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我国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决定性阶段 [1]。“十三五”规划不仅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最为关键的五年规划。
在这一重要时期,我国部属高校作为全国高校的“领头羊”顺应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态势、新要求,根据“十二五”规划时期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自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从而进一步明确当前的工作任务,在未来五年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本研究从部属高校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划的内容入手,以体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发现特色、总结共性,力求对“十三五”时期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发展有个清晰的梳理,旨在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7所部属高校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划中体育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各家影响力较大的学术期刊以及中国知网(包括中国期刊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springer电子期刊以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官方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等相关新闻信息网站。
除此之外,以教育部公布的75所教育部部属高校名单为依据,共收集和整理了27所我国部属高校的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划。其中包括南京大学等11所部属综合性高校、清华大学等14所以工科为主的部属高校、1所财经类高校(即上海财经大学)、1所政法类高校(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2.2. 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文献分析的一种具体方法。本研究将比较分析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将我国学校体育的各项指标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审视,在比较分析中全面总结、梳理归纳部属高校“十三五”时期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与举措。
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样本的分类和选择尤为重要。由于各部属高校会存在办学愿景与发展定位、有无体育学科、有无硕博培养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不能囫囵吞枣,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采用先分层抽样再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
2.2.3. 专家访谈法
基于“十三五”时期学校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针对我国各个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基础、发展目标、战略重点等问题,对从事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带头人、管理者、学者等方面的18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主要的访谈形式为:焦点团体访谈。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概念界定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2]。将其与时代特征和学校体育的内涵相结合,体育课程可以界定为: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提高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逐渐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一种课程。
体育课程可以分为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的体育实践类课程。在本研究中,主要从公共体育教学、体育专业本科教学、体育研究生专业教育这三方面进行分类讨论。
3.2. 样本的分类
近些年,以往专业定位很强的高等院校大部分都在向专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已经很难再区分该院校到底是工科、文科、艺术、师范或者财经等专业性院校,所以本研究若以办学定位来划分研究层次意义并不是很大。然而有无体育学科和硕博培养点才是有可能会影响本校学校体育规划发展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的比较分析方法基于“有无本科体育专业和硕博培养点”的区别,进行分层分类地探索分析。
本研究可将27所部属高校的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划分为三大类,具体如下:
A类部属院校(无本科体育专业,也无硕博培养点):
在27所部属高校中,有5所高校既无本科体育专业,也无硕士或博士培养点,它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主要面向普通大学生,主要的工作重心为公共体育教学。这5所部属高校是: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兰州大学、长安大学。
B类部属院校(无本科体育专业,有硕博培养点):
在27所部属高校中,有13所高校虽无本科体育专业,但有硕士或博士培养点,它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不仅面向普通大学生进行公共体育教学,而且还包括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这12所部属高校是: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东华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和四川大学拥有博士培养点。
C类部属院校(有本科体育专业,也有硕博培养点):
在27所部属高校中,有9所高校既有本科体育专业,也有硕士或博士培养点,它们的学校体育工作不仅面向其他专业的普通大学生进行公共体育教学、招收本科体育专业的学生,还包括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这9所部属高校是: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
3.3. “十二五”时期体育课程建设情况
“十二五”期间,各部属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3.3.1. 取得成就
“十二五”期间,各部属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工作收获了较大的成果,其中东南大学的《大学体育》继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后,2013年被立项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已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南大学的《舞龙舞狮》同样成功申报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兰州大学的《西部民族传统体育》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十二五”期间各部属高校积极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传统体育课程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兴项目,挖掘出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比如清华大学的沙滩排球课、厦门大学的爬树课、武汉大学的帆船课、东南大学的3门双语体育课、兰州大学的锅庄舞课程以及改良后的藏族传统游戏——“冈朵”引入高校课堂并且获得国家专利。除此之外,在紧抓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推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将体育课程向课外延伸,使体育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内教学,形成体育教学与体育实践紧密结合且兼顾学生共性与个性需求的体育课程体系。
3.3.2. 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虽然各部属高校以深化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抓手,不断强调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综合价值,努力使体育课程既能满足共性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但是仍然与世界一流大学相称的一流学校体育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大学体育课程建设传统特色不突出,并且缺少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重要奖项;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还不够,而且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仍然是各部属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除此之外,新兴体育项目对传统体育项目存在较大的冲击,如何将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并行也是亟待探讨的一个问题。
3.4. “十三五”期间体育课程建设的比较与分析
3.4.1. A类部属高校
这5所部属高校既无本科体育专业,也无硕博培养点,学校体育工作主要为面向其他专业普通本科生的公共体育教学。“十三五”期间部属高校充分发挥“体育育人”的功能,把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任务贯彻始终。通过比较与分析这5所部属高校学校体育工作“十三五”规划,可以发现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密切相关。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调整和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与自编特色教材;提高课程质量;建设和实施校级、市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课外群体活动如:俱乐部有机结合),所出现的频率用图1可清晰地反映。除此之外,兰州大学的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则中强调探索体育工作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中的作用发挥机制;武汉大学“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到“构建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山水体育’课程体系”这一措施,包括整合定向越野、素质拓展、登山攀岩、龙舟、赛艇、游泳、帆船等核心内容。

