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
On Increas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OI: 10.12677/ASS.2020.99186, PDF, HTML, XML, 下载: 696  浏览: 2,581 
作者: 舒少泽: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市场经济体制科技的体制高质量发展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Market Economy System Technology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两个主要途径是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和推动科技创新。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制度安排。联动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实现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良性协调互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China’s economy has shifted from a stage of rapid growth to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mprov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y country’s economy. The two main ways to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r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actor market allocation and to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fore, to improv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we must rely on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Jointly reform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realize the benign coordinat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舒少泽. 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9): 1331-133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9186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指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从计算方法上来看,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够被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等要素投入所解释的部分,即要素配置效率提高、科技进步或者创新等因素效率提升所带来的额外经济增长。近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几乎不足0.5%,全要素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仅有5%左右 [1]。全要素生产率偏低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红利减弱,刘易斯拐点逐渐显现,投资回报下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科技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制度安排,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一方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功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看,研究表明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存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互动发展规律 [2]。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利用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互动发展的规律,联动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实现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良性协调互动,推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2.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具公平和效率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由市场及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或体制。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属性决定了其承载生产力价值,市场经济生产力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以市场机制将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如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给需求机制等将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能在要素资源的普遍有限性和特定要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的既定条件下,通过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生产力功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20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重点是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和产权制度。

2.1.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形成有利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运用辩证法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必须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厘清“有限政府”和“有为政府”的合理边界。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起作用,政府以宏观调控和科学治理的“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优势所在。但目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从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视角而言,政府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把以前错配的资源交给市场来重新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从深化科技体制的角度看,必须推动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职能转变,尊重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依靠市场机制和科技发展规律配置科技资源,以宏观调控为主,减少微观市场干预;政府必须明确相关科技部门的职能,构建跨部门和组织的协调机制,完善对科技资源的协调作用;发挥政府推动科技体制创新的作用,破除长期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2.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必须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市场化运行机制、破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2.2.1. 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建立统一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由商品、服务市场和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构成的有机整体 [3]。但我国要素市场发育滞后,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相对有限,影响了市场功能配置要素资源的效率。当前,健全要素市场特别是要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和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要素价格机制。要素价格市场化程度不足,要素价格扭曲必然导致要素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因此,必须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形成真实反映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体系,发挥市场价格机制,高效率配置资源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关键是,加快推进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由此,必须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以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以技术和数据市场为例,必须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完善技术成果转化的公开交易与监管体系、完善技术交易规则和服务,如研究制定技术市场交易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等。

2.2.2. 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逐渐回落的条件下,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必须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要素自由流动和要素再配置效应是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姚战琪 [4] 从工业部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和要素再配置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和中国生产率增长贡献分析的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工业部门要素配置结构的失衡,工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再配置效应为负。在部门之间收益率存在显著差异的条件下,工业部门生产要素的结构调整和要素再配置是解释经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优化资源再配置,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必须创新制度安排,加快完善市场体系,消除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消除行业市场壁垒,加快形成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加大市场准入改革;拓展生产要素自由进入的行业范围;建立要素自由进入与退岀市场的市场规则等。

2.3. 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的有效激励

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有效的产权激励是保障市场秩序、市场主体活力和市场预期的重要条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之一是完善产权制度,实现产权的有效激励。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是产权保护。因此,完善产权制度要以公平为核心原则,形成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要素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完善产权制度要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保护各种所有制主体和自然人财产权,保护合法财产不受侵害,依法严肃处理各类侵害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产权制度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权契约关系和信用关系要更加完善,确保社会正常的信用秩序 [5]。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的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目前,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的难题是产权制度不完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构建国有企业开放的产权结构,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混合产权格局。这要求政府制定完整的企业兼并、破产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才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当前,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内生增长动能的转换。新时代我国为进一步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体制作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改革驱动创新,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作为根本目的,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2016年5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行顶层设计,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创新规律,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的优先战略,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同步推进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科技创新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了明确部署。通过一系列创新科技体制的制度安排,突破了一些长期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

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当前科技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科技创新基础薄弱、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且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机制不健全等,都成为制约科技创新、从而成为制约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习近平指出:“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 [6]。

3.1. 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习近平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只有重视基础研究,才能永远保持自主创新能力。” [7] 在基础研究(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关系中,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产生原创性、颠覆性核心技术的源泉。加强基础研究,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仅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而且对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的指导意见。近年来,中国的基础研究呈现加速赶超引领态势,在基础研究诸多领域已经开始并跑或者领跑。但中国的基础研究仍有短板,如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较低,基础研究投入总量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等。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不断夯实我国的综合科技基础,是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重视的一个关键问题。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和强化基础研究,市场需求对基础研究有重要的影响。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化市场导向的趋势愈加强烈。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认为:“经济发展所提出的工业技术要求对于科学活动的方向具有虽然不是唯一的、也是强有力的影响。” [8] 科学社会学家罗森堡明确的说:“基本的、进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与市场需求的结构两者一道,在创新中以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起核心作用。” [9] 其次,科学社会学家齐曼认为现代科学已从学院时代走向后学院时代,后学院时代的科学共同体的知识生产方式,有着与学院科学不同的一些特征。齐曼明确的指出后院科学是根据市场原则来组织的,如科学的产业化和效用化特征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所谓产业化是,学院科学时期的科学研究更多是一种“纯科学”的研究,而在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政策化导向日益显著,决定了科学研究的组织也必须按照产业发展的模式来构建,科学、技术和产业三者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所谓效用化指称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越来越被人们当作有用的工具,因而“科学……被强行征用为整个经济创造财富的技术科学的发动机” [10]。齐曼所总结的“后学院科学”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特征,可以为我国的基础研究提供借鉴。习近平指出,要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11]。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多种因素,如政治、军事和文化等,而市场需求无疑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必须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市场环境,顺应科学社会化市场导向的趋势,这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重要意义。

