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民间武术的文化反哺探析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Feedback of Folk Martial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DOI: 10.12677/APS.2020.83023, PDF, HTML, XML,   
作者: 向秋平*, 范铜钢#: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关键词: 民间传统武术文化反哺传播Folk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al Feedback Dissemination
摘要: 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部分,传播民间传统武术尤为重要。文化反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拓宽了民间武术的传播渠道。本文对民间传统武术的文化反哺进行探析,提出以武术动画、武术电影或电视为载体,以武术动画课程与武术文化鉴赏课程为途径,对小学与高校的学生进行武术文化反哺,达到传播武术文化,在学校与社会中形成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武术影视课程不仅能和学校武术课结合,传授技术同时推进文化反哺,还能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与爱国情怀。各校以武术影视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反哺同时还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
Abstract: Traditional folk martial arts are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martial ar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s a way of communication, cultural feedback broadens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of folk martial ar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feedback of folk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and puts forward to take the martial arts animation, martial arts film or television as the carrier, to take martial arts animation course and martial arts cultural appreciation course as approach, making the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and colleges be nurtured by Wushu Culture to spread Wushu Culture and form strong Wushu culture atmosphere in school and society. Martial arts film and television courses can not only combine with school martial arts classes, impart technology and promote cultural feedback, but also promot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cultural awareness and patriotic feelings. School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and give students enough creative space.
文章引用:向秋平, 范铜钢. 传播学视域下民间武术的文化反哺探析[J]. 体育科学进展, 2020, 8(3): 136-142. https://doi.org/10.12677/APS.2020.83023

1. 引言

民间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整体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能集中体现我国各民族文化。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目标和要求。在这种历史的新时代背景下,传播民间传统武术也是刻不容缓的使命和任务。文化反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可以促进某一事物的传播与发展,使事物的生命力更为旺盛。目前影视,如动画、电影、电视等作为新时代蓬勃发展的产业,通过其可以了解各种文化,了解世界各地不同事物。从众多武术发展路径与措施中发现,影视是文化反哺的载体,能引起广泛的社会效益,带给武术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因此本文利用影视的文化反哺效应,以动画、电影、电视为载体,反哺大众武术文化,对民间传统武术进行传播,使民间传统武术走出民间,走向大众,走进社会。

2. 概念的界定

2.1. 民间传统武术

郭玉成教授 [1] 早在文中谈到“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拳种流派的统称,在竞技武术的冲击下,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异化,已经不能代表“非竞技武术”。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语境中,“民间武术”的称谓更准确,更能代表具有民间特征的中国武术的传承发展状态,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内容。传统武术缘起于民间并广泛的分布于民间,所以其恰当的称谓应该是民间传统武术。民间传统武术是文化的武术,其技术也属于文化的范畴。笔者将民间传统武术的文化分为硬文化(技术文化),软文化(内涵与空间文化)。

2.2. 文化反哺

关于文化反哺,早在1988年,国内专家学者创用了“文化反哺”这一概念来指代这种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现象,将“文化反哺”定义为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2]。后有学者 [3] 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突破代际文化传承的束缚,将会发现同样发生在因为文明转型而社会变迁剧烈年代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反哺的截然不同的意义,将文化反哺理论用于分析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发现精英——官媒精英成了民间文艺的供应商,民间文艺来源的民众则成了消费者和使用者,得出这种反哺在一定意义上能促进民间文艺的传播,但不能忘记民众的主观能动性。由此,笔者试着借鉴以上学者的研究观点探讨怎样在传播民间传统武术技法同时推进传统武术文化反哺,更好的发扬民间传统武术的优秀文化。

3. 文化反哺在体育领域及其它领域的相关研究

学者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竞技体育“反哺”体育公共服务进行分析,认为竞技体育具备一定的基础、功能和路径来“反哺”体育公共服务,并给出了反哺功效的主要表现。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竞技体育的“反哺”,能进一步推动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实现竞技体育与体育公共服务的联动发展。学者 [5] 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存在的诸多障碍,给出了对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反哺”相关的策略,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掌握的体育健身方面的知识传播给家长。文化反哺能使文化传承、价值传承发生转变,也就是知识传承的主客角色由相对固定变为频繁互换 [6]。

