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提升探析
An Analysis on the Enhancement of Moral Education Value of College Students’ Voluntary Service in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0.99196, PDF, HTML, XML, 下载: 560  浏览: 85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唐晓云, 袁战阳:信阳师范学院,河南 信阳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德育College Student Volunteerism Moral Education
摘要: 开展符合时代需要和社会福祉的志愿服务活动关乎到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大学生能否认同和内化志愿服务的活动价值是活动实践价值和德育价值实现的基础。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价值取向现状,通过强化德育价值引领、做好守正创新,厚植爱国情怀等引导教育,促进志愿服务精神和德育教育在思想理念、实践道路和价值内涵升华上契合,以提升志愿服务德育价值。
Abstract: Carrying out voluntary service activitie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and social welfare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volunteer service. Whether college students can recognize and internalize the activity value of volunteerism is the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ctivity practice value and moral education value. The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voluntary service in the new era is analyzed. By strengthening the value guidance of moral education, doing a good job of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nd fostering patriotic feelings, we will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volunteer service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practical path and sublimation of value connotation to enhance the value of voluntary service mo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唐晓云, 袁战阳.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提升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9): 1410-141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9196

1. 引言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现代国家治理、弘扬时代新风、创造美好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途径,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学生个人成长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德育价值。从“新中国”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志愿服务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总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1],随着社会变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部心态和外部生态也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民族复兴的新时代以来,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工作,引导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大学生群体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寻找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充分发掘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价值内涵,实现德育教育价值和志愿服务精神的协同共振将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实践任务。

2.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价值取向现状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高校的数量和在校大学生人数也迎来爆发性增长,但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不良社会生态冲击下也更加复杂、多元,甚至在纯公益性的实践活动中也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色彩,志愿服务心态的功利追求和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矛盾突出。

2.1. 成长发展压力剧增下的功利诉求

2.1.1. 大学生自我成长意识觉醒后的主动追求

大学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拔节期,此时的大学生人格发展和价值观逐步成熟,自我成长意识也逐渐增强,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使命感。面对日益丰富的外部诱惑和相对单一枯燥学习生活,学生会主动对标外部评价指标对自己的成长需要就行分析,于是乎志愿服务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之外的一个获取成长实践经验、收获个人荣誉和评优评先等竞争砝码的重要途径,据章棋基于江苏省高校的问卷调研显示:“83.81%的受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目的在于增加社会阅历和见解,其次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奉献爱心,占76.19%”这也显示出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很大部分源于个人成长的客观动机,“不仅为了奉献爱心,更加渴望通过帮助他人来实现自我的成长和进步” [2]。

2.1.2. 社会群体竞争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往往成长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千年,时代赋予他们无与伦比的成长机遇的同时也让他们面临着超出前人的挑战。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期望迫使大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的同时必须苦练生存技能。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年毕业学生基本稳定在800万左右,2020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874万,而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7%左右 [3],市场经济的冲击叠加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和无法掌控的择业焦虑,促使大学生被动参与一些能够给自己就业择业带来便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增加就业胜任的砝码,甚至采用欺骗等不端手段获取志愿服务活动荣誉或证明,这种工具化功利性的志愿服务动机不仅可能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客体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对大学生本身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效果和德育养成造成伤害。

2.1.3. 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确认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思维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阶层,具有知识接受效率高、活动积极性强、自尊追求和社会期望高的特点,受制于其自身圈子资源和学校实践平台限制,他们非常渴望能够有机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检验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志愿服务活动所秉承的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精神不仅满足其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更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而且在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体验到的社会赞许和肯定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价值确认。但过度功利化的自我价值取向必然会削弱其活动参与的初心和信念,对志愿服务的价值理念和个人德育心态的养成造成不良影响。

2.2.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价值取向的理想主义

2.2.1. 新时代大学生高层次精神追求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成长于物质丰裕的新时代,得益于家庭经济条件改善和国家奖助政策,学生学习期间的生活消费能够得到保障,且在家庭结构上独生子女占有很大比例,家庭对待教育问题的理念和孩子成长发展的选择较为宽容,学生普遍存在较为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就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而言,学生的选择往往不仅仅是一个被动抵抗个人成长和社会竞争压力的结果,更是同时包含着期待通过参与社会服务使社会更加美好的积极价值选择,志愿服务基于主动关心他人的道德意识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公民意识的价值是“无法被强制的对人性最为深刻的关怀” [4],并且由之获取的活动收获也不等同之前许多研究者所经常提及的“荣誉”或“功利的精致利己主义”。他们很清楚自身参与志愿活动的公益属性,获取现实利益并不是其参与志愿活动的必选目的,反而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时内心的平静和助人后自我精神升华对自己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此外,志愿服务活动所秉持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精神和“守望相助、奉献利他、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无形中迎合了当下物质丰盈条件下青年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需要。

