旅产业,吸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旅游融合项目的各个环节,降低产业间的壁垒,创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搭建融合平台。政府管制的放松成为融合的催化剂。因此,政府管制的方式是企业融合的外部条件。

2.4. 技术活力:产业融合的前提条件

文化的价值实现,一定是通过场景体验达到的。所谓“硬性的宣教起隔阂,软性的产品达共识”,文化要用场景体验来凝练人性共情、建立情感纽带、实现价值传播。旅游演艺产品、景区、电影、短视频、游戏都是产品化体验的载体和形式。文化体验场景和载体可以说多种形式的,用科技手段来塑造和提升体验的载体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文化体验场景能否成功,其实都离不开三要素配合:感官刺激、沉浸梦想、内心触动。而这三要素可通过声、光、电来进行渲染,如以全息、AR/VR/MR营造沉浸式场景,创造出触动内心的文化内涵。在飞速前进的科技时代,“互联网+”模式增强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这一模式已广泛应用各个产业各个领域,为文旅产品注入了活力。

3. 南昌市旅游现状分析

南昌地处江西中北部、鄱阳湖南岸,赣江、抚河下游。全市总面积7402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617平方千米,林地面积2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5.04%,现有6区、3县、3个开发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和新建区,安义县、南昌县、进贤县,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截止至2018年末,南昌市年末常住人口554.55万,较上年末增加8.20万人。

2019年末,南昌市景区约为73个,其中有闻名中外的5A级景区滕王阁、红色摇篮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野趣横生的八大山人故居、南昌地区最大的内陆天然湖泊瑶湖、灯光汇聚海洋的秋水广场等等,随着我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2018年,南昌市旅游产业再次实现“双突破”,接待游客1.5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和26.2%,2018年“十一”黄金周,全市接待游客15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6%和35.8%,2019年春节长假,全市接待游客49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和12.1%。源远流长的南昌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南昌能够将旅游文化发展的更快、更好。从近些年的旅游现状中显示:2018年的春节长假,495.5万人次来南昌参观纪念,让人们火热追崇的基本上都是具有南昌文化特色的安义古村群、南昌融创主题乐园等景区,自然景区、历史文化景区参观的人数确实不断减少,南昌市正在探究以“互联网+”等更好的科学文旅融合方式来均衡南昌各景区的流量。

4. 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和省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江西省各大景区都在探索文旅融合的路径和方法,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与此同时,南昌市的文化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成为产业深度融合的阻碍。

4.1. 现行体制机制尚未完善

南昌现市已提出旅游强市、建设旅游名城的战略目标,但是政府对体制机制改革没有紧步跟上。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改革不断深化,许多文化机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尽管许多国有文化企业引入了社会资本,但是,国有资本还是处于绝对控制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分割化管理体制,使得在进行文化旅游整合性考量和发展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诸多的体制性掣肘,因为部门有部门的利益和出发点 [4]。同时,文物保护部门、环保部门、旅游发展部门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立场不同决定了角度不同,所以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必然面临着认知上的冲突。体制障碍冲突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初期遇到的最大的阻力,体制改革破局是当务之急。

4.2. 文旅融合的方法不够深入、创新

文旅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堆砌。如何科学客观有效地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创新文化旅游内容以及全方位满足游客需求则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旅游消费指的是以旅游行为为前提、以游玩观赏为背景、以旅游产品鉴赏为依托,用于旅游中物质需求、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所花费的一切费用。而用什么样的方式恰当的将地方独特的文化底蕴融合在旅游消费中是创新的要义所在。这就需要我们从旅游的资源整合、项目开拓、市场开发和营销模式等方面贯之创新、创意。南昌市的旅游态势呈现两边倒,差异大的问题,创融乐园类的网红打卡地开业来日均入园人数保持在万人之上,而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类景点流量低垂,人迹罕至,无法吸引足够的关注。

4.3. 缺乏高复合型创意人才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创新来自于人类知识的创造力,因此未来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就需要既懂文化专业知识又懂旅游专业知识、既懂文化管理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干部和人才,人才保障是产业进一步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5]。江西省属于中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没有东部地区强烈,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江西省委组织部、江西省人社厅开展了面向国内外引进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并发布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需求目录,但既懂文化、旅游专业知识又懂文化、旅游管理知识的高质量人才数量却还是远远不够,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文旅融合的步伐。

