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中话语策略的运用
The Discursive Strategies in Major Country Diplomacy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摘要: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跨语际话语实践,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中国领导人的外交话语风格不仅仅代表领导人个人的言语风格,更是跨语际话语实践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话语策略。通过对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演讲语篇中所体现的论辩策略、语篇再现策略、互文性策略进行分析,从微观语言层面探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中话语策略的运用。
Abstract: The interlingual discourse practice of major country diplomacy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style of Chinese leaders in diplomatic discourse practic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leader’s personal speech style, but also reflects discursive strategies used in inter-lingual discourse practice. By analyzing the argumentative strategies, discourse representative strategies and intertextuality embodied in President Xi Jinping’s keynote speech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delivered at the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in Genev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cursive strategies in major country diplomacy discour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rom a micro linguistic perspective.
文章引用:尚成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中话语策略的运用[J]. 现代语言学, 2020, 8(5): 761-76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0.85104

1. 引言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于2014年11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1] ”。

外交话语是关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或外交理念的话语及其话语行为 [2];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全面推进外交工作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表述,给外交话语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我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具有了“强调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突出合作共赢的国际观”、“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观”、“弘扬义利兼顾的价值观”、“推动共同参与的治理观” [3] 的特征;孙吉胜 [4] 强调让中国知识成为世界知识的一部分,她认为这种联系的建立不仅可以完善中国外交话语体系,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化为理论与实践软实力的必然选择”。可以看出,以往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研究涵盖其属性、特征、构建多方面,赋予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交流活动的跨语际话语实践独特的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作为我国的最高领导人,其“讲故事、亲民化、巧引典、不含糊 [5] ”等极具中国特色与亲和力的言说风格 [6] 体现在对国际社会的感召力与号召力层面。本文认为中国领导人的外交话语风格不仅仅是领导人个人讲话风格的体现,更是跨语际话语实践过程中为展现我国大国形象、阐释我国外交理念所运用话语策略的体现,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策略,从微观语言分析的层面支撑各位学者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及话语体系的研究。

2. 相关概念

2.1. 话语

话语(discourse)是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以口头表达或者书面语言的形式参与社会实践,所以话语即为社会实践 [7],现在,话语更重要的是指与语言的使用相关的社会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8],这就赋予了话语机构性的特征。外交话语(diplomatic discourse)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交流活动社会实践中使用的语言,具体包括“国家发布的外交文件、白皮书、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讲话、国家间条约、协议和公报以及新闻发布会等 [2] ”形成的话语实践,所以外交话语自带机构属性,是参与我们国家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外交立场和外交理念过程的话语实践。

2.2. 话语策略

策略(strategy)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政治、心理或语言目的而采取的特定计划或实践方式 [9],话语策略(discursive strategies)就是讲话人在特定的情景中为达到特定目的而特意采取的一系列话语实践,包括谋篇布局、语言词汇选择及讲话方式。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会议上,面对各个国家的领导人及其代表,习近平主席在其演讲稿中运用一定的话语策略向国际社会阐释了我国的外交理念与外交政策,这些话语策略包括:论辩策略、语篇再现策略、互文策略。

3.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话语策略分析

3.1. 论辩策略

“论辩策略是演讲者在证明或者质疑某些声明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时所采取的一些逻辑推理方法 [10] ”,言说者在话语实践中使用论辩策略时,会使用诸如“下定义”、“有用/无用”、“有利/无利”、“危险和威胁”、“历史”、“文化”、“数字”、“公正”、“责任”等论题(topio)的惯用语句(topos) [9],通过这些惯用语句本身自带的逻辑性,来引导听众进行逻辑思考,所以说论辩策略是最具劝服力的话语策略之一 [11]。

3.1.1. 历史与现实

历史可以再现过去发生的事实,具有告诫的作用,代表一定的行为会带来一定的后果,如果现在的情景与历史情景相似,那么应该根据历史的结果选择去做或者不做某一件事;以现实为论题的惯用语句则表示,如果实际情况是这样,那应该根据现实情况来决定一件事情或一个决定是否应该执行。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从不同角度呈现了中国同世界经历过的历史事实及全人类社会现在共同面对的现实,例如:

(1)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

在例(1)中,历史体现为“战争是劫难”、“殖民是枷锁”,“劫难”跟“枷锁”再现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冷战的历史事实,这些历史事实曾经阻挡了人类的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历史告诫我们,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一旦发生,就会给取得巨大进步的当代社会带来劫难,另一方面,在和平稳定繁荣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现在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巨大的发展,这是现实,但是如果出现“国强必霸”这种现象,就会成为全世界的“枷锁”。所以鉴于历史的经验,我们这一代人要做的就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团结起来共谋发展。

(2) 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100多年里,中国频遭侵略和蹂躏之害,饱受战祸和动乱之苦。