2.2.2. 内心社会文化的价值沉淀的点燃

得益于我国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和儒家思想所积极推崇的“仁”、“义”观念,利他奉献,积善行德、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和社会公利更像一抹深层次的文化底色一直存在于国人心田,纵使参与志愿活动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纯公益性的活动并不一定能够带给自己预期的收获,甚至带来可能的自身安全隐患和风险,但是奉献与善意、崇高与朴素的碰撞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演奏出伟大的心灵回响和在青春的奉献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还是被广大青年大学生视为一个展现自身才华和青春激情的相对易得的通路,愿意以公利性的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和价值凝结来兑换时间层面上的成长资历积累。

2.2.3. 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传递

志愿服务承载、传递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5] 奉献、利他一直是社会公德和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作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大学生群体普遍认同自身“肩负着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的历史重任”,相较于其他年龄层次而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一直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富有更为坚定的理性信念和建功立业服务社会的激情,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立足时代,展现作为,继续书写新时代到雷锋故事。习近平在五四讲话中勉励青年“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 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3.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价值提升路径分析

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德育功能提升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价值引领,结合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和学生主体性需求引导,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道德认知,探索志愿过程中的德育实践,最终形成德育自觉。

3.1. 强化价值引领,促进志愿服务精神和德育价值理念同频

首先,志愿服务活动的利他性、无偿性特质中蕴含着丰富德育价值和伦理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服务活动 [6],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的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要同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和德育教育价值理念两者具有天然的关联。其次,德育价值的引领下的志愿服务实践是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达到最优实践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其他实践途径不可被模仿的独特优势,更是其通过便捷易得的公益服务带给社会公众巨大福利的前提。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实践都强调对参与主体内在自我德行的修为砥砺和外在社会公德的遵守、践行,在价值理念上内涵契合,并在实践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2. 做好守正创新,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和德育教育实践融合

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外部社会生态均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做好守正创新,用新理念新方法来引导志愿服务事业和学校德育教育的新发展,实现志愿服务人人愿为、德育教育处处可为。面对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软、浮、虚、乱、散”问题,组织化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抓手,勒温在团体行为的实际工作研究上发现:从改变整个整体入手来改变其中的个体,远比一个个地单独改变个体要容易的多 [7]。不断融入德育教育的新理论新方法,结合服务主客体需求在服务模式上多下功夫,才能真正实现志愿服务的价值目标,彰显活动的德育价值。就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而言,只有置大学生这一活动主体于生动的公共服务实践中,才能使其真正了解自身价值和社会需求,实现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在个人自我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践行道德行为的满足感。从而真正理解自身价值和活动社会价值,收获德育内涵。

3.3. 厚植家国情怀,促进志愿服务实践的德育价值升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根本价值指引,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重要的精神文明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主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极践行爱国主义,增进社会和谐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一次次难得的德育教育实践养成和实践塑造的过程,通过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爱国主义价值观深度融合,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情怀,巩固学校德育教育知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志愿服务风尚。这也在无形中契合了大学生渴望建功立业的责任需求和理想主义,进一步增强其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德育内涵升华。

3.4. 合理义利疏导,促进志愿服务精神和德育价值内在契合

通过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取向现状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中的德育教育的外部生态和内部心态都有较大的变化,这样要求我们转变教育引导思路,合理引导其做好义利判断,在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保障的基础上,促进志愿服务精神和德育价值的内在契合。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中的理想主义,我们要肯定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学生具有的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且志愿服务精神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能够深刻影响其道德认同 [8],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展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能量和激情也进一步明确了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路径,更强化了其建功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渴望,对达到学校德育教育知行合一的目标具有殊途同归作用。而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参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功利主义诉求,我们应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前提下辩证看待,不宜片面否定和批判,更需要尊重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肯定其活动贡献、利他精神和造福社会公益的初心,做好德育引导,鼓励其以此为契机深刻体会服务社会大众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在自我成长和服务社会公益中做好平衡,在志愿实践过程中完成立德树人教育。

4. 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价值追求,其活动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具有较大差异,但其中蕴含的德育实践和价值塑造意蕴不变,德育教育的价值导向性能够改变个人参与活动的目的和方向,是一个随着社会变迁而常谈常新的课题。马克思指出:“现实应当力求趋向思想”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言,最根本现实应以“立德树人”这个崇高的目标为导向,不断分析学生现实需求和社会需要,夯实双方关联基础,在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和德育教育同频共振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明城市创建中高校学生志愿服务行为研究》(编号2019JY014)。

参考文献

[1] 魏娜.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 成就、问题与展望[J]. 中国行政管理, 2013(7): 64-67.
[2] 章棋, 邵刚, 崔滢, 等. 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内涵、现状及反思——基于江苏省部分高校的问卷调研[J]. 中国农业教育, 2018(2): 22-26.
[3] 教育部.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2/t20180206_326931.html, 2018-02-06.
[4] 张晓红, 苏超莉. 大学生“被志愿”: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与义务化[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 36(1): 122-127.
[5] 敬枫蓉, 祖霞. 志愿服务: 高校实践性德育的有力载体[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5): 46-48.
[6] 卫建国. 志愿服务的当代价值[N]. 光明日报, 2012-05-26.
[7] 乐国安, 汪新建.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体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49.
[8] 赵琛徽, 翟欣婷. 大学生公共服务动机的提升路径研究——基于道德认同和志愿服务经历的作用[J]. 江西社会科学, 2020, 40(3): 2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