民间音乐中的“老歌翻唱”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流传机制,在推动民间音乐流传,形成音乐文化反哺中的作用重大,翻唱形式都会给歌词文本带来的新的诠释。原词与新词、原风格与新风格、原语境与新语境之间的冲撞,会引发新的意义的可能性。老歌翻唱保证了音乐比许多其他艺术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这是实践文化传承与文化反哺的重要途径 [7]。

民间文艺的传播也得益于各学者、采风专家深入民间调查收集民间文艺的优良传统,将其整理然后以新的形式反馈给大众 [3]。暂且不去评论这种传承方式是不是忽略了民众的能动性,但这种文化反哺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民间文艺在大众中的传播,延续了民间文艺的生命力。

根据文化反哺在体育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看出,文化反哺可以促进某一事物的传播与发展,使事物的生命力更为旺盛。文化反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可以拓宽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播范围。因此研究民间传统武术的文化反哺形式与社会效益对于民间武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4. 民间传统武术的文化反哺

学校是民间传统武术传播的主要阵地,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传统武术教予少年们民族精神的脊梁,于青少年而言应当充分的认识和有效的继承它。本文提出以武术动画、武术电影或电视为载体,以武术动画课程与武术文化鉴赏课程为途径,对小学与高校的学生进行武术文化反哺,传播民间传统武术。传播的过程包括传播内容–载体–途径–受传者等,传播过程中的人物关系包含着不同群体之间的反哺行为。如动画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就是媒体精英者与专家学者到民间“采”民间传统武术不同拳术技法,武术家们的生活故事,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等,这时他们的角色是受传者,武术家们是传授者。然后将其制作成动画,以动画为民间武术文化的载体,通过学校武术动画课程“哺”给学生,这时他们的角色变成了传授者。这样的角色变换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文化反哺构成。

4.1. 武术动画反哺学生

4.1.1. 武术动画的特点

(1) 趣味性:动漫的分类概念来自日本,卡通人物统称为动漫。但是国内动画行业称之为国创动画,它主要通过想象力的发挥进行创作,其元素的形态、结构或使用特点,都通过一种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这种对于事物形象的夸张呈现,不但强化人们对于某一种事物形象的情感,同时可以改变人们对其的感情和心理定势 [8]。动画所呈现的各种画面或者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切合观看者心理特点,引起观看者兴趣。

(2) 情感性:一部成功的动画能很好的诠释所有人物所承载的情感,使观看者接受动画带来的文化洗礼,让人产生愉快的情感 [8]。经典的动画作品大多来源于神话或者民间故事,正是这些故事中包含了人们强烈的梦想以及对于事物是非判断的强烈情感,将民间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融入动画中,能培养观众的文化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3) 本土化: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动画作品能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一个动画作品,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对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载体 [8]。我国民间传统武术种类繁多,不同拳种反映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为动画的制作提供大量的素材。

4.1.2. 武术动画课程

目前国内极度重视青少年的文化道德教育与爱国主题教育。动画行业将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制作成动画片,以小故事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各地的小学也将动画引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课程中。这说明动画课程早已在小学开展,武术动画教育课程在小学开展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国内的动画行业也早早的将传统武术制作成动画片,如《中华小子》、《少年黄飞鸿》等。它们都是以中国功夫为切入点,以国际化的视角讲述一个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故事。它们也是一部以儿童为主题,符合儿童心理,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秀动画,并且国内具有很多优秀的动画技术人才,为武术课程提供技术帮助与教材内容。

4.1.3. 武术动画课程在小学开展的可行性

武术动画的特点具有趣味性、情感性、本土化的特点,那么武术动画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外部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探求知识的渴望。一部好的动画更能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引导着儿童学习新东西。而视觉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的工具或媒介。视觉的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会提供关于外部世界中的各种物体和事件的无穷无尽的丰富性 [9]。因此将武术动画引入小学与武术课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让学生在武术动画课程中学习中华武术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等能力。

国家提高对青少年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视。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各地区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样的政治背景为武术动画进入小学课程提供了契机。武术动画主要弘扬追求真善美情怀,以通达人性的故事弘扬人文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其中塑造的一些机智、善良、英勇的动画人物形象和故事,体现出对人类普适价值的追寻,如对战争的厌恶,对弱者的关怀,对友情、亲情的关爱等 [10]。使学生在武术精神,如见义勇为、替天行道、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快意恩仇、义薄云天、智勇双全、锄强扶弱、不畏艰险、勇于挑战等熏陶下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公民。