例(2)再现了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所遭受的“劫难”与“枷锁”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历史体现为:中国曾经经历了100多年的苦难,中国人民曾经饱受战争和动乱之苦,100多年里,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渴望和平,所以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我们不会做有损世界和平发展的任何事情。

(3) 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

(4) 日内瓦见证了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最后宣言的通过,见证了冷战期间两大对峙阵营国家领导人首次和解会议,见证了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对话和谈判。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

例(3)和例(4),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和约》(the Peace Treaty of Westphalia)”(和约的确立象征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日内瓦公约”(日内瓦公约是1864年至1949年在瑞士日内瓦缔结的关于保护平民和战争受难者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公约确立的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国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度支那和平问题最后宣言”、“伊朗核、叙利亚等热点问题对话和谈判”这些针对“战争”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呈现,表明历史和现实带给我们的启迪是: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

综上,可以看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通过论辩策略中历史和现实议题的使用,向国际社会表明虽然“战争”、“侵略”、“殖民”曾经给世界及其人民带来了苦难,但是世界各国凭借沟通协商、政治谈判的方式很好地化解了分歧、解决了冲突。历史地经验向我们表明,这些解决方式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在当今世界充满挑战的今天,我们应该吸取历史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采取沟通协商、政治谈判的方式来化解分歧。

3.1.2. 数字

数字论题的惯用语句指如果这个数字可以证明或者证明了特定的事实,那么就应该基于事实采取或不采取特定的行动。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用大量的数字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例如:

(5) 本世纪初以来,在联合国主导下,借助经济全球化,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了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11亿人口脱贫,19亿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35亿人口用上互联网等,还将在2030年实现零贫困。

(6) 1950年至2016年,中国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今后将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大对外帮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

(7) 中国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人权事业的重大贡献。

(8) 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落地开花。中国率先把建立伙伴关系确定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同90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9) 数百年前,即使中国强盛到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30%的时候,也从未对外侵略扩张。

在以上的例子中,例(5)的数字“11亿人口脱贫”、“19亿人口获得安全饮用水”、“35亿人口用上互联网”、“零贫困”客观地表明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与之先对应的例(7)中的数字“13亿多人口温饱问题的解决”、“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也客观地表达了中国的进步,其中世界的“11亿人口脱贫”与中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形成鲜明比较,以及例(6)中,“4000多亿元人民币”、“30%”、“8万亿美元”、“6000亿美元”、“7500亿美元”、“7亿人次”都以客观事实的方式说明中国在自身取得发展进步时对世界的贡献。

例(8)和例(9)中的数字则表明,中国过去强盛的时候不会采取对外扩张的政策,现在强盛了依然会坚持过去的原则: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说明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与世界的联动发展中拥抱世界、贡献世界。

通过对习近平主席演讲中论辩策略的分析可以发现,虽然中国和世界都曾经历过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是这些战争和冲突都靠着政治谈判与沟通协商的方式得到了解决。现在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在快速发展,中国也在快速发展,而且习近平主席用客观的数字向世界表明,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外侵略扩张的想法与行动,事实证明,中国不但没有对外扩张,而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同世界共同进步并且不断对世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3.2. 语篇再现策略

语篇再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就是讲话者在自己的语篇中直接或间接引用或转述别人观点,从而将其融入讲话者自己观点中的一种话语策略。在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有语篇再现话语策略的体现,例如:

(10) 1862年,亨利·杜楠先生在《沙斐利洛的回忆》中追问:能否成立人道主义组织?能否制定人道主义公约?“杜楠之问”很快有了答案,次年,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应运而生。

(11) 瑞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塞说:“不应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应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12) 瑞士联邦大厦穹顶上刻着拉丁文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例(10)中所提的《沙斐利洛的回忆》是红十字会创始人、红十字会之父亨利·杜南(Henri Dunant,1828年5月8日~1910年10月30日)于1862年出版的回忆录,书中以直观感人的方式叙述了自己亲见的1859年法、意对奥战争中沙斐利洛战役的惨状,以唤起世人对于战时救护伤病员问题的注意。而例(12)中黑塞的所说的“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为和平和谅解服务”,恰是“杜楠之问”的答案,例(12)中拉丁铭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 (One for all, all for one)”更是体现了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习近平主席通过引用这三句国际上熟知的语篇,将其中蕴含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融入到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的思想中,一方面,可以引起现场国际社会的情感与精神共鸣,另一方面,通过这样的语篇再现形式,将其与我国倡导的理念建立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国际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使得我国外交理念的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互文性策略