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必须完善基础研究的机制。如加强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对重大科学前沿问题进行超前部署;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基础设施;完善基础研究的评价机制;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承担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任务,提升企业基础研究生力军的地位和作用等。

3.2.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科技投入和技术开发的主体。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要素占比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的科技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这是影响我国企业缺乏具有竞争优势、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企业自主研发意识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长期依赖于引进国外已经成熟甚至过时的技术,故始终未能摆脱发达国家核心技术的制约。近年来,在某些高科技领域,中国显示出超越领先的迹象。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不仅动力不足,而且面临如技术研发资金来源、人才引进培养、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这严重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且,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和开发新产品只有市场化才能获得良性循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面临市场化障碍。企业科研成果市场化效率低下,不利于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再次要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势在必行。企业必须以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高质量发展来看,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能力决定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合作创新是多数企业现实可行的路径,在方式上可灵活选择: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实施有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新可以使企业在互惠合作中获得持续的创新能力。企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和开发新产品方式不仅面临投资风险大,投资回收期长,而且面临高新技术人才的制约。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知识和人才的集聚地,可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而企业则可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研发平台,从而两者共同获得发展。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有多种方式,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开展R&D合作;企业依法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许可转让等。

第二,企业合作开发。面对国际市场环境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政府干预,对于引进国外技术,我国企业要避免对国外企业技术依赖的老路,陷入反复循环引进的陷阱。企业合作开发特别是与国外高科技企业合作是一种重要方式。合作企业在共同关注的技术和市场细分产品领城,开展技术交流,联合成立高技术研究机构或合资公司。如在中兴事件后,2018年5月,高通与大唐电信的子公司组建成立瓴盛科技(贵州)有限公司,这显然是一个良好的开局。

第三,组建国内、国际企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企业技术战略创新联盟是在国家主导下,将多个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科研院所组合在一起协同进行关键技术的开发,这是推进自主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从企业国际化视角看,发达国家企业建立了一种较为复杂的企业国际战略联盟。企业国际战略联盟是不同国家的企业为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为补充和衔接的合作战略联盟。借鉴国际上已有成功先例的经验,我国应尽早通过组建国内和国际企业创新联盟,严选基础研究实力雄厚的企业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共同的研究与开发。

3.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知识产权既是实现产权激励机制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法治经济的必然选择。知识产权的核心是使创造者对知识产权享有合理的权利以强化创新激励。因此,以公平为原则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证。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为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制度,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对科技创新具有促进作用。知识产权保护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机制是:其一,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为发明人的发明创造的既得利益和预期利益提供了法律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激励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二,调节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对知识产权的运用许可和交易转让的限制,既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又促进新技术的运用,从而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其三,配置机制 [1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科技创新技成果提供了配置途径,一方面设置了规范的申请、授权、公开保护机制;另一方面制定了规范的技术授权使用、转让、许可、交易机制,使科技要素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和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通过市场机制,不仅能促进知识产权市场化、提高技术创新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能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

当前,企业是知识产权的主要创造者和使用者,也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力量。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相结合,我国要加强机制和平台建设,支持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加快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生产力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首先,要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供给。市场经济生产力功能的主要表现是以市场机制将要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要素配置仍存在制度性障碍,这客观上要求加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供给。其次,必须肯定,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的创新成果质量还不高,还缺乏原创性、核心科学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仍然存在体制机制的障碍。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此而论,科技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且,由于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存在互动发展规律,因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的制度安排。积极探索联动改革科技体制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破除各方面的机制体制障碍,实现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良性协调互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陆旸.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J]. 中国金融, 2016(20): 1-3.
[2] 舒少泽. 论市场经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11): 1935-1939.
[3] 王一鸣.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J]. 中国合作经济, 2020(4): 30-31.
[4] 姚战琪. 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 中国的经验研究[J]. 经济研究, 2009(11): 130-143.
[5] 沈敏.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双擎驱动: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J]. 财经科学, 2018(8): 63.
[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73.
[7] 习近平.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N]. 人民日报, 2018-7-10(01).
[8] 罗伯特•金•默顿. 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 范贷年, 等,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206.
[9] Rosenberg, E. (1982) Inside the Black Box.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
https://doi.org/10.1017/CBO9780511611940
[10] [英]约翰•齐曼. 真科学——它是什么, 它指什么[M]. 曾国屏, 匡辉, 张成岗, 译.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89-95.
[11] 习近平: 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7/13/c_1123123961.htm, 2018-07-13.
[12] 岳笑一, 郭思哲. 知识产权制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探讨[J]. 价值工程, 2016, 35(20): 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