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互动仪式的社会学研究
Soci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Ceremony of Webcast
DOI: 10.12677/ASS.2020.910216, PDF, HTML, XML, 下载: 702  浏览: 4,466 
作者: 张静雯: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关键词: 网络直播互动仪式Webcast Interactive Ceremony
摘要: 网络直播是互联网文化的新业态,同时也是媒介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全民直播的浪潮下,观看和使用网络直播平台已经由小众行为发展为受众规模庞大的社交方式。本文主要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对网络直播互动仪式的形成以及结果进行探析。
Abstract: Webcasting is a new format of Internet culture and an inevitable product of media development. Under the wave of national live broadcasts, watching and using live webcast platforms has evolved from niche behaviors to social media with a large audience. This article mainly uses the theory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results of webcast interactive ceremonies.
文章引用:张静雯. 网络直播互动仪式的社会学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0): 1554-155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0216

1. 引言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曾把社会定义为人与人的沟通和互动行为而形成的结构系统。二十世纪下半叶,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把人类带入到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互联网在改变着人们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互动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网络社会的新锐元素,网络直播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网络互动的每一个角落。网络直播的兴盛与发展,不仅给传统的社会互动行为模式植入了新的“因子”,而且给网络互动也带来了新的渠道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网络直播:作为仪式的互动

“仪式”一词通常被形容为具有规范性、秩序性的活动形式 [1]。随后戈夫曼将对于仪式的研究拓展到了日常生活中,并提出了“互动仪式”这一词,他指出,人与人在彼此面对面的情境下展开与他人的互动仪式,其行为具有符号意义 [2]。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是人们微观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活动,人们的一切互动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参与者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并能彼此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与情感 [3]。

对于网络直播而言,它为大众提供了一种新型互动方式,在使用和参与的过程中,用户的情感也同时得到了释放和满足。用户只需要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就可以轻易“搭建”直播平台,当登录平台,进入直播间观看直播时,互动的情境也就产生了。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性地使用直播间,观看直播内容,从而通过关注主播、点赞直播视频、弹幕评论、打赏虚拟道具礼物等形式展开一系列互动仪式。其“仪式”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因此形成了群体成员的身份感 [3],对于互动仪式链来说,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情感中心。以前受众可以依靠文字、图片、弹幕等表达自己的情感,现在直播平台中的打赏功能则可以更加直接地衡量情感价值。另外在直播间,观众因为对主播的喜爱和支持聚集在一起,他们通过互动和交流加强了身份感并产生了代表自己身份的新符号。

3. 网络直播互动仪式的形成

在网络直播平台中,当用户注册账号,依据独特的信息登陆进“房间”以后,互动的情境开始了。在网络直播的平台中,可以看到在某个时刻,多少人在线观看,不同身份的人群集中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情境。柯林斯所描述的互动仪式的满足需要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共同关注;第二,身体“在场”;第三,共同情感;第四,限制条件。网络直播平台互动仪式的形成要素为:

3.1. 虚拟空间的身体共在

柯林斯的互动仪式要求参仪式者有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身体共同在场,如果这种互动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那么这种“在场”是身体的物理在场,然而,当这种互动发生在网络空间内时,虽然用户没有实现身体的物理在场,但是用户只需要注册登录个人账号,基于共同关注进入同一“房间”,便可形成虚拟空间内的身体“在场”。形成这种“在场”的条件是ID账号的在线,注册账号进入同一个直播间便形成了“身体共在的场域”。用户和主播借助电脑或者移动端大众实现了天南地北的“聚合”。在直播平台中各个账号背后都是一双双眼睛,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中,互动仪式的形成要素之一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身体物理在场,柯林斯不认为网络空间可以实现这种身体在场,然而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交的交互性被放大,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内的交往被实现,网络空间的“身体”在场超越了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显示出时代性特征。总之,网络平台超越了柯林斯的身体物理“在场”的限制,实现了直播参与者在虚拟空间的共同在场。

例如斗鱼直播主页上有每位主播的信息,会显示出该主播的房间标题、ID身份、昵称以及在线人数,每位主播在直播平台注册以后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身份编号,并且可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昵称,并且都有用语简单,易于理解的房间标语。每一个ID和昵称都代表着一个信息源,每一个直播房间均代表着一个议题。根据这些ID和房间的标语,用户选择关注焦点一起进入直播间,建立互动的关系。用户们共同存在于直播平台的际遇之中,实现了身体的共在 [4]。

3.2. 拥有共同关注的焦点

共同关注的焦点是柯林斯仪式互动理论中的重要元素,人们基于这种共同关注才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聚合”。对于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所关注的共同焦点即指围绕着主播为中心的互动以及共同关注的直播内容,主播的背景音乐、独白及互动是粉丝们的听觉焦点,而颜值神态、舞蹈动作、滚动的弹幕和打赏的礼物则构成群体的视觉焦点。在直播过程中,主播会通过分享自己日常趣事、念出粉丝问题、回应粉丝打赏来与用户互动,同时成员通过发滚动弹幕评论、向主播提问、打赏道具礼物等方式来分享共同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提高互动中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在网络直播平台,这种共同关注普遍存在,在直播房间中的右上角有“关注”的选项,如果用户对该主播或者该直播房间感兴趣的话可以点击关注按钮。由此,可以产生持续的关注,维护长期的互动仪式。

3.3. 互动对局外人的设限

局外人的限制是柯林斯互动仪式存在和形成的重要部分之一。参与同一个互动仪式的用户需要注册账号,完成对于自身身份的确定,这个过程中无形地将其他人排斥在外,这些被排斥在场外的人即为局外人,这些人无法参与直播完成互动仪式。在具体操作中,用户注册账号进入直播间,没有注册的人群无法进入共同的情境,则无法实现互动仪式。直播间是天然的界限,用户进入直播间以后,“房间”外的人被自然的排斥在外,“房间”内的用户获得了稳定的成员身份感 [5]。在网络直播平台中,所有的直播间都有限定,需要用户注册直播号再进入直播“房间”,这种虚拟在场的实现过程便将其它人排除在外,完成了对直播互动局外人的限制。

