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Courses of Macroeconomics Oriented by Students’ Demand
摘要: 本文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经历,在分析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剖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探索适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模式的改革方案,并提出了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宏观经济学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
Abstract: Taking macroeconomics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actu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croeconomics course.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tool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form plan suitable for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learning patt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put forward macroeconomics course resource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ultivating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文章引用:魏敏, 邱七星, 熊英子, 蓝湘如.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宏观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5): 774-78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0.85126

1. 引言

宏观经济学既是高等院校商学院的重要核心课程,也是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政类课程,因此,一方面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和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则需要采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工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商学院中,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活动改革思路则是通过剖析经典商业案例、分析案例成功背后的原因进而分享商业运营思想,最后通过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构建一个企业家网络的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管理者,因此,其本质是一种高质量管理类的职业教育 [1]。在商学体系中,宏观经济学课程相对偏向于理论研究,可操作性难以与其他课程抗衡,导致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墨守成规 [2]。近些年来,在商学院的经济学教育讨论中,也有专家和学者对过于理论化倾向有所反思 [3]。因此,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严峻的国际竞争挑战,我国商学院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成为日益重要的战略问题 [4]。

与以往的大学教学改革不同,商学院课堂改革聚焦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因而,宏观经济学作为传统的商学院课程,其课堂授课面貌迫切需要改革 [5]。作为商学院的大学生是走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前沿的未来企业家的“创新人才”,有望在“创新”中成为当今中国特色的声音。而如何系统、科学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宏观经济学课程组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路径如图1所示。

Figure 1. Relationship route between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图1. 大学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路径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如何实施课程思政,也日渐成为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学科的基础课程,更应该运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案例,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于本课程教与学的过程当中。

2. 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课程,是其他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树立全球视野,提高应用能力。图2所示为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

Figure 2. Macroeconomics teaching system

图2. 宏观经济学教学体系

2.1. 抽象化与现实性的统一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变量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经济总量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强调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并重,抽象与现实紧密结合,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2.2. 历史性与当代化的传承

虽然“宏观经济学”一词在1933年资本主义“大萧条”爆发之后才被提出,但宏观经济运行管理的理念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整个学科的发展与历史进程中的经济事件密切相关。它具有当代理论继承与创新的特点。每一个重大的经济事件和以往理论无法解释的问题,都是宏观经济学领域出现新热点的起始。因此,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宏观经济学课程不仅强调古典理论的教学,还应该重视经济理论的前沿研究。

2.3. 理论化和工具化的融合

近几十年来,宏观经济学并不局限于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分析工具和建立理论模型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学生需要有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的宏观经济现象的分析模型和工具,来解释各种经济变量的内部机制,并且在现实中能够分析各种宏观经济现象的原因。Parkin and Bade [6] 曾将宏观经济学比作登山,正如现实中不同的登山队可以根据不同的攀登路线前进。

2.4.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

目前,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然而,宏观经济运行不仅有其总体格局,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政治性和制度性特征。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应用于中国经济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运用各种原则的前提条件下。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更要注重提升学生批判性地消化吸收经济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分析国内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商学院学生的思政素养。

3. 学生特征与课程特征的冲突

在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群体主要是“95后”。他们的学习和认知特性与“80后”甚至“90后”都有很大不同。当学习习惯与课程特点发生冲突时,学生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难以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不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进一步削弱了教学效果。对于宏观经济学课程来说,本文认为以下冲突需要特别关注。

3.1. 实用主义与基础课程的冲突

受实用主义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紧张形势的影响,95后的学生经常选择考取证书为将来的就业工作做准备,却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相对抽象,教学方法也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学生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基础知识的不扎实限制了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3.2. 自我意识与课程沉闷的冲突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95后大学生有着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需要不断地被新的信息刺激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教师的个人性格魅力、讲课是否生动有趣等因素比课程本身更重要,甚至是学生关注的焦点。目前,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基本围绕国民收入决定展开。课程讨论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和政策制定,然后介绍了国民收入的长期决定,包括经济增长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课程线索清楚,但案例很少,偏重模型推导,忽视实际应用。

3.3. 学习方法与教学方法的冲突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基本用品。在网络时代,几乎所有95后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网络社交账号,通过朋友圈和微博交流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然而,教学方法的更迭创新却滞后于信息时代的发展,黑板和PPT仍然是主要的教学工具。丰富多彩的网络和单调的黑白教科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课堂上低头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4. 课程改革建议

经济学本科生毕业后会从事大量的经济活动,需要解决很多实际的经济问题。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学生具备解决中国国情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需要实现从“掌握基础知识”到“掌握系统理论”再到“灵活运用理论”的跨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角,他们不仅参与教学过程,而且要发挥自主性和主体作用 [7]。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宏观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系统性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工具和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互补。如图3所示。

Figure 3. Reform mode of macroeconomics course

图3. 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模式

4.1. 教学内容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要明确课程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案例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介绍经济新闻,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例如,未来的经济状况与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关系;汇率的变化会影响何时换货币出国留学更划算的决定。