武术动画课程的教育潜力。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想象与好奇,并且他们的专注力很低,小学大多数课时都用于学习语数外,这些课本上较为枯燥难懂的知识不能完全使学生专注学习。而武术动画课程将课本知识与现实场景结合以动画形式呈现,在课前可以提前布置任务,例如找出动画中提到的武术动作等思考,提高学生的兴趣与专注。民间传统武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动画中可将师徒之间的情感生动的展现,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学习尊敬老师,有助于培养和睦的师生关系以及团结友爱的同学情谊,对学生的进行道德教育。动画制作应用了目前人类最前端的影视技术,并广泛采用了简化、夸张、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有助于儿童理解和创造力的培养。人类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看”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事关人们的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等,这是个很深刻的问题 [11]。因此,通过武术动画课程的学习,本身便是对学生知识的一种积累。

武术动画课程校本教材具有很大挖掘潜力。校本课程作为文化反哺的“媒介”,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尤为重要。民间传统武术种类繁多,共有一百多个拳种。每个拳种之间动作风格迥异,有以模仿动物姿态著称的象形拳,有刚劲勇猛而不乏柔和的少林拳等。武术素有“南拳”“北腿”之说,为武术动画的制作提供大量素材。将武术动画课程与学校的武术课相结合,促进民间传统武术在学校的开展。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假如将西北地区的传统武术反哺传播至东北地区的过程即面临文化“不适”的困境,武术动画校本课程开发则成为跨域传播而来的传统武术文化适应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佳途径与方式,武术动画校本课程则成为跨域传播的“媒介”。媒体界精英与专家学者可深入民间“采”各地区的传统武术文化,取其精华。例如选择当地某一拳种,围绕某一具有武术文化精神的拳师为核心,用人物,剧情所表达出的文化及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将传统武术文化,包括空间文化等融入动画,向学生传达,并且强调“武以德立”“德为艺先”,反映民族以“仁”为核心,注重人际关系和谐理念 [12]。经过多重的筛选与制作,最后将武术动画以课程的形式“哺”给同区域或者不同地域的学生,以这样的反哺形式推进武术文化的传播,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

4.1.4. 武术动画鉴赏文化节及社会效益

学校除了开展武术动画课程,还可以举办武术动画鉴赏文化节,要求全校参与,邀请家长融入,引导学生创作。目的在于阶段性检验课程开展的效果,扩大武术文化反哺范围,照顾地区经济的差异。经济较差的地方学校可能没有能力以视频观看的形式开设课程,那么学校通过这样的形式在校内创造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这样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重视学生的能动性。

武术课与动画课结合,课前或课后布置与课程相关的武术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给家人展示学校学习的武术,并要求学生与家长利用网络书籍搜索相关武术文化知识。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以这样的方式促进武术文化反哺。如果某部武术动画在学生群体中很火,那么,片中主题歌会受到追捧,剧中人物和道具就会做成各种各样的衍生产品,还可以拍成电影,电视,做成游戏等,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通过武术动画反哺社会,在社会中形成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这是所有武术人所一直努力的目标,也是武术发展最终目的之一。除此之外,武术动画在小学开展也能促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动画作品在弘扬追求的真善美情怀,以具有教育性质的故事宣传社会道德知识,弘扬传统文化。因此武术动画课程可以侧面的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追求人生理想,可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等。

4.2. 武术电影、电视反哺学生

4.2.1. 武术文化鉴赏课程

谈到武术电影,我们一定能想起《少林寺》,谈到武术电视,我们一定能想到金庸武侠小说。武术电影或电视承载了多少人的武侠情怀,它们作为武术文化的载体,具有严肃的文化反哺效应。某一部电影或者电视的火热除了自身的质量高外,还少不了外界的宣传。中国拍了很多部电影、电视,但是有的由于宣传不够而不了了之,没有在群众间激起浪花,例如,纪录片《中华武术家宝典》、《中华武术探秘》等。笔者认为多媒体平台的增加,内容越来越广,增加了人们可选择的内容,加之人们具有很强的主观选择意识。因此,武术影视作品也时常被众多的娱乐新闻淹没。学校是传播武术文化的主要阵地,受众者很多,将武术影视设置为课程在高校开展也是明智之举。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即将面临社会,无论他们即将出国留学或工作,还是留在国内。对他们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必要的。