互文(intertextualization)指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任何文本都是对一系列的文本链中文本再现、吸收和转换的结果 [12],因此,任何特定语境中使用的文本与共时或历时的源文本之间都存在着吸收、组合、改写或重写的共现关系——“互文性是话语以固态的文本形式被转写的过程 [13] ”。互文性策略的使用形式上可以使语篇连贯,功能上来讲,讲话者可以通过互文策略的使用表明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2]。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的语篇中,不仅将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融入进去,而且运用了大量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古诗词,除此之外,习近平主席还灵活运用了许多外国的典故。接下来,本文从习近平主席演讲语篇中中国特色词语、中国的古诗词、外国的典故三个层面的互文分析来探讨互文性策略在该话语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话语功能。

3.3.1. 中国特色词语

“世外桃源”“工匠精神”“朋友圈”“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亲诚惠容”都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习近平总书记在跨语际话语实践中通过互文的策略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演讲中,使它们产生了新的意义,例如:

(13) 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

(14) 中国将进一步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

例(13)中所用的词语“世外桃源”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出自中国著名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美好世界。在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世外桃源指与世隔绝的、不受干扰的地方,意指当今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中,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所有的国家是一个联动的整体,面对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即“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14] ”。习近平主席用例(14)中的“朋友圈”再次表明了这种联动的关系,而且表明了中国的态度: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

3.3.2. 中国的古诗词

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和积淀属于自己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传统最终体现为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社会实践方式与话语表达方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体现为,一方面,外交政策可以体现传统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对外交手段、外交方式与外交风格会产生直接影响 [4]。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神贯穿我国的外交理念,同时贯穿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例如:

(15)“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16)“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17)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18)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

中国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正是以上例子展现的中国传统文中“和”所代表的核心内涵的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的演讲中向世界宣告我国的外交理念时,使用互文性策略将我国的外交理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不仅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博引经典”的个人言说风格(style),更是通过这种策略的使用,让国际社会更好的理解我国的外交理念,也更准确地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个人言说风格与话语策略的结合,使得演讲的话语功能实现了最大化与最优化。

3.3.3. 外国的典故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还会经常用外国熟知的典故来引起听众的共鸣,例如:

(19) 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核武器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应该全面禁止并最终彻底销毁,实现无核世界。

“修昔底德陷阱”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T. Allison)提出,指的是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就变得不可避免;“潘多拉的盒子”与“达摩克斯之剑”都来自希腊神话,“潘多拉的盒子”一语喻指“灾祸之源”,“达摩克斯之剑”又称“悬顶之剑”,表示时刻存在的危险。习近平主席用这三个国际社会耳熟能详的典故与“避免”、“不能打开”、“彻底销毁”搭配形成述谓结构,从侧面说明了“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方式的不利于世界共同发展的;危害世界安全与世界和平的“核武器”是不应该出现的,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团结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式。

通过对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语篇中话语策略的分析,发现习近平主席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通过数据、历史事实阐述了:①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既充满希望,又充满挑战;② 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界做出的贡献;③ 发展起来的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④ 人类应该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⑤ 建设世界的“中国方案”五个问题。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还运用语篇再现与互文性策略“博引中外经典”,说明当今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密相连,每个国家的选择与发展都和世界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所以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同全人类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坚持与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在发展中积极与各国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国际公共正义,并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指出,只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就能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习近平主席为世界发展所提出的中国方案。

4. 结语

本文从微观语言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话语策略,包括论辩策略、语篇再现策略和互文性策略。经过分析发现,在外交话语的话语实践过程中适当话语策略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向国际社会呈现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理念,但是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比较单一,没有涉及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各个层面,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参考文献

[1]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14-11-30(001).
[2] 胡开宝.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话语的翻译与传播研究:内涵、方法与意义[J]. 理论研究, 2019(4): 5-12.
[3] 张弦. 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研究:内涵、创新及其影响[J]. 社会主义研究, 2016(5): 45-53.
[4] 孙吉胜. 传统文化与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话语体系建构[J]. 外交评论, 2017(4): 5-35.
[5] 窦卫霖, 李霁阳. 习近平国际演讲的话语策略分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3(6): 19-24+147-148.
[6] 钟含春, 范武邱. 习近平外交话语风格特点及传译研究[J]. 上海翻译, 2018(3): 46-51.
[7] Fairclough, N. and 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ian, H. and Zhao, P.,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s,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Tianjin, 16-47.
[8] 田海龙. 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4.
[9] Wodak, R. (2001) The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In: Tian, H. and Zhao, P.,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s,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Tianjin, 226-262.
[10] 赵芃. 学雷锋活动中的修辞—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策略研究[J]. 当代修辞学, 2015(4): 41-46.
[11] 赵芃. 专家知识的话语建构及其合法化—一档电视节目中药品推广的话语策略分析[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6): 24-28.
[12] Fairclough, N. (2001) The Discourse of New Labou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Tian, H. and Zhao, P., Ed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Essential Readings,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Tianjin, 181-225.
[13] 赵芃. “学雷锋活动”历史变迁的话语研究[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7.
[14] 新华网.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019-11-16.