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分制改革下高校大学生全面自主转专业探索
Exploration of Comprehensive and Independent Transferring Majors in Undergraduat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DOI: 10.12677/CES.2020.85100, PDF, HTML, XML, 下载: 336  浏览: 463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杨桂梅, 许润香, 夏明艳, 张 旋*:昆明医科大学药学院暨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关键词: 学分制改革全面自主转专业大学生Credit System Reform Comprehensive and Independent Transferring Majors Undergraduates
摘要: 目前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对大学生而言,转专业仍然设置了很多条件,门槛较高,没有完全放开。然而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本科专业将逐渐淡化,完全学分制下课程的组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将进一步扩大,全面自主转专业将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demand of undergraduates to transfer majors is very urgent, but for undergra-duates, there are still many conditions to transfer majors; the threshold is high; the door to transfer majors is not completely open.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credit system reform, undergraduat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gradually fade away. The combination of courses under the full credit system will b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Students’ right of independent choice will be further expanded. Comprehensive and independent transferring majors will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杨桂梅, 许润香, 夏明艳, 张旋. 基于学分制改革下高校大学生全面自主转专业探索[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5): 612-616.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5100

1.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转专业的需求十分迫切。转专业是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一项有利的举措,但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没有完全放开,针对转专业设置了诸多条件,造成学生受益面窄小 [1]、个性化教育受到阻碍等问题。如何基于学分制改革下,在高校实现全面自主转专业,扩大转专业受益面,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把更多的学习选择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育的内在发展活力更充分地涌现和迸发出来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国内外自主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1990年,我国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指出:“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允许转系(专业)、转学:(一) 学生确有专长,转系(专业)、转学更能发挥其专长者;(二) 学生入学后发现某种疾病或生理缺陷,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系(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或其他高等学校别的系(专业)学习者;(三) 经学校认可,学生确有某种特殊困难,不转系(专业)或不转学则无法继续学习者。”当时,转专业政策覆盖的是特殊群体,能够转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很小。2005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该规定指出:“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发展变化,经学生同意,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学生所学专业” [2]。十几年来,国内各大知名高校先后出台并实施了新的转专业办法,我国高校的转专业工作也随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与以往相比,国内高校的转专业现状呈现条件宽松化、规模扩大化等态势,转专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发展符合当下的教育理念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新兴需求,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有利于学生成长和高校自身发展。

国外:国外高校的转专业政策较为宽松,一般由各高校制定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在那些按照专业或学院录取的高校,学生如果有转专业的意向,前两年可以先修习通识课程,同时也可以旁听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两年之后再决定自己是否要转专业。在那些学生入学之初并不确定专业的高校,学生要先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通过对各领域广泛接触,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两年之后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 [3],这种模式更适合当代学生自身发展和个性化培养需求。

3. 学分制改革下全面自主转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完全学分制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倡导并提出的,其初衷是为了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陈旧的古典教育中嵌入实用教育,培养大量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为美国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 [4]。完全学分制是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很好地推动高校的发展,它的突出优点是:能提高本科生学习质量,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最大限度的整合并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5]。因而逐渐被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中国高校完全学分制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迎来了鼎盛时期。

完全学分制下学生转专业的条件比较宽松,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随着专业知识的逐步积累,能够对自己和所学专业有更准确的判断,能够清楚了解自己对所学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能适合在该专业继续学习。完全学分制更注重通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为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完全学分制实施的前提是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自由选课的权利。而我国传统的中小学教学模式是学生没有主动性,按照固定的教学内容和固定的课程表上课。到了大学阶段,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和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有了一定的选课自主权,但许多学生反而会无所适从,由于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有限和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导致不能科学合理的自主选课,往往会盲目选课或跟风选择热门课程,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了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由于学分制改革的深化和推进程度在不同区域不同高校存在差异,因此不同高校对于学生转专业的门槛也是不同的,目前尚不能在所有高校普遍实施完全自主转专业。在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实行全面自主转专业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资源整合、转专业的条件限制、申请与评审流程、转专业后的反馈评价等方面都需要进行配套改革,从而更适应完全学分制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4. 学分制改革下全面自主转专业的措施