民间传统武术的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在各高校进行武术文化鉴赏课程,以选修课和必修课为途径,以武术纪录片内容为教学材料。纪录片作为教材,笔者主张利用过去所拍摄的高质量影像。可用“老味浓情”几个字表达纪录片的特点,“老味”表示过去影片镜头拍摄到的那个时间段的人们生活方式与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武术带给人们浓浓情感。“浓情”表示过去拍摄的纪录片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怀。这样既向大学生传播了武术文化,还避免资源的浪费。

4.2.2. 社会效益

纵观影视与文学的发展,两者间存在互利的关系。影视反哺文学销量与生产,文学反哺影视作家创作。鉴于此,高校开展武术文化鉴赏课程不仅可以反哺学生武术文化,还可以通过该课程促使学生阅读众多的武术书籍、武术方面的论文等,以这样的方式反哺武术文学的创作与销售。高校开设武术文化鉴赏课程在一定程度能使武术文化在社会产生较大的效益,使武术文化更具生命力。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会开设武术普修与选修班,将武术文化鉴赏课程与武术课结合发展,使学生同时学习武术文化与技术知识,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群体,他们也会将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知识如武术文化等融入社会。那么通过学生这一小众将武术文化反哺给社会,传给更多的大众。除此之外,大学生也是面向国际的群体,通过武术文化课程以及武术课的开展使众多将要走向世界的学生具备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气与自信。

5. 反刍 [3]: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

哺乳纲偶蹄目中部分草食性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这样的行为称之为反刍。而学生是有着强烈的情感和意识的群体,他们对事物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强大的反刍功能。媒体精英与专家学者们将武术文化赋于武术影视或者武术文学等,通过学校课程这个途径反哺给学生。学生在某种压力下有限度地迎合学校意愿表现出顺从,遵循学校教学的安排认真上武术动画课程与武术文化鉴赏课程。但是,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需求选择性的学习。谁也不能保证,专家们精心准备的课程内容会对学生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具有强大的反刍功能,会利用学校提供的知识写出自己的文章。因此,学校在开设课程后要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如学校应该组织开展武术文化节,向全体师生征集关于武术作品的创作。如武术相关的任务绘画创作,武术漫画创作,武术小说的创作,武术音乐的创作等,以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武术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促进小学和高校的武术文化课程的改进与发展。

6. 小结

“反哺”是值得人类尊敬与效仿的生物本能行为,利用“文化反哺”方式传播民间传统武术,使民间武术走出民间,走进社会,面向大众,在社会上产生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传统武术早已进校园,如何让其更好的开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武术动画课程与高武术文化鉴赏课程在小学和高校中开设正好与武术技术课结合,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在传授武术技术的同时推进武术文化反哺,传播传统武术文化。因此武术动画与武术文化鉴赏课程是武术文化反哺的有效途径。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郭玉成. 中国武术传播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163-164.
[2] 周晓虹. 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 青年研究, 1988(11): 22-26.
[3] 岳永逸. 反哺: 民间文艺市场的经济学——兼论现代性的民俗学[J]. 思想战线, 2010, 36(5): 104-109.
[4] 马华伟, 张鲲, 吴琼. 论竞技体育“反哺”体育公共服务[J]. 四川体育科学, 2015, 34(4): 109-111+122.
[5] 江杭生, 兰顺领. 前喻文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民体育“反哺”式开展的思考[J]. 菏泽学院学报, 2011, 33(2): 72-76.
[6] 袁旭东. 文化反哺时代的价值传承与创新研究[J]. 人民论坛, 2012, 28(11): 154-155.
[7] 陆正兰. 音乐传播中的“文化代沟”及“文化反哺” [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30(3): 8-14.
[8] 李怀续, 李甜甜, 王晓娜. 动漫引入小学武术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 中华武术研究, 2016, 5(11): 17-20.
[9] 毛勇梅. 浅谈东西方阅读方式与视觉思维[J]. 包装世界, 2010(2): 64-65.
[10] 李伟宏. 动漫环境影响下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9(31): 27-28.
[11] 李铮. 视、听呈现方式对语文材料识记影响的年龄差异[J]. 安徽心理学通讯, 1982(1): 36-38.
[12] 王姣. 动漫作品中的武术角色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艺术学院, 2017: 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