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DOI: 10.12677/CES.2020.84079, PDF, HTML, XML, 下载: 312  浏览: 1,92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叶志秋, 孟丽红: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大气的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Weakening Insulation
摘要: 本文从学生生活问题导入教学,运用多媒体及绘图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知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及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形式,来构建大气受热过程图,并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course standard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progress through teaching. The emphasis is on requir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process of atmospheric heating process and the thermal insulation effect and weakening effect of the atmosphere in the process preparing for the study of thermal circulation later.
文章引用:叶志秋, 孟丽红.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4): 483-48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4079

1. 课标分析

1.1.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2. 课标解读

课标重在要求学生能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来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利用图表来说明,课标注重让学生读图、析图来学习受热过程环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而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需要教师边讲授,让学生参与到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的学习中来。

2. 教材分析

2.1. 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中的一节,此节内容是在前面对行星地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的大气的学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递进。按照课标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及在受热过程中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形式,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做准备。

2.2. 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讲述,以及相对应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两种形式,通过对大气层成分的分析,以及下垫面不同的特点,来解析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的强弱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整体性感知。

3. 学情分析

3.1. 已有的基本知识分析

学生初中就学习了气温的知识,知道了海拔与气压、热胀冷缩的特点;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大气层有一点了解;也学了太阳辐射的知识。这都利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3.2. 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析图、画图的能力。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的大气受热过程。

2) 熟记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的形式。

3) 理解并能解释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熟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读图、析图及画图等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2. 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对大气受热示意图的讲解和绘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析图和绘图,加强学生的读图、绘图的锻炼。

2) 结合图表,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实例进行举例和阐述。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通过探索大气受热过程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

2) 通过对大气热状况各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

3)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建立人地协调观。

5. 教学重难点

5.1.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

2) 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5.2. 教学难点

1)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各环节转换过程。

2) 解析与大气受热过程之相对应的自然现象。

6.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法;探究法。

7. 教学过程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非常重视示意图的应用,课本的知识点都回归图示,理解大气的受热是过程,而不是分散的、毫无联系的环节 [1]。教师通过对课件进行讲授边让学生动手画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也锻炼了学生读图、析图的技能,促进了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技能 [2]。同时,在对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性 [3]。

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虽然是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生的合作性存在不足,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还有就是本节课内容较多,对于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对于保温作用中的“温室效应”时,由于时间关系,本来有很多生活的实例不能进行详细拓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不同,教师没有很好地因材施教,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设立学习小组,加强合作学习,提升合作能力;设立学习探究环节,加深对学习的探究 [4];继续锻炼地理技能,提升读图、绘图能力;对不同学生因材教学,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 [5]。

基金项目

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YJG-2014-132)。

参考文献

[1] 张德举.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理教学设计——以人教版教材“大气受热过程”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9(23): 37-39.
[2] 周洁, 李琳. 认知冲突策略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为例[J]. 地理教学, 2019(24): 10-12.
[3] 胡金玲.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实践——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J]. 地理教学, 2018(13): 24-27.
[4] 张小会.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专题[J]. 地理教育, 2016(9): 23-25.
[5] 郭勇.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J]. 地理教育, 2016(8):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