4.1. 强化通识教育,实行本科专业按大类招生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是大势所趋。在完全学分制下,本科阶段的具体专业将逐步淡化。本科阶段大学生应培养广博的知识,对每个学科都需有一定的了解,不应被束缚在某一个领域。所以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更多地把重点放在通识教育上,通过淡化冷热门专业方式,夯实基础课程学习,不断拓宽专业领域,扩大学生眼界视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全能型人才,把知识积累变成能力培养 [6];另外,招生时,高校应尽可能根据专业的相关性整合招生目录,学生在报考时只需要选择相应的专业大类,待入学后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讲座、新生研讨课、社团活动等途径详细了解具体专业后,再结合自身特长兴趣对具体的专业方向进行二次选择,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4.2. 开展有效的专业介绍及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应当也有权利在报考志愿时和入学后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和今后的职业规划有较深入的了解。然而,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许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对选择的专业不够了解,盲目跟风,从而导致入学后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而要求转专业。因此,高校应在招生和入学后两阶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有效的专业介绍和职业规划教育。在招生宣传阶段,高校可按专业制作不同专业的招生宣传片、宣传册、现场宣讲、网络在线答疑等方式对考生与家长开展详细而有效的专业介绍,主要包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在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高校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今后的就业方向和前景等,同时可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要求等,从专业的角度给考生和家长提供报考指导,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报考的盲目性。对于入学后阶段,高校应当及时对新生进行专业导论及职业规划教育,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师生交流座谈、新生老生座谈、专家论坛、专题讲座、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等,对入学新生进行专业宣讲,正确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特点、现状和前景,强化对所选专业的信心,坚定自己的专业理想,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更快地进入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角色中。

4.3. 完善相应的转专业相关制度

随着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转专业将不再是优等生的特权,其惠及范围更广,为了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公平教育,全面自主转专业将成为必然。高校应在条件设置、申请、审核、管理等方面建立系统完善的转专业制度。在教学与学生管理上可以实行学部制与住宿学院制,打破现有的以单一的一级学科为界的学院划分模式,即现有的一级学科按照科学发展融合的规律,将相邻学科组合成一个学部,负责相关的教学工作,将学生集中管理,可以改善由于实施完全学分制,学生自由选课等带来的学生管理难问题。

4.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全面自主转专业的条件放宽了,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门槛限制。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高校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是否适合转专业。在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向学校表达强烈转专业意向时,学校及相关院系应给与大力支持,本着实事求是和为学生负责的原则,成立专门的评价考核小组,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估。考核评估可以多种形式,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而应综合考察学生转专业的动机、对新专业的了解程度和兴趣如何、是否具备新专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是否具有培养潜力等方面,从而全面评估学生是否适合转入新专业。

4.5. 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进一步加大。但课程的合理设置和教学质量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可以因为喜欢某个老师所讲授的专业课而喜欢一个专业,也可以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的课而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而产生转专业的念头。目前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节奏加快,有些教师忙于机械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组织和教学氛围营造方面经验不足,有些老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固守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灌注专业教学中的新理念、专业发展的新进展,这些都的均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与热情。因此,高校应优化师资力量、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取长补短,从而提升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

4.6. 建立辅修或双学位培养模式

由于不同区域不同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推进程度不同,并非所有有转专业需求的学生都能通过审核达到转专业的目的。对于那些在现有制度下不能实现转专业梦想而又有转专业需求的学生而言,高校应当建立健全辅修或双学位培养模式 [7]。这样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生可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自主辅修其他感兴趣专业的课程,并依据辅修学分获得辅修证书,如果能够达到辅修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辅修或双学位培养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潜能,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

4.7. 建立学生转专业后的长效反馈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转专业后的长效反馈机制,对转专业成功的学生进行持续关注、及时反馈 [8],比如对其心理方面、生活的适应性、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成绩、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不断追踪,从而可以更好地检验转专业的成效,为之后转专业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借鉴,也为高校转专业制度的修订、完善和实施带来宝贵的经验。

5.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转专业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和制度下,要实现学生全面自主转专业还需要一个过程。各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强化专业设置,同时尽力放宽转专业的限制,建立健全转专业相关制度,最终实现学生全面自主选择专业,达到因材施教、学有所长的目标,让高校的教学管理更加规范,这样有利于学校、学生双方的发展,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基金项目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NO. 201910678022);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2017年高等教育教学法研修项目(NO.留金法[2017]0543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项目(NO. 2015HB042)。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倪丽梅. 选择性教育理念下大学生全面自主转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 丽水学院学报, 2018, 40(3): 102-106.
[2]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大全[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58.
[3] 张亦弛, 徐开新. 大学生转专业问题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 2017, 34(4): 71-73.
[4] 侯爱荣. 完全学分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 江苏高教, 2014(6): 90-92.
[5] Shao, B.C. and Hu, Z.L. (2019) The Dilemma of the Complete Credit System Reform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Proceedings of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CSSME 2019),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ociety, 44-49.
[6] 王娟娟, 欧文军, 李周岐, 汪爱兰, 朱柯嘉. 大学生转专业现状分析及良性引导机制构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 30(4): 72-75.
[7] 周丽. 大学生专业兴趣培养与转专业问题探究[J]. 教育现化, 2016, 3(39): 79-80.
[8] 俞婧. 我国高校转专业现状及未来工作思路探究[J]. 科教文汇(中月刊), 2016(11): 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