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怀化霸王鞭舞的概况
霸王鞭舞是我国老百姓茶余饭后的一项普遍的民间运动,是老百姓庆祝节日庆祝丰收时的一项重要活动,其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霸王鞭运动集健身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为一体,其舞动起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热闹非凡,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1]。根据霸王鞭舞自身的各种属性,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叫法:比如打莲湘、打湘莲、打连厢、打连响等,这些名字与其舞动时发出接连响声的属性相关,在怀化有另一种独特的叫法称之为打唦罗琴,亦来源于其舞动时的沙沙声响;在安徽等地区称之为钱杆舞,这来源自其制作工艺的属性,即制作时在竹竿中镶嵌铜钱;在湖南等地称之为打花棍,与其竹竿两端绑有塑料或布料的花朵相关;其有另一普遍的名称称之为霸王鞭舞,这来源于古时西楚霸王庆祝胜利敲击竹竿的文化传说,属于其内在的文化属性。当然通过调查,怀化地区的百姓叫之为打花棍的居多。
那为什么本研究称之为怀化霸王鞭舞呢?通过查阅中国知网该项运动以“霸王鞭”命名的文献居多,且通过实地调查在广大怀化老百姓心中公认“霸王鞭舞”为该运动的官方说法,因而称之为霸王鞭舞。
怀化霸王鞭舞是当地老百姓健身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其根据时代的变迁,在老百姓心中有着不同的年代意义 [2]。霸王鞭舞运动是老百姓庆祝节日庆祝丰收的一项运动,活动场地主要包括晒谷平、庭院、空旷的草坪等,在改革开放以前该项运动参与人数较多,一些盛大节日中表演队伍比较壮大 [3];改革开放以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占据了老百姓的生活大部,该项运动渐渐被人们淡忘,只能在春节、三月三庙会等重要节日中才出现在民间的舞台中,这时期人民甚至认为其为部分习练者乞讨的一门技艺;新时代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场舞风靡大街小巷,尘封的霸王鞭舞运动再次唤醒,昔日霸王鞭舞习练者纷纷聚集习练,从自娱自乐到有一定的组织队伍,从纯粹的健身运动到有报酬的舞台竞技,给霸王鞭舞再次换发生命,可这生命是长盛不衰,还是昙花一现,亟待我们去实地调研,做出客观的判断,给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怀化霸王鞭舞开展现状,调查对象为怀化霸王鞭舞习练群体:本研究实地调查了怀化市鹤城区香洲广场习练者、鹤鸣洲习练者、潕水一桥习练者、中方县石宝霸王鞭健身队、芷江县风雨桥广场霸王鞭习练者等共71人,通过现场访谈和拍摄图片视频等方式,深层次分析怀化霸王鞭舞的开展现状,并提出该项运动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建议。
2.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观察法。
3. 开展现状及分析
3.1. 表演的舞台增多,换发“新”的生命
如今日益增多的舞台活动,让霸王鞭舞换发“新”的生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村民大舞台的建设成为了脱贫攻坚的必备基础设施,这为老百姓的茶余饭后提供了良好的聚集场所,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进而促使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全民大健康意识的提升,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广场舞已经成为了老百姓茶余饭后的重要组成部分 [4]、这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霸王鞭运动的开展。昔日霸王鞭习练者纷纷拿出“尘封”在家中的霸王鞭,不约而同的走出家门,走进广场、走进村民大舞台,敲起了热闹欢快的霸王鞭,曾经风靡的霸王鞭舞再次在五溪大地中随处可见。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现如今各种竞赛活动层出不穷,比如春节联欢活动、赶庙会、政府或民间组织的相关竞赛活动等,这些促使了霸王鞭习练者纷纷组队抱团参加活动,让霸王鞭舞运动换发了新的光彩。在实地采访中,石宝霸王鞭舞蹈队队员杨有连兴奋的说:石宝乡霸王鞭舞蹈队于2019年10月在中方县铜湾镇参加三下乡舞蹈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而且还获得了6000元奖金,现在我们队伍越来越团结了,哪里有庙会,有舞台活动比赛,我们都会积极参加,不管有没有报酬,我们都非常开心。
在鹤城区香洲广场的调研中,每当习练者感觉到自己的队伍被关注(比如场边拍照、录像)时,队员们在习练霸王鞭表现得更加积极、欢快。黄阿姨说:很少有年轻人关注我们霸王鞭,你们年轻人有什么表演机会,可以告诉我,我们都非常乐意组队参加。
通过实地采访,能明显的感受到霸王鞭习练者对该项运动的认同感在不断增强,同时他们对渴望获得关注,希望该项目更具存在感。由此可见,霸王鞭运动具备发展的内动力,这内动力来源于每位习练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该项运动的发展,然而这项运动是否已经获得“新生”还需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3.2. 习练者性别年龄分布不均,传承后继人堪忧
本研究通过对怀化市鹤城区香洲广场习练者、鹤鸣洲习练者、潕水一桥习练者、中方县石宝霸王鞭健身队、芷江县风雨桥广场霸王鞭习练者等共71人(注:霸王鞭习练者定义为经常练习霸王鞭的人),对其进行年龄与性别的分析,如下表1:

Table 1. The sex and age ratio of Bawangbian Dance practitioner
表1. 调查点霸王鞭习练者性别与年龄比例