4.4.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南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即使是在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2000多年历史的南昌也还遗留着许多古老大街小巷,这是老南昌人难忘的儿时记忆,也是旅游者感受南昌文化魅力的媒介,但现如今这些珍贵的建筑面临着两大问题:第一,很多大街小巷被拆除,例如在老豫章中学,赣江边的琼斯楼被拆除:在胜利路南段的胜利路骑楼被拆除:象山南路的六眼井被填塞盖没,第二,在城市的飞速崛起中,大量承载着南昌文化的巷子被人们所忽视,例如羊子巷、萝卜巷、合同巷、十字街等。近些年旅游消费潜力不断攀升,南昌政府加大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但却忽视了这些重要的文化街道。

5. 南昌市文旅产业融合的对策

5.1. 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南昌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要想真正的深度融合,必须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第一,进一步深化文化文物和旅游领域体机制改革;深化国有文旅企业融合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给与社会资本充分活力,弱化国有产业绝对控制地位,实现政企分开,推进政事分开,整合相关的工作方式,磨合与调整的同时,坚持市场化运作方式。以各类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将融合新思路新方法贯彻在先行试点区,找出融合的新路径方法。第二,打破南昌市各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解决区域分割和行业分割的难题,推进文物保护部门、环保部门、旅游发展部门间的协同治理,有利于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2. 创新文旅融合方法

文旅项目可复制、易替代,而文化内涵是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有了文化内涵的传承发扬,才有业态的丰富完善、服务的别具风格和品牌形象的充实饱满。因此需要创新将文旅产品变得独一无二。

5.2.1. 空间布局的创新

传统旅游发展规划在空间布局时除考虑交通、土地外,更多的关注点在资源和功能,如田园风光区、生态康养区、特色小镇等等。而在空间规划的指导下,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应着重关注 “文化地理”,即考虑区域文化发展脉络,加强人的能动性,形成以文化地理为统领的空间格局。

5.2.2. 产品设计的创新

传统的旅游规划在产品设计时更多的是从传统六要素或新要素的角度出发 [6]。而文化旅游发展规划除景区、度假区等旅游产品外,将着力凸显博物馆、民俗馆等文化场馆,非遗传承区,古村古镇,文化演艺,以及其他文化新业态的设计。

5.2.3. 产品技术的创新

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包围消费者的大脑和身体。在体验为新机遇的时代,双向交流的游玩模式更能触动游客的内心,利用VR,AR、光影技术等科技进行沉浸式互动体验。IP是文化和旅游发生化学反应的基础,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生存之道。对于任何一个地方,要摸清文化家底,深入挖掘、系统开发,把特色文化精髓全方位融入旅游项目、线路、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深耕本地、本项目特色历史文化,打造高度概括、独一无二的文化IP,利用南昌的红色文化,充分塑造富含“天下英雄城,南昌红色韵”的文化旅游新形象。

5.3. 建立人才建设机制

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是文旅融合的源源动力所在,政府应该完善人才建设机制,包括引入机制、薪资制度、培训制度等各方面,在准入机制上,一方面,广纳贤良的同时设置质量素质门槛,引入具备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及资本运作的文旅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协调资源,培养与培训一大批高素质项目管理和服务人员:在薪资制度上给予充分的财政支持,按照标准人性化的考核制度发放工资奖金:在培训制度上引用国内外知名实践经验和实操能力的规划团队,定期培训,塑造精英队伍。

5.4. 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历史是城市的文化积淀,注重南昌历史资源的开发是文旅融合必走之路。第一,尽可能保留原始的历史文化资源。改变大众对南昌“天下英雄城”的单一印象,可以民众投票选举的方式挖掘更多带有特色南昌味的大街小巷,加以开发,丰富南昌的旅游文化资源。第二,加强对南昌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由于许多古迹的损毁,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南昌古建筑的文化背景,南昌大多数街道是以人名命名的,政府可在小巷上贴上文化标签,或在流量较大的公交地铁线开设历史专栏介绍古迹由来,加强社区历史文化宣传工作,进行文化公演,建立起历史和现在的结合点,加快文旅融合的步伐。

6. 结论

文化和旅游在其资源、产品、消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文旅融合能够达到1 + 1 > 2的效果,同时,游客日益剧增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助推了文旅融合的大趋势 [7]。南昌市想要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必须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融合方法、加快人才建设、注重历史资源重视与开发,四方同时发力才能把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

参考文献

[1]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1): 61-62, 65.
[2] 戴代新.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误区及对策——以宜宾市僰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为例[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1(1): 46-51.
[3] 王琪延, 徐玲.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11): 80-86.
[4] 朱江瑞. 宁夏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 宁夏社会科学, 2011(6): 150-152.
[5] 何建民. 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J]. 旅游学刊, 2011, 26(4): 8-9.
[6] 张海燕, 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4): 322-326.
[7] 石艳.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12(2): 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