其次,需要将主要课程内容与中国的案例相结合,并融入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思政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多采用西方经济学教材(宏观部分),部分知名高校采用曼昆编写的教材。国内教材具有系统性强的优势,如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比较完整,但也存在课程内容跟不上时代、分析不够深入的不足 [8]。相比之下,国外教材具有开放性较强的优势。教师不仅可以结合这两种不同的优势,也可以推荐一些与课程密切相关的研究文章,并及时补充与课程内容各部分密切相关的最新经济案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在解释通货膨胀的表现和原因时,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组通过介绍2016年委内瑞拉的恶性通货膨胀案例,说明一个独特产业结构过度的经济体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容易遭遇经济动荡。同时,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组也不断关心时事政治,强化教师自身的思政学习,及时学习《学习强国》新推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内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才能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到课堂中。

第三,要注意国外案例的本土化。我们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同时借鉴曼昆《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有益的成分,国内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不仅需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数据,更需要熟悉自己国家的经济现实。因此,除了解析国外的案例,还应该鼓励学生收集国内的数据进行案例研究,锻炼学生运用西方经济理论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问题的能力。

第四,有必要将宏观经济发展的介绍与现实宏观问题的解释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多样性和现实性,避免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生搬硬套。例如,我们课程组讲授宏观经济学简史时,大家认为先引入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学派之间的争论,进而比较不同学派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在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理论的课堂教学时,我们课程组则重点比较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例如,经济增长分析基于古典和新古典理论,而经济周期分析基于凯恩斯理论,前者强调供给侧,后者强调需求管理。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课程组通过介绍中国的宏观调控让学生了解政府调控的理论基础是IS-LM模型和AD-AS模型,如20世纪90年代的短期价格稳定的宏观调控。当时的宏观经济政策强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以消除经济波动。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进入“新常态”阶段。在此背景下,政府调控的理论基础批判吸收凯恩斯需求管理政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

4.2. 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可以采用分段课堂教学模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通常要讲授大量的新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反复讲解,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对此,建议在课堂上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如卡通动画或时事经济新闻,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也可以留出部分课堂时间让学生讨论和反思。

其次,可运用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在介绍新概念时,教师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的线索开始。例如,在解释GDP的概念时,首先可以告诉学生,GDP是代表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其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接着教师可以具体解释GDP的概念及其三种核算方法。最后,可以阐述GDP指标的局限性和改进GDP核算的最新研究。

第三,采用小班教学的模式。大多数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AS-AD模型、通货膨胀和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理论。教师要想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将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同时保证教学效果,就必须采用小班教学模式。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真正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第四,运用团队教学是的模式。有的教师对西方经济理论有深刻的理解,有的教师善于研究中国的社会经济问题,有的教师精通宏观经济数据和计量模型分析 [9]。教师们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的兴趣、专业特长,组成教学团队,定期进行课程讨论,共享教学资源。通过一个教学团队的授课,提升教学内容的深度。

4.3. 教学工具改革:培养课外探究能力

首先,可采用研讨型课堂教学。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组在课程开始时就对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 [10]。在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后,教师可以事先设计具体的研究主题,围绕主题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外材料,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还可以组织学生报告他们的研究结果,并发起小组辩论。教师也要点评总结,引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的检索和分析能力。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获得学习乐趣,这将提高以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使用数字化的学习和教学工具。针对95后大学生的特点,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机会。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自学的宏观经济学的网络公开课补充课程;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提供快速小测验来帮助学生复习课程,并定期分享推荐与宏观经济事实相关的新闻和最新研究。此外,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将课堂上没有时间仔细讲解的课程内容放到互联网上,供教师和学生订阅。教师也可以设立微信群作为“讨论区”,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跟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观点的碰撞下,学生会主动填补自身的知识真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4. 评估方法改革:支持教学方法创新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性质要求其评估方法应该强调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应设计科学、合理、灵活的评价方法,从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出发,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11]。例如,课堂绩效考核应包括出勤率、课堂答疑和课后作业,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于小组成绩,应该由教师、小组本身和其他小组来评价。期末考试除了考查基本的宏观经济概念和原理外,还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考试中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是必要的,如开放性地分析和讨论问题。

5. 结论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各种复杂的经济问题,为国家与社会宏观经济研究提供了更加科学的途径。如何将宏观经济学这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从单纯的理论教学中释放出来,实现与商业科学研究的结合是关键。本文结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探讨了课堂改革的关键要素,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总体框架和具体方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荣刚, 张云龙. 交错、定位、综合——中国商学教育分析[J].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06(5): 95-98.
[2] 朱建安, 谭岚, 周自明. 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 2012(12): 99-102.
[3] 逄锦聚. 关于我国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5): 31-33.
[4] 余继, 闵维方, 王家齐. 大学创新能力与国家经济增长——基于33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9, 17(4): 109-123+186-187.
[5] 别敦荣. 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6): 1-7.
[6] Parkin, M. and Bade, R. (1988) Modern Macroeconomics. 2nd Edition, Pearso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7] 别敦荣. 大学教学改革新思维和新方向[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5): 66-70.
[8] 刘宏霞, 谢宗棠.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学实践[J]. 甘肃科技, 2015, 31(5): 68-70.
[9] 成新华. 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 大学教育科学, 2008(5): 53-56.
[10] Li, Z., Ren, Y. and Wang, W. (2019)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Basis Course based on MOOC. 2018 6th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Economics, Social Science, Arts, Sport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EESASM 2018), Atlantis Press.
https://doi.org/10.2991/ieesasm-18.2019.70
[11] 李国强. 我国地方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北方经贸, 2011(3): 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