Figure 1.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itiatives for A-typ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图1. A类体育课程建设举措图
如图1所示,这5所部属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具体举措中,包括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修订与完善教学大纲、创设和开发新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旨在努力构建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又能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和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有4所高校提到“提高课程质量”;以及有3所高校提到“课内外一体化”,认为应探索与构建体育教学新模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课外的群体活动如俱乐部等阳光体育内容有机结合,从而使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更加充实与丰富,更加人性化和灵活生动。
3.4.2. B类部属高校
这13所部属高校虽无本科体育专业,有硕博培养点,通过比较分析它们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划的文本内容发现,体育课程的建设既包含面向学校本科生的体育教学也囊括了体育专业硕士以及博士的培养。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模式成为各部属高校在体育教学上普遍追求和探索地方向。另一项学校体育的重点任务则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工作。学生体质是评价学生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也是评估学校体育工作以及衡量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各部属高校除了积极建设体育课程体系、拓展体育课程内容和层次外,还在筹划建立“体质健康研究中心”,比如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东华大学。而在面向体育专业硕博人才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培养方面,各部属高校主要任务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招生规模。这13所部属高校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则中课程建设指标的发展应对举措,用图2和图3可以清晰得反映。
如图2所示:十三五时期部属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是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工程”展开。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拓展课程项目、提升课程质量、编写特色精品教材,建设精品课程以及推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新模式这些举措全部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第一位,旨在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课堂内或课堂外的社团、俱乐部中找到乐趣,从而培养兴趣、坚持体育锻炼、发展终身体育意识。另一项本阶段被反复强调地关键词则是“特色”,部属高校体育部门争先恐后得致力于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这项工程,旨在创建自身的体育教学品牌,从而在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大潮中保持特色和亮点。
如图3所示,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是共同追逐的目标举措,其中5所部属高校提出了强化导师队伍建设,东南大学还提出实行“双导师制”即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专项特点配备1~2名导师,旨在对其技术技能等进行全面的培养和提高;除此之外,4所部属高校提出推进体育学术创新平台的构建工作,旨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

Figure 2.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itiatives for B-typ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图2. B类体育课程建设之公共体育教学举措图

Figure 3. The master and doctoral training 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typ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图3. B类体育课程建设之硕博培养举措图
3.4.3. C类部属高校
这9所既有本科体育专业,又有硕博培养点的部属高校学校体育“十三五”规划在课程建设指标方面的探索与战略部署主要围绕三个大方面展开:公共体育教学、本科专业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教育。
在公共体育教学方面,9所部属高校的战略规划部署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将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质水平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点和立足点,以提高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素养为根本任务。通过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内涵,包括新增课程项目、自编特色教材、力争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信息化教学管理网络等改革举措全面推进大学体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在确保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本科专业教育方面,这9所部属高校的体育部门以“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要任务,提出提升体育本科专业质量、突出本校特色和地域特色、培育新专业增长点、加强实践教育以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与考研率等改革措施。另外,“强调特色”也是本阶段各部属高校学校体育战略规划中反复强调的一点。“特色”既包括本校特色优势与定位,也包括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强调:“调整运动训练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和项目设置,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合作,集中招收帆船、帆板等海上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确立我校以海上运动项目为核心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专业教育方面,各部属高校体育部门积极探索与创新研究生课程体系新模式,旨在努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比如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了“调整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专业方向,积极与海上运动相关专业相结合”的任务举措。
4. 结论
1) “十三五”阶段,各部属高校把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工程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任务贯彻始终。公共体育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模式成为各部属高校在体育教学上普遍追求和探索地方向。拓展课程项目、建设精品课程以及推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新模式这些举措的实施全部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第一位,旨在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学生都能在体育教学课堂内或者课堂外(如社团、协会等)中找到乐趣,从而培养兴趣、坚持锻炼、最终发展终身体育意识。
2) “十三五”阶段,加强体育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提升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质量是设有体育本科体育专业的部属高校主要任务。通过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旨在寻找和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通过加强专业课程的内涵建设以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旨在提供给本专业学生更好的教育,使其全面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和提升技能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竞争力。
3) “十三五”阶段,全面提升课程质量和创新研究生课程体系是设有硕博培养点的部属高校共同追逐的目标举措。通过强化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体育学术创新平台等战略措施,旨在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的同时努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除此之外,拥有体育学科的部属高校则可依赖于其学术科研成就指导和引领本校公共体育课程和体育本科专业课程的建设,促使其加快科学化跨越式发展的步伐。
4) “强调特色”也是“十三五”阶段各部属高校学校体育战略规划中亮点:特色既包括本校特色优势与定位,也包括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有些部属高校积极将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本校优势学科交叉融合,比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等;有些则依赖于校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比如武汉大学提出构建特色的“山水体育”课程体系;厦门大学提出以“海洋体育”为拳头,发展本校体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