3.4. 用户分享共同的情感

情感是一个充满主观性的词汇,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在微观层面上,个体的存在无法剥离情感;在宏观层面上,情感是社会变化的重要动因,乔奈森·H·特纳曾将情感概括为:“在所有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 [6] 共同情感是柯林斯互动仪式理论的四要素之一,在网络直播平台中,聚集在同一“房间”的用户们会在直播过程中发弹幕评论、向主播提问题、给主播送付费礼物等方式来展开互动,同时表达情绪,共享情感。在直播前期,直播间里由于彼此的陌生感而互动较少,但随着主播和用户,以及用户间关系的拉近,人们的互动次数増多,关注点由分散到集中,群体成员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同一直播房间的各种互动中。成员在这一过程中会得到情感的升温、身份的认同,从而实现用户的精神共鸣。

4. 网络直播的互动仪式结果

在网络直播过程中,当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有效组合,达到高度的关注焦点和共享情感时,便会产生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和道德标准等仪式结果 [7]。

4.1. 群体团结和情感能量

网络直播互动中的用户是主动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旁观者和接受者。主播虽然处于直播间的关注焦点,占据较高的情感能量,但其所有表演和互动的终极目的依然是取悦粉丝。为了维系粉丝群,加强交流,主播通常会为自己打造标签人设和互动套路,如分享生活趣事、及时回复粉丝提问、不断抛话题寻找共同点等,这些举动都让用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同时,参加互动仪式的过程中用户存在强烈的情感能量,他们会因为主播或者其他用户的行为而参加互动,并且在互动过程中进行符号资本的交换,互动仪式进行过程中他们会因为自豪感、自我满足感而不断地参与互动,也会由这种直播间内所有粉丝共同消费、共同支援建设直播间的行为,而拥有强烈的成员认可感和身份感。

4.2. 共同代表群体的符号,使成员感到自己与集体相关

粉丝一般会关注或订阅自己喜欢的主播的直播,在用户参与直播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标签符号,例如随机选取斗鱼直播平台某一主播界面,在这个界面中该主播的标签有:人美歌甜、暴击女王、老艺术家等。同时该主播的关注人数有1062万,对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以上的“标签”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代表了群体的符号,拥有这些符号的主播ID以及主播本人同样具备群体符号的特质。关注这个直播间的用户共享着同样的群体符号,成员会因此感到自己与这个群体相关。

正如柯林斯所说的“对于体育迷来说,符号就是团体本身,通常被浓缩成一个简洁的徽标;对娱乐迷而言,这可能是演出者,或可能是音乐、表演或者电影本身”,对直播参与者来说,群体符号就是主播本人、直播间“标签”等。

4.3. 道德感,维护群体符号

互动仪式结果中的“道德感”是维护群体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符号,防止其受到违背者的侵害。网络直播由于其门槛低、把关弱的特点,导致直播用户鱼龙混杂,直播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一些低俗、粗鲁、恶意的弹幕,从而有违群体道德感。此时,参与互动的个体为了维护群体团结会立刻做出反馈,这种反馈的形式可能会引起相互之间的语言攻击,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群体团结得到凝聚、群体道德感得维护。

此外,直播平台有其特殊的规则制度,用户进入直播间之后,在观看的直播界面下方即会出现“直播规则”。同时,主播拥有禁止违反直播礼仪的用户发言或者将其“踢出”直播间的权利。所以无论是用户、还是平台和主播都会在互动中维护群体的团结,建立道德感。

可以发现,用户在参与同一个网络直播的互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他成员的认同或者抨击,不认同群体共享的身份符号与道德团结的成员将会受到群体成员的抨击与抵制。群体成员间通过彼此的情感互动和共享经验分享,越来越呈现出“共同行为”的特质,进入群体成员共同创造的情境中。群体成员对团结的维系以及从互动中获得的情感共鸣使得成员持续地参与到下一次的互动中。

5. 结语

当参与者成功地从一次互动仪式中获得了群体身份符号和情感能量,为实现其情绪价值扩大化,他们通常会在本次情境结束后带着之前获得的情感能量和身份符号,加入另一互动仪式中,形成长期性互动,即最终形成互动仪式链 [8]。在网络直播的互动仪式中,平台主播为获取更多的粉丝群体、物质资本以及实现自我满足感,往往会选择进行下一次的直播行为;“追随”该主播的粉丝或喜欢这一直播类型的用户也会为了获得愉悦感、群体归属感、团结感而继续登录直播平台,参与下一次的直播互动仪式,这样就会形成稳定长期的互动群体,进而形成网络直播的互动仪式链。

参考文献

[1] 张兵娟. 互动仪式中的情感传播及其建构——以《中国好声音》为例[J]. 新闻爱好者, 2012(12): 16-18.
[2]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0-50.
[3] 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79-184.
[4] 朱颖, 丁洁.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政务微信与用户的互动研究[J]. 新闻大学, 2016(4): 75-86.
[5] 黄莹, 王茂林. 符号资本与情感能量: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直播互动分析[J]. 传媒, 2017(8): 80-83.
[6] 乔奈森•H•特纳, 简•斯戴兹. 情感社会学[M]. 孙俊才, 文军,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
[7] 曹勇. 情感与交往: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直播中用户行为分析[J]. 戏剧之家, 2020(3): 191-192.
[8] 周瑞. 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网络直播互动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7, 9(17):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