从上表我们很明显的可以得知,习练霸王鞭者83%以上是女性,由于每个霸王鞭习练群体要求有1~2名二胡手伴奏者,一般二胡伴奏是由男性成员担任,而真正参与跳霸王鞭舞的男性很少,今发现香洲广场有1~2名男性参与其中。而关于习练者的年龄阶段划分,大部分集中在50~70岁之间,3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由此可见该项目以女性为主,缺少年轻人参与,传承人堪忧。同时通过调查,习练霸王鞭舞的成员基本固定,而且都是之前有基础的,很少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项目传承后继无人。
3.3. 表演形式守旧,现代审美缺乏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霸王鞭习练者群体的调研,就表演形式而言能得出:表演形式传统,现代吸引力不够。通过对怀化鹤城区(香洲广场、鹤鸣州、中心市场、潕水桥下等)、中方里龙村、芷江县城、洪江庙会等地的调研,以上不同地点表演形式大多相似:习练者场地中央方形列队练习,旁边一两个中老年男性拉二胡伴奏,曲调多为怀化地区的地方戏曲,个别群体有队员在旁边和唱曲目,场面热闹非凡。也有个别队伍会使用现代音响设备,但是播放的曲调地方音调、民族歌曲较多。
尽管有的霸王鞭队伍习练动作整齐,具备良好的健身价值和审美价值 [5],但是相对于年轻人而言表演形式相对守旧。霸王鞭习练者老年人居多,老年人跳霸王鞭舞以健身为目的,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固然与年轻人有代沟,且伴奏音乐缺少现代流行或者节奏感强的音乐,缺乏高、难、美等吸引眼球的练动作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该项目的发展。
没能契合当代人尤其是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价值,因此没能吸引住路人的眼球,这也许是该项目传承与发展困境的致命因素,因此该项目必须在创新中不断的去获取新的生命。
3.4. 多措并举促传承,后劲不足发展慢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理念的不断增强,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越来越多,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是有的项目发展现状仍然涛声依旧。怀化霸王鞭舞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国家多机构协同保护,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一些地区制作了结合节奏感较强的现代音乐的霸王鞭舞蹈录像视频,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云南白族霸王鞭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的如火如荼等。
怀化霸王鞭舞近年来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力不从心。中方县荆坪古村有一支霸王鞭队,结合本村的旅游资源,为游客们表演,但这只是当地霸王鞭习练者业余的工作;部分霸王鞭习练者,利用自身的资源,将霸王鞭舞蹈教给当地的中小学的学生,比如在2019年怀化市宏宇中学的文艺节目表演中,出现了一支学生队伍表演霸王鞭,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然而,通过采访得知,学生们对该项目认同感并不强烈。因此,尽管多方面举措促使怀化霸王鞭舞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缺乏年轻的习练者,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
4. 结论与建议
怀化霸王鞭舞在怀化地区广泛开展,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昔日霸王鞭习练者纷纷拿出“尘封”的霸王鞭聚集习练,从自娱自乐到有一定的组织队伍,从纯粹的健身运动到有报酬的舞台竞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霸王鞭舞似乎再次换发新生 [6],可这生命是长盛不衰,还是昙花一现,亟待我们去实地调研。
通过对怀化地区不同地方的霸王鞭习练者调研得知:一、霸王鞭习练者表演的舞台增多,让项目换发了“新”的生命;二、然而,霸王鞭习练者年龄性别分布不均,老年女性是主力军,缺乏年轻人参与,缺乏新鲜血液加入,传承后继无人;三、究其主要原因为霸王鞭舞表演形式相对守旧,缺乏现代审美,进而吸引不了年轻人参与;多措并举促传承,比如说培训中小学生表演节目、在旅游景区表演霸王鞭等,然而,活动开展没有连续性,表现出发展后劲不足。
根据怀化霸王鞭舞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为原则 [7],我们在保证霸王鞭舞典型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在表演形式上创新 [8],比如利用现代音响设备,借助广场舞的相关音乐,让表演动作更具节奏感,现场气氛更加吸引眼球,进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以促进霸王鞭的传承与保护 [9];鉴于怀化霸王鞭习练者分散、缺乏统一协调活动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建立一个怀化霸王鞭协会,安排好负责人开展工作 [10],让怀化霸王鞭舞习练者有组织、有序的开展工作,以寻求怀化霸王鞭运动持续良好发展。
致谢
撰写本研究的过程中,特别要感谢中方县石宝霸王鞭队友杨有连,感谢您为本研究提供了不少素材以及提供了不少习练者的联系方式,其次要感谢孙健老师一直来的谆谆教导和精心指导。
基金项目
怀化学院2018年校级项目(HHUY2018-51);2016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霸王鞭的传承与保护研究》编号:16Y155;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7ZD035);武汉体育学院东湖学者计划资助项目(201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